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玄论》一 ▪第2页
卷第一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佛果有理无文。如犊子存焉。难第三家。佛果不绝真谛绝名。同前二家所见。不具辨也。今明。以四句辨之。一者俱绝。二者俱不绝。三者真绝俗不绝。四者俗绝真不绝。所言二谛俱绝者。二谛皆如。奈得皆不绝。二谛俱不绝者。得是如相名为如来。得是二如相所以皆不绝。又言。如来常依二谛说法。大论云。如瓶衣等法。世界悉檀即有。第一义悉檀即无。真如实际等。于第一义悉檀即有。世界悉檀即无。此名字互有互无。故知。二种俱绝俱不绝。三者真绝俗不绝。此文即多。经云。以世谛法故说。非第一义。四俗绝真不绝。如言生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非不生亦不可说。四句皆不可说。即是世谛绝名。今更作一种方言。世谛即绝实不绝假。真谛即绝假复绝实。何者众生计有为有。计无为无。此之有无。是断常二见。即是性实。今破有故言不有。破无故言不无。所以明。佛说假有假无为世谛。此假有不名有。此假无不名无。问此假有何物有。明此假有不名实有。假无亦是不名实无。是即此假有假无名为世谛。所以其不名实有实无。故言绝。而此不有。为成假有。不无为成假无。此即是不绝假义。若言二谛俱绝者。真谛绝四句。离百非。世谛亦绝四句离百非。然此义从来所无。唯今家有也。言二谛皆绝四句离百非者。俗不定俗。俗名真俗。真不定真。真名俗真。真俗假俗。俗真假真。假俗即百是不能是。百非不能非。假真亦尔。何者假俗即是是不能是。百是亦不能是。非非不能非。百非亦不非。假真即非是不能是。百是亦不是。是非不能非。百非亦不非。是故皆离四句。绝百非也。虽二谛皆离四句绝百非。然二谛俱绝尔大异。何者俗谛绝即绝实。真谛绝即绝假。俗谛绝实者。是是即是实是。非非即是性非。以俗谛绝实故。是是不能是。百是亦不是。非非不能非。百非不能非也。真谛绝假者。非是是与假是非非与假非。真谛绝性假故。非但是是不能是。非是亦不是。非但非非不能非。是非亦不非。是是与非是。一切不能是。非非与是非。一切不能非。真谛双绝世谛绝实。此即渐舍明二谛皆绝义。俗谛绝实真谛绝假实。第二次就平道明二谛俱绝义。俗不定俗。由真故俗。真不定真。由俗故真。由真故俗。俗是假俗也。由假俗故真。真是假真。既云假俗。即四句皆绝。假俗非俗。假俗非不俗。假俗非亦俗亦不俗。假俗非非俗非不俗。假真亦尔。第三论借名。就借与不借故。是绝不绝耳。若二谛俱绝。即是两种皆借名。二俱不绝。即相与不借。今亦次还辨前三家所说。彼三家同明。世谛有物有名以名召物。即得来故不借名。真谛佛果。解有三家。今先难世谛不绝。若世谛有物即有名者。劫初时便应有名。不须圣人为立名耶。若物本无名。何异真谛本无名后为真立名。问是假借名者后为物立名。何故非借名耶。汝若以名求真。去真远矣。我亦以名求物。去物远矣。又问。今世谛以名求物物得应名者。今且问。以瓶名为在瓶上为在口中。具如先难。若在瓶上何处有名。若在口中瓶即无名。岂非是绝名。此即与真何异。若言真本无名就世谛借者。今世谛中。若有真名可言其借。而今世谛中。无有法名真如绝离可得言借。且复经言。第一义谛有名有实。何时噵无名。经又云。一切诸法。但有假名。但有名无实故言绝。但有名字故谓为借。若有名但假设。何意空就有借名而有不就空借名也。故若言真谛无名就世谛借名。其义不可。今问。若以名求真去真远者。此真名为表真理不耶。若使此名表理。依名得理。何谓真理绝名名即无用。此名既其不得理。此名终此浪说。可谓有理而无文。常途解真谛佛果有三家。光宅二种俱不绝妙名。即不须借。庄严云。二种俱绝。所以须借。若是开善明。佛果是世谛。有名故不须借。真谛无名。所以须借。此三解依前而难之。此不复重出。望前可见。今明。借此假之异名。然此经论所无。大小乘经。不载此说。恐不应借语。而今言借者。只是随他意语耳。今明。借此假之异名。今二谛既有四句。辨绝不绝义。今借与不借。准此可知。若二俱绝。即二谛俱不借。二谛不绝。即二俱借。若一绝一不绝。即一借一不借。若言二谛俱绝而论其借义。明真不可说名。二谛之名。无法可说。二谛俱绝故不明借。今以非真假言真。非俗可言俗。俗待真故说。俗从真借名。真待俗故说。真从俗借名。所以二谛俱不绝。假论借名。然此借名亦是不借。今以真不自真。由俗故说。真不自故。所以须他。故言借。若不借者。明若由真故说真。可得是借。由真故俗。那得是借也。故言此俗亦是不借也。横论借名如此。若竖论。真从不真以借名。俗从不俗以借名。又问言。若从不真借名。只应真名不真。那得名为真。俗亦如是。答今明。真不真一。亦不得借。异亦不得借。因缘假名字故言借。借是待之异名。若不待不真不得说真。由不真故真。由真故不真。真不真因缘假说。故言借
