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六爾時日月淨明德佛下。明唱告滅度。以佛法委之。使千載不隧。諸菩薩大弟子。付囑於汝。使教令成就。并無上菩提。明法不自顯。弘之由人。故委於汝。七寶世界。及給侍諸天。悉付囑汝。諸天可爾。土田無情。云何委付。解者言。土田何由有。是眾生果報。淨穢之來。功由眾生行業所成。今以淨土。委付汝使不據[打-丁+毛]。如若不流通大法。廣作利益。則眾生起惑。若法不行。土由據[打-丁+毛]。是故委之。舍利者。欲使流通。而起塔供養付囑也。入涅槃。喜見菩薩。敬順佛語故。起塔供養。第七喜見菩薩。復白念言以下。上明法界委之。使不據[打-丁+毛]。令使供養舍利。即於四眾之前。然百福莊嚴臂。而以供養。令無數聲聞。阿僧祇人。發三菩提。得色身三昧。四眾見其無臂。其意閔然。故立其誓。願力因緣。還復如故。感其異相。眾生歡喜。即是土田據[打-丁+毛]之義顯矣。第八宿王華以下。明會古今。勸令生信。第九格量功德。若然手指為菩提者。勝以國城妻子。諸珍寶物。而供養也。第十若復有人以下。明經理深。能受持者。其福最高以三千世界。滿中七寶供養三聖。不如受持此經。一四句偈。其福最高。所以爾者。下作喻來。釋明此經最尊第一。故能爾也。有受持以下。明勸人流通。滿一切諸渴乏者。除生死渴乏也。如寒者得火。去煩惱冰霜。稞者得衣。法身嚴宜。商人得主。亦以大□路。如子得母。乳養法身。如度得船。到於彼岸。如病得愈。煩惱患如闇。燈照了法相。如貧得寶七財具足。如民得王。里煩惱我。如賈客得海。得無賈寶珠。如炬除闇者。惠炬暈世。無幽不朗也。上來明其外喻。今還以法結之。若人得聞此法華經已下。第十一勸人受持。就中有六子句。第一勸下依受持。明流通之人。所得功德。無其遍畔。故言以佛智惠。籌量多少。不得其邊也。第二若有人。聞是藥王本事品者。勸下依弟子。應當隨喜生信。知理是深。要其苦身。而流通者。亦得無量無邊功德也。若有女人。得聞此經。盡是穢惡之刑。後不復受。此是實女也第三若如來滅後。五百歲中。有女人。聞經修行者。勸上依受持。此是依現為女也。諸佛遙讚歎。善男子汝能於釋迦牟尼以下。結勸上依受持也。若有人聞藥王品。隨喜讚善以下。第四勸上依弟子。隨喜生信。能永除三毒。下明聞此品。隨喜讚善者。所德功德。如隨喜品所明也。是宿王華以下。第五總勸二依受持。以此品囑累於汝。當廣流布。勿令斷絕。魔得便也。汝當以神力。守護是經以下。總結勸二依受持。所以然者。此經即是閻浮提人。煩惱病之良藥。若人有煩惱病者。得聞是經。煩惱消滅。得其真常。故言不老不死。亦可。得聞是經。要滿百年。終不中拔。故言不老不死也。宿王華汝若見有受持是經以下。第六總勸二依弟子。隨喜生信。廣興供養也。下勸人供養。何以故。是人當得度脫眾生故。求佛道者。應於是人。生供敬心也。第十二明諸人得道。多寶讚歎也
妙音菩薩品
此品所以來□欲弘經。要須分身散體。殊刑六道。非行處行。流通大法。故有此品來也。此是藥王一流有三意。一欲顯德行之方軌。二為流通方軌。欲使諸小菩薩則而行之。三為一段諸人得道。就中有三段經文。初又從訖故來至。此應在方便品。略說三請中事。爾時華德白佛以下。至陀羅尼。在藥王品中來。還歸本土以下。應普賢品後也。就中大泮有十二段。第一放二種光。照淨華宿王智佛國。召於妙音妙音大士。何假光召。但此土時會。及妙音所得。諸小菩薩。要以光為緣。故以光召也。放大人想肉結光明者欲顯大乘最上之理也。眉間白豪者。欲明中道之義也。第二一切淨光莊嚴以下。歎妙音德行。初歎智。後歎定。第三釋迦牟尼以下。明妙音與彼佛辭。兼被戒敕。莫輕彼國。生下劣想。釋迦應同丈六。現處苦穢。菩薩眾等。其刑亦等。汝身長大端正。是故敕汝。見彼佛菩薩及國土。於此三事。莫生下劣也。師令教至。妙音即受戒敕也。我今詣彼。皆是如來神力。智惠莊嚴故。得住彼土侍樹。於上三事。不起下劣想也。又解。妙音法身大士。豈假如來之力。俱為會中諸小菩薩。現有所假。故道。皆是如來神力也。第四妙音欲來光現瑞相。