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二谛义》

「诸宗部」经文1854卷45页码:P0077
隋 吉藏撰

  《二谛义》序 ▪第2页

  中卷 / 胡吉藏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须释名。释名凡有四句。一者一名一义。二者一名无量义。三者一义一名。四者一义无量名。名不出此二种。义莫过斯之二条。言一名一义者。一名即一俗名一真名。一义者。俗以浮虚义。真真实义。从来得此一句。今明。是四句中一句也。次一名无量义者。若为一名无量义耶。解言。一是无量一。一岂不是无量。此则无量一。一无量。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展转生非实智者。无所畏也。问曰。若为一名有无量义耶。解云。就四义解之。一随名释。二就因缘释。三显道释。四无方释。随名释者。如俗以浮虚为义。又俗以风俗为义。然此具出内外故。律有国土毗尼。随国土处所。风俗不同也。礼记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故风俗为义也。从来唯得前释。无有后解也。问此两释何异。解云。俗以浮虚为义。此即望真释。明圣人所知真实。凡夫所知浮虚。对真释俗也。若是风俗释俗。则当俗释俗。只处所风俗不同故名为俗。此无所望也。前则望他。后则当自。自他异也。又前约经释。后就律释。河西云。佛法不出经律二藏。阿毗昙只分别经律耳。故经律摄佛法尽也。前释约经者。经明。诸法浮虚无所有故。浮虚释俗约经也。风俗释就律者。明律中不得道诸法浮虚无所有。不得道人是浮虚草木浮虚。何以故。为制戒令佛法久住故。所以不得明物浮虚无所有。但明国土风俗不同也。此则就经律释异。由来亦不知也。次第二就因缘释义者。明俗真义。真俗义。何者。俗非真则不俗。真非俗则不真。非真则不俗。俗不碍真。非俗则不真。真不碍俗。俗不碍真。俗以真为义。真不碍俗。真以俗为义也。问前随名释有二义。一望他当自释。二约经就律释。今就何物义释耶。解云。对有碍有得。就无得无碍释。若言俗浮虚义真真实义。此是凡夫二乘有得解义。今明。菩萨无得无碍义故。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他家无此义。他俗定俗。真定真。三假定俗不得真。四忘定真不得俗。真俗有碍声闻解义。今明。真是俗义俗是真义。真俗无碍。菩萨解义也。问何故作如此说耶。解云。对彼自性。明今因缘。因缘动彼自性之执故。经云。前以定动。后以智拔。今前明因缘。动彼性执。后当拔之也。但今一往且明因缘。动彼自性。彼明浮虚定俗义真实定真义。为是故。今动摇已。明俗是真义真是俗义也。问若为俗是真义真是俗义。空是色义色是空义耶。解云。大品经中自释。彼经云。色即空空即色。真即俗俗即真。既云真即俗。真岂非俗义。又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因缘生法即是有。既即是空。真岂非俗义。释此偈具释经。论引经释。论即释经也。又义是名之所以。真是俗之所以。故真为俗义。经云。欲令众生深识第一义谛。是故如来宣说世谛。既说世谛令识第一义谛者。则俗为真。名真为俗义也。俗谛既然。真亦尔也。次第三就显道释义者。明俗是不俗义。真是不真义。真俗不真俗义。真俗不真俗即名义。不真俗真俗即义名。真俗不真俗教理。不真俗真俗理教。斯则名义理教中假横竖也。何处作如此说也。解云。即如华严所明。一切有无法。了达非有无。以达有不有故。不有为有义。达无不无故。不无为无义。亦如了达明无明二不二。既达二即不二故。不二为二义。了达真俗不真俗故。不真俗为真俗义也。问何故明不真俗为真俗义耶。解云。前明因缘横义动。今真俗不真俗竖义拔。横义动竖义拔。故一家从来明假伏中断义。言假伏者。真是俗义。俗是真义。伏彼自性也。既知因缘真。即知真不真。知因缘俗。即知俗不俗。悟真俗不真俗自性永断。为是义故。前横伏今竖断也。次第四节无方释义者。明俗以一切法为义。人是俗义。柱是俗义。生死是俗义。涅槃是俗义。无方无碍故。一切法皆是俗义也。问何故明一切诸法皆是俗义耶。解云。从前第三义生。前第三义云。俗不俗义。真不真义。真俗悟不真俗。此则悟无碍道。既悟无碍道故。有无碍用。以得无碍用故。所以一切法为俗义也。前则是从用入道。今则从道出用也。问若为得一切法并是俗义耶。且引例通。汝家有别待通待义。长短真俗因果待即别待。长待不长。俗待不俗。此即通待义。所以俗待不俗为通待者。明除俗之外一切皆不俗故。云通待也。一切法是不俗。不俗待俗。不俗既是俗义。故一切即俗义也。又泛简待义。从来云长短待因果待瓶衣二果不得待。今明瓶衣二果相待也。问高下相倾有无相生可得待。瓶衣二果云何待耶。反问汝。是非得待。不是瓶待非瓶不。彼云。是非得待。瓶待非瓶也。若尔衣是非瓶。非瓶既待瓶。衣即待瓶也。衣既待瓶。则瓶衣因缘。衣是瓶义。瓶是衣义。衣既是瓶义。一切物皆是瓶义也。又明。一切法是俗义者。就如义显之。色如一切法如。色如即一切法如。一切法即色。举譬如破僧佉大有与瓶一义。为有瓶不异有即瓶。有与万法不异万法亦即瓶。