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法华经疏》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49卷85页码:P0180

  經曰。爾時大會至得大饒益者。此總述也。壽命劫數長遠者。法身之壽無始無終。即無長無短。報身之壽即有始無終。有長無短。應身之壽則有始有終。有長有短。今明報身之壽。雖復有始而無有終故。曰劫數長遠。然當受之壽巧曆所不知故言長。已受之壽心計莫測故言遠。時會聞此深生信仰故得大饒益

  經曰。於時世尊至得無生法忍者。次別述也。經文有十三章。功德論主總為三門。一證二信三供養。依論即為三別。初十一章明因聞得證。第十二章明因聞生信。第十三章明因聞供養。證是得果。信是發心。供是報德。初章兩重。初六章即現聞現證。後五章即現聞當證。現證即深行入法。當證即淺行受道。現證從淺至深。次第六階。當證從賒至促。次第五階。合十一章。初六者。一無生二聞持三樂說四捉持五不退六清淨。無生入見道。聞樂捉三入修道。不退清淨入無功用道。無生忍者。若仁王五忍。地前為伏。初三地為信。四五六為順。七八九地為無生。第十地為寂滅。信者證信無生。順者隨順七地無相無生七地功用無相。八地九地無功用無相。此明初地始證法空無生解行終心聞說進入初地無生。聞持者。攝論云。三地菩薩得不退定大法光明聞持陀羅尼以為依止。案三地證見法界勝流始得聞持。樂說者。若約師位在第九。隨分在五六地。捉持者。七地證見法界無差別功德功用心住無相無間故得義。持八地證見法界不增滅無功用心恒住無相有相有功用不能退轉。為他說此九地轉不退為勝。從初為名清淨者。第十地因位究竟名清淨。為他說此名清淨。攝論云。初地名得清淨。至第十地究竟清淨。次現聞當證謂證初無生

  經曰。佛說是諸菩薩至供養大會者。自下第三因聞供養兩重。一諸天供養。二菩薩供養。諸天即祥瑞下羅。菩薩即神幡上列。諸天在上故向下呈祥。菩薩地居故浮空表瑞。初章天瑞有六。一雨花。二雨香。三鳴鼓四雨衣。五垂瓔。六燒香。雨花香是見受用。鳴鼓是聞受用。垂瓔是觸受用

  經曰。一一佛上至至于梵天者。次菩薩供養。一財二法。此財供養

  經曰。是諸菩薩至讚歎諸佛者。此法供養。次頌說十九偈七重。初一偈頌聞法。次一偈頌總益。次七偈頌得證。次一偈頌得信。次一偈頌量福。次六偈頌供養。後兩偈總結歎。七偈頌得證兩重。初三偈頌現聞現證。後四偈頌現聞當證。現證三重。初偈頌四證。次偈頌不退。後偈頌清淨當證得信。量福並可解。六偈頌供養兩重。初四偈頌諸天供養。後兩偈頌菩薩供養。諸天五重。初一偈頌雨華次一偈頌雨香。次半偈頌鳴鼓。次半偈頌雨衣。後一頌偈燒香頌。菩薩兩重。初一偈半頌財供養。後半偈頌法供養

  經曰。爾時佛告至無有限量者。次第二節明傳聞功德。由入道之徒通依五人而受法。一佛二弟子三諸天四變化五神仙。今依後四人故是傳聞也。序說三重。一即信明功德。二對行明功德。三望果明功德。即信五意。一信人即其有眾生。二信境即聞佛壽命。三信時即乃至一念。四信體即是信解。五信益即所得無限。此五中三劣而二勝。人劣時劣體劣。由境勝故得福多也

