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750 [cf. No. 262]
法華經疏
華報。若復有人。於講法處坐。至轉輪王所坐之處。第三分坐人。亦是華報也。阿逸多。若復有人語餘人言。至信受教教誨。第四勸人聽經。此人相勸之時。和顏悅色。鼓□脣舌捫今德。諸根具足。悉皆嚴好也。何況一心以下。第五況出初依也。初九偈頌第一人。若有勸一人五偈。先頌第四人。故詣僧房二偈。頌第二人。若於講法處一偈。頌第三人。況復一心聽一偈。頌第五人也
法師功德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雖明弟子。未明師之現報。今明二依菩薩。未來流通大法。化功歸已。經力勳修。即得現報。六根清淨。所以來也。此品大泮有二段。初總明六根。三根得八百。三根得千二百。耳根生識。能聞十方諸佛。所說經法。意地思惟分別。生其惠解。舌能說法度人。三根入道中勝。偏得千二百。三根發道緣弱。但得八百也。今解。依舊經。六根齊等。鼻舌身三根塵到。故知。三根遙囑者也。此當是凡夫六根也。今道六根清淨者。此是性地菩薩。受持此經。經力勳修。盡皆遙囑。故道遙囑香也。受持得一百。乃至書寫。生五百善。教人復生五百。是一千善。自性隨喜。教人隨喜。復二百。是為千一百也。是善男子以下 別明六根也。舌根道變者。食體資身。要侍破質。得未成身最勝。故道變也。意根道解偈句。非謂文也。初依人得理尟少。言偈句也。心之所行者。識陰也。心所動作者。起相受也。心所戲論者。行陰也。雖未得無漏智惠者。未得初住無漏也
常不輕品
此品所以來。上雖復玄談未來之事。現坐未有得者。猶故難信。勿若引成事來證。昔日威音王佛時。窮自受持。即得現報。六根清淨。此事以成證。未來若爾。必得不虛。所以來也。就此品中。可有六段。第一從初。至有大勢力。出不行行之處。獲大罪報者。有如法師品中。毀罵持經。重於罵佛。所得功德。如法師功德品所說。何故道二萬威音。正欲取最初威音王佛像正法中。不惜身命。修行法華。復有一意。若以一佛兩佛為證。何必可信。故須多佛為證。下皆出不輕行行也。第二爾時有一菩薩。至名常不輕。四眾與作不輕名字。流通大乘。行行不同。但見四眾。有舉手抬頭暹豪之善。皆是大乘。故言皆當作佛。不專讀誦。但行禮拜也。避走遠住者。不輕是初依菩薩。豈可畏加毀。惜身身命也。要藉此身。得通大法。故避走遠也。是故經言。不愛身命。但昔無上道也。第三臨欲終時。至三菩提。明不輕聞法華經。得六根清淨現報。更增壽命。廣為人說。增上慢者。信伏隨從。神通力者。六根現報。樂說辨力者。為四眾說法華。萬善資已。名為大善寂力也。菩薩伏化千萬億眾。住菩提者。位皆性地也。第四命終之後。至當得作佛者。三值佛故。同號日月燈明心也。無畏者。初依菩薩。離五怖畏也。第五於意云何。至不退者是。會古今。得大勢彼時四眾以下。會弟子古今。由輕賤我故。言二百億劫常值佛。千劫於阿鼻。受大苦惱者。若不值我。受苦無遍。由見我以。受苦有其畔濟。以道聖人不作煩惱因緣。畢是罪已。復遇不輕。得性地解。故道得三菩提。得大勢四眾。豈異人乎以下。會弟子名字。第六得大勢。當知是法華經。大饒諸菩薩。訖長行。勸令受持也。說偈重頌。初一偈半。頌第一不輕行行之處。是佛滅後四偈。頌第二四眾與不輕作名字。時諸四眾。計著法者。學小乘人。可有漸化之理。故言到其所也。其罪畢已三偈頌第三六根現報。不輕命終一偈半。頌第四值三佛。下五偈半。頌第五會古今。億億萬劫以下。頌第六勸人受持也
如來神力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雖引證。未能取信。要須廣現神變。表明大法。現在未來。皆有實益不虛。欲不囑流通。所以來也。爾時千世界。從地踴出者。上明聞如來。言我下方。自有恒河沙菩薩。自能受持。咸皆從地踴出。今者說法既同。欲以此法。末代世中。流通法華。自行兼人也。爾時世尊。於文殊師利。舊住大眾等前。現其神力。付囑流通也。此品大泮。有七種神力。第一出廣長舌者。表明不談語相。上來明因乘真實。一果長孝。明師及弟子。所得果報。上來所說。皆實不虛。所以出廣長舌。上至梵世者。通化之處故也。第二一切毛孔。放無數色光者。欲明大乘之道。善無不積德無不備表明一乘具足之理。欲使四依。未來於彼有緣經因。開其惠目。照事法相。已如似因光照於萬像。故放無數色光也。教化十方人等。故遍照十方也。分身諸佛。出廣長舌者。證理是一。皆表不望語相。第三一時磬咳者。明道自昔以來。但說三乘。一乘離隔。在於凶衿。今日時中。大理得障。本意得暢也。第四俱供彈指者。明昔日以來。設有所說。皆契當法法相也。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者通化之處也。第五動地者。地本剛礦難動。欲明像正中人。煩惱剛礦。喻若於地。欲使二依。