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成唯识论演秘》

「律疏部·论疏部」经文1833卷43页码:P0811
唐 智周撰

  《成唯识论演秘》九 ▪第4页

  卷第五(本) / 沙门知周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不相应虽有心俱非相应故 问四事阙何 答相应四义阙事等也。不害.无嗔无别体事。舍.不放逸对勤.三根亦准此知。望余信等可名相应。用不离体不害舍等亦具四义

  论。有义定加行亦得定地名等者。问何故瑜伽五十六云。谓轻安俱三摩地及彼眷属。并彼果法所不摄义。是欲界系。既云轻安所不摄故方名欲界。云何言欲得有轻安 答如疏明

  疏。然自有寻伺等有长短者。遍三地有名之为长。虽三地有而不遍者故说为短。即如轻安初寻伺地。而不遍有故名为短

  疏。第二又解定所引善等者。此解定引证因五识。成事智俱通证因果

  疏。此据因位者。结定引因

  疏。若在佛果此为正义者。明其第二成事智因以下。正义许成事智在佛方有

  疏。或初地时等者。显成事因亦证因五

  疏。若作此解至有轻安故者。显释成事在因位非。及明非理

  疏。彼前但据至非为尽理者。释前难也。并会前释欲无轻安之所以也

  疏。第三又解等者。此释意云。文虽总言五有轻安。意谈三识。轻安在色。鼻.舌唯欲故但三识。言总意别故不违前 问三解何正 答而有断云。第三为正。初说违文。果位唯善自他共许。何烦更说定所引言。第二违理。前言欲界无有轻安。今复成有故违理也 有义释云。三皆无违。初标宗故。未论因果故说善言。大地菩萨生欲界中无漏引生亦无有失。会前文者如疏具明 详曰。第二释中定所引善在因可然。成所作智不唯果者违护法义。三释优劣思可知之

  疏。余受可有即通果心者。余乐舍受得有轻安。言即通果指有之心

  疏。若尔鼻舌至如何通者。显是通果方有轻安理非善正。有相例失

  疏。苦根虽名无漏至五识不俱者。五识不俱而有二义。一五总不与轻安俱也。由有苦故。二但苦受相应不俱非余舍乐不容俱也。前释善也。故疏下云。然实菩萨至但除苦受。若准后解以显菩萨五得有讫。然实等文岂不烦剩。故知前善

  疏。不断违文者。违对法论恶趣之报皆见断文

  疏。善染二因至皆名为断者。总望因果皆得断名。约四断义别别明之。如下.及灯。故此不叙

  疏。不生名断其因亦断者。据不生故以释断义。无想天因入见名断。永不生故

  疏。百法等说者。百法显痴通于利钝。故安钝利两惑中间。唯识明痴是不善根。故贪.嗔下慢等上列

  疏。爱佛贪灭皆染污收者。有义今解此等非是法执。若不坚着但起欣求。此既善心不可名执。可同有部名善法欲。若起染爱是烦恼贪 详曰。如名起义既云贪佛。岂有贪法非是染执名为善耶。若但欣求不起染执。谁言此等名之为贪。又谁不知是善法欲劳为分别

  论。谓由爱力取蕴生故者。释此贪等圣教非一。大意无著但广略异。盖作者意取尚不同。今引异要同繁不取。显扬第一云。业有五能障无贪为业。障得菩提资粮圆满为业。损害自他为业。能趣恶道为业增长贪欲为业。余嗔等业皆有五种。初后二别。中三并同。思作可悉 五十五中贪由十事生。一取蕴。二诸见。三未得境界。四已得境界。五已所受用过去境界。六恶行。七男女。八亲支。九资具。十后有及无有

  论。云何嗔等者。五十五中由十事生。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七不可意境。八嫉妒。九宿习。十他见 又五十八云。谓有四种。具如疏列。略为二释。一云。一于损己他见。二损己他有情。上损己言谈下两处。一云于损己。二他见他有情。余二可悉