欲使土眾生。豫生渴仰。兼作利益也。第五文殊以下。為其請。文殊豈容不達。但始行之流不惻其意。是以文殊為□之流。故發斯問也。第六爾時釋迦以下。如來答。妙音欲來。為供養聽法故。先瑞相也。第七文殊白佛以下。問彼菩薩。修何功德。有是神力。神通是果。果不自有。要由於因。故問行何三昧。識名字故。與彼同習。然後乃可得見。如其不見。其身細妙。非我境界。何由可見。故言。願世尊。以神通力。彼菩薩來。令我得見。所以不答。聖者玄鑑知華得後問。若答華得。即通答也。自下高推多寶。命其人也。所以然者。正欲二佛同心。為於一理也。第八于時妙音菩薩以下。明妙音發來至此。相問相問訊流通方法。請見多寶也。此問同大樂說。欲見多寶也。上來至此。是是方便品中事。第九爾時華得以下。接次藥王品末也。今答華得。即通文殊。亦可前答文殊。但經家見文句相似。不能煩文。隱前而顯後也。下明妙音。過去修行來久。有是神力。即會故今也。第十佛告華得。汝但見妙音以下。明妙音符應六道現刑說法。於神通變化知惠。無所損咸者。意謂。菩薩非行處行謂損。菩薩得故言無所損咸也。若干智惠。即釋迦符應六通。乃至後宮流通大化。廣作利益。道成萬行。斯備智惠餘餘明。何損之有也。第十一上明現刑非一。即是神通之果。果不自有。要由因得。何以故。如來下答三昧。名現一切色身。妙音住是三昧。能饒益無量眾生也。第十二說妙音菩薩品時以下。諸人得道。爾時妙音菩薩以下。明供養三佛已。還歸本土。妙音由未去。說普賢竟。爾乃去耳。但出經家。見下諸人得道。故置在此也。既到本國。自言我娑婆世界饒益眾生見其三佛。禮拜供養。又見諸菩薩等。亦命彼菩薩。得見一切色身三昧。來住品時以下。明後得道人也
觀音品
此品何由而來。娑婆眾生。道悟不同。宜應普現諸門。救危拔苦。乘音齊物。當如觀世。故有此品來也。亦有三意。一顯觀世音德行。二為流通方軌。欲使諸小菩薩。則而行之。三諸人德道。就此品中。大泮有六假。第一從初訖常應心念明剬觀音名。能除內外二患。此是西方菩薩。先在此土修行彼願住生於有緣偏重。故遷施化耳。就中無盡意。問此菩薩之名。所以名觀世音下。答苦惱眾生。稱名念之。必皆得解脫。以是因緣。名觀世音。何故問者。欲使眾生識名。以念之故。先列名也。斷其外也。便得離欲等者。明除其內患。所以常念供敬。便得離三毒患者。解言。為念不以精成之至。感觀世音。為其說法。得生理解。永斷三毒也。第二若有女人以下。明禮拜供敬。必能生福捐之言葉明。供敬禮拜者。福不唐捐也。是故眾生以下。勸人受持。正等無異者。格量功德。一解就前田格量。明觀世音。是十住大士。福田是勝。是故供養六十二億及小菩薩。與供養觀世音。福正等無異。有一解。觀世音。於此土有緣偏強。是以供養者。福德處多。六十二億小菩薩。於此土緣弱。是故供養六十二億。與觀世音正等也。爾時無盡意以下。第四施之方也。從初訖度脫眾生。明法身大士。普現諸身。無盡意有三句。一問法身大士。久絕麤刑。云何遊於娑婆。符應六道。二問既無身口。為眾生說法。當復云何。三問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以下。答其三問。汝問云何遊者。正以眾生應見佛身。現種種刑。所以得遊。汝問說法云何。正由現刑故。隨緣為說也。問方便之力。其事云何。正以非刑現刑。非說能說。此是其事。第五無盡意以下。訖遊於娑婆。表明法身大士。有此高德。是故勸汝供養也。第六爾時持地以下。明諸人得道也
陀羅尼品
