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维摩经抄》

「古逸部·疑似部」经文2773卷85页码:P0423

  ..续本经文上一页。三觀身無常。四觀身無我。五觀身不淨 經曰。為病為惱眾苦所集苦觀也。是身如聚沫已下空觀也。是身如浮雲已下無常觀也。是身無主為如地已下無我觀也。是身不淨穢惡充滿已下不淨觀也。此之五觀大小二乘初修之門。止貪嗔發智慧也

  弟子品第三

  經曰。夫宴坐者。不於三界現身意相。是為宴坐 述曰。此淨名居士以大呵小也。小乘見定散之二相。所以捨散而取定。既有定可取著相分別還成非定。或閑林淨處結跏趺坐。閉目合口心識不行出入息斷。此是小乘禪定之相。大乘菩薩則不如是。定散俱泯。出入雙如真心湛然。是為真定。豈可以閉目合口兀坐林中而為定邪。不妨散走三界以利生散不妨定凝。一如而不動是故 經云。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 經曰。不斷煩惱而入涅槃 述曰。小乘著相不了煩惱性空。所以有煩惱可斷。不了涅槃性空。有涅槃可入。有斷可斷雖而不斷。有入可入而不入。大乘菩薩了煩惱性空。無斷可斷悟涅槃無相。無入可入。無斷可斷乃為真斷。無入可入始為真入。若能如是名為宴坐。宴坐定也 經曰。法無有人前後際斷故 述曰。際者畔也。前際者前念也。後際者後念也。有為之法前念後念相續不斷。名之為人。以理推之前後兩念不相趁。及前念已滅後念方生中間斷絕無有。真實故曰無人 經曰。法同法性入諸法故 述曰。言法性者即真如也。法之實性莫過真如。心悟真如即是入一切法也 經曰。法住實際諸邊不動故 述曰。言實際者即前真如法性。此之法性乃是諸法真實之邊際更無過。此名為際也。言諸邊者。即生往異滅四相名邊。此之實際湛然常住不為四相之所搖動故云諸邊不動也 經曰。法順空隨無相應無作 述曰。此上三句皆三字為句也。隨者隨逐。應字去聲呼之。所謂應會也。一切諸法畢竟門中順於空寂隨逐無相應於無作。不生不滅如如理也。經曰。為壞和合相故應取揣食 述曰。夫一切食總有四種。一段食。二思食。三觸食。四識食。此言揣食即段食也。有其形段可揣聚也。此食最麤。以香味觸三事為體。鼻取食中之香。舌取食中之味。身取食中之觸。一切眾生於此三事和合揣食。心生貪著不得解脫。今教觀此因緣和合假名為食。因緣性空不起貪著為解脫之初緣。以下因緣文經為不受故應受彼食意亦同。此為療身病而受段食。非貪著之受名為不受 經曰。知諸法如幻相無自性無他性。本自不然。今則無滅 述曰。此言諸法者即有為法也。從緣而有。無其實性似有非真如。幻相也。從緣生故無自性也。因緣亦空無他性也。如是空故本無有生。故云不然。既無有生從何有滅 經曰。無大福無小福。不為益不為損 述曰。凡小著相施。持戒得大福施。破戒得小福施。聖人得大福施。凡夫得小福乃至廣說得大福則益。得小福則損。大乘無相則不如是。二福雙泯三事體空。無大福故不為益。無小福故不為損。經曰。非有煩惱非離煩惱 述曰。煩惱性空故云非有繫縛。難解故云非離 經曰。於食等者諸法亦等。諸法等者於食亦等 述曰。小乘凡夫食外見法法外見食。有麤細不同。法有勝劣差別。故云非等。大乘妙理法食皆如。以皆如故食等。於法法等。於食法食尚等。何有貧富而取捨乎 經曰。不斷婬怒癡亦不與俱 述曰。煩惱本空故云不斷。心性本淨故不與俱。