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唯識論》

「中觀部·瑜伽部」經文1588卷31頁碼:P0063
後魏 瞿昙般若流支譯

  ..續本經文上一頁妄分別說言四大轉變。于四大中受苦果報。是故偈言

  善惡熏于心  何故離心說

  問曰。如汝向說。何故不言依彼衆生罪業力故內自心識如是轉變。而心虛妄分別說言外四大等如是轉變者。此以何義。以有阿含證驗知故。言阿含者。謂佛如來所說言教。此以何義。若但心識虛妄分別見外境界。不從色等外境界生眼識等者。以何義故。如來經中說眼色等十二種入。以如來說十二入故明知應有色香味等外境界也。答曰。偈言

  說色等諸入  爲可化衆生

  依前人受法  說言有化生

  此偈有何義。以汝向言。以有阿含證驗知故。色香味等十二入外諸境界皆悉是有。若如是者。彼所引經義則不然。何以故。以複有余修多羅中如來依彼心業相續不斷不絕。是故說有化生衆生又複有余修多羅中說言。無我無衆生無壽者。唯因緣和合有諸法生。是故偈言。依前人受法說言有化生故。如來如是。說色等入。爲令前人得受法故。以彼前人未解因緣諸法體空。非謂實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是故偈言。說色等諸入爲可化衆生故

  問曰。若實無有色等入者。以何義故。如來經中作如是說。答曰。偈言

  依彼本心智  識妄取外境

  是故如來說  有內外諸入

  此偈明何義。唯是內心虛妄分別。見有色等外諸境界。此依無始心意識等種子轉變。虛妄見彼色香味等外諸境界。是故如來依此虛妄二種法故。作如是說。何者爲二。一者本識種子。二者虛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來說有眼色等入。如是次第乃至身觸。以虛妄心依無始來心意識等種子轉變。虛妄見彼色香味等外諸境界。是故如來依此虛妄二種法故。作如是說。何者爲二。一者本識種子。二者虛妄外境界等。依此二法。如來說有身觸等入。如是次第。是故偈言。依彼本心智識妄取外境。是故如來。說有內外諸入故

  問曰。若依如是義。說有何功德利益。答曰。偈言

  觀虛妄無實  如是入我空

  觀于諸異法  入諸法無我

  此偈明何義。爲令聲聞解知因彼六根六塵生六種識。眼識見色。乃至身識覺觸。無有一法是實見者。乃至無有一法是實覺者。爲令可化諸衆生等作是觀察入人無我空。是故偈言。觀虛妄無實如是入我空故。觀于諸異法入諸法無我者。此下半偈複明何義。觀于諸異法者。菩薩觀察唯有內識。雲何觀察。謂菩薩觀無外六塵唯有內識。虛妄見有內外根塵。而實無有色等外塵一法可見。乃至實無一觸可覺。如是觀察。得入因緣諸法體空

  問曰。若一切法畢竟無者。何故向言。唯有識等。若爾彼識等。亦應是無。何故說言唯有內識。答曰。我不說言一切諸法皆畢竟無。如是則入諸法無我

  問曰。若爾雲何入法無我。答曰。爲遮虛妄法故。遮虛妄法者。以諸外道一切凡夫虛妄分別。實有色等一切法體。爲欲遮彼虛妄分別故。說色等一切諸法畢竟空無。非無言處皆悉空無。無言處者。所謂諸佛如來行處。如是唯有真識更無余識。不能如是分別觀察入于識空。如是依識說入一切諸法無我。非謂一向謗真識我。說言無有佛性實識

  問曰。如汝向言。唯有內識無外境界。若爾內識爲可取爲不可取。若可取者。同色香等外諸境界。若不可取者。則是無法。雲何說言。唯有內識無外境界。答曰。如來方便漸令衆生得入我空及法空故說有內識。而實無有內識可取。若不如是。則不得說我空法空。以是義故虛妄分別。此心知彼心。彼心知此心

  問曰。又複有難。雲何得知。諸佛如來依此義故。說有色等一切諸入。而非實有色等諸入。又以識等能取境界。以是義故。不得說言無色等入。答曰。偈言

  彼一非可見  多亦不可見

  和合不可見  是故無塵法

  此偈明何義。汝向說言。色等諸入皆是實有。何以故。以識能取外境界者。此義不然。何以故。有叁義故無色等入。何等爲叁。一者爲實有一微塵。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別。離于頭目身分等外。實有神我。微塵亦爾。離色香等實有不耶。二者爲實有多微塵差別。可見不耶。叁者爲多微塵和合。可見不耶。此明何義。若實有彼一微塵者。則不可見。如彼外道衛世師等虛妄分別。離于頭目身分等外。有一神我不可得見。微塵亦爾。離色香等不可得見。是故無一實塵可見。是故偈言。彼一非可見故。若實有多微塵差別者。應一一微塵曆然可見。而不可見。以是義故多塵差別亦不可見。是故偈言。多亦不可見故。若多微塵和合可見者。此亦不然。何以故。以一微塵實無有物故。雲何和合。是故不成。是故偈言。和合不可見是故無塵法故。問曰。雲何不成。答曰。偈言

  六塵同時合  塵則有六廂

  若六唯一處  諸大是一塵

  此偈明何義。若諸微塵從六方來六塵和合。若如是者塵有六方。若有六方則有六廂。又若微塵有六處所者不容余塵。是故偈言。六塵同時合塵則有六廂故。若六微塵唯一處者。一微塵處有六微塵。若如是者。六塵一處。若一處者則六微塵不可得見。何以故。彼此微塵無差別故。若如是者。一切粗物山河等事亦不可見。是故偈言。若六唯一處諸大是一塵故。一塵者無物如向前答。一多和合不可得見故。罽賓國毗婆沙問曰。我無如是過失。何以故。以我微塵無六方廂。以離色香味觸而與粗物和合成四大等一切粗物。答曰。偈言

