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了义灯》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2卷43页码:P0659
唐 惠沼述

  《成唯识论了义灯》三 ▪第2页

  卷第二(本) / 淄洲大云寺沙门惠沼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别。此论通二。此义可尔。此论第三如何得知唯是俱生而无分别。唯内非外。三藏传说。犊子计我似犊子外道计。既尔如何不破外道分别唯彼小乘俱生。又彼犊子却谈未得圣时计者。如何不计异生身中起分别见。由此第三通叙通破分别.俱生。于理为胜 今谓不尔。若唯分别可顺论文。彼立五藏我在第五不可说藏。岂俱生见作是计耶。又不得言犊子部计却谈昔计非据现计理亦不尔。宗轮论中现叙彼等同计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计我故。又俱舍二十九引经为难犊子部云。经说起我见堕恶见趣同诸外道。乃至广说。彼部通云。此经非量。于我部中曾不诵故 若尔无学如何更起我执见耶 答如前解。或可。得言唯有学.凡作如是计。文无简故

  破俱非我量中。疏云若破俱句他宗亦说我非俱句。犯相符过。又无同喻。此意他立非即离我。亦不得说为我非我俱句。以不可说故。如大乘说真如之体非亦有亦无俱句所摄等。今若破他云应不可说为我非我。故犯相符。又无同喻。如龟毛等虽不得说为我。得说为非我故非同喻。有为无为为喻亦尔。又若双取我非我为法。有无为中随举一法亦得为喻。何须双举为无为耶 今助解云。彼意虽不得说为我非我。然许我在不可说藏。不可说藏中我不得说为我非我 今难。欲令既不可说为我非我。亦应不得说有不可为我非我聚我在聚义中。何以故。如有为无为。汝我不得说作有为无为。即不说有不可说有为无为。为不可说藏。汝我既不得说作我非我。如何即立有不可说我非我聚为不可说藏。故举有无为以为同喻。又亦应虽不可说为我非我然许执为我。亦应不可说作为无为执作为无为。然疏意云。彼宗计我虽不说作我非我.常无常.为无为。然执为我。故云且以我非我为例。不说所余。量云汝所执我应不可说是我者据本执说。虽不得说为我非我。然执作我。故今偏破。又量云汝所执我于我非我聚义亦应不可说等者。应立量云。汝我于我非我聚应不得说在彼中。以不可说故。因。如有为无为。此意云。不可说者。不是离言故不可说。但取于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我非我之不可说以为因。如有为无为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说作为无为之义为喻。不取别为无为体以为同喻。此意总说。不得说在我非我聚义中。如不得说在为无为中。以不可说故。不取其体。不尔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为我非我聚。故此量正

  西明.要集俱取枢要所非量为正。所非量者量云。汝所执我。不应说是我我非他我。许不可说故。如有为无为。以之为正 且西明云。汝所说我。应不可说是自我非他我。不可说有为无为故。犹如空华。如枢要非不取为正。又彼本计虽执有我。不得说为我非我。摄在不可说藏。若言说为自我非他。何名不可说。若云不可说作有为无为故在不可说。彼有为法亦不可说作无为及我。应在不可说藏 要集云。云自我非他我。但破一师一我非谓一切 若尔何者外道计我是他我者。数论受果我是自非他。胜论计作受我皆尔。说三藏量云自我非他我者是余人立。三藏叙他非自正释。论文既云又既不可说有为无为。亦应不可说是我非我。此是举喻。不取为因。若取为因。云何言亦应不可说为是我非我。言亦亦谁。故本疏正

  问大般若中亦说五藏。谓三世为三。有为为一名有为藏。无为为一亦名不可说藏。与此何别 答论有别准可知

  论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等。要集云。广百论立量云。我见决定不缘实我。男女等相所杂糅故。如缘身等起男等相所杂糅心。又我见不缘实我。有所缘故。如余心等。又我见境非是实我。男等相心之所缘故。犹如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见皆无实我以为境界。唯缘虚妄身等为境。随自妄想觉惠生故。如缘闇绳颠倒蛇解 承本释云。又诸我见不缘实我者。此非作我解之我见。若约我见不缘。即相扶之失。今云不缘者。约缘我之见是其染惠。约此为见难令不缘故无相扶

  疏云其实亦有非无本质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蕴等。皆起影像。言亦者。以相分亦本质。无有无相计为我者。故言起自心相。亦有非无本质者。故言缘五取蕴

  后修道中数数修习方能断者。若约伏现于大乘中又悲.智两增。又怖不怖烦恼有别。又第六识俱生我执。见非见断总有五释。如枢要辨。又约总别缘蕴生者。次第得果断之差别亦作五释 一若总若别皆非想第九品断。若尔即有却断下失 二云总者非想第九品断别者地地九品断。此过有二。若总却断下失。若别后得不断惑失 三者翻前第二释亦同前过俱有二失 四云总别地地各各九品别断。若尔即有后得不断惑失 五云总别各于自地第九品断。此释为正。无前二失。修断数不数准知说之 问次第声闻其义何耶 答小乘诸部互说不同。且依大乘谈小果者。谓有声闻性通利.钝。于见道前不伏修惑。唯伏见惑入见道时。顿断三界见道烦恼得预流果。于见道中断即离蕴所有我见。三心见道断之。前后如枢要说。从此见道十六心。后在修道中。次第断其三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所断惑。如其所应。得后三果名次第得。断迷理事五释如前。数断数修亦准五说

