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抄》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73卷85页码:P0423

  No. 2773 [cf. No. 475]

  維摩經抄

  維摩經卷第一 佛國品第一

  夫佛法大綱須識宗趣□□□□具陳。且總為二宗。大乘小乘。且大乘之中分為三。一法相宗。經論之中廣立法無邊無量。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等□□八萬四千門。即解深密經瑜伽論等多說法相。但經論之中說諸相差別名數皆此宗攝。二破相宗。即諸部般若經中十二門論等說一切法性相俱空有無雙遣。三法性宗。即花嚴涅槃維摩楞伽等經起信論等說一切法非空非有。亦有亦空。所謂迷真起妄一切皆有。攝妄歸真一切皆空。就俗諦則有。就真諦則空睡夢則有覺悟。即空諸法無我。即空因果不亡還有。空不離有有即是空。有不離空即空是有。如是廣說空有無邊。所以諸佛菩薩慈悲故入有。智慧故觀空。觀空故雖入有而不染。慈悲故雖證空而不著。凡夫多著有。二乘多著空。雙離此二真大乘也。第二小乘有二十部宗趣不同。□□□故略之也。今此維摩經即當第三法性宗所攝。由此經芥子納須彌方丈容世界。皆表法性圓融無礙之義也。若能悟入此第三宗則於佛法無所滯等論。諸佛說有有不妨空。諸佛說有有不妨空。諸佛說空空不妨有故中論偈云。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能說是因緣。善滅諸戲論。我稽首禮佛。諸說中第一

  自此已下別就此經曲明宗意。古來賢聖皆斷此經。以不思議解脫為宗。只緣前說法性無礙。非空非有亦有亦空。不常不斷等故名為不可思議解脫。非凡小等之所測量。心言路絕名不思議。不滯空有等。名為解脫。然此經上下總有五種不可思議攝之略盡。何等為五。一理不思議。二行不思議。三報不思議。四用不思議。五教不思議。第一理不思議者。即非空非有不常不斷等真如法性中道之理 經云。一切法皆如也。乃至彌勒亦如也。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等。皆是理不思議。第二行不思議者。即說菩薩無住之行 經云。在於生死不為□行。住於涅槃不永滅度。是菩薩行非凡夫行非賢聖行。菩薩行非淨行非垢行。是菩薩行等皆是行不思議。第三報不思議即下經說佛身功德十方淨土等。是報不思議。第四用不思議者。下經說神通變化合蓋現土常擎大眾取飯香積借座須彌等。皆用不思議。第五教不思議者。即名句文字巧妙言詞善能詮顯不思議理。是故經云。一四句偈所有功德無量無邊。是名教不思議。此之五種不思議前後次第者。一切諸法理為其本。是故第一理不思議欲悟其理必資起行。是故第二行不思議行不空備必能感報。是故第三報不思議報不徒然必能起用。是故第四用不思議用不空設必能起教。是故第五教不思議略說如是。餘在經文 經曰如是 述曰。一切經首皆有此之二字。蓋有深意。此之二字亦乃包括一切佛法議理皆盡。略作三釋。第一云。三世諸佛所說不異。名之為如。稱理無非故稱為是。第二釋云。諸法實相古今不易。名之為如。如而說故稱為是。第三釋云。何難所傳與佛無異故名為如。離諸過失故稱為是 經曰佛 述曰。佛者佛陀漢翻為覺。覺有二種。一本覺。二始覺。即法身佛真如法性以為其體。本性清淨如摩尼珠。一切眾生悉皆平等。只緣眾生無始已來從真起妄。沿流昧源。逐末失本。垢障蒙覆自性。真佛遂作凡夫。多受苦惱。一念覺時垢妄斯遣。本性湛然。即名為佛。更無所得。是故經言。乃至無□□法可得。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經亦云。若彌勒得菩提。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所以者何。一切眾生亦當滅度。所以者何。諸佛知一切眾生。畢竟寂滅不復更滅。乃至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花嚴等經說云。佛及眾生心如是三種法不即亦不離。不一亦不二。眾生不離佛。佛不離眾生。如是等文名本覺佛。斷煩惱障得。二始覺佛者。即盧舍那報身如來以四智為體。剋性而論智為佛體。智為能證覺之體故相從而論。即功德相好無漏五蘊總名為佛。廣在經論所明一切菩薩經三大劫十地滿足。斷所知障名始覺佛

