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

「诸宗部」经文1856卷45页码:P0122
东晋 慧远问.罗什答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一 ▪第3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生。又功德积满。唯有一生。不得不成正觉菩萨有二种。一者功德具足自然成佛。如一切菩萨。初发心时皆立过度言。我当度一切众生。而后渐渐心智转明。思惟筹量。无有一佛能度一切众生。以是故诸佛得一切智。度可度已而取灭度。我亦如是。二者或有菩萨。犹在肉身。思惟分别。理实如此。必不得已。我当别自立愿。久住世间。广与众生为缘。不得成佛。譬如有人。知一切世间皆归无常。不可常住。而有修习长寿业行。往非有相非无相处。乃至八万劫者。又阿弥陀等。清净佛国。寿命无量

  次问修三十二相并答

  远问曰。三十二相。于何而修。为修之于结业形。为修之于法身乎。若修之结业形。即三十二相。非下位之所能。若修之于法身。法身无身口业。复云何而修。若思有二种。其一不造身口业。而能修三十二相。问所缘之佛。为是真法身佛。为变化身乎。若缘真法身佛。即非九住所见。若缘变化。深诣之功复何由而尽耶。若真形与变化无异。应感之功必同。如此复何为独称真法身佛妙色九住哉

  什答曰。法身可以假名说。不可以取相求。所以者何。声闻三藏法中。唯说佛十力等诸无漏法为法身。佛灭度后。以经法为法身。更无余法身名也。摩诃衍中说。菩萨无生法忍。断诸烦恼。为度众生故。而为受身。诸论议师。名此为法身。何以故。是中无有结使。及有漏罪业。但是无为清净六波罗蜜果报。此身常有自在无碍。乃至成佛也。转轮圣王。人中第一。唯有三十二相。是故菩萨应世之身。有三十二相。于生死中。种其因缘。于菩萨法身。令增益明净。所以者何。三十二相。凡夫亦有。非为难事。如佛弟难陀。前身以雌黄尽辟支佛塔。而作是愿。愿我当得金色相好之身。如是福德因缘。寿终之后。为波罗捺国造利奢王子。复见迦叶塔。心怀欢喜。即中作盖。以是因缘故。天人中受无量福乐。末后生为迦毗罗婆国白净王子。具三十二相。出家学道得阿罗汉。于诸端正比丘中。最为第一。阿泥律陀。供养波利陀辟支佛。七世生忉利天上。七世生人中。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得三十二相。又如佛言。汝等比丘。见有受最上乐者。当知我亦曾受如是乐。所以者何。从无始世界以来。所生之处。无不迳历。而今虽复恶世。犹有得一相二相五三相者。以是故知。生死身中。修诸相好。但相好所得。庄严清净。光明照耀。威德具足名为佛。所问三十二思者。迦旃延弟子。自以意说耳。非佛所说。又所谓三十二思者。非一念中具也。一念时促不住。事不成辨。一切有为法。要须和合能有所成。如人见三十二人过恶。若欲害者。非但一念。然当断命时。乃名杀心。虽前后多有杀心。但是得名称三十二相。有人言。菩萨若见佛身。若见佛有三十二相。以所修福德回向。愿我得如是果报。或时佛为人。说修三十二相法。人眼见佛三十二相。便发愿言。我当于未来世。得如是相。然后以净功德。令其成就。如先下种后加溉灌。如施草苁林等。得立安相。施燃灯明等。得大光明相。慈悲等观众生。得绀清眼。常以头面。敬师长贤圣。及施盖帽等因缘故。得肉髻相。或有人不从佛闻。亦不从佛。但闻他说有三十二相。或自读经书。便发愿言。我得三十二相。渐渐满足。如上所说。或有人。若见佛若不见佛。其心无在。但闻大乘义。于众生起慈悲心。欲以诸法实相。利益众生。愿我当得第一心身。汲引众生。令信我说。如印经中佛为弥勒说。有七因缘。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者佛令发心。二者见正法坏时。护持法故发心。三者见众生可愍故发心。四者菩萨令发心。五者见人发心亦发心。六者大布施故发心。七者闻佛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发心。佛告弥勒。前三发心必得成佛。不复退转。后四发心。不能当定多有退转。是故当知。种三十二相。其事不同。又法身菩萨者。经亦不了了说有法身国土处所也。但以理推之。应有法身。若诸菩萨。灭诸烦恼。出于三界。既无生身。亦不入涅槃。于是中间。若无法身。其事云何。是故诸论师言。于此中间。从无漏法性生身。名为法身。又此非从一身而已。随本功力多少。而有其身。或有二身三身十身百千万无量阿僧祇身。乃至无量十方世界。皆现其身。为具足余佛法。兼度众生故。迦旃延阿毗昙中。无漏法元有果报。何以故。声闻法中但说三界事。及小涅槃门。大乘中过凡夫法。及小涅槃门。