  疏。独头无明迷理等者。问前第五云。独行无明而有两种。谓主.非主。非主无明通于见修。云何今判唯迷理耶 答且然。瑜伽是主者说。五十八云。又此无明总有二种。一烦恼相缠相应。二独行。若无贪等诸烦恼缠。但于苦等诸谛境中。不如理作意力故钝惠士夫诸不如实简择。覆障缠裹闇昧等心所性名独行无明 又非主者。多迷理起。从多分言。由斯疏中不言唯也

  疏。邪见拨无至诸杂染者。有云。邪见总显五见。若云邪定唯显邪见。余之四见何以不说。若等言等。何邪见后举钝等利 又杂集云。邪决定者谓颠倒智。而总相说不言邪见。故知邪定同彼通五。有义救云。疏无有失。邪见多由疑惑生故。故邪定言但说邪见余见等等。戒禁取等设无疑者而亦生故。故此不说 详曰。更助救云。疏邪见言通含五见。见不正故并得邪名。问何教为证。答瑜伽五十八云。邪见者一切倒见。于所知事颠倒而转皆名邪见。当知此见略有二种。一者增益。萨迦耶等四见。二者损减。谤因果诸见 亦如杂集颠倒智言包于五见。疏若不置邪见言。而恐惑者不知邪定因于见也。若五别说复繁言论。但云邪见文约旨明理固无爽 又五十八云。有四无明。若于不见闻觉知义中所有无知名无解愚。若于见闻觉知所知义中。散乱失念所有无智名放逸愚。于颠倒心所有无智名染污愚。不颠倒心所有无智名不染污愚 释曰。四倒等惑相应无明名为染污。所知障者名不染污。对二乘说更有余释。如瑜伽钞

  疏。或远从根本说者。对法论言。依止萨迦耶见心高举为体者。据本说也

  论。此慢差别至我德处生者。问三品.我.德合有五事。按瑜伽论五十五中。七慢依六事。前四同此。五已得未得颠倒。六功德颠倒。何乃不同 答此合彼开。德分二种故不相违。 问又彼论云。当知二慢依胜有情事生。余各依一事。释曰。二谓卑慢及慢过慢。五蕴于彼何意别耶 答五蕴委陈。瑜伽粗示。又慢有二。故五十八云。慢略有二。谓乱.不乱。不惑乱者谓于下劣计己为胜。于等计等。而生憍慢。惑乱慢者谓余六慢 又由受用鄙劣资具自谓尊贵名惑乱慢。若由受用胜妙资具者自谓富乐名不乱慢。亦由邪行谓后有胜名为惑乱。若由正行谓后有胜名不惑乱 问于劣谓胜。于等谓等。此称境知。无高举故。何名为慢 答顺正理云。如是虽实劣等处生。而能令心高举染恼名慢烦恼。于理何失。又正理论邪.增上慢各为二释。增上二者。一云于未证得殊胜德中谓已证得。二云于证少德谓已证多。邪慢二者。一云谓诸恶行名为无德。彼成此法谓已有斯殊胜功德特恶高举。二即如前全无谓有。然即大乘义不同者思可知矣。慢类等义具如灯也

  论。云何为疑等者。问瑜伽五十八云。当知此疑略由五相差别建立。谓于他世.作用.因果.诸谛.宝中心怀犹预。此中何唯云谛理耶 答即此谛中摄彼五尽 相摄云何 答宝灭道收。作用谓业。即是其因。及于皆过去集谛摄。总相而言过为现因。未来及果苦谛所摄。故杂集论第一云。谛犹豫者亦摄于宝犹预。如其所应灭道谛摄

  论。犹豫简择说为疑故者。即瑜伽论第八说云。谓亲近不善丈夫闻非正法故。即于所知事唯用分别异觉为体

  论。谓恶见者多受苦者。有义多受苦者通五趣苦。一切苦果无不皆由恶见生。故佛地论说。业.惑.及果一切皆由我见生故。处处皆说由恶见力生死轮回无休息故 详曰。若通五趣三苦远因。而有义无失。若依欲界三涂等苦为近因发。今依疏辨。然观此论疏说为优。论云招苦。招苦之者是分别故

