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成唯識論演秘》

「律疏部·論疏部」經文1833卷43頁碼:P0811
唐 智周撰

  《成唯識論演秘》八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皆是本識相分攝故

  疏。若言識體能生故者。豈色等法體非能生 答識爲余本能變生余。色等不爾

  論。論說種子實物有者。按大論五十二雲。雲何略說安立種子。謂于阿賴耶識中。一切諸法遍計自性.妄執習氣。是名安立種子。然此習氣是實物有。是世俗有。望彼諸法不可定說異.不異相。猶如真如 又按攝論第二雲。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爲其自性 又雲。阿賴耶識是實種子。是一切種子實因緣性 准此多文種子是有 問若實有何故瑜伽五十二雲。複次種子雲何。非折諸行別有實物名爲種子。亦非余處。然即諸行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名爲種子。如谷麥等物所有芽.莖.葉等種子。于彼物中磨搗分折。求異種子了不可得。亦非余處。然諸大種如是種性。如是等生。如是安布。糓麥等物能爲彼緣令彼得生說名種子。又雲。是世俗有。又攝論第二雲。非彼種子有別實物于此中住。亦非不異。二論皆雲無別實物。複雲世俗。雲何定斷論說實有 答世俗有言非定诠假。如下論釋。因果道理不即不異。爲對異熟因果定異故雲無別。又不同現心.色之法緣慮.質礙。雲無別實故無違也

  論。似常一故者。依疏所簡可爲四句。一似常非一。第八心所。似一非常。眼等轉識。似一似常。賴耶識體。非似一.常。轉識俱所諸種色等者 問我猶主義可計一.常。所既不然計多何過。如計諸蘊我一所四此何不然 答俱生分別有差別故。又雖俱生緣內外別。何得爲例

  疏。是我之我者。如疏四釋。有義二釋。一雲是我顯第七計第八爲我。之我者義顯第七更不計余。唯執第八以之爲我。二雲是我者義簡他我。之我者義簡非我 詳曰。複助一釋。義言第七執所執我是我許我。初我第七假者名我。後我第八。即所執我。之言與許我意我相似

  論。多處唯言有我見故者。按大論五十一雲。阿賴耶識或于一時。唯與一種轉識俱轉。所謂末那。何以故。由此末那我見.慢等恒共相應思量行相。若有心位。若無心位。常與阿賴耶識一時俱轉。緣阿賴耶識以爲境界。執我起慢思量行相。顯揚所明如疏具引

  疏。即除四人等者。叁乘無學.不退菩薩。此四決定不緣藏識。所以除之。四外余人有緣.不緣當須分別。分別可知。有漏.無漏緣.不緣故

  論。證得十種平等性故者。如佛地論一一具明。今牒彼經略引論釋 經複次妙生平等性智者。由十種相圓滿成就 論應知即是十地修果。一一地中略說。各證一平等性修習圓滿成就佛地 經證得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 論謂諸大士相.及諸隨好相差別故皆名爲相。如是諸相遠離遍計所執自性說名平等。增上者謂富貴自在。色等諸蘊各別皆非富貴自在。和合亦非富貴自在。離計所執說名平等。喜愛者由遍計力于順彼法發生觀喜。于違彼法發生憂戚。遍計所執諸法無故。于計所執喜.愛亦無說名平等。達解如是所說諸相.增上.喜愛平等法性故名證得。初地菩薩最初證得。後後地中漸漸方便修合增長。最後佛地圓滿成就 經證得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 論緣起有二。謂內.及外。內緣起者謂無明等十二有支。外緣起者謂種.芽等一切外物。此二緣起一切皆由因有故果有。因生故果生。無作用義。空.無我義。無補特伽羅義。是緣起義。如是等義緣起自相是所領受。故名領受。緣起等義離計所執說名平等。達解如是所說一切領受緣起平等法性故名證得 經證得遠離異相非相平等法性 論色等諸法變壞等相。不相似故名爲異相。遠離如是各別異相即是共相。如是共相以何爲相。非相爲相。如契經言。一切法性唯有一相。所謂非相。非相即是平等法性。達解如是計所執法畢竟永無平等法性故名證得 經弘濟大慈平等法性 論慈有叁種。謂有情.法及無緣慈。由此叁種平等救濟一切有情。不同凡夫及二乘故。故名大慈。救度一切長時積集福慧成滿故故名弘濟。如是所說弘濟大慈。遍一切處無差別轉。故名平等。弘濟大慈平等法性爲所緣故。就境說名平等法性 經無待大悲平等法性 論聲聞等非不能拔濟一切有情。小分行相暫時而轉。如來大悲普能拔濟一切有情。通緣叁界遍滿行相恒時而轉。無所觀待恒救不舍。隨其所應拔濟叁界所苦有情。無待大悲無差別轉。故名平等。此即法性。或緣平等法性爲境 經隨諸衆生所樂。示現平等法性 論隨諸有情樂見如來色身差別。如來示現如是色身。如是示現一切如來形相平等。如是平等即是法性。是故說名平等法性 經一切衆生敬受所說平等法性 論若有如是種類語業。能令有情善根成就。聞生歡喜得淨信樂。如來便現如是語業令彼得聞。如來所出一切語言稱機宜故。諸人.天等皆無違逆故名敬受。雖有衆生不順佛語此是化作。或當有益後必信受。就總爲語故言一切敬受所說。如是語言由前道理諸佛同現。故名平等。如是平等即名法性 經世間寂靜皆同一味平等法性 論有漏五蘊說名世間。念念.對治二種壞故 釋一有爲故念念壞。二有漏故對治壞。唯苦.集二具斯二壞 論即彼息滅名爲寂靜 釋彼苦.集二 論由此于此而寂靜故。即是聖道及以涅槃。依他起性世間寂靜同歸真如圓成實性。故名一味。此即名爲平等法性 經世間諸法苦樂一味平等法性 論世間諸法略有八種。謂利衰等。如是八種總有二品。四違名苦。四順名樂。生欣.戚故。聖者居中恒常一味。得利不高。遇衰不下。如是乃至樂而無愛。苦而無恚。由彼遠離遍計所執世間八法。于一切處皆同一味。即此說名平等法性 經修殖無量功德究竟平等法性 論功德即是菩提分法等諸功德。熏修長養成就解脫說名修殖。平等性智雖無分別。由佛.菩薩智增上力。如如意珠令異身中功德生長成就解脫 言究竟者能得叁乘般涅槃故。如是智名平等法性。遠離遍計所執性故