更说清净大乘事。如不可思议经等。如凡夫虽起善业。烦恼未断故。侵夺福德。以性相违故。不令善业增益。诸阿罗汉。虽无烦恼。毁损善法。证涅槃故。其心不发。不能增长佛道善根。是菩萨灭烦恼。无有[虛*予]损善法故。复不证涅槃故。心即不复功德增长。尔时起一切德。胜本从无始世界来。所为福德。如思益经说。我以五华施佛。胜本一切所施头目髓脑等。何以故。本布施皆是虚妄。杂诸结使。颠倒非实。此施虽少清净真。如人梦中得无量珠宝。不如觉时少有所得。以菩萨三界障碍都灭。唯有佛道微障未尽耳。如以一灯破暗。不能破第二灯分。若能破者。第二灯即无所增益。而第二灯所破闇与初灯合。但无初灯所破之闇。菩萨得无生法忍亦如是。舍生死身受法身。破三界凡夫障碍。不能破诸菩萨障碍。若破者即是十住便应作佛。是人尔时起业。无有三界结缚。唯有菩萨结缚微碍。有所超业。皆悉真实清净无量。何以故。不为生死所拘。不与烦恼共合故。心志广大。从法身以后。所受之身。如幻如镜中像。业亦如是。心所起业随。所得果报随。不可以三界粗身。难菩萨微妙。出过三界之形也。问所缘佛为真法身。为变化身者。是事先已答如上说。或有见者。或有闻者。或自为众生故。庄严其身。或有人不见佛不闻法。尚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何况见佛闻法者。此人以心眼。缘三世佛相。过去佛身相。我当知是念。现在未来世佛身相。我身亦当如是。或有人随所好乐。自生忆想。我所作功德。回向佛道。后作佛时。寿命国土功德相好。当如是此缘。释迦文佛本初发心经说。于无佛无佛法国中。为大王名光明。时有小王。以好白象子。奉光明王。王见已欢喜。令象师如法调伏。象师如法善治。令王乘之。游戏林野。是象于林中。闻牝象香气。淫欲心发。驰走趣向。王语象师制之令住。象师即以钩制。不能令止。时王眼视外物。物皆运转。深入榛薮。坏衣伤体。即仰攀树枝。得免济。象后念人间饮食。还来至宫。王问大臣。若人为王作此因缘者。应何治之。大臣言。罪应极法。时象师言。莫诳杀我已善治。王言。象恶如此。如何善治。象师即于王前。烧大铁丸。语象言。取赤铁丸吞之。若不吞者。还以本法治汝。象自筹量。宁须臾而死。不能久受苦痛。便取铁凡吞之。烧身彻过。大吼而死。王见此已。知其调伏。即问象师。调伏如此。近以何因缘。有此恶事。象师言。心有淫欲重病。势用发故。无所领计。王闻已惊怖。淫欲大病。此从何来。象师言。我亦不知所从来及其增减时。王言如是之病。无人能治耶。象师言。欲治之者。众皆不得其法。还自坠浴。有人为破淫欲贼故。离五欲受苦行。或有人其受五欲。情即厌离。以是因缘。得脱此病。或有出家。种种因缘。欲免斯患。皆不拔此淫毒树之根。王闻已忧怖。说象师言。如此之病。难可得治。于天人之中。有能破此病者耶。象师言。我传闻有大人出世。身体金色。有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常光远照。愍哀众生。号之为佛。是人了知淫欲生灭之道。愍众生故为说之。王闻是已。即便下床右膝着地合掌而言。我以如法治国。及布施等功德。以此福德因缘。当得成佛。治一切众生淫欲重病。从是发心已后初值佛。号名释迦文。于寿百岁众生中作佛。今释迦佛事皆同彼佛。时光明王。作陶师字广昭。彼释迦文佛。度众生已。与五百阿罗汉。度广昭。极行圆出至其家。广昭即以暖汤涂油燃灯石蜜浆等。供养于佛。陶师从闻佛法。而发其心。我当来世作佛。亦当如是。是人于无佛法世。尚能发心。何况见佛闻法。种三十二相者。若初发心了了不错者。复何贵成佛耶。唯佛一人。得无错耳。是故当知。如光明王。遇得因缘。便自发心。以是因缘。复得人身。值释迦文佛。从佛闻法然后愿。昔于暗中发愿。但为破淫欲病者。后得值佛。了了分别名号而发其愿。渐渐心转微妙。能自以身施转。后于诸法中。无所取相。安住毕竟空。具足六波罗蜜。发清净愿。本愿与吾我贪着心杂。今之所愿。清净无垢。又不可无因。唯愿而得净愿。是事为难。如莲华虽净。必因泥生。不可生于金山上。如维摩诘经中说。又佛法离一异相故。无决定真身。离异相故。无决定粗身。但以人颠倒罪因缘故。不能见佛。颠倒渐薄。净眼转开乃能见也。佛身微妙。无有粗秽。为众生故。现有不同。又众生先世种见佛因缘。厚薄名异。薄者如今见形像舍利等。厚者得见相好生身。施作佛事。见生佛亦有二种。或有见佛如须弥山等。或有见佛无量无边之身。如转法轮时。持力菩萨。欲量佛身。是见上身也。如上诸身。能度众生。破除尘劳者。虽精妙不同。皆为是实。于妙中。又有妙焉。乃至真法身。十住菩萨。亦不能具见。唯诸佛佛眼。乃能具见。又诸佛所见之佛。亦从众缘和合而生。虚妄非实。毕竟性空。同如法性。若此身实。彼应虚妄。以不实故。彼不独虚妄。虚妄不异故粗妙同。宜以粗身。能为众生作微妙因缘。令出三界。安住佛道。亦不名为粗也。

