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了义灯》九 ▪第6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寻。如何得言应云寻.伺。故知传谬 问设唯是观。观即是寻。寻是语因。后师何故不引为证 答正思惟支体有二种。一通诸部二乘因果。及大乘因后得位。体即唯是寻。一唯大乘。因果通本后。体即思及惠。瑜伽二十九云。若心趣入诸所寻思。彼唯寻思如是相状所有寻思。乃至云。起善思惟发起种种如法言论。是名正语。正语是果。思惟语因。及显扬第二云。寻求极寻求。现前寻求觉了。计算观察。思惟思惟性 又瑜伽二十九云。若得彼已以惠安立如证而觉。总立此二合名正见。准知此俱正思惟支皆是初体 对法第十说惠蕴摄正见.正思惟.正勤 九十八云。若出世间以正智为自性。除诸戒支。安立非安立真如为所缘 瑜伽二十九云。由八支摄行迹正道。能无余断一切烦恼。能于解脱究竟作证。是故名为八支圣道。当知此中若觉支时所得真觉。此根本位。若得彼已以惠安立如证而觉 此后得位云如证而觉故。此等皆是后八支体。不说寻故。后师依大乘通因果本后正思惟支。非是寻故所以不引
问身.语.心行有遍非遍。第四定地虽无出入息。有思遍行身业得转。在佛果位既无寻.伺语之遍行。语应不转 答如疏及枢要说 问既说语业为语遍行。第二定上地法有语。同身行故 答约佛可尔。语不假寻。除佛已外语必寻引故已上无 问说法逗机语假寻.伺。泛尔言说何假寻.伺。犹如五识多由彼起。亦有五识非寻.伺生。如无色定起耳闻声等 答二定已上起语时难。犹如五识必假寻.伺 问身在欲界及初静虑起语时易。应同五识 答语皆推度起必寻.伺。五识不尔故不得例 又设一解。欲界泛语.二定已上或有语言非寻.伺发。但用思生。诸论但言寻.伺起者随粗相说。如思惟支
问正思惟支以寻为体。佛身阙过。诸静虑支既说寻.伺。佛无应过。齐功德故 答道支唯无漏。佛无可成过。禅支漏无漏。纵阙亦非过。不尔功德即令具者。诸佛应成有漏禅支。是功德故。又如疏解依于思惠 若尔无粗细。何成对治支 答亦依思惠分为粗细及对治支。如正思惟。亦无过失
说心心所俱不俱等诸门分别。广如百法玄赞所明
论。为离心体有别自性等。本释如疏 要集云。妙音不立。勘文不获。楞伽.中百论师等者。护法造论不阙此地诸师所难。智度论等广辨心所复何人也。或可。护法假叙宾主 今谓。本意云楞伽.中百论等诸师。非说此地但说西国。如理门论云破古因明师。古因明师不善之者。非无著等。楞伽等师者。道理亦尔。虽智度论广明心所。何妨有说即心分位。如智度论广辨诸法。何妨清辨云胜义空俗妄为有。不妨护法依彼等计假立宾主起此问端
心远独行者。摄论既云无第二故名为独行。似依一意识义释。准引此难。不唯依经部
论士夫六界。释如疏引 问四大及心体性可知。空体是何 答准杂集第二废立二十五种色云。谓作所依故。作相故。即立逈色及表色所以。表即屈申。正是动作。故瑜伽第一云。表色者谓业用为作。动转差别。此作所依即彼逈色。逈色者杂集云。谓离余碍触方所可得 问何非余空说是逈色。既云逈色复何名空 答士夫界故非虚空。空离碍触方所故复名空 问若取逈色。逈色即离四大有。何故余部说唯四大不立所造 答彼不了故。宗计异故。不可为责。经部有师不立心所。大乘异说亦复同彼。共引此经不唯经部。瑜伽但云有一沙门若婆罗门。欲令名中唯心实有非诸心所。或亦假叙。非必彼难
论。此依世俗若依胜义等者。本释如疏。要集云。此定不依第一俗.第三真.第四真.俗。识心心所辨差别故。下文诸识真俗相对望第四。真俗等渐次门故。离重言故 今谓不尔。今此且以心与心所约二谛辨。亦例于识。下八识中心所同王。异聚相望摄其见.相皆悉归识。唯识宗故。故下云。八识自性不可言定一。行相.所依.缘.相应异故。既约缘.依.相应辨异。故知不异亦说行相.依.缘.相应。不尔应非如幻事等。有定性故。前别后总相望对辨。俱四真俗亦无重言失
论。彼中有必起等。枢要云。勘有中有无中有。答云本计无末计有 又曾闻释。约本而言云无中有。今据末计故有中有 又云本计有二。一理为量。二教为量。因分两诤。理为量者即立中有。今论约此故说云有。若引经为量者不立中有 然要集云。勘宗轮论。上坐复名雪山。立八义别。余同一切有。即云立中有。大众等四部都无中有 今谓不定。一切有部本宗同中论文。不说定有中有。云末宗异义其类无边。雪山同彼岂有中有。其大众等论文不说定无中有。而云菩萨入胎作白象形。准此即似立于中有。故要集说无其准定
论。彼天唯在第四静虑者。广如本疏。又云无色非天眼境。若无心时既无色身。谁为能证涅槃之者。又复地法无无相定。故此异熟不在余处
