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1卷43頁碼:P0607
唐 窺基撰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叁

  卷下(本上) / 大慈恩寺翻經沙門基撰

  第叁卷

  五十一雲乃至未斷。斷則終無余斷。非離縛斷

  解觸中有叁。一略標。二廣辨。叁破斥 廣辨中有二。初廣前。瑜伽論說。與受.想.思等者。下會違 廣前中有二。初廣體。後廣業。既似順起心下是 廣體中有二。初廣叁和分別變異。後廣令心心所觸境爲性。和合一切以下是 初中又二。初散釋叁和.分別.變異。後會集論。根變異力等是 初中複叁。一釋叁和。二釋變異。叁釋分別。由叁和.變異俱非己能。故前別說。後方釋分別 此中由想起言說。何因不說爲語言因者。故果例現想疎故 思令心者。取正因等 何因說信等。則自性善 此中叁和合。皆有生心所功能說名變異。無爲無變異。如何有生心所功能。今解。此據有爲緣叁變異。若無爲緣心二變異。無爲無變異功能故 又解依無爲有隱有顯分位變異。不同有爲體有變異故。無爲有位異故說名功能。體無功能也 如第七識以第八爲根複爲境依。說觸爲二和

  釋業中。初釋總文。起盡經說下。引經證成。會違中有二。初會瑜伽。後會集論

  解相應中。而時.依同。所緣.事等。若約本質。或無本質法一切名等。同緣一境故。與事等不同。若影像相相似名等。何事一種。無分別智緣如無影不可相似。不同一。故知有本質者。影像名相似。本質名同一。若無本質者。有爲緣相似名同一。無爲緣境一名同一。此據實緣故不相違

  蔽心者有二。一法性心。二依他心

  心所例中。第一師不例異熟等者應思。一一不例所以。以義不同故 何故觸.作意.思叁皆言于心等受.想不爾 勝義不善。謂生死流轉 何故與無漏爲依。而言善.染違應不與二俱作依

  心所例中。第叁師雲。以六義例。今觀第四師難意。不例了別及與受俱。則例六門。雖有難言觸與觸俱。許五法俱爲例同故。叁釋皆以後阿羅漢所不舍藏。唯心王舍藏。爲非心所舍藏名。非心所舍藏名所以。前例如是。不爾何故中路例也。此則依初二解爲正。並第四釋 難中有十。一總非。二卻诘。叁難令不受熏。四縱難受熏。五他救。六複诘。七彼釋。八正難。九轉問。十申宗 第四縱難受熏中有五。一一成六體過。二多因一果過。叁五種無用過。四勢等非次過。五頓生六果過。又彼所說。轉問也。由此等。申宗也

  叁喻恒轉中。一沈浮兩趣間喻。二逢緣波浪起喻。叁飄流內外物喻。非佛何能止

  有四薩婆多。此中有四種。類.相.位.待異。第叁依作用。立世最爲善。如俱舍第二十卷

  破上座師等因果等義中有二。一敘宗。二正破 敘宗中有叁。一總標。二別顯。叁總結。如是因果等下是 別顯中有叁。一舉極速以明時。二舉一體而成二。叁舉二體而彰俱有 正破中有七。初總非而起征。二顯相違而破世。叁定有無而興問。四縱滅有而返诘。五序相違而體一。六逐一異而理乖。七總結申難意

  般若毀菩薩不令入滅定。瑜伽說四人不成賴耶不退亦入。豈不相違。順此叁說中。八地不入。第一師以此爲證。故不許取直往八地。佛所诃故。故迂會者名不退也

  第二明直往者名不退。即有二義。一雲瑜伽爲正。佛诃耽玩。無勝利故。非彼不入 又解經正。瑜伽依不退者成熟而說。初已曾入後诃故不入。由自在故亦說不退入定。其實不入

  勘菩薩地少大廣行等名。解深密第叁當瑜伽第七十八雲。觀自在菩薩白佛言。世尊是諸菩薩于諸地中所生煩惱。當知何相何失何德。善男子無染汙相。何以故。是諸菩薩于初地中。實于一切諸法法界已善通達。由此因緣菩薩要知方起煩惱。非爲不知。是故說名無染汙相。于自身中不能生苦故無過失。菩薩生起如是煩惱。于有情界能斷苦因。是故彼有無量功德甚奇。世尊無上菩提。乃有如是大功德利。令諸菩薩生起煩惱。尚勝一切有情聲聞.獨覺善根。何況其余無量功德 何故心通諸位。則言隨義應說。異熟亦通諸位不言隨義 已別說舍。何須更說

  依無相論同性經。無垢識是自性識心。則真如理。故知無垢通二種也

  然本識有十八名 頌曰

  無沒.本.宅.藏  種.無垢.持.緣

  顯.現.轉.心.依  異.識.本.生.有

  無始時來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諸趣.及涅槃證得 無性攝論雲無始時來者。顯此識性初際無故。界者因也。則種子識。是誰因種。謂一切法。等所依者。能任持故。非因性故。能任持義是所依義。非因性義。所依.能依性各異故。若不爾者。界聲已了。何假余言。此二句意。無始時來者。顯此識性無初際通句也。一切法之界。謂與有漏法爲因緣。與無漏法等爲所依。由一切法界故有諸趣。由等爲所依故。有涅槃證得。與唯識第二複次少分相似。然稍差別。如文可知

