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广五蕴论》

「中观部·瑜伽部」经文1613卷31页码:P0850
唐 地婆诃罗译

  ..续本经文上一页发。执三支杖僧佉定慧等。此非解脱之因。又计大自在或计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天之因。如是等。彼计为因。所依蕴者。谓即戒禁所依之蕴。清净者。谓即说此无间方便。以为清净。解脱者。谓即以此解脱。烦恼出离者。谓即以此出离生死。是如此义。能与无果唐劳疲苦所依为业。无果唐劳者。谓此不能获出苦义

  云何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犹预为性。不生善法。所依为业。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暴恶。执持鞭杖。所依为业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为性。能与不忍。所依为业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云何恼。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忿恨为先。心起损害。暴恶言者。谓切害粗犷。能与忧苦。不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名称为业

  云何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为业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着利养众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谓于名利。有所计着。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云何憍。谓于盛事。染着倨傲。能尽为性。盛事者。谓有漏盛事。染着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矜恃。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故

  云何害。谓于众生。损恼为性。是嗔之分。损恼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

  云何为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说

  云何昏沉。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业

  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性。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是贪之分。障奢摩他为业

  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云何放逸。谓依贪嗔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散乱。谓贪嗔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能障离欲为业

  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能起不正身语意行为性。违犯律行所依为业。谓于去来等。不正观察故。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仪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作。此恶作体非即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譬如六触处说为先业。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中。复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自性不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粗相分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慧而起。分别粗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粗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成等差别之义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云何得。谓若获。若成就。此复三种。谓种子成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如其所应

  云何无想定。谓离遍净染未离上染。以出离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更起胜进。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谓六转识。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是中六转识品。及染污意灭。皆灭尽定

  云何无想天。谓无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命根。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为性

  云何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为性

  云何老。谓彼诸行相续。变坏为性

  云何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云何名身。谓于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等

  云何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行无常等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名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亦名字。谓无异转故。前二性者。谓诠自性及以差别。显谓显了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生死流转回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问蕴为何义。答积聚是蕴义。谓世间相续品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如世尊说。比丘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总摄为一色蕴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触处谓诸大种及一分触。意处即是识蕴。法处谓受想行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为。及真如等。虚空者。谓容受诸色。非择灭者。谓若灭非离系

  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

  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问处为何义。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意界者。即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八界故。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问界为何义。答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问以何义故说蕴界处等。答对治三种我执故。所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次第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几有见。谓一色界。几无见。谓所余界

  几有对。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几无对。谓所余界

  几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几无漏。谓后三少分。几欲界系。谓一切。几色界系。谓十四。除香味及鼻舌识。几无色界系。谓后三。几不系。谓即彼无漏。几蕴所摄。谓除无为。几取蕴所摄。谓有漏。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谓十通三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几是内。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几是外。谓所余六

  几有缘。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几无缘。谓余十及法界少分

  几有分别。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几有执受。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触。几非执受。谓余九及四少分

  几同分。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

  几彼同分。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 继续阅读 ▪ 大乘百法明门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