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了義燈》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2卷43頁碼:P0659
唐 惠沼述

  《成唯識論了義燈》叁 ▪第2页

  卷第二(本) / 淄洲大雲寺沙門惠沼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別。此論通二。此義可爾。此論第叁如何得知唯是俱生而無分別。唯內非外。叁藏傳說。犢子計我似犢子外道計。既爾如何不破外道分別唯彼小乘俱生。又彼犢子卻談未得聖時計者。如何不計異生身中起分別見。由此第叁通敘通破分別.俱生。于理爲勝 今謂不爾。若唯分別可順論文。彼立五藏我在第五不可說藏。豈俱生見作是計耶。又不得言犢子部計卻談昔計非據現計理亦不爾。宗輪論中現敘彼等同計我故。正量部等本非外道亦計我故。又俱舍二十九引經爲難犢子部雲。經說起我見墮惡見趣同諸外道。乃至廣說。彼部通雲。此經非量。于我部中曾不誦故 若爾無學如何更起我執見耶 答如前解。或可。得言唯有學.凡作如是計。文無簡故

  破俱非我量中。疏雲若破俱句他宗亦說我非俱句。犯相符過。又無同喻。此意他立非即離我。亦不得說爲我非我俱句。以不可說故。如大乘說真如之體非亦有亦無俱句所攝等。今若破他雲應不可說爲我非我。故犯相符。又無同喻。如龜毛等雖不得說爲我。得說爲非我故非同喻。有爲無爲爲喻亦爾。又若雙取我非我爲法。有無爲中隨舉一法亦得爲喻。何須雙舉爲無爲耶 今助解雲。彼意雖不得說爲我非我。然許我在不可說藏。不可說藏中我不得說爲我非我 今難。欲令既不可說爲我非我。亦應不得說有不可爲我非我聚我在聚義中。何以故。如有爲無爲。汝我不得說作有爲無爲。即不說有不可說有爲無爲。爲不可說藏。汝我既不得說作我非我。如何即立有不可說我非我聚爲不可說藏。故舉有無爲以爲同喻。又亦應雖不可說爲我非我然許執爲我。亦應不可說作爲無爲執作爲無爲。然疏意雲。彼宗計我雖不說作我非我.常無常.爲無爲。然執爲我。故雲且以我非我爲例。不說所余。量雲汝所執我應不可說是我者據本執說。雖不得說爲我非我。然執作我。故今偏破。又量雲汝所執我于我非我聚義亦應不可說等者。應立量雲。汝我于我非我聚應不得說在彼中。以不可說故。因。如有爲無爲。此意雲。不可說者。不是離言故不可說。但取于我上不可說作爲無爲.我非我之不可說以爲因。如有爲無爲是喻。此意取我上不可說作爲無爲之義爲喻。不取別爲無爲體以爲同喻。此意總說。不得說在我非我聚義中。如不得說在爲無爲中。以不可說故。不取其體。不爾我是有法。更有何法名爲我非我聚。故此量正

  西明.要集俱取樞要所非量爲正。所非量者量雲。汝所執我。不應說是我我非他我。許不可說故。如有爲無爲。以之爲正 且西明雲。汝所說我。應不可說是自我非他我。不可說有爲無爲故。猶如空華。如樞要非不取爲正。又彼本計雖執有我。不得說爲我非我。攝在不可說藏。若言說爲自我非他。何名不可說。若雲不可說作有爲無爲故在不可說。彼有爲法亦不可說作無爲及我。應在不可說藏 要集雲。雲自我非他我。但破一師一我非謂一切 若爾何者外道計我是他我者。數論受果我是自非他。勝論計作受我皆爾。說叁藏量雲自我非他我者是余人立。叁藏敘他非自正釋。論文既雲又既不可說有爲無爲。亦應不可說是我非我。此是舉喻。不取爲因。若取爲因。雲何言亦應不可說爲是我非我。言亦亦誰。故本疏正

