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

「諸宗部」經文1870卷45頁碼:P0536
唐 智俨集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二 ▪第2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頭陀據離煩惱。四依依成其行。有此不同此順叁乘及愚法小乘。如上來行。即順其教。心緣飾好。即是相似非真實行。大乘初教直進行者。惡內之善他人所棄。今修食之。又知即空。相別之惡義不在言。初回心人。依前四依事相。知法即空。是名四依。終教四依者。行相即如。無所可得。是其所依。非謂有物而可依也。是名四依。一乘義者。用前諸義以爲方便。又是一乘教之所目。即是一乘

  十二頭陀章

  頭陀者。抖竦煩惱也。一作阿蘭若。二常乞食。叁納衣。四一坐食。五節量食。六中後不飲漿。七冢間住。八樹下住。九露地坐。十常坐不臥。十一次第乞食。十二但叁衣。此頭陀法。不名爲戒行。即戒莊嚴氣力。不及不行無犯。頭陀分齊。從正月十五日。至叁月十五日。八月十五日。至十月十五日。二時中行所須頭陀之具。具頭陀章。邪正相似。及順叁乘一乘義。如上四依法

  受善律儀戒業章

  毗尼大藏要分有二。一逆順種類不同。二隨受緣別。初種類不同者。謂十十不同。如華嚴經說。二隨受緣別者有叁。一製俗人戒謂五戒八戒。二製出家人。謂五衆所持戒。上二同小乘。叁通道俗戒。謂叁聚戒等。何以故同與菩提爲方便故。又通五乘。不通五乘。菩薩戒。不通五乘。應可准之。其出家五衆所持戒者。以作無作善業爲其體也。亦雲表無表。作有二種。一受作二隨作。此二作中。皆有叁種。一自作。二教人作。叁見聞作隨善。皆通叁業。無作有叁種。一是作俱無作。二形俱無作。叁隨用無作。即隨緣持時。所發無作。此有二義。一自隨作以發無作。二動他叁業成自無作。即教他作他作發無作屬己者。是身口作。以不可見有對色爲體。意地作以心爲體。身口無作。以不可見無對色爲體。意地無作。以非色非心爲體。何以知之。涅槃經雲。無作以非色非心爲體故。此據別解脫戒爲言。若據定道無作。身口無作。還用不可見無對色爲體。此作無作。並據現行。何以故。可作法舍故業行即空故。終教即如故。一乘教應因陀羅微細行故。小乘無意地持戒。若爾何故問汝何心。答此據相應心。非不相應心。又回向菩提名爲持戒。不回向菩提名不持戒。回向聲聞名爲破戒。分別無分別等例然。余皆准此。相應心具緣多少等。廣如別章

  五濁章

  五濁者。一者命濁。二者衆生濁。叁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濁者不清之義。百歲已下是命濁。不識尊卑。不敬上接下者名衆生濁。增非法貪。刀劍器仗诤訟鬥亂谄诳妄語。攝受邪法等名煩惱濁。漸起邪見。破滅佛法。邪法轉增。是名見濁。饑馑劫起疾病刀兵。是名劫濁。依經論文。若于衆生。起一念如實慈心。施一揣食及一丸藥。即得不生。五濁劫中。此濁在小乘。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即法界。宜可准之

  發心功德品初五戒章

  五戒者。一不殺戒。二不盜戒。叁不邪淫戒。四不妄語戒。五不飲酒戒。其戒亦得分受。是盡形戒四戒是性戒。不飲酒是遮戒。優婆塞戒經雲。食肉得殺生罪。何以故。爲愛肉味。見他殺生。生其忍可故。其戒是叁乘。亦通于小乘及人天等。經雲。若欲生天。受持五戒。兼持十善。見壁上彩畫女人。不生女想者。其人生天。爲天子身。受其化生。亦通一乘義。爲一乘所目故。回向一乘爲方便故。問何以故偏用酒爲遮戒。答爲酒過大故。約酒偏製。故大論雲。酒有叁十五失。引佛語提迦優婆塞酒有叁十五失。一者現世財物虛竭。二者衆病之門。叁者鬥诤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者覆沒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向人說。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辨。十者醉爲愁本。十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叁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尊長。十八者不尊敬佛。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疎遠賢善。二十叁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無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縱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所貴知識親屬共槟棄之。二十九者行不善法。叁十者棄舍善法。叁十一者智人所不信用。叁十二者遠離涅槃。叁十叁者種狂癡因緣。叁十四者身壞命終隨惡道中。叁十五者若生人道。常當狂驗。爲此偏製

  八戒章

  八戒者。白衣所受日夜戒也。一不殺生。二不盜。叁不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坐高廣大床。七不著華香璎珞。不香塗身。及不香薰衣。八不作伎樂。不往觀聽。及不過中食。此八戒中。前四是戒分。次一是不放逸分。後叁順修分。此義在叁乘及小乘人天等。亦通于一乘。由是一乘所目及回向一乘成方便故。余義如別章

  四果章

  一預流果。亦雲須陀洹。二一來果。亦雲斯陀含。叁不還果。亦雲阿那含。四阿羅漢果。此義出觀製四果。愚法小乘四人共製。大乘初教亦通上義。亦有不通。何以故。依地位製果故。一人即成。若在終教唯一人成。何以故。約其法門成四果義故。若對一乘上成四果。皆入一乘。何以故。爲彼一乘所目故。廣大故。因陀羅界微細成故