此品所以而興。未來惡世。多諸流難。大法雍塞不通。自非假咒防護。無以得說。故須說就陀羅尼。就此品之中。有三意。一明格量功德。二明流通方軌。三明諸人得道。此中說咒有五。二是聖人說。二是諸天說。一是鬼子母說咒。初明格量功德。二說咒護於法師初住以上聖人位中不復假咒。住下凡夫菩薩。雖伏煩惱。未得無相真解。必有可假。故須說咒護於法師。爾時藥王以下。況說寧為多不。格量福田。佛告以下。況出下依法師男子。供養八百萬億。恒河沙諸佛其人所得功德。寧為多不。供養諸佛。此是福德業。功德由甚多。豈況理中得真無相解。此是智惠業。俱然高勝。其人既理在懷。不獨善一已。欲流通大法。第一藥王說咒。防護其人。使令大法久流。第二勇世說咒。第三北方毘沙門說咒。第四東持國天王說咒。第五鬼子母說咒。若熱病一日。乃至七日。熱病之鬼。我說咒護之。莫得惱亂。即說偈結罪。從諸羅剎女。說此偈已以下。訖消眾毒藥。明以身咒。防護下依法師。便得流通。佛告諸羅剎女善哉。明如來述歎。汝等擁護受持法華名者。由尚福不可量。說咒擁護。具足受持者。功德甚多。更有一解。下依法師。得理尟少。由尚不可限量。故知。上依之人。得理俞深。具足受持。所以功德。不可稱計。上來明五種說咒。防護二依法師。得流通大法。以明諸人得道也
妙莊嚴王品
未來世中。柄善巧方便。為物作真善知識。能命迴邪入正。當知淨藏淨眼。故引妙莊嚴王。此品亦有三意。一表明二子有六度之德。二欲使下依菩薩。則而行之。三明諸人得道。就此品中。有十二段經文。第一從初訖亦悉通達。明雲雷王佛國。及二子德行。師之眷屬。爾時彼佛訖說是法華經。第二為二子說法華經。第三從淨藏淨眼以下。訖好樂佛法。明二子為其父母。廣現十八變。時淨藏淨眼。訖宜應聽受。明二子到其父所勸母。同到佛所。所以勸母。親近者何。此佛於一切天人眾中。說法華經。是以故勸母。往到佛所。而聽受也。母告子言以下。明我久以信竟。汝父雖復染外道邪法。今日根熟時到。但當勸父與供俱去。而生此邪見家者。非是怒辭。我是法王之子。知其根悟時熟。正欲化邪從正。是以應生其中。相順之義也。第四於是妙莊嚴王。訖大王歡悅。明王眷屬相與往詣佛所。為期說法。得法歡喜。第五從爾時妙莊嚴王。訖微妙之色。既到佛所。已蒙法利。捨所珍真珠瓔珞。以供養佛也。第六雲雷音。訖功德如是。上來得理在懷。所施既重其解分明。如來即為受記。號娑羅樹王。第七從其王即時以國付弟。訖莊嚴三昧。明出家修道。第八從即遷虛空訖來生我家。明領解得道成聖。功由善知識。第九從雲雷音以下。訖令住正見。明如來述歎近善知識。第十妙莊嚴王。即從虛空中下。訖禮佛而出。歎如來三十二相功德。第十一佛告大眾。於意云何以下。訖亦應禮拜。結會古今。第十二說是妙莊嚴王以下。諸得道也
普賢品
此品所以而來。大法難聞。遠來聽受。請說四行。兼復說咒防護。當如普賢。故次明普賢品也。此品亦有三意。一顯普賢一流通之能。二使下依菩薩。則而行之。三明諸人得道。此品大泮有二種勸發。一賢在勸發。從初訖當為說之。在方便品中事。第二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下。接次在妙莊嚴王品後。明未來勸發。就未來勸發中。可有六句。第一從善男子善女人以下。至說此陀羅咒。明未來世中。流通方軌。就第一段明善男子。明下依菩薩。具此四法。未來世中。流通大法。何者是。一者為諸佛護念。內有精成之至。外感諸佛威神加護。二者殖眾德本。若不殖眾德本。不為諸佛之所加援。正由其人久殖德本。所以感得諸佛之所加護。三者入正定聚。若在退位之中。不能殖眾德本。正以得登性地。必定位中。故知得本成就。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既具三行。成興大慈悲。普度一切。既具四行。未來世中。能流通此經。爾時普賢。五百濁惡世中以下。訖即說咒曰。明普賢擁護二依弟子。得通化也。妄失句偈者。非是妄是妄文理相難知容失。文理俱時。名旋陀羅尼。下依至受持。第二說咒防護敕。第三從世尊若有菩薩。訖使不斷絕。勸二依菩薩受持。就第三假中。從若有菩薩以下。訖威神之力。歎普賢德能。若有受持。訖手摩其頭。舉二依弟子。得行況出弟子。若但自書寫以下。訖娛樂快樂。明二依弟子。流通得果報。何況受持以下。舉二依弟子來勸。自下況出其師。第四爾釋迦牟尼以下。訖普賢之行。竟明其述讚歎佛。第五普賢若如來滅後。訖當如敬佛。明善惡兩相所得果報。第六說是普賢品時。明諸人得道也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