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四 ▪第4页
..续本经文上一页。观照般若智。文字般若智。复有三种智。谓闻思修慧智。复有五种智。闻思修证报生善意识智。复有一智。谓真如智。上来所说。是大乘智。上大小二门智。一乘所目。即属一乘。若依别教。即有十智。如下离世间品说。余义如别章
不共法章
不共法者。谓三十二大人相。八十随形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三不护。大悲。不忘法。断除诸习气。一切种妙智。就此一百四十不共法中。四一切种清净等二十八不共法。快净满足时。得此之不共。不与因共。唯是小乘。又有十八不共。谓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相。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欲无减。精进无减。念无减。慧无减。解脱无减。解脱知见无减。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此之十八。不与二乘共故名不共。依如杂心。用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为十八不共。当知。即是不共小乘。小乘浪计也。此是三乘不共。复有十种不共。即是一乘。如离世间品。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余义如别章
六念章
六念者。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教兴意。为初发心者。坚信心故。复有八念。谓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出息.念死。此之八念。为趣修者说。复有十念。一者于一切众生。常生慈心。于一切众生。不毁其行。若毁其行。终不往生。二者于一切众生。深起悲心。除残害心。三者发护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诽谤。四者于忍辱中。生决定心。五者深心清净。不染利养。六者发一切种智心。日日常念。无有废忘。七者于一切众生。起尊重心。除我慢心。谦下言说。八者于世谈话。不生味着心。九者近于觉意。深起种种善根因缘。离于愦闹散乱之心。十者正念观佛。除去诸想。当云何念。非凡愚念。非不善念。不杂结使念。即得往生安养国土。此教兴意。为往生修行人。复有十念。一净心。二不动心。三厌心。四离欲心。五不退心。六坚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广说如十地论。前之二念。是小乘通初教。次之一念。在初教通终教。后之一念在一乘通三乘。余义如别章
九次第定章
九次第定者。谓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尽定。从初禅心起。次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减受想心。定出入不越名为次第定。此义是三乘。亦通小乘用。若一乘教所目。即属于一乘。余义如别章
八人章
八人者。见道中八忍是也。与智为别力要故。别得人名。此之八人。通一乘三乘小乘。小乘八人浅。人空未穷。初教八人次深。法无我理未尽。熟教法无我德。由未究竟。一乘法界。然始明了。今下经云明了法者。一乘别教。及同教义。并皆周悉。会解前之行德故。名明了法。宜可知之。余义如别章
见法二行章
见行法行者。小乘见道前入道方便趣向。利钝二种人也。由是入圣初方便相故。今别明此。二行相准前八人章
辟支佛章
辟支者有二种。一犀角二伴行。觉常乐寂静因。外缘解知足少事。不由他悟。明了法解缘觉故。其义从声闻乘。渐渐转细至于一乘。名缘觉义。此义准前八人章。成其义解。余如别章
菩萨章
菩萨者。通其五乘。人天凡夫。亦名菩萨。何以故。由成比行。是假名菩萨。即五乘前内凡夫声闻乘。亦有菩萨。有漏善五阴为体。由慈悲行成作佛故。三初教菩萨。取无漏五分法身为体。见修究竟作佛故。直进人亦得五分法身为体。而直进共回心二菩萨。其体即空。熟教菩萨。无分别智为体。亦真如为体。若依顿教。一切不可说。契同一理观。若为一乘所目。即属一乘。若据别教。即普贤菩萨。是又成十种身。如十行中第九行内说。余义如别章
五生章
五生者。一息苦生。二随类生。三胜生。四增上生。五最后生。如是五生。并菩萨所作。此义是三乘。若准华严经。菩萨住兜率天。乃至下生作佛。皆有十意受生。若依十意受五生身。是一乘。此义如离世间品说。余义如别章
第八会入法界品初辨回心章
回心义者。大分有二。一据未入佛法以明回心。二据入佛法无流之际解脱分善。以辨回心。初据未入者。谓其一阐提位相似修行。其修行人。具人法义。文解行病乃至理事等。从其多劫。修邪善因。后克究竟无尽阿鼻地狱果等。如来大悲。设法偏救。所有委曲。具在经文。今略。要问。作普敬认恶法。会彼阐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问答中辨。极至生净土。得不退位。得常见佛。即回向一乘。二据入佛法无流际解脱分善者。如来善巧设二门。则一约始门。谓依法华经穷子喻等。义当是愚法声闻。发过去往劫已来。从阐提位入声闻乘。据此教分。即是先在阐提位时。未修一念菩提分善所有解行故。文判为辛苦穷也。仍穷子身。本是长者富有之子者。义当法性实相如来之藏不染而染分。乃至佛性。随其流处。种种味等。是其位也。由不染而染故。所以不说贵名。后若回心。