  疏。分别俱生如显扬第一说者。意显俱生.分别二我皆缘五蕴。即彼论云。一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计我.我所染污惠为体。或是俱生。或分别起

  论。此见差别有二十句等者。如对法论。疏.灯虽引读犹难悟。今重略明。彼论问云。何因十五是我所见。相应我所故。随转我所故。不离我所故。相应我所者。谓我有色。由我与彼相应说有彼故。随转我所者。谓色属我。若彼由此自在力转。或舍或役。世间说彼是我所故。不离我所者。谓我在色中彼计实我处在蕴中遍体随行故。余蕴各然 问我与我所行相不同。如何是我复即所耶 答有二释。一云如色蕴中根尘等别。且身为我余色为所。二云谈一一蕴皆有一我三所差别。不言三所即是当蕴我之所也。而是别蕴我之所故。后释为正 问若尔如何我在中住遍体随行 答且色为所。是受等我在中而住 问色受等别如何遍体称随行 答如药处铜随行体遍理亦何失。由斯说云分别行缘蕴等。显二十句.六十五句有差别也 问分别行等谁所说耶 答是佛法者谈彼外道计我差别。有斯不同令学者知说斯言也。亦非外道自说计我有二十等句之差别也。皆内谈外为令遍知有弃舍故

  疏。六十二见等者。按大智度论第十五云。身边见以为根本。五蕴各四我.我所见。三世各成二十句见。并本身见.边见二种合六十二

  疏。以为何证等者。按五十八云。愚夫于此五取蕴中起二十句萨迦耶见。五句我见。余见我所。是名迷苦萨迦耶见。又总结云。此十烦恼皆迷苦谛见苦所断。既云迷苦见苦所断。故分别惑其理极成

  疏。等十四不可记事者。如有问彼十四事者不应为释。无义利故名不可记。其十四者按大般若经云。世界常耶。无常耶。亦常无常耶。非常非无常耶。为四。世间有边无边等为四。如来死后有耶。无耶。亦有亦无耶。非有非无耶。为四。命与身一为一。命与身异为一。合为十四

  疏。此六十二见唯分别起等者。按彼论云。边执见者。谓六十二诸见趣中。计度前际诸遍常论。一分常论。及计后际诸有想论。无想论。非想非非想论。断见所摄。边执见者。谓七事断论。此边执见唯分别起。邪见分别不待言成故不录也

  疏。彼文又说梵王常等者。彼五十八云。有诸见妄计自在.世主.释梵.及余物类为常。为恒。无有变易。如是邪见亦迷苦谛

  疏。依现在至过者。即瑜伽论八十七云。云何当有前后际俱行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曾有谁。谁当有我。今此有情来何所从。于此没已去何所至。又毗婆沙百九十九。若依现在起分别见或名前际。或名后际。是未来前过去后故。或未来因过去果故

  论。四遍常者。问瑜伽第六云谓或依三品静虑起宿住念或依天眼。不言劫数。显扬.梵网亦然。按长阿含云。或有沙门.婆罗门等。以三昧力能忆四十八成坏劫事。其中众生不增不减常聚不散。第四直以捷疾智见说一切常。何乃不同 答宗计既殊。不烦和会。或外道执品类不一各叙一计。故瑜伽云。或依天眼 既置或言明计非一。且叙一也。婆沙等别准此应知。不同无失。瑜伽等论不言劫数。但略故尔。故第六云如经广说。故知略也。说余见差类此应悉 有义会云。瑜伽论等依梵网经。谓本计师说依定心。以伊师迦等本上古仙。由得五通不如实知而起计故。毗婆沙论依阿含经通本未计说依散心。诸后学徒依先传授别起计故。二经影略义无失故

