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

「諸宗部」經文1870卷45頁碼:P0536
唐 智俨集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四 ▪第4页

  

  ..續本經文上一頁。觀照般若智。文字般若智。複有叁種智。謂聞思修慧智。複有五種智。聞思修證報生善意識智。複有一智。謂真如智。上來所說。是大乘智。上大小二門智。一乘所目。即屬一乘。若依別教。即有十智。如下離世間品說。余義如別章

  不共法章

  不共法者。謂叁十二大人相。八十隨形好。四一切種清淨。十力。四無所畏。叁念處。叁不護。大悲。不忘法。斷除諸習氣。一切種妙智。就此一百四十不共法中。四一切種清淨等二十八不共法。快淨滿足時。得此之不共。不與因共。唯是小乘。又有十八不共。謂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相。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此之十八。不與二乘共故名不共。依如雜心。用十力四無所畏大悲叁念處。爲十八不共。當知。即是不共小乘。小乘浪計也。此是叁乘不共。複有十種不共。即是一乘。如離世間品。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余義如別章

  六念章

  六念者。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此教興意。爲初發心者。堅信心故。複有八念。謂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入出息.念死。此之八念。爲趣修者說。複有十念。一者于一切衆生。常生慈心。于一切衆生。不毀其行。若毀其行。終不往生。二者于一切衆生。深起悲心。除殘害心。叁者發護法心。不惜身命。于一切法。不生誹謗。四者于忍辱中。生決定心。五者深心清淨。不染利養。六者發一切種智心。日日常念。無有廢忘。七者于一切衆生。起尊重心。除我慢心。謙下言說。八者于世談話。不生味著心。九者近于覺意。深起種種善根因緣。離于愦鬧散亂之心。十者正念觀佛。除去諸想。當雲何念。非凡愚念。非不善念。不雜結使念。即得往生安養國土。此教興意。爲往生修行人。複有十念。一淨心。二不動心。叁厭心。四離欲心。五不退心。六堅心。七明盛心。八淳厚心。九快心。十大心。廣說如十地論。前之二念。是小乘通初教。次之一念。在初教通終教。後之一念在一乘通叁乘。余義如別章

  九次第定章

  九次第定者。謂初禅.二禅.叁禅.四禅.空處.識處.無所有處.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從初禅心起。次入第二禅。不令余心得入。若善若垢。如是乃至減受想心。定出入不越名爲次第定。此義是叁乘。亦通小乘用。若一乘教所目。即屬于一乘。余義如別章

  八人章

  八人者。見道中八忍是也。與智爲別力要故。別得人名。此之八人。通一乘叁乘小乘。小乘八人淺。人空未窮。初教八人次深。法無我理未盡。熟教法無我德。由未究竟。一乘法界。然始明了。今下經雲明了法者。一乘別教。及同教義。並皆周悉。會解前之行德故。名明了法。宜可知之。余義如別章

  見法二行章

  見行法行者。小乘見道前入道方便趣向。利鈍二種人也。由是入聖初方便相故。今別明此。二行相准前八人章

  辟支佛章

  辟支者有二種。一犀角二伴行。覺常樂寂靜因。外緣解知足少事。不由他悟。明了法解緣覺故。其義從聲聞乘。漸漸轉細至于一乘。名緣覺義。此義准前八人章。成其義解。余如別章

  菩薩章

  菩薩者。通其五乘。人天凡夫。亦名菩薩。何以故。由成比行。是假名菩薩。即五乘前內凡夫聲聞乘。亦有菩薩。有漏善五陰爲體。由慈悲行成作佛故。叁初教菩薩。取無漏五分法身爲體。見修究竟作佛故。直進人亦得五分法身爲體。而直進共回心二菩薩。其體即空。熟教菩薩。無分別智爲體。亦真如爲體。若依頓教。一切不可說。契同一理觀。若爲一乘所目。即屬一乘。若據別教。即普賢菩薩。是又成十種身。如十行中第九行內說。余義如別章

  五生章

  五生者。一息苦生。二隨類生。叁勝生。四增上生。五最後生。如是五生。並菩薩所作。此義是叁乘。若准華嚴經。菩薩住兜率天。乃至下生作佛。皆有十意受生。若依十意受五生身。是一乘。此義如離世間品說。余義如別章