  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中有叁解。一雲此中但舉能藏名阿賴耶。非是藏義具。以對勝性明能藏故 二雲此中叁藏一切皆具。舉能攝藏顯所藏性。雜染種子互爲緣故。由此持能內執爲我則執藏義故具叁藏。此上二解論長行中有此文說 第叁義雲。據實賴耶但以執藏。今據能藏。有大自在似常一故。別似于我。顯爲我愛之所執藏義意正以所執藏故名阿賴耶。若以能藏解阿賴耶。佛果應名。若以能藏.所藏義解。二乘無學.八地以去應得此名。故唯執藏名阿賴耶。阙則非也。今舉能藏彰雜染藏。佛唯一能藏。二乘無學.八地以去有二能.所藏。以外有叁藏。故以執藏名阿賴耶

  論勝者我開示中。論文唯據究竟證果而說故立正名。正名亦通地前等故。不定性者理在其中。地上地前隨應攝故。決定二乘生無色界信有第八得入滅定。明亦爲說。然非正故。究竟不能得大果故。此中簡之

  我于凡愚不開演者。無性解雲。懷我見者不爲開示。恐彼分別計執爲我 何容彼類分別計執。窮生死際行相一類無改轉故。爲顯二乘定性凡夫。俱生之見未除不得爲說。恐增分別見故。非得聖者不爲說也 今難若以凡夫有俱生見不爲說。二乘已斷者亦應爲說。若爲不愚法者說。凡夫定性亦有不愚。何故不說。故知不爲凡夫正說。無性雖言懷我見者不爲開示。非盡理言。又此論言障生聖道。凡決定性可爾。與無性同。非聖者身更障聖道故。又雖二乘聖者不爲說。多分不愚法故。非同異生。此意不爲正說。非不兼說

  成大乘是佛語中。論有十量。前四對中。更加樂大乘許字。簡隨一不成。以至教攝爲宗故成四因。七因證中。先不記中又有叁量。一雲若大乘是住自法內爲廣壞正法說。佛應先記。無功用智佛恒有故。如滅法事。又恒正勤守正法故。又知未來智無著礙故。又有一量雲。有法如前。法雲佛應先分別記別。後時壞正法者所等起故。如正法滅事。並驢披師子皮教。有七比量。顯揚第二十。以十因說大乘言教是佛所說。一先不起。即此初因。二今不可知。則此第二。叁多有所作。四極重障故。此中所無。五非尋伺境故。則此第叁因。六證大覺故。則第五因中若有大乘因也。七無第叁乘過失故。八此若無有應無一切智故。即此第五中無有大乘因也。九有對治故。即此第六因。十不應如言取意故。即此第七因也。此七因中。一一更應思作比量

  上座部師立九心輪。一有分.二能引發.叁見.四等尋求.五等貫徹.六安立.七勢用.八返緣.九有分。然實但有八心。以周匝而言總說有九。故成九心輪 且如初受生時未能分別。心但任運緣于境轉名有分心

  若有境至心欲緣時便生警覺。名能引發 其心既于此境上轉見照矚彼 既見彼已便等尋求察其善.惡 既察彼已遂等貫徹識其善惡。而安立心起語分別說其善惡 隨其善惡便有動作勢用心生 動作既興將欲休廢遂複返緣前所作事 既返緣已遂歸有分任運緣境。名爲九心。方成輪義 其中見心通于六識余唯意識 有分心通死.生。返緣心唯得死。若離欲者死唯有分心。既無我愛無所返緣不生顧戀。未離欲者以返緣心而死。有變愛故。若有境至則心可生。若無異境恒作有分任運相續。然見與尋求前後不定。無性攝論第二卷雲。五識于法無所了知。先說見心也。複言見唯照矚卻結前心

  五欲非著處者。生上二界亦起我識

  第一證中集起心者。又解所集種。處起生法。因故名爲心

  破色不相應及心所中。亦應有非染淨種所集起心。略無之也

  許類是假不能持內法實種 前第一卷。如堤塘等假遮實水。此何不爾 暫息滅遮假定可爾。畢竟永持于理未可 若爾佛身別解脫戒等亦畢竟遮。何義不同 遮是息義。可假遮實。持是任義。故假不持

  破清辨似比量。宗有一分所別不成。如論中道勝義。亦有一分違宗之失。不成如疏中解。同喻如幻者。依俗谛如幻有二征。如幻實事。非緣生故能立不成。如幻似事。此宗非空所立不成。依勝義谛。彼此二宗一切法皆不可言。非空非不空。非緣生非不緣生。何得以空華等爲喻。同喻亦有俱不成失。名似比量

  第二證中身器離心非有。則八證中第五業果證

  趣生中言五趣者。佛地論說。以阿素洛多谄詐故說爲非天。有諸經中開爲六趣。實則天趣。故五趣也。余經亦說通鬼趣攝。隨順理故。或佛地論約多分義。實通二趣。如法華第一抄

  起無雜者。界地可爾。如欲界五趣四生。何者。煩惱.業.果定屬此趣生。而言起雜。如轉重令輕。亦有惡趣果人六天中受。人天亦起分別煩惱等。亦有惡趣受別報善業果。如天人中龍象馬等.福德鬼等。皆無定屬。今言起余可名雜亂 今解不然。彼無定屬。唯第八識趣生一定不可轉受。轉受唯是別報等故。故余名雜。不知何趣何生類故。故若起之便名爲雜。第八不爾故名無雜

  生得善及意識業果起無雜者。如生得善。雖此欲界亦有定屬。趣生名無雜不爾。唯意業果無雜。此相從名。非實無雜。此解爲正。通五趣得果故。意異熟者。此師不許諸趣轉受。唯本處欤。或多分故。亦有實異熟依異熟轉受故。意中業果是護法文。生得善者余師義。合之一處。然非准的

  實准異熟及彼心所名正趣生者。問趣生之體爲一爲多。若是一者。依六別實心及心所以立總一。如瓶.盆等趣生應假。若許假者違上文故。若實一…

《成唯識論掌中樞要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