  疏。大种常无常等者。问既不云我。云何边收。非我后故 答文虽不言。理实是彼计蕴我者起斯计也。故得边收

  疏。其全常至如何全常者。亦有本云如前全常。疏既不同。略为三释。一应云如何。如何即是随何之义。随何全常皆有自我。二应云如四。如四全常中皆有自我。三应云如前。如前常言结指前也。三皆有理。应从多本

  疏。一个边见至是何见者。而有解云。一个边见缘上下生。属前文者不然此属下也。牒以为问缘上为常。下为无常。从多分说。四分常中大种与心非上下故。或依梵说名上无失。然阙下义

  疏。此虽非断至是染惠者。非无常解皆名断见。拨后永无方名断见。故此非断。问缘下无常与缘上常。二见俱耶 答不俱。无一心中有二惠故

  疏。此总是我等者。总计五蕴。而作一我。更无差异。蕴无不遍。如次名为遍满.无二.无异.无缺

  疏。我有色等者。即有色我有彼想故名为有想。问既云死后而有于想。复约于地如何得云我有于想名有想耶 答由我有想后随生处名为有想。非今时无后方有也。不尔无想俱非八论不应各八

  疏。二我无色等者。问四无色蕴总为一我。为别为四 答别计为四 若尔想蕴而为我者。云何得言我有想耶。必有于他方名有故 答有彼想用名为有想

  疏。一想者在前三无色等者。问何为名一 答唯一意识余五无故。故婆沙论云。由彼诸想一门转故说名一想

  疏。种种想在欲色界等者。故婆沙云。由彼诸想六四门转。及缘种种境界。起故

  疏。纯有苦至寻伺皆客得起者。由依等至而能起通。见苦乐等而后起执。依寻.伺者凭邪师教说乐等事处所差别因执而生。或见现世苦乐等。因兹构尽计论而起。此世既苦。他世亦然。乐等亦然

  论。无想俱非各有八论者。问何故有相具有十六无想俱非俱除后八 答后之八种云小乐等。明皆有想。故无想无想复明利。俱非亦阙 疏。见他得定等者。问何故有想不言见他得定生等。答无想处一。故要见他自方生执。有想不尔何得为例。或影显也。不及前释

  疏。等至寻伺皆客等起者。按婆沙云。诸寻伺者执色为我。见或有时熟眠.闷绝苦受所切似全无想便作是念。我虽有色而无其想。如于此世他世亦尔。由此故云死后无想。准此未必计生无想方名无想。与前得定计无想别。前有苦等亦准此知

  论。俱非八者。列之如疏。按婆沙论略拾要云。一诸寻伺者执色为我。彼见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说我有色非有想非无想。如于此世他世亦尔。非由彼定可起此执。所以者何。要离无所有处染者。方执非想非非想处诸蕴为我。彼既无色此执理无。有依别义说得彼定亦有此执。谓生故色已离无所有处染者。执彼非想非非相处诸蕴为我。彼所执我体虽非色。而与色合名有色我。如说仿人人体有仿。彼虽不执以色为我。而所执我未离色故。乃至命终犹随身故。故说有色。由所入定想不明了。故执我现非有想非无想死后亦然。许无色界亦有色者。彼许有执非想非非想处。我实有色而非有想亦非无想。二得彼定者执彼非想非非想处诸无色蕴以之为我。或为我所。彼所执我无色为性。或有无色名无色我。由入彼定想不明了故。执我现非有想非无相死后亦然。诸寻伺者执无色为我。彼见有情想不明了便作是念。我无色非有想非无想。第三句中而有三节。初唯寻伺中许依定。后许有色。所有喻等并同初句

  疏。一由彼定时分促等者。由时促故随缘一蕴名一一也。故后起等得有边名。余准此知

  论。七断灭者。具如疏明。又阿含经云。有沙门.婆罗门作如是见。起如是论。一云我身四大从父母生。孔铺长养。然是无常。二云此我不得名断灭。我欲界诸天断灭无余。三此非断灭。色界化生诸根具足。断灭无余。四此非断灭。我无边空处断灭乃至非想。皆后非前立为断灭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成唯识论演秘》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