论即能引发无想定思。要集云。有说.有释各有三解。彼第三为此初说。彼第一为此第三说。彼此第二义即不同。今取有释第三为正 既有说第一即有释第三。何故独取有释第三而为正释。有说疏文不断第三为正说故。然以理准非。极厌心招彼总报。极厌心种招彼别报。何所相违。又微微心种是能引发无想定思。能感彼果顺五十六。不尔一因如何能感有无心别相违二果 又西明云。微微心及微心相应思引总报。以有心故。即彼二种至无心位引别报。以无心故 今谓不尔。岂于微心种亦立无心定耶
论。令身安和故亦名定。西明云。虽非心所专注一境。令身安和故亦名定 要集云。有释初释为胜 今谓不尔。无心睡眠亦非心所专注一境何无安和。亦名为定。故如由前加行定力令身安和。以无心时安和。亦彼有心时安和。同得定名。故本解正
论又唯是善等。本说彼所引故。释唯是善。下上地无。明属地因 西明云。彼所引故通二义 今谓不尔。加行善定引故善。不以善定引是属第四定。在文自解。下上地无由前说故。指同于前说无想报
论。四业通三除顺现受者。略论其业总有两种。一定感果。二不定感果。故瑜伽第九云。顺定受业者。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顺不定受业者。谓故思已作而不增长业。此意即说。由审.决思为方便名故思。故九十云。故思故造业者。谓先思量。已随寻思。已随伺察。已起身.语。名作业。令种增长名增长业杂集第七云作者谓起造诸业令其现行。增长者谓令习气增益 除此已外设有故思。不起身.语等。及虽起身.语。而不令种增上。不令种增长业者。即有十种。瑜伽第九云。增长业者谓除十种。一梦所作。二无知所作。三无故思所作。四不利不数所作。五狂乱所作。六失念所作。七非乐欲所作。八自性无记。九悔所损。十对治所损。除此十种名增长业。不增长业谓此十种。然增长者异熟定及时报。不增长者俱不定摄。杂集第八据定受业说有三种。即现.生.后。于慈定等造善恶业是现受摄。五无间等名生受业。若此生造度生方受名为后受。设有一业或现或生受报不尽更多生受。从初现.生但名现.生。不名后受。故第八云于此业中从初熟位建立顺现法受等名。不唯受此一位异熟 杂集第七定与不定分之为三。彼云。如经言决定业。谓作业决定受异熟定分位定 作业通定不定。定受是不定。理如后解。分位是定。时.报俱定故。瑜伽六十据定不定总说四业。彼云复有四业。一异熟定。二时分定。三二俱定。四二俱不定。第三是定。余三不定。第一约报受虽是定。然时不定。第二时定而报不定故并不定 杂集第七约定不定说有五业。彼云。故思造业略有五种。谓他所教敕他所劝请。无所了别根本执着.颠倒分别 五句如次。初三不增长。轻故不必受异熟。即时定报不定。及俱不定。后二增长。重故必定受异熟。即报定时不定。及时报俱决定。故下文言。受异熟决定者。如先所说故思造业。若此定受时报俱定者。即无分位决定何得别说。故下分位定。云如由此业于现法中必定受异熟生.后准此。又此无想定正是颠倒分别。妄报涅槃。既通四业。明知后二非唯时.报二俱决定 显扬十九约定不定分之为五。彼云如是业有五种决定。一现受决定。二生受决定。三后差别受决定。四受报决定。五作业决定。初三时定。或时.报俱定。第四报定时不定。第五通报定及时.报定。以于第五决定受报。并决定作业与前有别。故杂集第七云。作业决定者。由宿业力感得决定异熟相续(相续即身)。于此生中决定造此业 既云感得决定异熟不言时定。故知是通。不尔于彼报定非时。异熟身上岂不造恶业耶 又受报定而时不定。及彼报定。非唯别报。既通总报。岂得令于现法受耶 虽有总报若于现受容受别报。当彼总报故。此等诸文开合有殊。不过此论所说四业 本疏云。显扬论中于不定中报.时定不定别出故 要集云。显扬皆云决定不说不定。由此后二不名不定。业.报相对以辨决定。据实前四即瑜伽六十时.报俱定收 今谓不尔。前四受报决定。唯果非业。即不得云业有五种。若云亦业.报决定是俱句者。即是前三。何须别说。又报定受时不定者。是何句收。名当不收。乖者相摄。不见此理。故依本释理教无违
问准修无想即杂集第七五业之中颠倒分别。彼说定受。此云通三并不定受。岂不相违 答彼据造不善言为正法等。故是定受。此约修善。故通不定 问修此定者既许生色亦得后起。生彼所修定俱之思可不受报。若许受报即唯生受。不可生.后二业同招。若唯昔修能感彼果。后起之者何为不感 答生彼起者非猛利故劣故不受。不尔重修亦能别感。应重生彼。以昔人中后报受故 问若昔人中得已退失。但不退下三静虑定。命终生彼得重起不 答即论二师说各不同。若初师解退与不退。生下三天不得重起。生无想者下初修退。后生重起亦名后报 若第二师。欲界虽退。生下静虑亦得重起。五十六云。先于此起后于色界第四静虑当受彼果。如疏文解 若云在欲设不退失。亦有生下三静虑中而得重起者。不尔。异生润生要现行故。若不退无想。下三静虑得离染故如何得生。若许得生…
《成唯识论了义灯九》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