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妄分别说言四大转变。于四大中受苦果报。是故偈言
善恶熏于心 何故离心说
问曰。如汝向说。何故不言依彼众生罪业力故内自心识如是转变。而心虚妄分别说言外四大等如是转变者。此以何义。以有阿含证验知故。言阿含者。谓佛如来所说言教。此以何义。若但心识虚妄分别见外境界。不从色等外境界生眼识等者。以何义故。如来经中说眼色等十二种入。以如来说十二入故明知应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答曰。偈言
说色等诸入 为可化众生
依前人受法 说言有化生
此偈有何义。以汝向言。以有阿含证验知故。色香味等十二入外诸境界皆悉是有。若如是者。彼所引经义则不然。何以故。以复有余修多罗中如来依彼心业相续不断不绝。是故说有化生众生又复有余修多罗中说言。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唯因缘和合有诸法生。是故偈言。依前人受法说言有化生故。如来如是。说色等入。为令前人得受法故。以彼前人未解因缘诸法体空。非谓实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偈言。说色等诸入为可化众生故
问曰。若实无有色等入者。以何义故。如来经中作如是说。答曰。偈言
依彼本心智 识妄取外境
是故如来说 有内外诸入
此偈明何义。唯是内心虚妄分别。见有色等外诸境界。此依无始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何者为二。一者本识种子。二者虚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眼色等入。如是次第乃至身触。以虚妄心依无始来心意识等种子转变。虚妄见彼色香味等外诸境界。是故如来依此虚妄二种法故。作如是说。何者为二。一者本识种子。二者虚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来说有身触等入。如是次第。是故偈言。依彼本心智识妄取外境。是故如来。说有内外诸入故
问曰。若依如是义。说有何功德利益。答曰。偈言
观虚妄无实 如是入我空
观于诸异法 入诸法无我
此偈明何义。为令声闻解知因彼六根六尘生六种识。眼识见色。乃至身识觉触。无有一法是实见者。乃至无有一法是实觉者。为令可化诸众生等作是观察入人无我空。是故偈言。观虚妄无实如是入我空故。观于诸异法入诸法无我者。此下半偈复明何义。观于诸异法者。菩萨观察唯有内识。云何观察。谓菩萨观无外六尘唯有内识。虚妄见有内外根尘。而实无有色等外尘一法可见。乃至实无一触可觉。如是观察。得入因缘诸法体空
问曰。若一切法毕竟无者。何故向言。唯有识等。若尔彼识等。亦应是无。何故说言唯有内识。答曰。我不说言一切诸法皆毕竟无。如是则入诸法无我
问曰。若尔云何入法无我。答曰。为遮虚妄法故。遮虚妄法者。以诸外道一切凡夫虚妄分别。实有色等一切法体。为欲遮彼虚妄分别故。说色等一切诸法毕竟空无。非无言处皆悉空无。无言处者。所谓诸佛如来行处。如是唯有真识更无余识。不能如是分别观察入于识空。如是依识说入一切诸法无我。非谓一向谤真识我。说言无有佛性实识
问曰。如汝向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若尔内识为可取为不可取。若可取者。同色香等外诸境界。若不可取者。则是无法。云何说言。唯有内识无外境界。答曰。如来方便渐令众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说有内识。而实无有内识可取。若不如是。则不得说我空法空。以是义故虚妄分别。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
问曰。又复有难。云何得知。诸佛如来依此义故。说有色等一切诸入。而非实有色等诸入。又以识等能取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说言无色等入。答曰。偈言
彼一非可见 多亦不可见
和合不可见 是故无尘法
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色等诸入皆是实有。何以故。以识能取外境界者。此义不然。何以故。有三义故无色等入。何等为三。一者为实有一微尘。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于头目身分等外。实有神我。微尘亦尔。离色香等实有不耶。二者为实有多微尘差别。可见不耶。三者为多微尘和合。可见不耶。此明何义。若实有彼一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彼外道卫世师等虚妄分别。离于头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见。微尘亦尔。离色香等不可得见。是故无一实尘可见。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见故。若实有多微尘差别者。应一一微尘历然可见。而不可见。以是义故多尘差别亦不可见。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见故。若多微尘和合可见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尘实无有物故。云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见是故无尘法故。问曰。云何不成。答曰。偈言