  第八會入法界品初辨回心章

  回心義者。大分有二。一據未入佛法以明回心。二據入佛法無流之際解脫分善。以辨回心。初據未入者。謂其一闡提位相似修行。其修行人。具人法義。文解行病乃至理事等。從其多劫。修邪善因。後克究竟無盡阿鼻地獄果等。如來大悲。設法偏救。所有委曲。具在經文。今略。要問。作普敬認惡法。會彼闡提。令入一乘。其法具如問答中辨。極至生淨土。得不退位。得常見佛。即回向一乘。二據入佛法無流際解脫分善者。如來善巧設二門。則一約始門。謂依法華經窮子喻等。義當是愚法聲聞。發過去往劫已來。從闡提位入聲聞乘。據此教分。即是先在闡提位時。未修一念菩提分善所有解行故。文判爲辛苦窮也。仍窮子身。本是長者富有之子者。義當法性實相如來之藏不染而染分。乃至佛性。隨其流處。種種味等。是其位也。由不染而染故。所以不說貴名。後若回心。義當契其法性。其理即合染而不染。名爲王種貴也。據此道理。窮子之喻。約愚法聲聞位說。義通闡提位等。問回心聲聞一切俱回耶。答若約聲聞自不退位已後不回。若約初教。回者回不回者不回。若約終教。一切俱回。若約頓教。無回不回。若約別教。如前所說。一切俱回者。如楞伽經雲。味著叁昧樂。安住無漏界。無有究竟趣。亦複不退還。得諸叁昧身。乃至劫不覺。譬如昏醉人酒消然後覺。彼覺法亦然。得佛無上身。二約終義辨回心者。如下經文。大智舍利弗。與五百比丘。回心向文殊師利。並言宿種善根現。六千比丘。顯久共修行。成實眷屬。舍利弗身。在佛法中。義當聰明位。今舉爲回者。則顯其行終具智慧相。今複回心。當回之時。即得十種大法。及十眼十耳等際。具在入法界經文。當知。其義是終非始。其位在頓悟熟教義。通初教等。舉此始終兩位。爲其法式。中間諸義。准即可知。又回心法。對彼五乘。亦有始終不等。如窮子一人長者遣使。方便與直等。義當從人天及大衆部已去。乃至初教。如舍利弗回心等位。義當初教已去。乃至頓教。及終教已下。仍回心分齊。多種不等。或有從闡提入聲聞者。從聲聞回向緣覺及初教者。或有聲聞回向直進及終教者。或有回心向頓教及一乘者。如是五乘機性。上下不同。回心亦別。如是之義。准之可解。于中所有教分解行理事人法教義等差別不同。接引前機。如是之義。准亦可知。問下經明回心。大智舍利弗等。佛出世已在其他國。異時異處。方與目連等入其佛法。因何華嚴經會第二七日。佛未移動。即有大智舍利弗等五百聲聞。並有舍利弗弟子六千比丘。其祇洹林。及普光法堂。並未建立。因何具述。在于經文。答如來依解脫德。建立一乘故。下經雲。于一微塵中。建立叁世一切佛轉法輪。當知。今所成一乘教者。即是其事。依九世入智。融九世法。成其十世。謂過去過去世。過去現在世。過去未來世。現在過去世現在現在世。現在未來世。未來過去世。未來現在世。未來未來世。叁世相即。及與相入。成其十世。當第二七日時。如是等法。皆悉現前。廣說如經離世間品。若欲識華嚴經無盡教義者。當依六相因陀羅微細智。及陀羅尼自在法智知。余義如別章

  賢聖善知識章

  賢聖者。順理名賢。得理是聖。在物先知。亦爲衆情所識故名知識。賢聖之義。教有叁位。一二十七賢聖。謂初隨信行。二隨法行。叁無相行。四須陀洹。五行斯陀含。六斯陀含。七行阿那含。八中陰滅那含。九生滅那含。十不行滅。十一行滅。十二樂慧上行。十叁樂定上行。十四轉世。十五現滅。十六信解脫。十七見得。十八身證。十九退相羅漢。二十守相。二十一死相。二十二可進相。二十叁住相。二十四不壞相。二十五慧解脫相。二十六俱解脫相。二十七不退相。初有十八人。是學人。次有九人。是無學人。就學人中。初叁人是須陀洹行。次一人是須陀洹果。次一人斯陀含行。次一人斯陀含果。次一人阿那含行。次十一人阿那含果。此十一人。亦是阿羅漢行。此是小乘。亦同于初教。二次有四十二賢聖。謂十解.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四十一是因。一是果。此義在叁乘。局在直進及終教。上之二位賢聖知識。若爲一乘教所目。即屬于一乘。叁依其別教。有四十五知識。大位有叁。一位位及理行有四十五知識。廣如入法界品。二主伴相資有一百十叁。據起化分齊實行境界。則有叁千大千世界微塵數知識。問如大品經。薩陀波侖求善知識。昙無竭菩薩是何知識。答昙無竭。義當熟教信位終心直進教十回向。二教般若成就信究竟不退處。與物爲軌。是叁乘義。非一乘位。于叁乘中。在十信終心解行位前。知識有十義。如離世間品說。名十種知識。所以說十者。欲顯無量故。所以將十種爲知識義。答爲知識教興意。在攝物故也。余義如別章

  四親近章

  親近義者。亦通叁乘小乘及以一乘。小乘者。親近知識。自求解脫。叁乘爲救衆生。爲衆生故。取其菩提。及顯法性故。初教即空。終教即如。一乘別教。即有十義成。四親近。一須識知識。二須識所說。叁須識魔事。四自戒成就。五須具精進。六須敬善知識。七須起求法心。八心向正法。九成其深心。十得明了法。此之十門。一一皆具十門。如離世間品說。所以皆說十門者。爲應一乘無盡法故。余義如別章

  釋四十五知識文中意章

  就四十五知識文內。初一知識。依一乘別教爲回心人。說十大心。及爲善財。分別廣說。諸佛十正法。成信行義。廣說如文。自下十解法。就此文內。第一知識。約一乘別教。說見佛義。第二知識。約一乘別教。觀察大海。得正緣起。蓮華上佛。說圓教義。第叁知識。約一乘別教。說如意神通義。第四知識。約一乘別教。從其口中。放大光雲攝集自在義。第五知識。約一乘別教。入攝一切佛刹無量旋陀羅尼。廣作利益義。第…

《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四》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