有无第四。今先辨假有。后辨假无。常途所明。凡有三种假名。一者因成假。以四微成柱。五阴成人。故言因成。二者相续假。前念自灭续成后念。两念接连。故言相续假。三者相待假。如君臣父子大小。名字不定。皆相随待故言相待假。若入道所捉三乘不同。声闻用因成。缘觉用相续。菩萨用相待。而成论三藏为宗。多明因成。以入道。所以然者。凡有二义。一者因成是世谛体。续待为用。若体已空。用即自遣。二者因成多重数。观行自浅至深。初捉五根以空众生。次捉四大四微以折法。所以多捉因成。若是续待二假。即无此重故不用。今明。正大品中三假为宗。一者法二者受三名。解三假不同。今所用者。以四微成根大并法假。众生假人。此是受假。一切名皆是名假。名假本通。就名假中。取能成义为法假。所成义为受假。不如他家法假为体余二为用。故大品云。波若及五阴为法假。菩萨为受假。一切名字为名假。内法如此。外法可知。四微四大为法假。世界为受假。一切名字为名假。今明。相待为本者。欲明大士观行。凡有三义。一者相待假通。无非是待。因续二假未必尽假。二者相待假。无有实法。遣病即净。因续二假。即有实法。遣病有余。三者相待假无碍。长既待短。短还待长。因续二假。即成义有碍。唯以四微成大。不以大成四微。唯得续前不得续后。故用相待假。若是声闻因成为体。续待为用。体空用自去。今观相待体本来不生今亦无灭。因续用去。从来有通别相待。通是开避相待。别是相集相待。如人瓶衣柱。是通相待。长短方圆等是别相待。问若相待空因续自去者。观相待时观何物相待。岂非先有因成后有续待。答不然。小乘观行。先有法体折法入空。故但见于空不见不空。今大乘观相待者。不立法体。诸法本来不生。今即无灭。初念为无碍道。后念为解脱道。是故经言。不但见空。亦见佛性不空。问曰。非有非无而有而无为疎假为是密假。答曰。此是疎假。何故尔。以其两来就有无二法辨故是疎假。若辨密假。非有非不有而有而不有。以其就一法明义。是即两法为疎。一法故密。今何故辨此疎密。疎密者。为明经中两种百非两种对治。若言苦乐无我等。此是疎对治。若言实不实众生非众生安非安等密对治。若言如来涅槃非有非无。此是疎百非。若言非因非不因非果非不果。此是密义辨非。此明假有疎密。问前言非有非无。何物非有非无耶。答前非有非无。非性有无。为成世谛如义。问后明非有非不有。何物有不有耶。答今如是假有不有故。言非有非不有。言非有者。非不有有。言非不有者。非有不有。此既坏假成真谛如。问有不有是何物。答诸法本从无生。皆以阿字为本。是即诸法皆归阿字一无生门。故经言。四十二字皆归阿字也
二谛体第五。常解不同。有五家。初家明。有为体空为用。何故尔明世谛是有。行者折有入空。无有因空入有。故有是其本。空为其末。第二家云。以空为体。有是其用。何以故明。空为理本。古今常定。有是世间法。皆从空而生。故空为其本。有是其用。第三云。二谛各自有体。以世谛假有是世谛体假有即空无相是真谛体故。言二谛各有体。第四云。二谛虽是一体。以义约之为异。若以有来约之。即名俗谛。以空约之。名为真谛。而今此二谛唯一。约用有二。第五云。二谛以中道为体。故云。不二而二二谛理明。二而不二中道义立。彼家有时亦作体用相即。今皆不然。问第一解。若言以有为体空为用者。可以有为理空为用不。体是理之异名。既言有为体。是即有为理。然皆见理得道。今若以有为理。即见有得道。今圣人皆见空断结。明知。空是理。问第二解。空为体有为用者。是即成一谛。何谓二谛。汝今指空当体。是即但空是谛有非谛。若空有俱谛。何得偏用一空为体。故不然。问第三解。假有是世谛体假有即空为真谛体。若二谛各有体。即应成两理。有自有为理。空自空为理。硕反。何得辨其相即。问第四解。二谛唯一体以义约之为异者。今何以二谛唯是一体。是何物体。为当一有体为当一空体。何处离此空有别有一体。而言以空有约之故二谛之别。问第五解。二谛同中道为体者。今问。汝言若用中道为体。为是二谛摄为是二谛外物。彼解云。终是一无名无相。还是二谛摄。此是开善所用。摄山高丽朗大师。本是辽东城人。从北土远习罗什师义。来入南土。住钟山草堂寺。值隐士周颙。周颙因就师学。次梁武帝。敬信三宝。闻大师来。遣僧正智寂十师。往山受学。梁武天子。得师意舍本成论。依大乘作章疏。开善亦闻此义。得语不得意。今意有第三谛。彼无第三谛。彼以理为谛。今以教为谛。彼以二谛为天然之理。今明。唯一实谛方便说二。如唯一乘方便说三。故言异。虽复有五解。不出四句之计。初一有句。第二无句。第三第四亦有亦无句。第五解非有非无。既束为四句。是横计。何得扶道。问何处经文中道为二谛体也。答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因缘生法是俗谛。即是空是…
《大乘玄论一》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