  六十二見章

  六十二見者。不知色陰起十二見。謂常無常。亦常亦無常。非常非無常。有邊無邊。亦有邊亦無邊。非有邊非無邊。如來滅後。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非不如去。粗我與陰一。陰滅我亦滅。是無常義。細我與陰異。陰滅我不滅。是常義。余義准之。粗我與陰一。隨陰滅故。不如來時去細。我與陰異。陰滅時還如來時去。一陰有十二。五陰成六十。加根本斷常。成六十二若據小乘。即是煩惱使。若據初教。見義即空。若據終教。即如即實。何以故。無所可滅故。若據一乘。不說自體。但論其用所迷義衆多。能迷用亦大。又攝前叁乘小義即是于一乘。何以故。爲一乘教所目故

  五蓋章

  蓋義者覆障行心。名之爲蓋。蓋有五種。一名貪欲。二名嗔恚。叁名睡眠。四名掉悔。五爲疑。蓋有四義。一是障義。能障七覺華故。二是破壞義。能破世及出世道故。叁名隨義。四名臥義。長寢生死故。初二正蓋義。後叁助釋。又現在五蓋亦蓋亦覆。去來五蓋是蓋非覆。妨道名蓋。不障現起故不名覆。問諸煩惱法菩薩用衆生煩惱。作自煩惱。自煩惱作衆生煩惱。此義雲何。答若小乘及初教。則不得回轉。若終教始終。雖理是正。用理自在。仍于教事不得自在。由教事不具故。依圓教宗中。即得互轉。由得理事自在具足故。余可准知

  十纏義章

  十纏者。謂無慚無愧睡悔悭嫉掉昏忿覆。此十種義。多習成過。如絲縛馬。多故成過。名之爲纏。若依小乘。纏義成過義。若依大乘初教。纏義即空。故維摩經雲。五受陰洞達空無所起。是苦義等。纏義准之。若約終教。即是真如。何以故。一切法皆如也。若約一乘。纏義不約自體。唯約用義。所障義大纏過亦重。由法自在故。與法界義同。余義如別章

  十欲章

  十欲者。有上欲。無上欲。有余欲。無余欲。等欲。不等欲。有所依欲。無所依欲。共欲。不共欲。有邊欲。無邊欲善欲。不善欲。世間欲。出世間欲。大智欲。淨欲。無礙智欲。無礙智佛解脫欲清淨欲。不清淨欲廣欲。狹欲。細欲粗欲。如是等欲。入十種欲。所謂因苦生欲.方便欲.悕望欲.著味欲.隨因生欲.隨緣生欲.盡欲.一切欲.初發心菩薩欲.摩诃薩欲.問此欲可斷耶。答欲有二種。一虛妄欲。此即有斷。二非虛妄欲。此即不斷。今此十欲等。與普賢行合。則無有斷。乃至十性十根等。例准相似。若叁乘義中。诃其妄欲。則不許欲。一乘義門。若無勝欲。則不應一切德。故成欲網。網者網羅之義。無盡教義。由欲網羅得有建立。又欲無盡。應因陀羅故。舉網相以況之耳

  明法品初立五停心觀章

  五觀者。一不淨觀。二慈心觀。叁緣起觀。四安般念觀。五界分別觀。多貪者修不淨觀。多嗔者修慈心觀。多癡者修緣起觀。多覺觀者修安般念觀。我見多者修界分別方便觀。此觀名共小乘義。與大乘別。依大乘初教。有二種用。此觀門。若煩惱現行增重。即依小乘觀行。伏貪欲等。若惑現行中下。即依五法。成即空觀。何以故。大乘初教。據益爲義故。量益臨時成用。不定一觀相也。更有異觀。對其別機。如經下釋。若約終教。一切皆如。若約一乘。如上所說。是圓教所目。及向一乘。即是一乘方便。屬一乘攝

  明法品內通依五乘定其解行損益分齊

  義

  夫如來教興意在爲物。由機有淺深。遂成教兩種。一別相教門。二同異教門。別相教者謂善惡相別。令初機者入正解不謬故。如十善十惡等。即是其事。相准可知。二同異教者。經中亦名秘密之教。所以興者。爲有情衆生煩惱深厚邪智巧滑計量無邊。爲遮此病。遂致教興。其損益相者。且如五乘大持戒門。從人天已上。未得爲損。得即爲益。進即爲益。住即爲損。乃至諸乘。皆並准此。一行如此。一切解行亦然。又爲名成行。爲世間名即損。爲出世間名即益。乃至一切解行。亦准知之。又爲利故成行。爲世間利即損。爲出世間利即益。乃至一切解行。亦准知之。又爲自是故成行。爲世間自是故即損。爲出世間自是故即益。乃至一切解行。並准知之。非他亦然。又爲樂世有故成行。爲衆生在有即益。爲自身在有即損。乃至一切解行。並准知之。又不求名利自是非他樂叁界有。亦有損益。不求佛名即損。不求世間名即益。乃至不求利樂世有等。並有損益。宜准知之。又初教已上無分別即益。有分別即損。乃至一乘教義。亦准知之。如大持戒一門。具如是損益。大精進大忏悔大無是非大不自是輕他大習誦大解行等。並皆准此。又諸乘解行理事等所有損益。並爲世間未出世者成損益門。非爲出世者故。梁攝論雲。若世間法即可毀。若出世間法即不可毀。問損益之法道理曆然。雲何今者說毀不毀。答損益相別理不相雜。今爲決彼前疑有其二種。一爲邪智者爲覆相答。二爲正智者顯相答。今爲覆相。決彼前疑故。通說言毀。又約佛出世時及末代時。定其解行。善惡兩相此…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二》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