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门名义集》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经文2124卷54页码:P0195
唐 李师政撰

  ..续本经文上一页无余修者。修大慈悲。利他之行。遍法界众生。修妙智慧。自利之行。彻无生法忍。备尽满足。无所不周。故曰无余修

  十智 一法智。二比智。三世智。四他心智。五苦智。六集智。七灭智。八道智。九尽智。十无生智

  五忍 一伏忍。二信忍。三顺忍。四无生忍。五寂灭忍。地前三贤菩萨得伏忍。初地二地三地得信忍。四地五地六地得顺忍。七地八地九地得无生忍。十地与佛地得寂灭忍

  十想 无常想。苦想。空无我想。食厌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死想。不净想。断想。离欲想。尽想

  四禅 愚痴凡夫所行禅。观察义想禅。[袖-由+舉]缘真如禅。诸佛如来禅

  十二头陀 一者尽形乞食。二者白玛若拙住。三者着粪扫衣。四一坐食。五者常坐。六者中后不受非时食。七者中后不饮浆。八者但有三衣。九者毳衣。十者树下坐。十一者空地住。十二者死尸间住

  十一切处 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等。是一切处

  八胜处 一者内无有色想。外观色少。二者内有色想。外观色多。三者内无色想。外观色少。四者内无色想。外观色多。五者内无色想。外观青色少。六者内无色想。外观色黄多。七者内无色想。外观赤色少。八者内无色想。外观白色多

  五分法身 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身。解脱知见身。是名五法身。戒者防非止恶。定者心住一境。慧者缘中决断。解脱身者。绝缚离羁。解脱知见身。解脱缘中。审之明白。此五分法身。是佛德体故。言为说身

  七净 戒净。定净。见净。度超净。道非道净。行断净。菩提分上法上净

  七财 信戒施闻慧惭愧。是名七财。以能资助正道故名为财

  四相 自正。正他。能随问答。善解因缘义

  四心 广大心。第一心。常心。不颠倒心

  三十七道品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正道。总而合数为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四正勤。恶法未生方便令不生。名一正勤。恶法已生方便令灭。二正勤。善法未生方便令生。三正勤。善法已生方便令增。四正勤。四如意足。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慧如意足。五根。信根。进根。念根。定根。慧根。前能生后。名之为根。五力。信力。进力。念力。定力。慧力。前能掌后。目之为力。七觉分。念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猗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择觉分。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十力 是处非是处力。业力。定力。根力。欲力。性力。至处道力。宿命力。天眼力。漏尽力。是佛十力。是处非处力。善招乐报。恶得苦果。因果相当。名为是处。与上相违。名为非处。佛于是非二处。皆如实知。是名是处非处力。二业力。一切众生三世诸业。造业之处。受报之所。皆如实知。是名业力。三定力。于诸禅定。垢净分别。皆如实知。名为定力。四根力。众生诸根上下之相。皆如实知。是名根力。五欲力。知他众生种种诸欲。是名欲力。六性力。知诸世间种种之性。是名性力。七至道处力。知一切道至处之相。名至处道力。八宿命力。知诸众生种种宿命。是名宿命力。九天眼力。佛之天眼净过人天。视诸众生。无所不见。是天眼力。十漏尽力。佛诸漏尽解脱尽如实知。是名漏尽力。烦恼结使点污流注。名之为漏。漏无之处。名为漏尽。以如来智慧。于此十境。照之穷极。无过无伏。故名为力

  四无畏 一切智无畏。漏尽无畏。说障道无畏。说尽苦道无畏。一切智无畏。佛作是诚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是法不知。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漏尽无畏。佛作诚言。我一切漏尽。无能如实难言。是漏不尽。乃至不见微畏相。说障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障法。无能如实难言。受障法不能障道。乃至不见是微畏相。惑法碍圣。名为障道。说尽苦道无畏。佛作诚言。我说圣道能出世间。随是行能尽苦。无有人天能如实难言。行是圣人道不出世间。不能尽苦。乃至不见微畏相。能除烦恼。名为尽苦。难不惧名无畏

  四无碍智 义无碍智。法无碍智。辞无碍智。乐说无碍智。义名下所以。称之为义。法自义之名。称之为法。辞说法之言。名之为辞。乐说随欲善授。名为乐说。善通无滞。故言无碍智

  十八不共法 一者诸佛身无失。身行善顺。名身无失。二者口无失。口业善顺。名口无失。三者念无失。念顺无差。名念无失。四者无异相。怨亲等节护。名无异想。五者无不定心。常住三昧。无散须臾。故名无不定心。六者无不知已舍。粗细等事所有经心莫不知而后辩。故言无知已舍。七者欲无灭。欲善满足。名为无灭。八者精进无灭。荣修不住。名为精进。九者念无灭。系心守境。名之为念。十者慧无灭。缘中决断。名为智慧。十一者解脱无灭。绝缚离羁。名为解脱。十二者解脱智见无灭。于解脱能照了明白。名解脱知见。知满足故言无灭。十三者身业随智慧行。色形动作。名为身业。身顺智故言随行。十五者意业随智慧行。思念所作。名为意业。十六者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事谢往故名为过去。过去之境尽能遍知。十七者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事者非未迹。名为未来。未来之境尽知无碍。十八者智慧知现在无碍。事起未谢。名为现在。现在之境通达遍知。此十八种唯佛独有。不通下果。故言不共法

