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演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3卷43頁碼:P0811
唐 智周撰

  《成唯識論演秘》七 ▪第4页

  卷第四(本) / 沙門智周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中有多品類種類一故。雖說爲一而有無量。如是于其一一界中各有無量品類差別。種類一故雖各說一。而實無量 又對法論第一雲。問眼界何相。答謂曾.現見色及此種子。如眼界相耳.鼻.舌.身.意界相亦爾 准上諸文。十八界別。故不可以識等種子以爲根也。對法既雲及此種子。明眼等根別有種現。非識等種事乃明矣

  論。便違聖教至內處所攝者。按瑜伽論五十四七等雲。複次色蘊攝幾蘊幾界幾處。謂色蘊攝一蘊全.十界十處全.一界一處少分。准此故非見種爲根。又五十五等文如疏上下屢有別處。故不重也

  論。不應說爲增上緣者。按對法第五。解增上緣略有九類。第一任持增上。師子覺釋。謂風輪等于冰輪等。器世間于有情世間。大種于所造。諸根于諸識。釋風能持水。水能持地。故風.水輪皆言等也。由器世間.大種.諸根。能持有情.所遠.諸識故。器.大種.根等叁類亦名增上。又瑜伽論五十六雲。眼與眼識非正生因。唯建立因。是故此二俱時而有。余根.余識當知亦爾 釋建立因者是增上緣。若五識種即是五根。故違諸文增上緣也

  疏。十一唯欲色二界系者。謂五色根.色聲觸叁.眼耳身識.舌鼻.香味色界不有。意.意識界.及法界叁通叁界故。由斯欲.色唯有十一

  疏。上地無尋伺起眼識等難是者。亦是此中所違文也。按彼論雲。問生第二靜慮或生上地。若有尋有伺眼等識現在前。雲何此地無尋無伺。若不現前雲何于彼有色諸根而領受彼地境界。答由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無尋無伺叁摩地。從彼起已此得現前。又此起已識現行時。複爲無尋無伺叁摩地種子之所隨逐。是故此地非是一向無尋無伺。由彼有情于諸尋.伺以性離欲。而離欲故彼地雖名無尋無伺。此複現行亦無過失既雲有尋有伺諸識種子隨逐而彼得起。明知識種不即是根。若是根者前問後答皆不應理。思之可悟。理既無違。故知識種非根明矣

  疏。諸識亦應唯種子妨者。此難意雲。論雲眼界通種.現。執言唯種不取現。亦言眼識有眼.種。亦應同根唯取種。即對法雲。問眼識界何相。答謂依眼緣色似色了別。及此種子積集異熟阿賴耶識是眼識界相。耳.鼻.舌.身.意識界相亦爾

  疏。六亦無根唯種失者。問兼取現業可無其失。但取業種過如何避。亦違根通種.現文故 答業既有叁。明種不一。不同于前唯一種也。據此一邊以爲言矣 或雖言業種亦取現業。後釋爲正。如燈具明

  疏。若言至非唯無記者。此救意雲。若業已熟所招五識。理唯無記。業未熟時所起五識既非業感。故通善.惡

  論。應無眼等爲俱有因者。即善.染眼而以何法爲俱有因。非業招故不可業種而爲因也 問難陀既許根.識異時。責無俱有豈不相符 答有義兩釋。一雲依教難彼不就宗責。瑜伽等說眼等爲識俱依故。二此難救家。救家雖假以種爲根。至實自許根.識同時。故難無失 詳曰。今觀論意。由善.染識非業所招。不依業種。偏難此二無俱有依。而元不論同異時也

  疏。今西方至實有別根者。此師意據偏增說故得爲正義

  論。又諸聖教至器世間等者。按瑜伽論五十一雲。雲何建立所緣轉相。謂若略說阿賴耶識由于二種所緣境轉。一由了別內執受故。二由了別外無分別器相故。了別內執受者。謂能了別遍計所執自性妄執習氣.及諸色根.根所依處。了別外無分別器相者。謂能了別依止緣內執受阿羅耶識故。于一時無有間斷器世間相。又七十六.解密經等說處非一。大同不錄。中邊所明疏上下引

