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二 ▪第2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头陀据离烦恼。四依依成其行。有此不同此顺三乘及愚法小乘。如上来行。即顺其教。心缘饰好。即是相似非真实行。大乘初教直进行者。恶内之善他人所弃。今修食之。又知即空。相别之恶义不在言。初回心人。依前四依事相。知法即空。是名四依。终教四依者。行相即如。无所可得。是其所依。非谓有物而可依也。是名四依。一乘义者。用前诸义以为方便。又是一乘教之所目。即是一乘
十二头陀章
头陀者。抖竦烦恼也。一作阿兰若。二常乞食。三纳衣。四一坐食。五节量食。六中后不饮浆。七冢间住。八树下住。九露地坐。十常坐不卧。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三衣。此头陀法。不名为戒行。即戒庄严气力。不及不行无犯。头陀分齐。从正月十五日。至三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二时中行所须头陀之具。具头陀章。邪正相似。及顺三乘一乘义。如上四依法
受善律仪戒业章
毗尼大藏要分有二。一逆顺种类不同。二随受缘别。初种类不同者。谓十十不同。如华严经说。二随受缘别者有三。一制俗人戒谓五戒八戒。二制出家人。谓五众所持戒。上二同小乘。三通道俗戒。谓三聚戒等。何以故同与菩提为方便故。又通五乘。不通五乘。菩萨戒。不通五乘。应可准之。其出家五众所持戒者。以作无作善业为其体也。亦云表无表。作有二种。一受作二随作。此二作中。皆有三种。一自作。二教人作。三见闻作随善。皆通三业。无作有三种。一是作俱无作。二形俱无作。三随用无作。即随缘持时。所发无作。此有二义。一自随作以发无作。二动他三业成自无作。即教他作他作发无作属己者。是身口作。以不可见有对色为体。意地作以心为体。身口无作。以不可见无对色为体。意地无作。以非色非心为体。何以知之。涅槃经云。无作以非色非心为体故。此据别解脱戒为言。若据定道无作。身口无作。还用不可见无对色为体。此作无作。并据现行。何以故。可作法舍故业行即空故。终教即如故。一乘教应因陀罗微细行故。小乘无意地持戒。若尔何故问汝何心。答此据相应心。非不相应心。又回向菩提名为持戒。不回向菩提名不持戒。回向声闻名为破戒。分别无分别等例然。余皆准此。相应心具缘多少等。广如别章
五浊章
五浊者。一者命浊。二者众生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浊者不清之义。百岁已下是命浊。不识尊卑。不敬上接下者名众生浊。增非法贪。刀剑器仗诤讼斗乱谄诳妄语。摄受邪法等名烦恼浊。渐起邪见。破灭佛法。邪法转增。是名见浊。饥馑劫起疾病刀兵。是名劫浊。依经论文。若于众生。起一念如实慈心。施一揣食及一丸药。即得不生。五浊劫中。此浊在小乘。初教即空。终教即如。一乘即法界。宜可准之
发心功德品初五戒章
五戒者。一不杀戒。二不盗戒。三不邪淫戒。四不妄语戒。五不饮酒戒。其戒亦得分受。是尽形戒四戒是性戒。不饮酒是遮戒。优婆塞戒经云。食肉得杀生罪。何以故。为爱肉味。见他杀生。生其忍可故。其戒是三乘。亦通于小乘及人天等。经云。若欲生天。受持五戒。兼持十善。见壁上彩画女人。不生女想者。其人生天。为天子身。受其化生。亦通一乘义。为一乘所目故。回向一乘为方便故。问何以故偏用酒为遮戒。答为酒过大故。约酒偏制。故大论云。酒有三十五失。引佛语提迦优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一者现世财物虚竭。二者众病之门。三者斗诤之本。四者裸露无耻。五者丑名恶声人所不敬。六者覆没智慧。七者应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者种种事业废不成辨。十者醉为愁本。十一者身力转少。十二者身色坏。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门。十六者不敬婆罗门。十七者不敬伯叔尊长。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党恶人。二十二者疎远贤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无惭无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纵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恶不喜见之。二十八者所贵知识亲属共槟弃之。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弃舍善法。三十一者智人所不信用。三十二者远离涅槃。三十三者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者身坏命终随恶道中。三十五者若生人道。常当狂验。为此偏制
八戒章
八戒者。白衣所受日夜戒也。一不杀生。二不盗。三不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六不坐高广大床。七不着华香璎珞。不香涂身。及不香薰衣。八不作伎乐。不往观听。及不过中食。此八戒中。前四是戒分。次一是不放逸分。后三顺修分。此义在三乘及小乘人天等。亦通于一乘。由是一乘所目及回向一乘成方便故。余义如别章
四果章