今亦尔。如与俗不异。俗即如。如与一切法不异。一切法即俗。何以故。体如故也。华严何意云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耶。体道故如此。何者。一念即是道。无量劫亦是道。故无量劫即一念。何以故。无碍道故。体无碍道故。得无碍用。一念无量劫。无量劫一念。无量劫一念非一念。一念无量劫。非无量劫。非一念非无量劫。而一念无量劫。此中横竖无碍具足故。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也。然此四义次第不得前后。何者。第一就世俗以释义。俗浮虚义风俗义。且随情释也。第二渐深。明俗真义真俗义也。第三从真俗入不真俗。从用入道。第四悟道竟从道起用。次第相生也。就真俗释此四义。例一切因果人法等皆尔也。前释一名一义一名无量义竟。今次释一义一名一义无量名。言一义一名者。以正道为一义。真俗为一名。然正道未曾名。为一道故立乎一名。亦立一名为显乎一道。何者。既为一道立一名。一名岂不显一道。故言一义一名也。一义无量名者。还以一道为一义。无量名者。为显一道立无量名。立无量名为显一道。既为一道立无量名。无量名岂不显乎一道。故言一义无量名也。问若为无量名耶。解云。名无量略出四种。谓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问唯有此四名不。解云。名无量。世谛俗谛有谛凡谛真谛第一义谛空谛圣谛。故华严四谛品云。此娑婆世界。有四十亿百千那由他四谛名。况十方世界名号。斯则有众数名。不可具举。若具举。竹帛所不能载。今且略释世与俗真与第一义四名也。然此四名有离有合。合者合世俗为一谛。合真第一为一谛。故经云。世俗谛故说。第一实义故即无也。离者则有世谛俗谛真谛第一义谛。问何故或离或合耶。解云。为存略故。离释。为义同故合明。世俗名虽异。其义是同。故合名世俗谛。真第一义亦尔也。问此之四谛名何异。他解云。真俗当体得名。世与第一。褒贬为称。言真俗当体得名者。明俗是浮虚为义。当体浮虚。真是真实为义。当体真实。故真俗当体得名也。世与第一为褒贬者。明世是代谢隔别为义。第一则莫过为义。既隔别为世。莫过为第一。故世与第一。是褒贬之名也。然此释不可解。且难之。俗当体浮虚。世亦当体隔别。俗体是浮虚。既是当体得名。世体是隔别。亦当体得名。若便贬世是隔别非第一。我亦贬俗是浮虚非真实。俗实是浮虚既非贬。世实是隔别。那忽是贬耶。然俗之与世。世乍可是当体。俗应是贬毁。何者。知世隔别。今言世隔别。岂非当体。俗不知浮虚。今名其是浮虚。岂非是贬。若尔那得言俗浮虚是当体得名。世隔别是贬毁为称耶。次难。真与第一。真当体真实。第一亦当体第一。若对凡非第一。褒圣为第一。亦对凡非真实。褒圣是真实。若言褒真为第一亦褒第一为真。何得言真是当体第一为褒耶。问难他如此。今作若为解释耶。今明。世与俗是横竖之名。何者。俗名则横。世名则竖。俗横者。俗是风俗义。处处皆有风俗之法。故云。君子行礼不求变俗。一切国土各有风俗故。俗名即横也。世名竖者。世是代谢隔别三世迁异。岂非是竖。内外具明。经云生生世世。书云。三十年为一世。虽然终以代谢隔别为世故。世是竖名也。然此二名。并是当体。俗当体是浮虚。世当体代谢。不有世而已有世。即是代别。不有俗而已有俗。即是浮虚。当体是浮虚代谢。岂有褒贬于其间哉。故不可也。次望真释之。论云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世间颠倒虚妄谓有。诸贤圣真知性空。俗谛既颠倒虚妄谓有。当知俗谛虚妄颠倒。俗既然世亦尔。此则望圣。世与俗皆虚妄颠倒。就颠倒中。自有俗有世有横有竖也。此有差别无差别义。以圣望之。同是颠倒故。无差别。而不无世俗横竖故有差别也。问望圣唯无差别亦有差别耶。解云。就圣亦知彼差别故。大品云。若诸法无所有者。何故有六道差别耶。佛答云。于彼颠倒故。有六道差别不同。若尔。佛具知颠倒差别无差别。若是众生。唯知差别不知无差别也。次释真与第一。所以说真对凡。凡谓所解真实。佛詺云。汝所解者。颠倒非实。圣人所解真实。此则对颠倒明不颠倒。对虚明实。对俗明真也。第一义对凡非第一。明圣所解是第一。何时褒为第一。对非第一。明第一若是褒者。对非真实明真实。亦应是褒反诘云云。问若尔从来何意言真俗当体世第一是褒贬耶。解云。师作此释别有意。若守语不得意。还成鹦鹉喙鵄足类耳。且自思之。问前明俗横世竖。俗有二释。浮虚义望真释俗。风俗义当体释俗。世有代谢义隔别义。此望何义释耶。解云。代谢隔别并当体释。世中自有代谢隔别也。问唯得是当体释亦是诸佛说耶。解云。亦得是佛说。但此说随世说世。与前说俗异。前说俗是浮虚义。反俗说俗。今说世是代谢隔别。随世说世也。问何故说此二耶。解云。众生自谓所解为实。圣人詺云非实。乃是虚妄。复有众生谓其所解是第一无过者。圣人詺云汝所解非第一。乃是世人所解耳。为是故。佛说世说俗也。俗有浮虚风俗。世有代谢隔别。此之四名。有广有狭有通有别。何者。风俗与代谢则别。浮虚与隔别则通。别则狭通则广也。问何…

《二谛义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