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界次第初门》

「诸宗部」经文1925卷46页码:P0664
隋 智顗撰

  《法界次第初门》二 ▪第2页

  卷上之上 / 陈隋国师智者大师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相应无明。即是三界五行下十五痴使也

  五盖初门第八

  一贪欲盖 二嗔恚盖 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 五疑盖

  次三毒而辨五盖者。若论三毒之体。岂异五盖。但科目不同。名字增减有异。故次分别。所以然者。若没痴毒之名而离痴法。为睡眠掉悔疑三盖。足贪嗔为五盖也。若开五盖则烦恼无量。通名盖者。盖以覆盖为义。能覆盖行者清净善心。不得开发。故名为盖。而此五盖既的为在下所明诸禅正障。故须略辨其相

  一贪欲盖 引取心无厌足为贪欲。分别体相。具如贪毒中说。三界五行中十五贪使。即是贪欲盖

  二嗔恚盖 忿怒之心名为嗔恚。分别体相。具如前说。欲界五行五种嗔使。即是嗔盖也

  三睡眠盖 意识惛熟曰睡。五情暗冥名眠。若心依无记则增长无明。故意识惛惛而熟。五情暗冥无所觉知。谓之睡眠也。数人说为增心数法。犹属见思所断十五痴使摄也

  四掉悔盖 邪心动念曰掉。退思忧悴为悔。若纵无明谬取。则戏论动掉心生。既所为乖失。退思则有忧悔也。亦是增心数法。正属见谛所断三十二见使。摄思惟断。亦有少分也

  五疑盖 痴心求理。犹预不决。名之为疑。若修道定等法。无明暗钝。不别真伪。因生犹预。心无决断。皆谓疑也。世间通疑。非一正论。障道之疑。即是见谛所断。三界四行十二疑使也

  十使初门第九

  五钝使 一贪使 二嗔使 三无明使 四慢使 五疑使

  五利使 一身见使 二边见使 三邪见使 四戒取使 五见取使

  次五盖而辨十使者。岂有十使异于五盖。若教门但为修定者说。略立三毒五盖之数。若为修慧者说。欲使明识所断之惑无谬。故须分别为十使也。所以然者。贪嗔二盖。即是贪嗔二使。睡盖之本。即是痴使。离痴出慢。即为慢使。疑盖即疑使也。是为五钝使。掉悔即是邪思掉动之心。若细分别其相。则有五利五钝使之别。而此推之还是五盖。分别为十使也。若开十使。则出一切烦恼。此十通名使者。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行者心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亦名十烦恼。烦恼义如前说

  一贪欲使 引取无厌。名曰贪欲。分别其相。具如贪毒中说。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中十五贪。皆是贪使

  二嗔恚使 忿怒之心。名之曰嗔。分别其相。具如嗔毒中说。见思所断。欲界五行中五恚。即是恚使也

  三无明使 迷惑不了之心。名为无明。若以迷心缘境。随有所起。则念念永失。而不知惭愧者。皆是痴也。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痴。即是无明使

  四慢使 自恃轻他之心曰慢。若自恃种姓富贵有德才能。轻蔑于他。即是慢也。慢有八种。在下别出。乃至见思所断。三界五行下十五慢。皆是慢使也

  五疑使 迷心乖理。犹预不决曰疑。分别其相。具如疑盖中说。三界四行十二种疑。并是疑使也

  六身见使 若于名色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名为身见。若以无明不了。则于五阴中。起二十种身见。则身见有二十种。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有二身见也

  七边见使 执边之心。名为边见。若于四边。不了随见。一边为实。余边悉为妄语。如其所见。互执一边。悉堕边见。历三世五阴。即有六十二见。并是见谛所断。合六十二见。同是一边见摄也。又约见谛所断。一行中历三界即有三边见

  八邪见使 邪心取理故名邪见。若无明不了。四谛因果。邪心推获。谓无此理。因断灭出世间善根。乃至世间善根。作阐提行。是为邪见。见谛所断三界四行中。有十二邪见是也

  九见取使 于非真胜法中。谬见涅槃。生心而取。故曰见取。若行道之时。虽入种种观门。而真明未发。无明不了。便谬计所得。以为真为胜。生心取着。皆名见取也。见谛所断。三界四行。有十二见取是也