  十号 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婆伽。是为十号。如来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应供内具智断受天人供养。故名应供。正遍知。解离邪错。名之为正。有境斯鉴。名为正遍知。明行足者。明行无缺故言明行足。善逝者。善好也。逝去也。去至涅槃。更不复还故言好去也。世间解者。众生及器。二种世间。智照明白。故言世间解。无上士者。功智员备。胜出余人。无能及者。故名无上士。调御丈夫者。以三乘胜法。随机调制。故名调御丈夫。天人师者。德备天人有所训道。故言天人师。佛此地翻名为觉。觉乃无碍故言佛陀。婆伽婆者。破烦恼故名婆伽婆

  五眼 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是为五眼。肉眼障内近色。天眼障外远色。慧眼所照观空。法眼照有。佛眼空有俱照。明过四眼。所不能知。悉皆明净。凡言眼者。以为功良由境别不同。所以分之为五

  三十二大人相 一者足下安平。二者足下千辐轮。三者纤长指。四者肤足跟。五者手足网缦。六者手足柔软。七者肤[跳-兆+專]肠如伊尼近鹿王。八者踝骨不见。九者平身立手摩两膝。十者阴藏如马王。十一者身圆满如尼呴类树。十二者身毛上靡。十三者一一毛右旋。十四者身如金色。十五者圆光一寻。十六者皮肤细软尘垢不着。十七者两手两足两肩顶七处满。十八者身上如师子王。十九者臂肘肤圆。二十者肩骨平满。二十一者身肤直。二十二者四十齿。二十三者齿白净。二十四者齿齐密。二十五者颊骨车方如师子。二十六者次第味中得上味。二十七者肉髻相。二十八者广长舌。二十九者梵音声。三十者目如绀色。三十一者上下眴如王。三十二者眉间白毫

  八十随形好 咽已下六十种好。咽已上二十种好。是为八十种好。咽下六十种。足二十抓指手足八处表里平满。两踝两膝两[阿-可+坐]两肩两腕两股两臂藏相两圆两膊两胁两腋两乳腰背心脐咽覆(悉皆妙好。是名咽下六种十好)咽上二十者。上下耳齿两唇两龂两颊两发鬓两眼两耳两鼻孔两眉两额两角。已上是名咽上二十种好。若犯戒者不课下贱人身。况大人相。复次好差叶三种无量。三阿僧祇劫修习名为无量。安乐一切众生名心无量。种种善业名行无量。称德众具修习出如来相好

  理教品法门名义第四

  三佛 法佛。报佛。应佛。是三佛也。法佛者。佛之法身也。名为法佛。凡圣俱有。隐显则异。惑障未除。佛者性常隐。烦恼既尽。法身乃现。但由了因出。不从生。因有。报佛者。佛之报身。名为报佛。修因得果。名之为报。应佛者。佛之应身。名之为应佛。随惑应现。名之为应。始习闻思修。习能观了法身生成报应。故般若论云。于实令各了因。亦为余生因

  三宝 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有三种。一者一体三宝。法身体有妙觉。名为佛宝。法身体有妙轨。名为法宝。法身离违争。名为僧宝。二者别相三宝。丈六化身以为佛宝。不说教法以为法宝。大乘十信已上。小乘初果已上。名为僧宝。三者住持三宝。泥龛素像以为佛宝。纸素竹帛以为法宝。凡夫比丘以为僧宝

  三藏 修多罗藏。诠戒定二学随机破病。毗尼藏。唯诠戒学。摩德勒伽藏。唯诠慧学。亦名阿毗达摩藏。此三藏约大小乘分为二藏。所谓声闻菩萨藏

  三乘 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

  五乘 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佛菩萨乘。能运众生从因至果。故名为乘

  二谛 一者世谛。亦名俗谛。二者第一义谛。亦名真谛。谓缘法不目名用万差别言显相。皆是世谛。谛者实也。于凡是实。于圣非实。故名世谛。第一义谛真妄平等垢净不二。凡是无实无相无诠。皆是第一义谛所摄。出世圣人乃证斯理。最实无比。故言。第一义谛。诸佛说法是依二谛。共表一法。不相违反。故维摩经云。无我无造。无受善恶之业。亦不之。上明无造受。下说有善恶。上下句岂相反乐。故有理有会通。不可偏取。世人有着空而背教者。岂不迷惑哉

  四谛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是为四谛。四谛有二。一者小乘有作四谛。二者大乘无作四谛。生死果为苦。烦恼为集谛。寂灭圣是名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大乘无作四谛。观苦圣谛。知集无和合。是集圣谛。知灭无灭。是灭圣谛。以无二法得道。是名道圣谛

  三法印 一切作法无常。一切法无我。涅槃寂灭。无常有为作法体藉缘兴。迁变非恒。故名无常。无我一切诸法体无性实自在之功。故名无我。别依大乘二无我(人无我法无…

《法门名义集法门名义集》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南海寄归内法传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