  問大般若中亦說五藏。謂叁世爲叁。有爲爲一名有爲藏。無爲爲一亦名不可說藏。與此何別 答論有別准可知

  論雲。又諸我見不緣實我等。要集雲。廣百論立量雲。我見決定不緣實我。男女等相所雜糅故。如緣身等起男等相所雜糅心。又我見不緣實我。有所緣故。如余心等。又我見境非是實我。男等相心之所緣故。猶如身等。由此故知。一切我見皆無實我以爲境界。唯緣虛妄身等爲境。隨自妄想覺惠生故。如緣闇繩顛倒蛇解 承本釋雲。又諸我見不緣實我者。此非作我解之我見。若約我見不緣。即相扶之失。今雲不緣者。約緣我之見是其染惠。約此爲見難令不緣故無相扶

  疏雲其實亦有非無本質是俱生故。故此所言五取蘊等。皆起影像。言亦者。以相分亦本質。無有無相計爲我者。故言起自心相。亦有非無本質者。故言緣五取蘊

  後修道中數數修習方能斷者。若約伏現于大乘中又悲.智兩增。又怖不怖煩惱有別。又第六識俱生我執。見非見斷總有五釋。如樞要辨。又約總別緣蘊生者。次第得果斷之差別亦作五釋 一若總若別皆非想第九品斷。若爾即有卻斷下失 二雲總者非想第九品斷別者地地九品斷。此過有二。若總卻斷下失。若別後得不斷惑失 叁者翻前第二釋亦同前過俱有二失 四雲總別地地各各九品別斷。若爾即有後得不斷惑失 五雲總別各于自地第九品斷。此釋爲正。無前二失。修斷數不數准知說之 問次第聲聞其義何耶 答小乘諸部互說不同。且依大乘談小果者。謂有聲聞性通利.鈍。于見道前不伏修惑。唯伏見惑入見道時。頓斷叁界見道煩惱得預流果。于見道中斷即離蘊所有我見。叁心見道斷之。前後如樞要說。從此見道十六心。後在修道中。次第斷其叁界九地八十一品修所斷惑。如其所應。得後叁果名次第得。斷迷理事五釋如前。數斷數修亦准五說