  若微塵不合  彼合何所成

  言微塵無廂  能成則有廂

  此偈明何義。爲微塵和合成四大等。爲離微塵別成四大。此明何義。若以微塵成四大者。不得說言微塵無廂不相和合。若離微塵成四大者。彼四大是誰家四大。若如是者。不得說言微塵無六廂。是故偈言。若微塵不合彼合何所成故。此明何義。若彼微塵不相和合成四大者。不得說言塵無六廂與粗物合成四大等。汝言與粗物合成四大者。但有言說都無實事。是故微塵不成一物。若彼微塵不成一物。說言成彼四大等物。悉皆虛妄。是故偈言。微塵無六廂能成則有相故。又偈言

  有法方所別  彼不得言一

  影障若非大  則彼二非彼

  此偈明何義。汝向說言微塵和合。此義不然。何以故。偈言有法方所別彼不得言一故。有法方所別者。東方所有微塵方處。異于西方微塵方處。西方所有微塵方處。異于東方微塵方處。如是乃至上方下方微塵方處皆亦如是。若微塵體如是差別。雲何言一。是故偈言。有法方所別彼不得言一故。影障若非大者。此明何義。若一一微塵無方處者。以何義故。東方日出西方有影。日在西方東方有影。若微塵無東西方相。以何義故。日照一廂不照余廂。是故微塵不成諸大。是故偈言。影障若非大故。則彼二非。彼者何者爲二。一光照處。二影障處。此明何義。若彼微塵不障此塵。則不得言塵有方所。何以故。以微塵無方所分處十方差別。以彼東方微塵來者。不能障于西方微塵。西方微塵亦不能障于東方微塵。若彼此塵不相障者。則一切塵聚在一處。若一切塵聚在一處者。是則無處。以是義故。一切四大皆是微塵。皆微塵者。則不可見。如向所說

  問曰。何故不說四大影障。乃言微塵有影障耶。答曰。我還問汝。爲離微塵別有四大。但說四大有影障耶。問曰。難者釋雲。不離微塵而有影障。答曰。不離微塵有四大者。則非四大有影障也。以何義故。不言微塵自有影障非四大等有影障耶

  問曰。爲是微塵有影障。爲是四大有影障耶。且置是事不須分別。而色等入相不全令無。答曰。我還問汝。以何等法是諸入相

  問曰。難者釋言。眼等境界青黃赤白。如是等法此是諸入相。答曰。我意正爲思惟此事欲益衆生。何故眼等內入取青黃等外諸境界。爲是一物爲是多物。若是多物向已說多不可得見。若是一物亦不可取。偈言

  若一行不次  取舍亦不同

  差別無量處  微細亦應見

  此偈明何義。若純一青物不雜黃等。若人分別眼境界者。行于地中不得說言有次第行。是故偈言。若一行不次故。此句明何義。若純一青是一物者。舉一足時即應遍蹑一切青處。以不遍蹑是故非一。取舍亦不同者。此句明何義。若純一青物者。舉足步時。何故唯當足所蹑處足未蹑處及步中間所有空處。以何義故。不一時蹑而有到處。有不到處。又若一物。則不得言足蹑此處不攝彼處。是故偈言。取舍亦不同故。差別無量處者。此句明何義。若純青一段是一物者。以何義故。有多差別。象馬車等不共一處。若是一者。白象住處亦應有馬住。若爾不應有象馬等住處差別。又若一者以何義故。象所到處馬等不到。又若一者。象馬中間何故有空。是故偈言。差別無量處故。微細亦應見者。此句明何義。若彼青等是一物者。于彼水等諸青物中。有青色等粗細諸蟲。以何義故。但見粗蟲不見細蟲。是故偈言。微細亦應見故

  問曰。以何義故。意識思惟彼青黃等。答曰。以汝向言虛妄分別諸入等相青等境界以爲實有。是故我觀微塵差別。而彼微塵不成一物。不成一故色等境界眼等不取。是故成我。唯有內識無外境界。問曰。依信說有。信者有四種。一者現見。二者比知。叁者譬喻。四者阿含。此諸信中現信最勝。若無色等外境界者。雲何世人言我現見此青等物。答曰。偈言

  現見如夢中  見所見不俱

  見時不分別  雲何言現見

  此偈明何義。我已先說夢見虛妄。諸凡夫人煩惱夢中有所見事皆亦如是。是故偈言。現見如夢中故。見所見不俱者。此句明何義。如現見色不知色義。此明何義如彼現見青色等時。作如是念。我雖現見青黃色等。彼時不見青色等義。何以故。以于後時意識分別然後了知。意識分別時無眼等識。以眼等識于先滅故。雲何說言。我現見彼青黃色等。于佛法中無如是義。何以故。以一切法念念不住故。以見色時。無彼意識及以境界。意識起時。無彼眼識及以境界。以是義故。不得說言于四信中現信最勝。是故偈言。見所見不俱見時不分別雲何言現見故

  問曰。此義不然。何以故。以凡所見外境界者。先眼識見。後時意識憶念了知。是故必有色香味等外諸境界。以是義故。不得言無彼外境界。何以故。以見青等外諸境界。名爲現見青等境界。答曰。此義不然。何以…

《唯識論唯識論》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大乘唯識論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