  次问受决法并答

  远问曰。受决菩萨。为受真法身决。为变化之决。若受变化之决。则释迦受决于定光。弥勒受莂于释迦是也。斯类甚广。皆非真言。若受真法身决。后成佛时。则与群粗永唯。绝当十住菩萨。共为国土。此复何功何德也。若功德有实。应无师自贵。复何人哉。如其无实。则是权假之一数。经云。或有菩萨。后成佛时。其国皆一处补处。此则十住共为国土明矣。若果有十住之国。则是诸菩萨终期之所同。不应云说或有或有而非真。则是变化之流。如此真法身佛。正当独处于玄廓之境

  什答曰。说菩萨受记者。各各不同。或有人言。为利众生故。与其受记。或以肉身菩萨。于无量劫久行菩萨道。为彼受记。示其果报。安慰其心耳。或云变化粗中有受记义。义于法身。则无此事。或有人言。受记是实事。唯应与法身受记。不应为变化身也。复此何功德者。如来智德无量无边。利益十住。其功最胜。以彼利根所受弥广故也。如般若中说。供养无量阿惟越致。不如一人疾作佛者。言无师自觉者。但不目外道为师耳。此义上以明。若如实诸者。诸佛威仪粗事。尚不可知。何况受记深奥义乎。有众生未发心。而佛与受记。有人现前发心。不与受记。有人发心时。便与受记。于生死身得无生法。而为受记。有舍生死身受法身。而得受记。如文殊师利等是也。有菩萨。从无量诸佛受记。如释迦牟尼。从燃灯佛。莲华上佛。华上名佛。乃至迦叶佛。皆从受记。有天王佛。与释迦牟尼真身受记。或于大法身菩萨众中。是菩萨虽于大众中。佛先受记。不以为说。何以故。自知处处身受记故。不以一身受记为喜。亦不可见喜事故。譬如阿那婆达多龙王受记时。阿阇世王言。汝得大利。于大众中受记为佛。龙王言。谁受记者。若身也。身如瓦石。若心也。心如幻化。离此二法。无受记者。当知有何利。而生欢喜也。若我受记。一切众生。亦当受记。其相同故。如是无量不可思议。不应以事迹为难。又诸佛菩萨身量。音声说法。无量神通方便。为利益菩萨。兼利众生故。而与受决。难言。众生不应说云或有者。佛法无量。不可顿尽。随时应物。渐为开示。十住之国。是诸菩萨终期。所同理故然矣。佛种种广分别诸菩萨相。故住生品中说言。或有独处玄廓之境者。若以独处玄廓为本。来化众生。此复何咎。诸佛从无量无边智慧方便生。其身微妙不可穷尽。众生功德。未具足故。不能具见佛身。唯佛与佛乃能尽耳。功德智慧等。皆亦如是。如四大河从阿那婆多池出。皆归大海。人但见四河。而不见其源。唯有神通者。乃能见之。人虽不见。推其所由。必知有本。又彼池中清净之水。少福众生。不能得用。从彼池出。流诸方域。尔乃得用。其佛法身。亦复如是。当其独绝于玄廓之中。人不蒙益。若从其身。化无量身。一切众生尔乃蒙益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2】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