  經曰。若有善男子至所不能知者。此對行明功德也。亦五意。一行人即善男善女。行境即阿耨菩提。三行時即那由他劫。四行體即五波羅蜜。五行果即得福無邊。此五中三勝而二劣。人勝時勝境勝。但由體劣故得福少也。但明五度者。信解之心即般若也。次頌說十九偈半四重。初十一偈舉行體。次三偈量信力。次四偈發信願。後一偈半獎信人。行體六重。初一偈頌慧行。次三偈頌檀行。次一偈頌戒行。次兩偈頌忍行。次一偈頌進行。後三偈頌定行。檀行三偈。初一偈頌檀境。次一偈頌檀具。後一偈頌檀心。忍行兩偈。初一偈忍重惡。後一偈忍輕惡頌。定行三偈。初一偈離定障。次一偈出定體。後一偈起定願。次三偈量信力三重。初一偈牒行體。次一偈量信力。後一偈結信成。次四偈頌信願四重。一偈歎信壽。一偈歎得壽。一偈歎比壽。一偈歎說壽

  經曰。又阿逸多至天上之慧者。次第三明修行功德。前明信而無行。今明行必有信。有信無行得益則少。有信有行得益則多。從少至多開化漸也。序說兩重。一分別現在修行功德。二分別未來修行功德。現在三重。一行因即聞信功德。二行體即弘法功德。三行果即見佛功德。初即聞惠。次即思惠。後即修惠。此即行因也

  經曰。何況廣聞至一切種智者。此明行體也

  經曰。阿逸多至圍繞說法者。次明行果三重。一見常身。二見常土。三顯見力。此見常身也

  經曰。又見此娑婆至咸處其中者。此見常土也

  經曰。若有能如是至深信解相者。此顯見力也

  經曰。又復如來至深信解者。自下第二分別未來修行功德。約三行分別。即為三重。一單修弘法行。二兼修六度行。三兼修供養佛僧行。修一行者得福少。修二行者得福多。修三行者得福極。此即初中後次第也。弘法行中八重。一本因。二出體。三顯力。四勸省。五釋意。六示相。七兼成。八結定。此即本因

  經曰。何況讀誦受持者。此出體

  經曰。斯人則為頂戴如來者。此顯力

  經曰。阿逸多至供養眾僧者。此勸省

  經曰。所以者何至供養眾僧者。此釋意

  經曰。則為以佛至供養是已者。此示相亦已供養佛

  經曰。阿逸多至其數無量者。此兼成亦已供養僧

  經曰。以此現前至供養眾僧者。此結定

  經曰。況復有人至一心智惠者。次第二明兼修六度行三重。一明行漸多。二明福漸積。三明力漸速。此明行漸多也

  經曰。其德最勝至亦復如是無量無邊者。此明福漸積

  經曰。疾至一切種智者。此明力漸速也

  經曰。若人讀誦至若教人書者。次第三兼修供養行亦三重。一明行漸多。二明福漸積。三明力漸速。初章復三。一修弘法行。二修供養行。三修六度行。此修弘法行也

  經曰。復能起塔至菩薩功德者。此修供養行也

  經曰。又為他人至善答問難者。次修六度行。解說此經者是法檀行。復能清淨持戒與柔和者而共止者。是持戒行。忍辱無瞋志念堅固者。是忍辱行。常貴坐禪得諸深定者。是禪定行。精進勇猛攝諸善法者。是精進行利根智惠善答問難者。是智惠行

  經曰。阿逸多至諸善功德者。此明福漸積

  經曰。當知是人至坐道樹下者。次明力漸速兩重。一令身尊。二令處貴。此令身尊由成佛故

  經曰。阿逸多至如佛之塔者。此令處貴也。次頌說十九偈半轉勢頌未來功德三重。初四偈半頌兼修供養舍利行。次四偈頌兼修供養眾僧行。次十一偈頌兼修六波羅蜜行。初二章可解。後章三重。初三偈明修法。次三偈明修度。後五偈明修力。修力三重。初一偈半明得天敬。次一偈明速成道。後兩偈半令處尊

