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演秘》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3卷43页码:P0811
唐 智周撰

  《成唯识论演秘》八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皆是本识相分摄故

  疏。若言识体能生故者。岂色等法体非能生 答识为余本能变生余。色等不尔

  论。论说种子实物有者。按大论五十二云。云何略说安立种子。谓于阿赖耶识中。一切诸法遍计自性.妄执习气。是名安立种子。然此习气是实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诸法不可定说异.不异相。犹如真如 又按摄论第二云。又若略说阿赖耶识用异熟识一切种子为其自性 又云。阿赖耶识是实种子。是一切种子实因缘性 准此多文种子是有 问若实有何故瑜伽五十二云。复次种子云何。非折诸行别有实物名为种子。亦非余处。然即诸行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为种子。如谷麦等物所有芽.茎.叶等种子。于彼物中磨捣分折。求异种子了不可得。亦非余处。然诸大种如是种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糓麦等物能为彼缘令彼得生说名种子。又云。是世俗有。又摄论第二云。非彼种子有别实物于此中住。亦非不异。二论皆云无别实物。复云世俗。云何定断论说实有 答世俗有言非定诠假。如下论释。因果道理不即不异。为对异熟因果定异故云无别。又不同现心.色之法缘虑.质碍。云无别实故无违也

  论。似常一故者。依疏所简可为四句。一似常非一。第八心所。似一非常。眼等转识。似一似常。赖耶识体。非似一.常。转识俱所诸种色等者 问我犹主义可计一.常。所既不然计多何过。如计诸蕴我一所四此何不然 答俱生分别有差别故。又虽俱生缘内外别。何得为例

  疏。是我之我者。如疏四释。有义二释。一云是我显第七计第八为我。之我者义显第七更不计余。唯执第八以之为我。二云是我者义简他我。之我者义简非我 详曰。复助一释。义言第七执所执我是我许我。初我第七假者名我。后我第八。即所执我。之言与许我意我相似

  论。多处唯言有我见故者。按大论五十一云。阿赖耶识或于一时。唯与一种转识俱转。所谓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见.慢等恒共相应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无心位。常与阿赖耶识一时俱转。缘阿赖耶识以为境界。执我起慢思量行相。显扬所明如疏具引

  疏。即除四人等者。三乘无学.不退菩萨。此四决定不缘藏识。所以除之。四外余人有缘.不缘当须分别。分别可知。有漏.无漏缘.不缘故

  论。证得十种平等性故者。如佛地论一一具明。今牒彼经略引论释 经复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种相圆满成就 论应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说。各证一平等性修习圆满成就佛地 经证得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 论谓诸大士相.及诸随好相差别故皆名为相。如是诸相远离遍计所执自性说名平等。增上者谓富贵自在。色等诸蕴各别皆非富贵自在。和合亦非富贵自在。离计所执说名平等。喜爱者由遍计力于顺彼法发生观喜。于违彼法发生忧戚。遍计所执诸法无故。于计所执喜.爱亦无说名平等。达解如是所说诸相.增上.喜爱平等法性故名证得。初地菩萨最初证得。后后地中渐渐方便修合增长。最后佛地圆满成就 经证得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 论缘起有二。谓内.及外。内缘起者谓无明等十二有支。外缘起者谓种.芽等一切外物。此二缘起一切皆由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无作用义。空.无我义。无补特伽罗义。是缘起义。如是等义缘起自相是所领受。故名领受。缘起等义离计所执说名平等。达解如是所说一切领受缘起平等法性故名证得 经证得远离异相非相平等法性 论色等诸法变坏等相。不相似故名为异相。远离如是各别异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为相。非相为相。如契经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谓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达解如是计所执法毕竟永无平等法性故名证得 经弘济大慈平等法性 论慈有三种。谓有情.法及无缘慈。由此三种平等救济一切有情。不同凡夫及二乘故。故名大慈。救度一切长时积集福慧成满故故名弘济。如是所说弘济大慈。遍一切处无差别转。故名平等。弘济大慈平等法性为所缘故。就境说名平等法性 经无待大悲平等法性 论声闻等非不能拔济一切有情。小分行相暂时而转。如来大悲普能拔济一切有情。通缘三界遍满行相恒时而转。无所观待恒救不舍。随其所应拔济三界所苦有情。无待大悲无差别转。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缘平等法性为境 经随诸众生所乐。示现平等法性 论随诸有情乐见如来色身差别。如来示现如是色身。如是示现一切如来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说名平等法性 经一切众生敬受所说平等法性 论若有如是种类语业。能令有情善根成就。闻生欢喜得净信乐。如来便现如是语业令彼得闻。如来所出一切语言称机宜故。诸人.天等皆无违逆故名敬受。虽有众生不顺佛语此是化作。或当有益后必信受。就总为语故言一切敬受所说。如是语言由前道理诸佛同现。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 经世间寂静皆同一味平等法性 论有漏五蕴说名世间。念念.对治二种坏故 释一有为故念念坏。二有漏故对治坏。唯苦.集二具斯二坏 论即彼息灭名为寂静 释彼苦.集二 论由此于此而寂静故。即是圣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间寂静同归真如圆成实性。故名一味。此即名为平等法性 经世间诸法苦乐一味平等法性 论世间诸法略有八种。谓利衰等。如是八种总有二品。四违名苦。四顺名乐。生欣.戚故。圣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乐而无爱。苦而无恚。由彼远离遍计所执世间八法。于一切处皆同一味。即此说名平等法性 经修殖无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 论功德即是菩提分法等诸功德。熏修长养成就解脱说名修殖。平等性智虽无分别。由佛.菩萨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异身中功德生长成就解脱 言究竟者能得三乘般涅槃故。如是智名平等法性。远离遍计所执性故