未作流通以大乘柔伏喻除其三毒。故動地應之。豫現柔軟之拔也。欲使他方八部。以佛神力。皆使遙見娑婆淨土。見諸佛及以四眾也。即時諸天。於虛空中唱言以下。所以唱告者。今若不使十方眾生。識諸佛名字。及以國土。二依未來道化。何能取信。故先唱告。使識諸佛名字。及以國土。二依未來流通。聞音都障。靡不從順也。彼諸眾生聞空中聲已。合掌向娑婆者。明十方頓首。理可欽敬。故重歸命。稱南無釋迦也。第六所散諸物以下。變成寶帳者。如來遂其人意。蓋合為一欲明萬善之因。歸一果也。亦欲使二依諸人。未來弘通大乘。十方同行也。第七是時十方世界。如一佛土者。欲明十方諸佛。法輪道同。理處唯一也。爾時佛告上行菩以下。明經理深重。付囑二依。若我以是神力。於阿僧祇劫。為囑累故。說是經功德。曾不能盡明。法華大乘。理處無量何可具說。以要言之者。文簡而理收。為要言也。如來所有一切之法以者。自上以來。明破三歸一。萬善同歸。大乘之道也。自在神通之力者。即是觀彼久遠。由若今日也。祕密之藏者。明此經自昔以來。隱而不彰。名祕密。功德積聚名。如來一切甚深之事者。常住理深。顯在此經。故言甚深藏也。亦言我淨土不毀。而不見燒盡。皆指此法華經。宜示顯說。汝等於如來滅後以下。勸二依人。受持如說修行。若其經所住之處。皆應起塔供養者。明理深故也。所以者何。下釋明經理深重。當知道場者。此經是諸佛之母。由之得佛也。道場者。是得道之處。由此經故。能斷其惑得。一切智。故言是處即是道場。諸佛於此經中。修學道成正覺也。欲以法道照天下。不欲獨善一已。故言請佛於此。轉於法輪。緣盡則化滅。故諸佛於此。而般涅槃。自下說偈。初四偈。頌七種神力之事。上直明歎經理深重。自下有十二偈。人以歎法。何以得知。經文言。囑累是經故。歎美持經者。故知。就人歎經也
囑累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明師及弟子所得果報。引證分明。現其神力。明經深重。欲以此法委之二依。摩頂付囑。故所以來也。自下正明付囑二依。末代流通。像正中人。要假二依。已為匠主。行得成就。事相之中。似若供相勞累。故言囑累。理而言之應名囑利。所以然者。明二依像正流通。匠導化物□已萬行得成。有此大利。應名囑利也。所以然者。二依□□□以右手摩無量菩薩頂者。明理甚深故。如摩頂勸人。如是慇勤至三。我於無量阿僧祇劫。修集是難得無上菩提法。今以付囑汝等。汝等應末代流通。自行兼人。隨緣施化。廣作利益。令一切眾生。普得聞知。所以者何下。釋所勸汝者。何明如來有大慈悲。慈本與樂至極。悲能拔苦盡原。故言有大慈悲。每歎與人。無說慳吝。更何所惠也。能與眾生。大乘佛之智惠也。如來是一切之大施主者。施中最極。莫過大乘。故言是施主也。汝等亦應隨學如來。勿以慳吝。以法付之。應仿而成。須懃修行之。於未來世。若有善男子等。有大乘幾根。信如知惠者。當為廣說是法華經。若眾生不信受者。當於如來餘深法中。何者是餘深法。二乘是大乘家餘。為說二乘。示教利喜也。汝等若能如是。則已報諸佛之恩也。明釋迦分身。及以多寶。三佛之意。正使流通大法。彼能流通。則稱三佛意。故言。則為已報諸佛之恩。自下明師□慇懃。至為第三。弟子之法。亦須領受至三。唯然世尊。則不有慮。即受之辭也。上來明因果理周。付囑流通。自下唱隨意。分身諸佛。及以多寶。大眾各隨所安。雖唱隨意。由未離坐。普賢品末。方去之耳。何以得知。藥王品。讚嘆宿王。故知未去也
藥王本事品
此品所以而來。上如來摩頂付囑。四依領受。訖在於上。自下六品。流通方軌。上言因藥王告八萬大士。未知其人有備何德行。所以因之明。藥王昔日有此苦行之德亡身取法。勘能弘經。是以因之也。自下明藥王本流通之事。故名本事品也。此品凡有三意。一者明藥王上依之人彌劫苦行。捨身燒臂。弘通大乘。此是流通方軌。二欲使諸小菩薩。則而行之。三為一段。諸人德道也。就此品中。可有十二段經文。第一明宿王華。問藥王苦行之處。欲列八部三乘人也。佛答劫數久近。佛之名號。先明行行之處也第二爾時彼佛以下。為說法華。第三既聞法已。於中修行□德三昧。第四即作是念以下。明欲報經佛恩。即入三昧。而香華以供養佛。雖以神力供養。未表虔恭之心。單成之至。以身供養。即服諸香。使內外俱香也。以神通願力。而自然身。不由水火也。光明遍照。諸佛讚歎。是名真法供養。身者是財。何故名法。為法燒身。故名為法供養經。佛法施無窮。財施有限也。又解。莫問財法。要解名用。得作法施之名。若不解名用而施者。由名為財也。第五喜見菩薩。命終之後。淨德王家。忽然化生。即為其父說偈。道昔捨身。德報之處。聞法華經。甄迦羅七言偈。頻婆羅五言偈。阿閦娑等四言偈。此土方法。西土音異。未必如是也。又此土三句。是國數法。此不得播還。欲供養白父已。住到佛所。頭面禮足。說偈讚歎。猶故在世者。自慶載遇大聖也。第…
《法华经疏法华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