  隨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品第二明方便益。隨以順從為義。喜以慶悅為名。所謂聞法順從心生慶悅故名隨喜。隨喜有兩。一自聞生喜。二勸聞生喜。自聞生喜即受他法施。勸聞生喜。即以法施他。受他法施。明生自聞慧。以法施他。令他生聞慧。生自聞慧。即自利行。生他聞惠。即利他行。如是因聞隨喜生聞惠。因聞惠生思惠。因思慧生修惠。因修惠生證智。聞即熏。思即覺。修即寂。證即通。此四即以隨喜為本故。名隨喜品。品內兩序兩頌即為四重。一序問。二頌問。三序答。四頌答。前二可解

  經曰。爾時佛告至隨喜已者。次序答分別五人功德即為五重。一隨喜人。二往聽人。三分坐人。四勸聽人。五修行人。前後二人明因不明果。中間三人明果不明因。隱顯互論耳。初明隨喜有五十人。即十信十解十行十迴向十地為五十。此中從勝向劣而為次第故。以法雲地為最初人。信心為最後人。初隨喜為最勝。後隨喜為最劣。是故數至五十不多不少。文有六重。一立初二總轉三條後四對田五起行六量福。立初兩重。一喜聞二喜化。此明喜聞三意。一喜時即如來滅後。二喜人即道俗四眾。三喜事即聞經隨喜

  經曰。從法會出至隨力演說者。此喜化三意。一化處即僧坊等。二化境即父母等。三化事即隨力演說

  經曰。是諸人等至第五十者。第二總轉也

  經曰。阿逸多至汝當善聽者。第三條後也

  經曰。若四百萬億至眾生數者。第四對田也三意。一器多即四百萬億阿僧祇世界。二生多即五類眾生。三結多即如是等在眾生數也。五類者。一道類。二生類。三界類。四體類。五相類。道類則六趣。如序品解。生類即四生。謂卵胎濕化生者新諸根起也。依[穀-禾+卵]而生曰卵。含藏而出曰胎。假潤而興曰濕。欻然而現曰化。卵生者孔雀鸚鵡等。胎生者象馬駝驢等。濕生者蚊蚋精蛉等。化生者地獄諸天等。於五道中人畜具四生。地獄諸天但化生。鬼神二種化生胎生。人卵生者。如世羅優波世羅二比丘。從鶴卵中生。鶴鳥於山中生二卵卵出兩童子。人奪養之為立名字。一名大山。二名小山。後出家得羅漢。世羅言山。優波世羅言小山。又如彌伽羅母毘舍佉夫人。一時生三十二卵。卵出三十二子。值佛出家並得初果。又如般遮羅王生五百子。並是卵生。王及王子。後時並悟緣覺果。人胎生者如今世人也。人濕生者。如頂生王遮婁王優波遮婁王。劫初時布薩王頂生一胞。胞破生頂生王。頂生王膝上生一胞。胞破生遮婁王。遮婁王[跳-兆+尃]上生一胞。胞破生優波遮婁王。此三即是祖父孫並登轉輪王位。又如耆婆母。從菴羅樹生。亦是濕生也。人化生者。如劫初時人。一切化生。畜生四生者前三可見。唯龍及金翅鳥有化生不盡皆。然地獄諸天并中陰。此三處唯化生。鬼神多化生。而亦有胎生者。如女餓鬼。白目連云。我夜生五子。晝時亦生五。生已皆食盡。如此我無飽。問。何生最勝。答。化生。問。若爾云何最後生菩薩。已得生自在唯受胎生。答。見大利益故。大利益者。由親屬相關。今無量釋迦種得入正法故。此人是轉輪種。但由此名生他恭敬尊重。背邪歸正故。人道得此勝利。起受化者。正勤心故。除世間疑。此眾生是何幻或為天為鬼故。除外道謗。一百劫盡。幻人世噉食世間故。餘師說為安…

《法华经疏法华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 第2页 » 第3页
✿ 继续阅读 ▪ 法华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