  疏。其实思量但是行相者。识自体分实非思量。今举见分思量行相显彼自体 问云何显耶 答是思量体名为思量。举末显本。如花果树

  疏。其体即是识蕴摄故者。问岂彼行相非识蕴耶 答虽亦识蕴遮彼外难而有此言。为外难云行相思量与思何别。故今答云。行相体者既是识蕴。相亦同之。思即行蕴。故不相例

  论。由斯兼释所立别名者。心.意.识三皆有通别。若缘虑名心。依止名意。了别名识。此即通名。八识皆有此三名故。若积集名心。思量为意了粗名识。乃是别名。如次别属第八.七.六 问心行相者而是阿赖耶 答缘虑是也 问何故意以别相为行。心通行耶 答有义虽标总称即是别名。如十一色色得名故 详曰。此不为例。色无余名不同香等。故取总名以标别称。心有别号何得例同。故今解云。行相何要取别相耶。取总何失。前解第八了别为行。亦取总也。故不须例随应说故

  论。未转依位至无我相故者。按瑜伽论六十三云。问若彼末那于一切时思量为性相续而转。如世尊说。出世末那云何建立 名假施设不必如义 又对治彼远离颠倒正思量故 释此中难意。若四惑俱恒思量者。即出世位而无四惑。复不思量。何名末那。初答意云。夫立名者但假施设未必称义。故出世意虽不思量亦得名意。与疏稍别

  论。此四常起扰浊内心者。内心之义传有两释。一云内心体即第八。由第七识相应四惑缘第八识令成有漏故名扰浊。二云内心即第七识。由相应惑而成染污名为扰浊 详曰。今同后释 所以者何 答言扰内心令外转识恒成杂染杂染者不由第八第七能故 又别释者。内心通取七.八二识。第八由之成有漏故

  疏。说四种爱至七慢分别者。相摄如灯。具明四爱如法华摄释第三.第四

  论。瑜伽论至宁不相违者。按五十八云。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举。是故贪.慢更互相违。捡两本论皆五十八。疏云五十五捡文者误

  论。分别俱生至义乖返者。按五十五。贪.嗔互相无。此惑与慢.见。谓染爱时或高举或推求。慢之与见或更相应。谓高举时复邪推构 捡两本论。并五十五。疏云五十八亦恐捡错。又按对法第六云。谓贪不与嗔相应。如嗔疑亦尔。余皆相应。故知贪与见.慢相应 又云。见慢皆不得与嗔.疑相应。不障见.慢自相应也

  疏。文与前别者。与前第三所明文别

  疏。与第八识所简乃同者。同彼简去别境.及善.随惑.不定

  论。定唯系心至刹那别缘者 问若据有为定境不一。依相续说八非间断。如何说七刹那别缘。七系于八。由八而有似一常故 答定有专注一境之相。境对称一。第七不尔。据境有为故云别缘而非第七作别缘解。而似一常依相续说 若尔本智相应无定。无一相故 答一解虽无。有深专义有定无失。诸师上下或云别缘。或说缘一。准此应悉

  疏。问如定变化障者。依定得通能起变化。由彼硬涩无堪任性。能障于彼变化等事。变化之障。依主得名

  疏。或父外意者。瑜伽文外。彼论不言世俗有者有实体故

  疏。然忘念一至不别说者。与别境念行相相似。念前说无。忘念同念故不说也。有义若尔不正知亦尔何须解之。故此但是论主遗忘 详曰。疏若断云忘念别境念分摄故不说之。可如所责。疏捡行相有似.不似。故说.不说。一何辄斥。岂自不得论之妙旨。推过论主言遗忘乎。次前疏云是别境故此不说者。对邪欲解摄相说也。此方悉陈

  疏。耶欲耶解至故此不说者。有义非由别境。但依二十故不说之 详曰。五遍染家亦不说言而依二十随烦恼说。如何简略依二十耶。若言虽不说依二十。二十随中有不遍故故须简者。若尔二十二中亦有不遍。何不依简。故如疏说理甚无违

  论。要缘曾受境界种类等者。有义如等流五识所缘现境。虽非曾受而是率尔五识所得境之种类名曾受境。五识既尔意识准知。此之后心缘前类境亦得念起。今第七识唯缘类故。故说有念。所执赖耶是无始时曾受类故。缘现境故非缘曾受 问设缘过去。彼已灭故但缘现影。此即一切皆缘境类。如何曾受与境类别 答理实二境皆是现在。本质过去名为曾受。质若现在但名为类。七与五境质唯现故但名缘类。意识有时质久灭故。名缘曾受故有别也 …

《成唯识论演秘八》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