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了义灯》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2卷43页码:P0659
唐 惠沼述

  《成唯识论了义灯》六 ▪第3页

  卷第四(本) / 淄洲大云寺苾刍惠沼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境。与果有异故今对辨。余并信故。唯舍受疑。故今更辨 问因位缘三。果一切宽狭不同即聊简。果位行相与因殊。遍与不遍应分别 答有二解。一云实应分别。以行相者即约缘境功能而说。果位既言遍缘。即是简别行相。二云影略 问因位通持漏无漏种。果唯无漏何不对简 解云因果持种虽纯杂不同。持种义同故不对辨 问因果两位别持种名同故不简。果因二位殊相应义同不对辨 答持种名虽通果位。不增故不简。相应义虽等。果位增故相对辨。上同异对 问持种果不增义齐故不简。舍受果不别义同何故辨 答果位唯善性。恐疑余受俱。今辨性虽殊果因俱舍受。此即信疑对

  论。末那意识转识摄故等。此量以先成第六有别俱有依者。应有不定过 解云不然。以自许七有别依根。无不定过。为除他疑故。成第七有别俱有依。作量可知 此量应有有法不极成 答前成第六有别依根。即是意根意根即第七故无此过 要集云。成第六对小乘说。成第七对大乘说故有法成 今谓不尔。若不对小成七有依。他作不定过。如何遣故亦对小 有云。量有法差别相违云。第七不用第八为俱有别依。转识摄故。如眼等识 此亦不尔。他许五识所依各别不唯是一。若不如是。如极成五识随举一量时。应有法差别相违过。以余所依非此依故 有作比量相违云。不用第八为别依。自非异熟故 若尔五识亦同此过非唯异熟故 要集为作相违决定云。第七必用第八为俱有别依。恒行心品摄非识故。如第八五数 此亦不尔。夫言决定因.喻两许可成决定。若对小乘第八他无。何成决定。又亦名意识持业释名。又心.意.识亦八通名。今言非识即不成因。应如前辨

  第八理应下。余辨量过云。有有法自相相违。应非第八识。是识性故。亦有有法差别相违。应不受熏持种。亦有法差别相违因。应不用第七为俱有依 要集云。前二对大有违宗过。第三量中同喻一分所立不成 今谓有余。若对小乘前二何过。不违自故。又前已成第七识有别所依根。即是第八故不诤有法。诤有法者。亦有宗中所别不极成。故知不诤有法。又亦未诤受熏持种。理门论云。随所成立说名为宗。彼非所成故无差别。既立第八不依第七。依第七者即是异喻。识性故因于异喻转有不定过。由前已成第六依七故有不定。余烦不指 又成第八云。应有俱有相续识为增上不共俱有所依根。若言识性故因有不定过。五是识性不以相续识为不共俱有所依根。今云自体恒续识性故如第七识 问此颂本明第八与余为依。何故此中明第八识依第七耶 答因言长理故便成立。为除他疑等

  陀那不为二乘说。西明疏问言。若不为定性二乘说者。解深密经复云何通。彼云今第三时普为发趣一切乘耶。解云彼文非但为直往亦为不定性故通一切乘 今谓自违。前云为说令起灭定。今言不为故自相违 又经云普为一切乘。不为定性乘。还非普为 今谓。初教说有唯为小乘。次教说空唯为大乘。后通空有云为一切。非必句句皆通一切。如瑜伽论通说三乘法云为一切乘。非唯说大云为诸乘

  西明云。胜军论师立比量云。诸大乘经等。云有不定过。以发智论亦两俱极成非佛语所不摄。自救云无不定过。彼有许发智是佛说故 今谓不尔。对彼小乘。自不许发智论是佛说者。岂无不定耶。又问此因岂不有随一不成失。小乘不许极成非佛语所不摄故。唯大乘许不得云两俱。若他许非外道语。云非佛语所不摄。则有不定。发智论等亦非外道语摄。若许是佛说故。云极成非佛语所不摄。即有相符失。如本疏立比量无过

  判比量云。论第五因有相违决定云。诸大乘经。非至教量。乐小乘者不许显示无颠倒理契经摄故。如外道论等 今谓不尔。彼因一分违宗。即一分不成之因。何名决定 问何名一分不成因耶 答彼许三法印教顺于正理。今大乘教亦顺三法印。何故不显无颠倒理。若云不顺三法印者。此亦不尔。何者俱显无我诸行无常。何非顺法印。若云非全者。岂增一等句句皆明无我等耶。若云虽非句句皆明。然顺无我等。大教亦尔。故不成因。设纵云非全。亦彼因过。不云一分不能显故。又因明法立自宗义。自许言简共许得成。相违决定所立因.喻必须两许。今因非共故。不得成决定相违

  又判量云。胜军量中三藏所加。亦有相违决定。云大乘教非至教量。自许非佛语摄故。亦不为过。理如前辨 又云有不定。为如增一等自许非佛语所不摄故至教量摄。为如色等自许非佛语所不摄故非至教量 此亦不尔。色等共许是非佛语摄。因于彼无不成不定

