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蔽。喻寂照之心为昏妄所障也。是以俱趣目前之欲。不思身后之虞也 三失诸功德障
纵此心者丧人善事 由不制伏。则世出世善。悉皆丧灭 四修三昧
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制之一处者。无二念三昧。翻断心性差别障。一处谓心也。制之于心。则四分差别自然休息。无事不办者。起多功德三昧。翻断失诸功德障。文小不次。若依论在后。今顺经文居中。折伏汝心者。调柔不动三昧。翻断躁动不调障。既知制心之益。是故精进折伏不令动转轻躁也 [补注]无事不办所该者广。当知万法由心。其心一故。百千三昧辩才神通光明。无不具足 二多食苦对治(三)。初示平等。二戒多求。三劝筹量。初示平等
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药取疗病不分善恶。以饮食为药。除饥渴之病亦然。不应于好食增心贪着。于恶食减心厌弃。意在除饥渴。不取珍美也 [补注]支持也。足持其身即已不贪味也。所谓为疗形枯聊接气也 二戒多求(二)。初喻。二合。初喻
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 蜂喻诸比丘。华喻受供养。取味喻除饥渴之恼。不损色香喻不坏善心 [补注]此解是言比丘不坏己之善心 二合
比丘亦尔受人供养趣自除恼无得多求坏其善心 多求长贪。故坏其善也 [补注]文云无得多求坏其善心。是坏彼施者之善心也。以求索无厌施者生退倦故。如佛世比丘过聚落而掩门是也。以上下文贯之尤明 三劝筹量
譬如智者筹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过分以竭其力 牛能负重。若所负过分则竭其力。比丘受施。多求美食则败其道 三懈怠睡眠苦对治(二)。初合释前二睡眠。二离辩后一睡眠。论云。懈怠者。心懒惰故。睡眠者。心闷重故。此二相顺共成一苦。然起睡眠乃有三种。一从食起。二从时节起。三从心起。前二是阿罗汉眠。以彼不从心生故。无所盖故。初合释前二睡眠
汝等比丘昼则勤心修习善法无令失时初夜后夜亦勿有废中夜诵经以自消息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 昼勤心者。对治从食起睡眠。夜不废者。对治从时起睡眠。无空过者。总结上二。皆以精进勤策为能治也。智度论云。眠如大闇无所见。日日欺诳夺人明。是故宰予昼寝。仲尼贻朽木之责。那律假寐。能仁兴蚌蛤之讥。眠之废学妨道。其故大矣 [补注]夜独举初中后者。向晦入息人情之常。故昼日犹能修习。昏夜谓应睡眠。特为重警之也 二离辩后一睡眠(二)。初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论云。自余修多罗。示现第三从心起睡眠。有二种对治。一观察对治。二净戒对治。或曰。前二睡眠。唯一精进。以为能治。今兹一种能治具二何耶。答夫障有轻重则治有一多。前二睡眠。从食从时则所治障轻。故以精进通而治之。今从心起者。所治障重故。以观察净戒。约法引喻。一一别治耳。初观察对治
当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诸烦恼贼常伺杀人甚于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 无常有二。一粗二细。一期生灭为粗。念念生灭为细。论云。观诸生灭坏五阴故。世间亦二。谓三界是器世间。六道是有情世间。而此依正悉是速朽。如为火烧。又仁王经云。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马鸣颂无常经云。未曾有一事不被无常吞。早求自度者。示求禅定智慧度所度故。诸烦恼贼者。三毒烦恼杀人法身慧命。论云。观阴入界等常害故。是中可畏求自正觉故 [补注]坏五阴者。一期一念皆有五阴 二净戒对治(二)。初正明对治。二示对治法。初正明对治(二)。初明有对治。二明无对治。初明有对治(二)。初示烦恼可畏。二劝净戒断除。初示烦恼可畏
烦恼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蚖在汝室睡 烦恼毒害己自名蛇。更举黑蚖喻之可畏。惑在心睡起必害慧。蚖在室睡起必害人 二劝净戒断除
当以持戒之钩早屏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 持戒去惑如钩出蛇。此言定共戒也。论云。禅定相应心戒故。四分律云。云何为学为调三毒故。蛇出安眠者。上句明断惑。下句明已办。总而示之。以戒外防。以定内静。故能发慧断惑也。若乃外炫持相内无定慧。我慢自高戒取斯起。更引黑蚖以归心室。不知其可也。智者思之诫之 [补注]发慧断惑。是道共戒。具斯二戒。定慧双修矣 二明无对治
不出而眠是无惭人 不能对治烦恼。而懈怠安眠。此则不耻愚迷。名无惭人也 二示对治法(二)。初正明胜法。二劝修胜法。初正明胜法
惭耻之服于诸庄严最为第一惭如铁钩能制人非法 惭耻二字。依经论合释。涅槃云。惭者内自羞耻。瑜伽云。内生羞耻为惭。当知。既怀惭耻则策勤三业不暇宁居。而能三学是修速阶贤圣故此云戒定庄严为第一也。而能制御非法。如钩制象 [补注]戒定三学。皆以庄严法身。唯有惭耻。方能习学。故云第一 二劝修胜法(二)。初正示劝修。二有无得失。初正示劝修(二)。初劝其常修。二远离致损。初劝其常修