六尘同时合 尘则有六厢
若六唯一处 诸大是一尘
此偈明何义。若诸微尘从六方来六尘和合。若如是者尘有六方。若有六方则有六厢。又若微尘有六处所者不容余尘。是故偈言。六尘同时合尘则有六厢故。若六微尘唯一处者。一微尘处有六微尘。若如是者。六尘一处。若一处者则六微尘不可得见。何以故。彼此微尘无差别故。若如是者。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见。是故偈言。若六唯一处诸大是一尘故。一尘者无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见故。罽宾国毗婆沙问曰。我无如是过失。何以故。以我微尘无六方厢。以离色香味触而与粗物和合成四大等一切粗物。答曰。偈言
若微尘不合 彼合何所成
言微尘无厢 能成则有厢
此偈明何义。为微尘和合成四大等。为离微尘别成四大。此明何义。若以微尘成四大者。不得说言微尘无厢不相和合。若离微尘成四大者。彼四大是谁家四大。若如是者。不得说言微尘无六厢。是故偈言。若微尘不合彼合何所成故。此明何义。若彼微尘不相和合成四大者。不得说言尘无六厢与粗物合成四大等。汝言与粗物合成四大者。但有言说都无实事。是故微尘不成一物。若彼微尘不成一物。说言成彼四大等物。悉皆虚妄。是故偈言。微尘无六厢能成则有相故。又偈言
有法方所别 彼不得言一
影障若非大 则彼二非彼
此偈明何义。汝向说言微尘和合。此义不然。何以故。偈言有法方所别彼不得言一故。有法方所别者。东方所有微尘方处。异于西方微尘方处。西方所有微尘方处。异于东方微尘方处。如是乃至上方下方微尘方处皆亦如是。若微尘体如是差别。云何言一。是故偈言。有法方所别彼不得言一故。影障若非大者。此明何义。若一一微尘无方处者。以何义故。东方日出西方有影。日在西方东方有影。若微尘无东西方相。以何义故。日照一厢不照余厢。是故微尘不成诸大。是故偈言。影障若非大故。则彼二非。彼者何者为二。一光照处。二影障处。此明何义。若彼微尘不障此尘。则不得言尘有方所。何以故。以微尘无方所分处十方差别。以彼东方微尘来者。不能障于西方微尘。西方微尘亦不能障于东方微尘。若彼此尘不相障者。则一切尘聚在一处。若一切尘聚在一处者。是则无处。以是义故。一切四大皆是微尘。皆微尘者。则不可见。如向所说
问曰。何故不说四大影障。乃言微尘有影障耶。答曰。我还问汝。为离微尘别有四大。但说四大有影障耶。问曰。难者释云。不离微尘而有影障。答曰。不离微尘有四大者。则非四大有影障也。以何义故。不言微尘自有影障非四大等有影障耶
问曰。为是微尘有影障。为是四大有影障耶。且置是事不须分别。而色等入相不全令无。答曰。我还问汝。以何等法是诸入相
问曰。难者释言。眼等境界青黄赤白。如是等法此是诸入相。答曰。我意正为思惟此事欲益众生。何故眼等内入取青黄等外诸境界。为是一物为是多物。若是多物向已说多不可得见。若是一物亦不可取。偈言
若一行不次 取舍亦不同
差别无量处 微细亦应见
此偈明何义。若纯一青物不杂黄等。若人分别眼境界者。行于地中不得说言有次第行。是故偈言。若一行不次故。此句明何义。若纯一青是一物者。举一足时即应遍蹑一切青处。以不遍蹑是故非一。取舍亦不同者。此句明何义。若纯一青物者。举足步时。何故唯当足所蹑处足未蹑处及步中间所有空处。以何义故。不一时蹑而有到处。有不到处。又若一物。则不得言足蹑此处不摄彼处。是故偈言。取舍亦不同故。差别无量处者。此句明何义。若纯青一段是一物者。以何义故。有多差别。象马车等不共一处。若是一者。白象住处亦应有马住。若尔不应有象马等住处差别。又若一者以何义故。象所到处马等不到。又若一者。象马中间何故有空。是故偈言。差别无量处故。微细亦应见者。此句明何义。若彼青等是一物者。于彼水等诸青物中。有青色等粗细诸虫。以何义故。但见粗虫不见细虫。是故偈言。微细亦应见故
问曰。以何义故。意识思惟彼青黄等。答曰。以汝向言虚妄分别诸入等相青等境界以为实有。是故我观微尘差别。而彼微尘不成一物。不成一故色等境界眼等不取。是故成我。唯有内识无外境界。问曰。依信说有。信者有四种。一者现见。二者比知。三者譬喻。四者阿含。此诸信中现信最胜。若无色等外境界者。云何世人言我现见此青等物。答曰。偈言
现见如梦中 见所见不俱
见时不分别 云何言现见
此偈明何义。我已先说梦见虚妄。诸凡夫人烦恼梦中有所见事皆亦如是。是故偈言。现见如梦中故。见所见不俱者。此句明何义。如现见色不知色义。此明何义如彼现见青色等时。作如是念。我虽现见青黄色等。彼时不见青色等义。何以故。以于后时意识分别然后了知。意识分别时无眼等识。以眼等识于先灭故。云何说言。我现见彼青黄色等。于佛法中无如是义。何以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见色时。无彼意识及以境界。意识起时。无彼眼识及以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说言于四信中现信最胜。是故偈言。见所见不俱见时不分别云何言现见故
问曰。此义不然。何以故。以凡所见外境界者。先眼识见。后时意识忆念了知。是故必有色香味等外诸境界。以是义故。不得言无彼外境界。何以故。以见青等外诸境界。名为现见青等境界。答曰。此义不然。何以…
《唯识论唯识论》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