  疏云又非唯体至离此说大乘无故者。彼庄严论以智为大乘体。此以教.理.行.果皆是故。不言体但总言大乘。若不尔大乘教理是何所摄。大乘以何为体。若唯取智有局义故 问此论七因与显扬论十因有何差别 答多小开合有差别故。八因同庄严论 一先不记别故 二今不可知故。即是同行。与小同时行。宁知大乘独非佛说 三多有所作故。即庄严论能行此法智。依信修行得三惠等 四极重障故。即庄严论生怖畏等。由畏大乘不顺怖谤成重障故。此意于小教顺修得益。怖谤获罪。既是佛说大乘亦尔故是佛说。或俱第七收。庄严约能所断合。显扬别开。就能断中加行后得开之为二。广略别故 五非寻伺境。即庄严第三不行 六证大觉故。即庄严论四者成就。此意汝许先佛得菩提者说。今佛亦证大觉亦说大教。然显扬云。若未成佛能说佛教不应道理者。反显证大觉定说大教即应道理 七无第三乘过失故者。即庄严论第五体者。此意既许余佛有大乘体。今佛亦有。大乘无异体是一故。此佛无者。即是此佛无第三乘体。故成过失 八者此若无有应无一切智者成过故者。即庄严第六非体。此言非者无也。既无大乘体。应无一切智。谁出于世说声闻乘 九缘此为境如理思惟对治一切诸烦恼故。即庄严第七 十不应如言取彼意故。即庄严第八。故十与八但开合别。事意不差。以庄严论颂及显扬论俱无著造故

  论。上坐部经分别论者。上坐部者以有引经。亦名经量部。非二十部中经部。此上坐部中有阿罗汉迦多衍那弗呾罗。善闲论藏。难此上坐莫能对之。遂凑雪山。因名雪转部 分别论者。即说假部。旧名分别说部。无性论中顺古名分别说部。宗轮论中无分别部有说假部。俱说有分心

  上坐九心。五门分别。一列名释。二诸识分别。三三性分别。四生死分别。五前后分别。如枢要说

  论。已引圣教等。瑜伽八证。杂集引同。颂云执受.初.明了。种子.业.身受。无心定.命终。无皆不应理。初生.明了.业用三义此论中无。趣生.寿识.互缘.依食.及心染净。此之五种彼论非有。余五共同。然互广略 瑜伽等中第一执受。二最初生起。谓有部等既诸识不俱。如六境齐至。应无初生识。根.境.作意缘皆等故。大乘许俱。故难于他无初生识。他即设难。若无初生许俱起者。应一有情二识俱起。以大乘许赖耶定有故。今外人且就此难。不尔应难三四等俱。故下却难。犹如有一俱时欲见乃至欲识。随有一识最初生起不应道理 问设许俱生如何能证有第八识 答此非正证。因释外难故为一因 或应展转立俱有根证有第八 又解传释。外难若有第八一切时行。最初生起识不得。我无第八初生可得 今牒外难云。云何不可得耶。有外难云。若许恒有第八识者。应有二识俱起之失。故初起识不可得义。应知容俱故有可得 问若尔第七亦复恒行何有初起 答以他未许有第七识。且八.六对许八初生证有赖耶。若他难七恒与八俱无初生亦成我义 问他救言。初生之位五根未成。意识初生此有何失。即应难言。有所依意与六俱生。故说初起义亦不立。前释为胜 明了.作业亦是展转。显成俱起证第八义。然四业者初了器。第二了根.依处.种子。了我第七。了境第六。显四业俱。故证第八道理稍隐 摄大乘论以染净心总别合说。杂染之中定.散别故初说欲界 欲界之中初辨惑.业.生杂染三。生中复分色根执受。名色互依。及依食住。次辨色.无色界惑.业.生三。生中复分灭.离二趣。又约二界明生死位冷触不成。次明清净中分世.出世。出世之中明灭定证。次重显前三杂染中为种不成破上坐部。准彼但有此论八义。初持种义即彼杂染清净中摄。执受.名色.四食.趣生.生死.灭定七义名同。但开合广略。异熟.寿识彼无此二。又复此论心染净证。最在后明显别依总故。彼即初明总离别故

  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者。经部虽以色心互熏俱得持种。识持法种通于三界胜故。但说种集名心 若萨婆多云。以心能分别色。非色分别心。故说心为种。即以现在心法为种 大众部师亦心用强立种子称 上坐部师虽前色心俱为后种。亦心强故独心名种

  论。别类必同别事性故者。西明云。一云不立法同。一云亦立。前说为胜 今谓不尔。俱舍论中经部破他大同唯识。此论既难令相似法立于同分故立法同。此义为胜 问彼宗识类为是何性 答本计无记故受熏持种 问许间断不 答彼许相续 问若尔如何言又无心位此类定无 答此以理逼。既称识类。识既间断类亦应然。类依识立如得等故

  论。又阿罗汉或异生心等者。问彼计识类亘通三世而性不易。即难令凡圣染净应互相熏。第八一类三世不易应同彼过 答不例。彼立识类依识而成。即彼识摄。无别法收。故有此过。大乘八识体性各别。非一识类。故不成过

  论。许类是假应不持种子者。问种子体是实。识类假不持。心.心法是真。假法非能碍 答持种具四义。假法阙不持。遮法据功能。假法何妨碍 今助解云。遮用势疎远。假法亦能防。持种据亲含。要实方能受 又难云。二定依种立。虽假还防种。识类依识立。识类持识种 答解如前

  论。依似比量拨无此识者。本疏及枢要皆辨过失。如彼诸说。宗中无有法不极成过。以其真性不是有法。举此真性意。取有为以为有法故 今谓是过。彼举真性。真性皆空无有为法。本意不取真性为有法。于真性中复不可言说。说何以为有为有法。故有法过…

《成唯识论了义灯六》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