  十戒取使 于非戒中。谬以为戒。取以进行。故曰戒取。若取鸡狗牛戒。乃至九十五种外道所行之戒。以为真戒。皆名戒取。若人虽持佛戒。见有戒相。亦是戒取。见谛所断三界二行。有六种戒取是也

  九十八使初门第十

  见谛门八十八使 欲界有三十二使 色界有二十八使 无色界二十八使

  思惟门十使 欲界有四使 色界有三使 无色界有三使

  次十使而辨九十八使者。正为见思两道惑障不同。欲使修观之者。精识所治之惑。断伏无滥。故教门历三界五行。细分别十使。则有九十八也。亦名九十八烦恼。通名为使。名烦恼者。类如前释。若离九十八使。则出一切烦恼。今依数人明九十八使也。若成实论人。所解则异也

  见谛惑欲界三十二使 苦谛下具有十使。集谛下有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七使。亦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八使。但除身见边见。故欲界四行下。合有三十二使

  见谛惑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除嗔。集谛下有六使除嗔。及除身见边见戒取。灭谛下有六使。亦除嗔及身见边见戒取。道谛下有七使。亦除嗔使及身见边见。故色界四行下。合有二十八使也

  见谛惑无色界二十八使 苦谛下有九使。集谛下有六使。灭谛下有六使。道谛下有七使。若取若除。皆如色界中分别。故无色界四行下。合二十八使。合三界四谛下。有八十八使。并是能障见谛之惑。为须陀洹见道之所断也。分别使相略说。并如前十使章门辨也

  思惟惑欲界四使 一贪使。二嗔使。三痴使。四慢使

  此使从斯陀含向。入修道断。乃至阿那含果。九品方尽

  思惟惑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此三使并是阿罗汉向。用修道智断也

  思惟惑无色界三使 一贪使。二痴使。三慢使

  故三界思惟惑合有十使。足前见谛。合为九十八使。但此三使亦是阿罗汉向断。至果方尽也

  次此应广出诸烦恼科目。所谓三漏。四流。四缚。八邪。八倒。九结。九恼。十缠。乃至五百烦恼。八万四千诸尘劳门。及恒沙等数烦恼。皆从见爱九十八使。离合而辨。若具出科目(云云)。今略出数科。足以显教门明烦恼离合惑障润生之法。诸烦恼科目。至第六卷中。别当更随要而出

  十恶初门第十一

  身有三恶 一杀生 二偷盗 三邪淫

  口有四恶 一妄语 二两舌 三恶口 四绮语

  意有三恶 一贪欲 二嗔恚 三邪见

  次诸烦恼结使而辨十恶者。以烦恼既是惑乱之法。能驱役行者心神。乃令触境颠倒。若纵此惑情而起身口意者。则动与理乖。故于三业所起。备有十恶也。通名恶者。恶以乖理为义。此十并是乖理而起。故名为恶。亦名十不善道。以其能通苦报。故非善道也

  一杀生 断一切众生命。故名为杀生

  二偷盗 盗取他财物。故名为偷盗

  三邪淫 于非妻妾而行欲事。故名邪淫

  四妄语 以言诳他。故名妄语

  五两舌 构斗之言间他。令致得失分。乖名为两舌

  六恶口 恶言加彼。令他受恼。名为恶口

  七绮语 绮侧语辞言乖道理。名为绮语

  八贪欲 引取顺情尘境。心无厌足。名为贪欲

  九嗔恚 若对违境。心生忿怒。名为嗔恚

  十邪见 拨正因果。僻信求福。皆名邪见

  次此应出四重。五逆。七逆。谤方等经。用僧鬘物。作阐提行。十六恶律仪等。诸轻重恶业科目。皆从十恶中。离合分别而说者。今欲论诸入道要门具出(云云)。至后第六卷中。别当更出

  十善初门第十二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一不杀生 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即是止善。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善者当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善者当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语 即是止善。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善者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即是止善。止前构斗两边之恶行。善者当行和合之善

  六不恶口 即是止善。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善者当行软语之善

  七不绮语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法界次第初门》由菩提下佛教公益网站(putixia.net)提供分节阅读,后面还有【5】个分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