  經曰。眾人不請友而安之 述曰。小乘凡夫悲薄智微。要待勤請方為說法。菩薩不然。觀見眾生緣合根熟。為不請之友能令眾生出生死之危險。與涅槃之安隱。如有影均於湛水。慈母赴於嬰兒 經曰。逮無所得不起法忍 述曰。此明菩薩證無生法忍。逮者及也至也。起者生也。忍者忍了亦即許之義。此明菩薩位。登八地至無所得無生之位忍了。印證一切諸法本來如如無生無滅無法可得。是故作忍辱仙節節支解其心不動。亦作摩納仙人燃燈授記皆此位也 經曰。深入緣起斷諸邪見。有無二邊無復餘習 述曰。佛法大宗因緣。是本異諸外道撥無因果邪僻斷見故有此文。言緣起者。即十二因緣及十因六因四緣。一切因緣莫過此門。若入佛法因緣深理即名正見。故云斷諸邪見。言有無二邊者。因緣無主則非有。業果不亡則非無定執有無皆名邊見。故下文云。無我無造無。受者。善惡之業亦不亡。經之斷字該於邪見及有二邊。是則離有無之二邊契。非有非無之中道菩薩之正見也。淨盡不殘。故云無復餘習。習者習氣 經曰。善知眾生往來所趣及心所行 述曰。往者過去。來者未來及所心行現在。菩薩以宿命智知眾生過去之事。善知生也。以死生智知眾生未來之事。善智來也。以他心智知眾生現在心所行也。緣處故云心所。趣者趣向。所謂知三世之事趣向也 經曰。諸有所作亦不唐捐 述曰。唐者虛也捐者棄也。菩薩用心無一念棄也 經曰。佛之威神令諸寶蓋合成。一蓋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述曰。此合多為一。展小為大也。且合多為一者。合五百為一蓋也。此來真如法性圓融融無定無有二相故。能合多為一展小為大。多不定多。菩薩觀乎。一蓋一不定一。凡小觀乎。五百雖合為一五百宛然。五百宛然只自為一。其猶方丈之室文殊等入中寬如容十方世界。凡小不及。只自見乎。方丈對凡小而不減。對文殊而不增。圓融法性其在慈乎。下諸文理皆同此。展小為大義亦准之。又可更表空有二門。多表其有。一表其空。空不定空。展一為多。有不定有。合多為一。有不離空。即五百而見一。有不離空即五百而見一。空不離有不離一而見多。維摩要旨始終如是 經曰。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述曰。八萬四千名諸法相。二空真如名第一義。此之二句有其三門。一空有門。二寂用門。三自他門。第一門者分別法相有也。第一不動空也。說而不動。有不妨空。不動而說空。不動妨有。異於凡小空而不有。有而不空。第二門者分別法相用也。第一義不動寂也。寂而常用。雖不動而說。法用而常寂。雖說法而不動。凡夫則動而不寂。小乘則寂而不動。第三門者自利故證而不動。利他故說而不著。說而不有亦不無。意亦同此。離有無二邊行於中道 經曰。始在佛樹力降魔得甘露滅覺道成 述曰。言佛樹者亦名菩提樹。佛此樹下得菩提果。名菩提樹。樹下成佛名為佛樹。言降魔者伏四魔也。菩提佛果沷潤身心永除熱惱。名為甘露。生死大息名之為滅覺。即是佛名為成也 經曰。以無心意無受行。而悉摧伏諸外道 述曰。積集故名心。思量故名意。領納故名受。造作故名行。證佛果時如如不動。此等皆息故名無也。以斯妙理伏諸外道。豈云覽力而降伏乎 經曰。毀譽不動如須彌 述曰。歎佛平等八風不動如須彌山。言八風者。一利。二襄。三毀。四譽。五稱。六識。七苦。八樂。此之八法搖動人心。如世八風吹動諸物。經中舉二攝餘六也

  經曰。孰聞人寶不敬承 述曰。佛為人中之寶。希有難見。故喻之寶。孰是誰也。誰聞人寶之名而不敬重修承 經曰。各見世尊在其前 述曰。此歎佛身功德不共凡小。法身圓應猶一月昇天故云各見佛身平等。不背眾生故云在其前也。一音說法眾生各解理亦同此 經曰。不著世聞如蓮華□常善入於空寂行 述曰。此歎如來即染成淨。此以下句釋上句。常觀諸法空而且寂遊世間。而不染處淤泥而恒淨 經曰。達諸法相無罣礙。稽首如空無所依 述曰。真俗俱空故云無得。萬物依虛空。虛空無所依。諸法依實相。實性無所依 經曰。眾生之類是菩薩佛土述曰。眾生是佛土之緣。緣中說土故以眾生而為佛土。道理如何。土本由悲。悲由生起。要有眾生悲心始起。要因悲心方得淨土。推末就本。眾生是土不亦宜乎。又因生起悲得淨土。一向觀空終不得土。故下喻云。要於空地造立宮室。隨意無礙。若於虛空終不能成人喻菩薩空。喻二空地。喻於有造立宮室。喻於修淨土。是則依空依地宮室始成。兼有兼空方修淨土。有悲故涉有而廣度眾生。有智故觀空而不著。諸有空有不滯悲智雙行契。此通途淨土。斯得乃至直心。是淨土等其理皆然。離空離有即是直心。著有著空皆成偏曲。乃至下文云。隨其心淨則佛土淨。皆同此義。則知一念直心十方頓淨。剎那偏曲垢穢斯興淨土。一章大綱如是 經曰。於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時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寶嚴飾。譬如寶莊嚴佛。無量功德寶莊嚴土 述曰。此明淨穢二土非一非二。非即非離心淨故即穢見淨。心垢故即淨見穢。剋實而論以佛眼觀佛土常淨。凡夫眼見佛土恒穢。今欲變穢成淨。託以按地為緣。亦明妄從真生穢從淨起。故下經云。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問曰。淨穢兩土為當同體異見。為當別體異見。為當無體妄見。有古德安法師釋曰淨穢二土一質不成。異質不成。無質不成。故淨穢虧盈。異質不成故披源即冥。無質不成故緣起不形 經曰。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 述曰。飯體是一。諸天福德厚薄不同。所見飯色勝劣不等。佛土亦爾。淨穢是一。隨諸眾生垢淨不同。所見各異。世尊常說。水體是一。諸天福德見為琉璃寶物。人福次勝見其清水湛可受用。魚龍等次劣見是舍屋窟宅。餓鬼惡業唯見膿血猛火

  方便品第二

  經曰。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 此上皆三字為句。怙者恃怙。此身廉人明智之人不恃怙也。又方便一品維摩居士多欲教化凡夫眾生新學菩薩。五種觀門。一觀身是苦。二觀身空…

《维摩经抄维摩经抄》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