  疏。其實思量但是行相者。識自體分實非思量。今舉見分思量行相顯彼自體 問雲何顯耶 答是思量體名爲思量。舉末顯本。如花果樹

  疏。其體即是識蘊攝故者。問豈彼行相非識蘊耶 答雖亦識蘊遮彼外難而有此言。爲外難雲行相思量與思何別。故今答雲。行相體者既是識蘊。相亦同之。思即行蘊。故不相例

  論。由斯兼釋所立別名者。心.意.識叁皆有通別。若緣慮名心。依止名意。了別名識。此即通名。八識皆有此叁名故。若積集名心。思量爲意了粗名識。乃是別名。如次別屬第八.七.六 問心行相者而是阿賴耶 答緣慮是也 問何故意以別相爲行。心通行耶 答有義雖標總稱即是別名。如十一色色得名故 詳曰。此不爲例。色無余名不同香等。故取總名以標別稱。心有別號何得例同。故今解雲。行相何要取別相耶。取總何失。前解第八了別爲行。亦取總也。故不須例隨應說故

  論。未轉依位至無我相故者。按瑜伽論六十叁雲。問若彼末那于一切時思量爲性相續而轉。如世尊說。出世末那雲何建立 名假施設不必如義 又對治彼遠離顛倒正思量故 釋此中難意。若四惑俱恒思量者。即出世位而無四惑。複不思量。何名末那。初答意雲。夫立名者但假施設未必稱義。故出世意雖不思量亦得名意。與疏稍別

  論。此四常起擾濁內心者。內心之義傳有兩釋。一雲內心體即第八。由第七識相應四惑緣第八識令成有漏故名擾濁。二雲內心即第七識。由相應惑而成染汙名爲擾濁 詳曰。今同後釋 所以者何 答言擾內心令外轉識恒成雜染雜染者不由第八第七能故 又別釋者。內心通取七.八二識。第八由之成有漏故

  疏。說四種愛至七慢分別者。相攝如燈。具明四愛如法華攝釋第叁.第四

  論。瑜伽論至甯不相違者。按五十八雲。貪染令心卑下。憍慢令心高舉。是故貪.慢更互相違。撿兩本論皆五十八。疏雲五十五撿文者誤

  論。分別俱生至義乖返者。按五十五。貪.嗔互相無。此惑與慢.見。謂染愛時或高舉或推求。慢之與見或更相應。謂高舉時複邪推構 撿兩本論。並五十五。疏雲五十八亦恐撿錯。又按對法第六雲。謂貪不與嗔相應。如嗔疑亦爾。余皆相應。故知貪與見.慢相應 又雲。見慢皆不得與嗔.疑相應。不障見.慢自相應也

  疏。文與前別者。與前第叁所明文別

  疏。與第八識所簡乃同者。同彼簡去別境.及善.隨惑.不定

  論。定唯系心至刹那別緣者 問若據有爲定境不一。依相續說八非間斷。如何說七刹那別緣。七系于八。由八而有似一常故 答定有專注一境之相。境對稱一。第七不爾。據境有爲故雲別緣而非第七作別緣解。而似一常依相續說 若爾本智相應無定。無一相故 答一解雖無。有深專義有定無失。諸師上下或雲別緣。或說緣一。准此應悉

  疏。問如定變化障者。依定得通能起變化。由彼硬澀無堪任性。能障于彼變化等事。變化之障。依主得名

  疏。或父外意者。瑜伽文外。彼論不言世俗有者有實體故

  疏。然忘念一至不別說者。與別境念行相相似。念前說無。忘念同念故不說也。有義若爾不正知亦爾何須解之。故此但是論主遺忘 詳曰。疏若斷雲忘念別境念分攝故不說之。可如所責。疏撿行相有似.不似。故說.不說。一何辄斥。豈自不得論之妙旨。推過論主言遺忘乎。次前疏雲是別境故此不說者。對邪欲解攝相說也。此方悉陳

  疏。耶欲耶解至故此不說者。有義非由別境。但依二十故不說之 詳曰。五遍染家亦不說言而依二十隨煩惱說。如何簡略依二十耶。若言雖不說依二十。二十隨中有不遍故故須簡者。若爾二十二中亦有不遍。何不依簡。故如疏說理甚無違

  論。要緣曾受境界種類等者。有義如等流五識所緣現境。雖非曾受而是率爾五識所得境之種類名曾受境。五識既爾意識准知。此之後心緣前類境亦得念起。今第七識唯緣類故。故說有念。所執賴耶是無始時曾受類故。緣現境故非緣曾受 問設緣過去。彼已滅故但緣現影。此即一切皆緣境類。如何曾受與境類別 答理實二境皆是現在。本質過去名爲曾受。質若現在但名爲類。七與五境質唯現故但名緣類。意識有時質久滅故。名緣曾受故有別也 …

《成唯識論演秘八》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