  言细故难断者。细有四义。一品类对。九品之中第九品摄。望余迷事此同第九。若自类言亦有九品。二分别俱生对。此任运起故。三见修对。此唯修断故。四上下道对。唯上道断故名为细。数修断中声闻.缘觉二乘有殊 声闻之中次第.超越复有二别。前约次第得果人说 若超越人复有三类。一唯超初果。二超初二果。三超中二果 且超初果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欣求上生以苦.粗等六行世道。伏于欲界六识俱生迷事粗惑前之六品。乃于后时逢缘回趣求声闻果。修七方便以为加行入见道时。一刹那中见.修合断得第二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见道能断。迷理之惑虽先不伏。伏彼伴类入见道时亦一时断。道.断数数准之可解 二超初二果得第三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凡夫时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乃至无所有所九品事惑。后入见道先已伏者。及以不伏。亦与见惑。合一时断。修.断数数准可知之 问前二类人何故不伏迷理之惑 答以彼不解修理观故。迷理之惑不违事观故不能伏 问何不能伏有顶地惑 答以彼细故无上可欣不为六行故不能伏。又彼惑细不障有学。故唯断尔超初二果。前依正义傍说不正烦不能叙 有言相见道断者不应正理。瑜伽但说世出世道断迷事惑不除迷理。复不可说迷理真见除。迷事惑相见断。亦不得说相见道后别起道断。对法论说超前二果及次第人。皆第十六心建立圣果不别起道。又瑜伽五十七云。问未知欲知根谁所依处。答证得初.第二.第三沙门果之所依处。问已知根谁所依处。答乃至金刚喻定无学沙门果证之所依处 故第十六心得初三果 又五十七云。问几根得预流果。答或一或八。几得第二。或二或九得一来果。问几根得不还果。答或十一或二。初果或一。谓未知当知根。或八加信等五.及意.舍根。此依决定次第人说。一来或二或九。依超越者如初果说。次第者即已知根。二随一得。不定二得。故云或二九。信等七定。未知等二随一不定。容九根得。非定九俱。犹不定故置此或言。已依初近分故但舍根 问几根得不还果 答或十一或二。超越人如初果说。次第人依已知根。二随一得故云或二。或十一者。于前九上。加其喜乐。随应所依静虑入见。初禅近分及第四定即是依舍。初二根本喜。第三即乐。三受随一故云或十一。非三受俱 或可。三受随一。加命根一。女.男随一。故成十一。若加喜乐三受不俱何成十一。前解为正 有解八者除未知根加命。九者更加喜。十一加乐.忧 此释不正。五十七初果文内云。忧根虽道所依非道摄故此中不取。不还果中又云忧根道理如前应知。故不取忧。依初根本次第亦入。依上三禅唯超果入 问几根得阿罗汉果 答或一或十者。一谓已知根。十谓十一中除未知当知根。此说能得。非说已得。故除具知。余广破斥徒设烦辞 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谓有声闻性是利根。先于凡时不伏修惑。于七方便但伏见惑入见道时。断其三界见道惑尽得初果已更未断修。由意乐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总相三界六识修惑九地之中束为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顶初品之惑合为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识迷理细惑。地地之中虽各九品。今并第七识俱烦恼总为一品。与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时顿断成阿罗汉。道断数数准亦可知 问既为九品断欲六品修惑之时。何不得第二果。断欲九品何不得第三 答欲六断时并上二界各断六品故。复不息求未出观故不得第二。断欲九品时。并有顶惑亦皆断尽。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问为唯初果人未进断惑得超中二。为断余品亦能超耶 答准对法论引指端经。唯未断余能辨圣旨不说余能。由得果已有胜堪能。若少进断即非此类。无胜能故

  独觉之人有二类别。一麟角喻。一三千界唯独一出故。此是利根。先凡位时六行伏彼无所有已下惑。百劫练根入见道时。八地已下伏彼类故。与见惑同时断。出见道已别起九无间.九解脱。断非想地九品烦恼。成此麟角喻人。不满百劫练。及从声闻决释位中未定生时。此等已去作辟支者皆为众出。虽不待师而自悟道名独觉人。许有多出故名部行。更有一解如第十记。通定.不定姓。若百劫练根得辟支者即唯定性。余义准前

  问何以得知。身见有二见道断一 答准四卷楞伽经第二云。身见有二种。谓俱生及妄想。乃至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准此经文。既云及先二身见妄想断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说身见有二。初果唯断妄想身见不断俱生。不烦广释

  问颇有断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后方断欲界后三耶 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 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断欲界六品惑已方回心取缘觉果者。不可渐断所余未断取缘觉果。以缘觉果三十四心成菩提故。又与次第四果无别。设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为三十四心。三十四心但据从凡即作者说。此第二果但于此后。起九无间.九解脱道断所余惑。即欲界中后三…

《成唯识论了义灯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