是故。比丘常当惭耻无得暂替 是胜庄严。故劝常修 二远离致损
若离惭耻则失诸功德 若离惭耻则不能持戒。戒不净故定不成。定不成故慧不发。三者俱无。则世间出世间功德。从何生耶。故失功德耳 二有无得失
有愧之人则有善法若无愧者与诸禽兽无相异也 涅槃云。愧者发露向人。瑜伽云。外生羞耻为愧。涅槃又谓无惭愧者不名为人。即与飞禽走兽。无相异也 [补注]愧具上羞耻。盖以一字当二义也 三对治修习灭烦恼功德(三)。初对治嗔恚烦恼。二对治贡高烦恼。三对治谄曲烦恼。初对治嗔恚烦恼(三)。初示堪忍道。二校量最胜。三约能不能。初示堪忍道(二)。初堪忍则三业清净。二不忍则妨失道德。初堪忍则三业清净
汝等比丘若有人来节节支解当自摄心无令嗔恨亦当护口勿出恶言 论云。修行菩萨。住堪忍地中。能忍种种诸苦恼故。支解无嗔。身意净也。勿出恶言。口业净也。然此一唱经。若例金刚论。则十八住中第十三忍苦住。当信行地也。起信亦云。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彼疏释云。三贤菩萨与二乘同故。本论云。复示摩诃衍方便道。与二乘共故。则知此经化身所说。摄地前菩萨。梵网报身所演。摄地上圣人。故华严疏云。梵网即舍那坐千叶华。摄离垢地戒波罗蜜耳。昔人以遗教。是藏通菩萨同禀者。颇叶马鸣奥义。若谓梵网是别圆菩萨自禀者。似违清凉深文矣 [补注]无嗔似专属意。而云身意净者。任其支解而手足不为捍御。即是身净 二不忍则妨失道德
若纵恚心则自妨道失功德利 若纵嗔者。则自妨己道。失化利他 二校量最胜
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 谓第二地持戒苦行。校量第三地忍辱之德。所不能及 [补注]云何戒行不及能忍。良由戒高者轻世。苦己者嗔他。忍则冤亲等观。苦乐无寄。故施戒生天。忍辱入道。何可及也 三约能不能劝诫(二)。初举能忍兴劝。二约不能伸诫。初举能忍兴劝
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 犯而不校世称君子。是故行三种忍。悉名大人 [补注]三忍有二。一苦行忍。二生忍。三第一义忍。今且据二忍也。又一耐怨害忍。二安受忍。三观察忍。今且据初忍也。有力大人者。凡夫以胜人为力。菩萨以让人为力。血气之力为小人。道德之力为大人也 二约不能伸诫(三)。初明不忍成愚。二示嗔恚过患。三对白衣校量。初明不忍成愚
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 甘露是诸天长生之药。忍力既成则益法身。延慧命故。以忍受恶骂喻饮甘露。不由彼辱宁显我忍。猪揩金山。喻意可识。苟不如是。则无证道智慧。名凡夫愚人 [补注]猪揩金山。金则愈光。石磨剑形。剑则愈利。永嘉谓不因谤讪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是也 二示嗔恚过患(二)。初征释过患。二诫令防护。初征释过患。
所以者何嗔恚之害则破诸善法坏好名闻今世后世人不喜见 破善者。华严云。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论云。善法者。自利智慧相故。名闻者。利他善法名称功德故。人不喜见。注曰。自他世。无可乐果报故 二诫令防护
当知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 论云。护自善法如防火。护利他功德如防贼 三对白衣校量(二)。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二出家有对治法故不应起。初白衣无对治法故容起。
白衣受欲非行道人无法自制嗔犹可恕 恕者。声类曰。以心度物也。既受着五欲复无白净对治之法。容可起嗔。出家反是不应嗔也 [补注]白衣通六欲天。上界不行嗔故。比丘志出三界。何可自同白衣。故云反是 二出家有对治法不应起(二)。初法。二喻。初法
出家行道无欲之人而怀嗔恚甚不可也 [补注]有欲之人。欲顺则憍恣故起嗔。欲违则忿恨故起嗔。今无欲之人。而起嗔恚故不可也。况有法对治乎 二喻
譬如清冷云中。霹雳起火非所应也 清冷云中喻行道无欲。霹雳喻怀嗔恚。郭璞云。雷之急激者谓霹雳。论云。示道分中不应有故 二对治贡高烦恼(二)。初正设对治。二较量不应。初正设对治。
汝等比丘当自摩头已舍饰好着坏色衣。执持应器以乞自活自见如是若起憍慢当疾灭之 夫在家人。凭乎容仪以傲于物。所以冠冕严其首。剑佩饰其身。朱紫焕其服。僮仆供其役。帑藏积其财。尚须富而无骄。卑以自牧。我今跃出四民期臻圣果。毁其形坏其服。状非骄慢耳。摩头者。反手摩头。知无冠冕之严。舍饰好者。自身已舍剑佩之饰。坏色者。反顾坏服绝朱紫之华彩。执持应器者。应器亲持无僮仆之供役。以乞自活者。以乞食养命。无帑藏之积财。上五句明不应慢。自见如是。一句明智慧成就。常自观察故。后一句明慢起应治。憍慢设起。宜疾思惟以止妄心。故当灭之。非正色间色故名坏色。四分云。坏色青黑木兰也。应器谓钵也。应法之器故名应器。憍慢者。自举曰憍。陵他曰慢。俱舍云。慢对他心起。憍由染自法 二较量不应
增长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况出家入道之人为解脱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易曰。人道恶…
《佛遗教经论疏节要佛遗教经论疏节要》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