  疏。即是可止之辭者。止者止住。此言即是止近辭。故此次說不及前師 或字誤也。應爲指字

  疏。若不言他至不能自依故者。不定過雲。爲如第七恒轉依他證八有依。爲如第七雖複恒轉而不自依證八無依 問因于同.異二喻轉等名爲不定。今唯第七何成不定 答雖體無二義即有差。對二義故亦無有失

  疏。故今此師令成俱有依義者。問令心.心所取自所緣方成所依。種既不能取自所緣。現望于彼何成所依 答所依四義是護法宗。非此師意。不可爲難

  疏。又諸識現行至今略不述者。異熟六識而不能熏。現望于種亦同第八而非因緣。論略不說

  疏。今不說依至望現是依者。異熟六識雖不能熏同于第八。然現望種無能持力。不同八現與種爲依。故不取也

  疏。始末爲論者。本有.新熏如次始末

  論。如契經至恒相續轉故者。按楞伽第九。人體及五蘊。諸緣及微塵。勝人自在作。唯是心分別。心遍一切處。一切處皆心 又雲。依父母和合阿梨耶.意合。如蘇瓶中鼠。共赤白增長。薜屍.父厚.泡.創。不淨依節盡。業風長四大。如諸果成就 詳曰。與論所引文雖不同。理旨同也。所以疏雲勘彼文同。或可疏勘梵本雲同。不據漢本。漢本阙此論所引文

  疏。從下而微解亦應爾者。本明心等而有所依。今者先征所依等義。名從下也。解文同征故雲應爾。故後解中先解二別。後明心等具依多少

  疏。若爾四大種及五根扶塵四大者。初四大種造五根者。後即造彼扶塵四大

  疏。除識蘊少分相望者。諸識相望有決定者。然非一切。故雲少分。此決定識不取爲難。以決定識是所依故。故除之也

  疏。此簡受想蘊全行蘊少分者。但簡行蘊心所法故。又行蘊命亦是主故。故言少分。此文不次。結前第叁所簡法故

  疏。皆須此者。置此令心取自緣言

  疏。彼論言有依此言是故者。彼瑜伽論言。有所依即是此論所說者是

  疏。即前有境眼等爲果等者。以有所緣與有境義而有別也。若有所緣體唯能緣。若言有境即通五根。要有所緣方有所依。故除根也

  疏。此解所有能依等者。此釋伏難。伏難意雲。本明所依何故乃辨能依心等。故釋所有能依法者。意欲翻出能依之體顯彼所依。疏言此解所有能依者。此牒定也

  疏。此是依外至故重言之者。此總結前出所簡法之所以也。依謂所依。色.心所等是所依外所簡之法。故所依後而方指簡名重言也。或唯顯明心所所以以釋外疑。外疑意雲。聖教既雲唯心.心所名有所依。即應心所亦所依攝。故有斯釋。斯釋意雲。此者此所依謂所依。所是依外別所簡法之一數也。若不簡之恐疑同主亦是所依。故更分別名重言也。對次前文心.心所處故名重言 有義問何故別簡但簡心所非所余耶 答立論者意不應征責。由前引教說心.心所名有所依。即恐心所亦是所依故次簡之。雖皆有所依。所依唯心。余非所依。相顯不說

  疏。然諸識至略而不論者。而有不得爲所依者。即四義中而阙第一決定義也

  論。同境至所依別故者。問眼等五識得自在位通緣五境。成事智品緣十八界。五根雲何與識同境 答據因位中未自在說。更有余釋。如下當辨

  疏。亦作此義無相違故者。叁位無七家亦同安惠成八無依。亦作此義亦顯安惠叁位無七

  疏。問至應設劬勞者。答六依于七。七依親故。親依轉六亦轉。八依于七。七非親故。七無漏八不轉。有執.無執行有相似.不相似故名親.不親 答第二雲。若由八轉七方轉。可難七轉八亦轉。第八轉位七先轉故。七轉時八不轉。由親疎別。准前應知 又釋。六.七二執違非執故。七轉位六亦轉。第八無執不全違。所以不隨所依轉思之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

  

  《成唯識論演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網站(putixia.net)提供分節閱讀,後面還有【7】個分章。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