义当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为王种贵也。据此道理。穷子之喻。约愚法声闻位说。义通阐提位等。问回心声闻一切俱回耶。答若约声闻自不退位已后不回。若约初教。回者回不回者不回。若约终教。一切俱回。若约顿教。无回不回。若约别教。如前所说。一切俱回者。如楞伽经云。味着三昧乐。安住无漏界。无有究竟趣。亦复不退还。得诸三昧身。乃至劫不觉。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后觉。彼觉法亦然。得佛无上身。二约终义辨回心者。如下经文。大智舍利弗。与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师利。并言宿种善根现。六千比丘。显久共修行。成实眷属。舍利弗身。在佛法中。义当聪明位。今举为回者。则显其行终具智慧相。今复回心。当回之时。即得十种大法。及十眼十耳等际。具在入法界经文。当知。其义是终非始。其位在顿悟熟教义。通初教等。举此始终两位。为其法式。中间诸义。准即可知。又回心法。对彼五乘。亦有始终不等。如穷子一人长者遣使。方便与直等。义当从人天及大众部已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回心等位。义当初教已去。乃至顿教。及终教已下。仍回心分齐。多种不等。或有从阐提入声闻者。从声闻回向缘觉及初教者。或有声闻回向直进及终教者。或有回心向顿教及一乘者。如是五乘机性。上下不同。回心亦别。如是之义。准之可解。于中所有教分解行理事人法教义等差别不同。接引前机。如是之义。准亦可知。问下经明回心。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其他国。异时异处。方与目连等入其佛法。因何华严经会第二七日。佛未移动。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声闻。并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并未建立。因何具述。在于经文。答如来依解脱德。建立一乘故。下经云。于一微尘中。建立三世一切佛转法轮。当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是其事。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谓过去过去世。过去现在世。过去未来世。现在过去世现在现在世。现在未来世。未来过去世。未来现在世。未来未来世。三世相即。及与相入。成其十世。当第二七日时。如是等法。皆悉现前。广说如经离世间品。若欲识华严经无尽教义者。当依六相因陀罗微细智。及陀罗尼自在法智知。余义如别章
贤圣善知识章
贤圣者。顺理名贤。得理是圣。在物先知。亦为众情所识故名知识。贤圣之义。教有三位。一二十七贤圣。谓初随信行。二随法行。三无相行。四须陀洹。五行斯陀含。六斯陀含。七行阿那含。八中阴灭那含。九生灭那含。十不行灭。十一行灭。十二乐慧上行。十三乐定上行。十四转世。十五现灭。十六信解脱。十七见得。十八身证。十九退相罗汉。二十守相。二十一死相。二十二可进相。二十三住相。二十四不坏相。二十五慧解脱相。二十六俱解脱相。二十七不退相。初有十八人。是学人。次有九人。是无学人。就学人中。初三人是须陀洹行。次一人是须陀洹果。次一人斯陀含行。次一人斯陀含果。次一人阿那含行。次十一人阿那含果。此十一人。亦是阿罗汉行。此是小乘。亦同于初教。二次有四十二贤圣。谓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四十一是因。一是果。此义在三乘。局在直进及终教。上之二位贤圣知识。若为一乘教所目。即属于一乘。三依其别教。有四十五知识。大位有三。一位位及理行有四十五知识。广如入法界品。二主伴相资有一百十三。据起化分齐实行境界。则有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知识。问如大品经。萨陀波仑求善知识。昙无竭菩萨是何知识。答昙无竭。义当熟教信位终心直进教十回向。二教般若成就信究竟不退处。与物为轨。是三乘义。非一乘位。于三乘中。在十信终心解行位前。知识有十义。如离世间品说。名十种知识。所以说十者。欲显无量故。所以将十种为知识义。答为知识教兴意。在摄物故也。余义如别章
四亲近章
亲近义者。亦通三乘小乘及以一乘。小乘者。亲近知识。自求解脱。三乘为救众生。为众生故。取其菩提。及显法性故。初教即空。终教即如。一乘别教。即有十义成。四亲近。一须识知识。二须识所说。三须识魔事。四自戒成就。五须具精进。六须敬善知识。七须起求法心。八心向正法。九成其深心。十得明了法。此之十门。一一皆具十门。如离世间品说。所以皆说十门者。为应一乘无尽法故。余义如别章
释四十五知识文中意章
就四十五知识文内。初一知识。依一乘别教为回心人。说十大心。及为善财。分别广说。诸佛十正法。成信行义。广说如文。自下十解法。就此文内。第一知识。约一乘别教。说见佛义。第二知识。约一乘别教。观察大海。得正缘起。莲华上佛。说圆教义。第三知识。约一乘别教。说如意神通义。第四知识。约一乘别教。从其口中。放大光云摄集自在义。第五知识。约一乘别教。入摄一切佛刹无量旋陀罗尼。广作利益义。第…
《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四》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