一预流果。亦云须陀洹。二一来果。亦云斯陀含。三不还果。亦云阿那含。四阿罗汉果。此义出观制四果。愚法小乘四人共制。大乘初教亦通上义。亦有不通。何以故。依地位制果故。一人即成。若在终教唯一人成。何以故。约其法门成四果义故。若对一乘上成四果。皆入一乘。何以故。为彼一乘所目故。广大故。因陀罗界微细成故
六十二见章
六十二见者。不知色阴起十二见。谓常无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有边无边。亦有边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如来灭后。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粗我与阴一。阴灭我亦灭。是无常义。细我与阴异。阴灭我不灭。是常义。余义准之。粗我与阴一。随阴灭故。不如来时去细。我与阴异。阴灭时还如来时去。一阴有十二。五阴成六十。加根本断常。成六十二若据小乘。即是烦恼使。若据初教。见义即空。若据终教。即如即实。何以故。无所可灭故。若据一乘。不说自体。但论其用所迷义众多。能迷用亦大。又摄前三乘小义即是于一乘。何以故。为一乘教所目故
五盖章
盖义者覆障行心。名之为盖。盖有五种。一名贪欲。二名嗔恚。三名睡眠。四名掉悔。五为疑。盖有四义。一是障义。能障七觉华故。二是破坏义。能破世及出世道故。三名随义。四名卧义。长寝生死故。初二正盖义。后三助释。又现在五盖亦盖亦覆。去来五盖是盖非覆。妨道名盖。不障现起故不名覆。问诸烦恼法菩萨用众生烦恼。作自烦恼。自烦恼作众生烦恼。此义云何。答若小乘及初教。则不得回转。若终教始终。虽理是正。用理自在。仍于教事不得自在。由教事不具故。依圆教宗中。即得互转。由得理事自在具足故。余可准知
十缠义章
十缠者。谓无惭无愧睡悔悭嫉掉昏忿覆。此十种义。多习成过。如丝缚马。多故成过。名之为缠。若依小乘。缠义成过义。若依大乘初教。缠义即空。故维摩经云。五受阴洞达空无所起。是苦义等。缠义准之。若约终教。即是真如。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若约一乘。缠义不约自体。唯约用义。所障义大缠过亦重。由法自在故。与法界义同。余义如别章
十欲章
十欲者。有上欲。无上欲。有余欲。无余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无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边欲。无边欲善欲。不善欲。世间欲。出世间欲。大智欲。净欲。无碍智欲。无碍智佛解脱欲清净欲。不清净欲广欲。狭欲。细欲粗欲。如是等欲。入十种欲。所谓因苦生欲.方便欲.悕望欲.着味欲.随因生欲.随缘生欲.尽欲.一切欲.初发心菩萨欲.摩诃萨欲.问此欲可断耶。答欲有二种。一虚妄欲。此即有断。二非虚妄欲。此即不断。今此十欲等。与普贤行合。则无有断。乃至十性十根等。例准相似。若三乘义中。诃其妄欲。则不许欲。一乘义门。若无胜欲。则不应一切德。故成欲网。网者网罗之义。无尽教义。由欲网罗得有建立。又欲无尽。应因陀罗故。举网相以况之耳
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观章
五观者。一不净观。二慈心观。三缘起观。四安般念观。五界分别观。多贪者修不净观。多嗔者修慈心观。多痴者修缘起观。多觉观者修安般念观。我见多者修界分别方便观。此观名共小乘义。与大乘别。依大乘初教。有二种用。此观门。若烦恼现行增重。即依小乘观行。伏贪欲等。若惑现行中下。即依五法。成即空观。何以故。大乘初教。据益为义故。量益临时成用。不定一观相也。更有异观。对其别机。如经下释。若约终教。一切皆如。若约一乘。如上所说。是圆教所目。及向一乘。即是一乘方便。属一乘摄
明法品内通依五乘定其解行损益分齐
义
夫如来教兴意在为物。由机有浅深。遂成教两种。一别相教门。二同异教门。别相教者谓善恶相别。令初机者入正解不谬故。如十善十恶等。即是其事。相准可知。二同异教者。经中亦名秘密之教。所以兴者。为有情众生烦恼深厚邪智巧滑计量无边。为遮此病。遂致教兴。其损益相者。且如五乘大持戒门。从人天已上。未得为损。得即为益。进即为益。住即为损。乃至诸乘。皆并准此。一行如此。一切解行亦然。又为名成行。为世间名即损。为出世间名即益。乃至一切解行。亦准知之。又为利故成行。为世间利即损。为出世间利即益。乃至一切解行。亦准知之。又为自是故成行。为世间自是故即损。为出世间自是故即益。乃至一切解行。并准知之。非他亦然。又为乐世有故成行。为众生在有即益。为自身在有即损。乃至一切解行。并准知之。又不求名利自是非他乐三界有。亦有损益。不求佛名即损。不求世间名即益。乃至不求利乐世有等。并有损益。宜准知之。又初教已上无分别即益。有分别即损。乃至一乘教义。亦准知之。如大持戒一门。具如是损益。大精进大忏悔大无是非大不自是轻他大习诵大解行等。并皆准此。又诸乘解行理事等所有损益。并为世间未出世者成损益门。非为出世者故。梁摄论云。若世间法即可毁。若出世间法即不可毁。问损益之法道理历然。云何今者说毁不毁。答损益相别理不相杂。今为决彼前疑有其二种。一为邪智者为覆相答。二为正智者显相答。今为覆相。决彼前疑故。通说言毁。又约佛出世时及末代时。定其解行。善恶两相此…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二》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