  言細故難斷者。細有四義。一品類對。九品之中第九品攝。望余迷事此同第九。若自類言亦有九品。二分別俱生對。此任運起故。叁見修對。此唯修斷故。四上下道對。唯上道斷故名爲細。數修斷中聲聞.緣覺二乘有殊 聲聞之中次第.超越複有二別。前約次第得果人說 若超越人複有叁類。一唯超初果。二超初二果。叁超中二果 且超初果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欣求上生以苦.粗等六行世道。伏于欲界六識俱生迷事粗惑前之六品。乃于後時逢緣回趣求聲聞果。修七方便以爲加行入見道時。一刹那中見.修合斷得第二果。以彼六品先已伏故見道能斷。迷理之惑雖先不伏。伏彼伴類入見道時亦一時斷。道.斷數數准之可解 二超初二果得第叁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凡夫時曾以六行。伏欲修惑九品迷事。乃至無所有所九品事惑。後入見道先已伏者。及以不伏。亦與見惑。合一時斷。修.斷數數准可知之 問前二類人何故不伏迷理之惑 答以彼不解修理觀故。迷理之惑不違事觀故不能伏 問何不能伏有頂地惑 答以彼細故無上可欣不爲六行故不能伏。又彼惑細不障有學。故唯斷爾超初二果。前依正義傍說不正煩不能敘 有言相見道斷者不應正理。瑜伽但說世出世道斷迷事惑不除迷理。複不可說迷理真見除。迷事惑相見斷。亦不得說相見道後別起道斷。對法論說超前二果及次第人。皆第十六心建立聖果不別起道。又瑜伽五十七雲。問未知欲知根誰所依處。答證得初.第二.第叁沙門果之所依處。問已知根誰所依處。答乃至金剛喻定無學沙門果證之所依處 故第十六心得初叁果 又五十七雲。問幾根得預流果。答或一或八。幾得第二。或二或九得一來果。問幾根得不還果。答或十一或二。初果或一。謂未知當知根。或八加信等五.及意.舍根。此依決定次第人說。一來或二或九。依超越者如初果說。次第者即已知根。二隨一得。不定二得。故雲或二九。信等七定。未知等二隨一不定。容九根得。非定九俱。猶不定故置此或言。已依初近分故但舍根 問幾根得不還果 答或十一或二。超越人如初果說。次第人依已知根。二隨一得故雲或二。或十一者。于前九上。加其喜樂。隨應所依靜慮入見。初禅近分及第四定即是依舍。初二根本喜。第叁即樂。叁受隨一故雲或十一。非叁受俱 或可。叁受隨一。加命根一。女.男隨一。故成十一。若加喜樂叁受不俱何成十一。前解爲正 有解八者除未知根加命。九者更加喜。十一加樂.憂 此釋不正。五十七初果文內雲。憂根雖道所依非道攝故此中不取。不還果中又雲憂根道理如前應知。故不取憂。依初根本次第亦入。依上叁禅唯超果入 問幾根得阿羅漢果 答或一或十者。一謂已知根。十謂十一中除未知當知根。此說能得。非說已得。故除具知。余廣破斥徒設煩辭 超中二果得第四者。謂有聲聞性是利根。先于凡時不伏修惑。于七方便但伏見惑入見道時。斷其叁界見道惑盡得初果已更未斷修。由意樂力有堪能故。依初近分已未得根本。故總相叁界六識修惑九地之中束爲九品。如欲初品乃至有頂初品之惑合爲一品。余八准此。若第六識迷理細惑。地地之中雖各九品。今並第七識俱煩惱總爲一品。與第九品迷事之惑同時頓斷成阿羅漢。道斷數數准亦可知 問既爲九品斷欲六品修惑之時。何不得第二果。斷欲九品何不得第叁 答欲六斷時並上二界各斷六品故。複不息求未出觀故不得第二。斷欲九品時。並有頂惑亦皆斷盡。即得第四故不取中二 問爲唯初果人未進斷惑得超中二。爲斷余品亦能超耶 答准對法論引指端經。唯未斷余能辨聖旨不說余能。由得果已有勝堪能。若少進斷即非此類。無勝能故

  獨覺之人有二類別。一麟角喻。一叁千界唯獨一出故。此是利根。先凡位時六行伏彼無所有已下惑。百劫練根入見道時。八地已下伏彼類故。與見惑同時斷。出見道已別起九無間.九解脫。斷非想地九品煩惱。成此麟角喻人。不滿百劫練。及從聲聞決釋位中未定生時。此等已去作辟支者皆爲衆出。雖不待師而自悟道名獨覺人。許有多出故名部行。更有一解如第十記。通定.不定姓。若百劫練根得辟支者即唯定性。余義准前

  問何以得知。身見有二見道斷一 答准四卷楞伽經第二雲。身見有二種。謂俱生及妄想。乃至雲。及先二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准此經文。既雲及先二身見妄想斷故疑法不生。即分明說身見有二。初果唯斷妄想身見不斷俱生。不煩廣釋

  問頗有斷非想前六品惑已。然後方斷欲界後叁耶 答有如超中二果人取第四果者。即其事也 又如斯陀含人住自果者。已斷欲界六品惑已方回心取緣覺果者。不可漸斷所余未斷取緣覺果。以緣覺果叁十四心成菩提故。又與次第四果無別。設今得二果已。不更兼前合爲叁十四心。叁十四心但據從凡即作者說。此第二果但于此後。起九無間.九解脫道斷所余惑。即欲界中後叁…

《成唯識論了義燈叁》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