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唯识论演秘》七 ▪第4页
卷第四(本) / 沙门智周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中有多品类种类一故。虽说为一而有无量。如是于其一一界中各有无量品类差别。种类一故虽各说一。而实无量 又对法论第一云。问眼界何相。答谓曾.现见色及此种子。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尔 准上诸文。十八界别。故不可以识等种子以为根也。对法既云及此种子。明眼等根别有种现。非识等种事乃明矣
论。便违圣教至内处所摄者。按瑜伽论五十四七等云。复次色蕴摄几蕴几界几处。谓色蕴摄一蕴全.十界十处全.一界一处少分。准此故非见种为根。又五十五等文如疏上下屡有别处。故不重也
论。不应说为增上缘者。按对法第五。解增上缘略有九类。第一任持增上。师子觉释。谓风轮等于冰轮等。器世间于有情世间。大种于所造。诸根于诸识。释风能持水。水能持地。故风.水轮皆言等也。由器世间.大种.诸根。能持有情.所远.诸识故。器.大种.根等三类亦名增上。又瑜伽论五十六云。眼与眼识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时而有。余根.余识当知亦尔 释建立因者是增上缘。若五识种即是五根。故违诸文增上缘也
疏。十一唯欲色二界系者。谓五色根.色声触三.眼耳身识.舌鼻.香味色界不有。意.意识界.及法界三通三界故。由斯欲.色唯有十一
疏。上地无寻伺起眼识等难是者。亦是此中所违文也。按彼论云。问生第二静虑或生上地。若有寻有伺眼等识现在前。云何此地无寻无伺。若不现前云何于彼有色诸根而领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无寻无伺三摩地。从彼起已此得现前。又此起已识现行时。复为无寻无伺三摩地种子之所随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无寻无伺。由彼有情于诸寻.伺以性离欲。而离欲故彼地虽名无寻无伺。此复现行亦无过失既云有寻有伺诸识种子随逐而彼得起。明知识种不即是根。若是根者前问后答皆不应理。思之可悟。理既无违。故知识种非根明矣
疏。诸识亦应唯种子妨者。此难意云。论云眼界通种.现。执言唯种不取现。亦言眼识有眼.种。亦应同根唯取种。即对法云。问眼识界何相。答谓依眼缘色似色了别。及此种子积集异熟阿赖耶识是眼识界相。耳.鼻.舌.身.意识界相亦尔
疏。六亦无根唯种失者。问兼取现业可无其失。但取业种过如何避。亦违根通种.现文故 答业既有三。明种不一。不同于前唯一种也。据此一边以为言矣 或虽言业种亦取现业。后释为正。如灯具明
疏。若言至非唯无记者。此救意云。若业已熟所招五识。理唯无记。业未熟时所起五识既非业感。故通善.恶
论。应无眼等为俱有因者。即善.染眼而以何法为俱有因。非业招故不可业种而为因也 问难陀既许根.识异时。责无俱有岂不相符 答有义两释。一云依教难彼不就宗责。瑜伽等说眼等为识俱依故。二此难救家。救家虽假以种为根。至实自许根.识同时。故难无失 详曰。今观论意。由善.染识非业所招。不依业种。偏难此二无俱有依。而元不论同异时也
疏。今西方至实有别根者。此师意据偏增说故得为正义
论。又诸圣教至器世间等者。按瑜伽论五十一云。云何建立所缘转相。谓若略说阿赖耶识由于二种所缘境转。一由了别内执受故。二由了别外无分别器相故。了别内执受者。谓能了别遍计所执自性妄执习气.及诸色根.根所依处。了别外无分别器相者。谓能了别依止缘内执受阿罗耶识故。于一时无有间断器世间相。又七十六.解密经等说处非一。大同不录。中边所明疏上下引
疏。即是可止之辞者。止者止住。此言即是止近辞。故此次说不及前师 或字误也。应为指字
疏。若不言他至不能自依故者。不定过云。为如第七恒转依他证八有依。为如第七虽复恒转而不自依证八无依 问因于同.异二喻转等名为不定。今唯第七何成不定 答虽体无二义即有差。对二义故亦无有失
疏。故今此师令成俱有依义者。问令心.心所取自所缘方成所依。种既不能取自所缘。现望于彼何成所依 答所依四义是护法宗。非此师意。不可为难
疏。又诸识现行至今略不述者。异熟六识而不能熏。现望于种亦同第八而非因缘。论略不说
疏。今不说依至望现是依者。异熟六识虽不能熏同于第八。然现望种无能持力。不同八现与种为依。故不取也
疏。始末为论者。本有.新熏如次始末
论。如契经至恒相续转故者。按楞伽第九。人体及五蕴。诸缘及微尘。胜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别。心遍一切处。一切处皆心 又云。依父母和合阿梨耶.意合。如苏瓶中鼠。共赤白增长。薜尸.父厚.泡.创。不净依节尽。业风长四大。如诸果成就 详曰。与论所引文虽不同。理旨同也。所以疏云勘彼文同。或可疏勘梵本云同。不据汉本。汉本阙此论所引文
疏。从下而微解亦应尔者。本明心等而有所依。今者先征所依等义。名从下也。解文同征故云应尔。故后解中先解二别。后明心等具依多少
疏。若尔四大种及五根扶尘四大者。初四大种造五根者。后即造彼扶尘四大
疏。除识蕴少分相望者。诸识相望有决定者。然非一切。故云少分。此决定识不取为难。以决定识是所依故。故除之也
疏。此简受想蕴全行蕴少分者。但简行蕴心所法故。又行蕴命亦是主故。故言少分。此文不次。结前第三所简法故
疏。皆须此者。置此令心取自缘言
疏。彼论言有依此言是故者。彼瑜伽论言。有所依即是此论所说者是
疏。即前有境眼等为果等者。以有所缘与有境义而有别也。若有所缘体唯能缘。若言有境即通五根。要有所缘方有所依。故除根也
疏。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释伏难。伏难意云。本明所依何故乃辨能依心等。故释所有能依法者。意欲翻出能依之体显彼所依。疏言此解所有能依者。此牒定也
疏。此是依外至故重言之者。此总结前出所简法之所以也。依谓所依。色.心所等是所依外所简之法。故所依后而方指简名重言也。或唯显明心所所以以释外疑。外疑意云。圣教既云唯心.心所名有所依。即应心所亦所依摄。故有斯释。斯释意云。此者此所依谓所依。所是依外别所简法之一数也。若不简之恐疑同主亦是所依。故更分别名重言也。对次前文心.心所处故名重言 有义问何故别简但简心所非所余耶 答立论者意不应征责。由前引教说心.心所名有所依。即恐心所亦是所依故次简之。虽皆有所依。所依唯心。余非所依。相显不说
疏。然诸识至略而不论者。而有不得为所依者。即四义中而阙第一决定义也
论。同境至所依别故者。问眼等五识得自在位通缘五境。成事智品缘十八界。五根云何与识同境 答据因位中未自在说。更有余释。如下当辨
疏。亦作此义无相违故者。三位无七家亦同安惠成八无依。亦作此义亦显安惠三位无七
疏。问至应设劬劳者。答六依于七。七依亲故。亲依转六亦转。八依于七。七非亲故。七无漏八不转。有执.无执行有相似.不相似故名亲.不亲 答第二云。若由八转七方转。可难七转八亦转。第八转位七先转故。七转时八不转。由亲疎别。准前应知 又释。六.七二执违非执故。七转位六亦转。第八无执不全违。所以不随所依转思之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成唯识论演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7】个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