亦可煩惱既空與何俱也 經曰。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述曰。癡愛空寂。無癡可滅了。此空寂惠眼即明而得解脫。亦可示行癡愛故云不滅 處之不染猶如咒藥。何須滅耶。如悉達太子示行五欲納妃生子。菩提樹下成道。前雖云未滅已是佛身猶來明脫 經曰。以五逆相而得解脫 述曰。外相行逆而內心清清本來解脫。如提婆達多即其事也。亦可達五逆相滅而得解脫。如阿闍世王聞法悟道。五逆罪滅而得解脫 經曰。不見佛不聞法 述曰。法身真佛無形無相故云不見。真如理法言語道斷故云不聞。亦云可相佛。法因緣所成。因緣性空。見無所見。聞無所聞了。此法門然可取食 經曰。彼外道六師富蘭那等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墮。乃可取食 述曰。有相門中佛法是正。外道是邪。凡夫二乘捨邪求正。二相分別未亡而還墮耶。未契真空不應取食。大乘真門離於分別。分別既離邪正。一如故無邪可捨。無正可歸契。此通途乃可取食 經曰。同於煩惱離清淨法 述曰。示同凡夫同於煩惱。示入妄想離清淨法。亦可真妄一體同於煩惱。垢淨一如離清淨法 經曰。其施汝者不名福田。供養汝者墮三惡道 述曰。有施可施。不了施空。雖施非福。有供可供。不了供空。妄想既興不出生死輪迴。未休終墮三惡。若能證悟罪福俱空則無福無墮 經曰。於一切眾生而起怨心 述曰。憎愛空也。謗諸佛教毀於法不入眾數。讚毀空也。上來多約無相之理釋。此一章若就有相門釋即是諸句之中皆翻顯即是 經曰。如來所作化人。若以是事詰。寧有懼不 述曰。言化人者幻化人也。此謂淨名語須菩提。如來之身無形無相。無言無說。從真起化方便度生。我今與汝亦復如是。猶如幻化。更相詰問。有何所懼不取鉢耶。故次經云。一切諸法如幻化相。汝今不應有所懼也 經曰。彼自無瘡勿傷之也 述曰。無病之身莫開破刺之。孔大有之體勿鑿小乘之瘡 經曰。我觀小乘智慧微淺猶如盲人。不能分別一切眾生諸根利鈍 述曰。羅漢辟支小乘極果。少證人空未證法空。少證真諦未了俗諦。故有羅漢不識赤鹽白鴿。迷於三藏法門故喻盲人。又涅槃經說。舍利弗前後各觀八萬。不知鴿之近遠。又錯為金師之子浣衣之。子觀行法門故云不了諸根利鈍 經曰。迦旃延諸法畢竟不生不滅。是無常義。五受陰洞無所起。是苦義。諸法究竟無所有。是空義。於我無我而不二。是無我義。法本不然。今則無滅。是寂滅義 述曰。小乘凡夫於此無常苦空無我寂滅五法之體執為實有。今維摩詰令其破有歸空。此中經文隱而難解。且無常等五是妄也。只緣妄故。所以無常苦等第五寂滅即是小乘涅槃。猶如化城。權時施設故亦是妄。真如法界是其真也。此真法界體非無常非苦非空非無我非今寂滅。如如湛然不增不減。無常等五本從真起。猶如波浪從水而生。愚癡之流見波浪而不見水。凡小之輩見無常等不見真如。既不知水為波浪之實體。焉能悟真如為無常等之實義。則知述真逐妄一切皆有攝妄歸真。萬法俱空。逐妄則無常受苦歸真。乃苦等皆如法花窮子捨父母則漂流苦惱。涅槃貧女迷伏藏則抂受貧窮。皆同此意。真如法界不生不滅。與無常等為所依之事。實義故云不生不滅。是無常義。餘苦等四門義准此釋。悟此一門諸經通身 經曰當直除滅勿擾其心 述曰。夫罪者是有相之法。從妄而生。一念悟空萬罪皆滅。故云真也。豈同凡小對師偏但說諸委曲。此則以相憎相。適足喧擾真心。何能罪滅 經曰。如優波離以心相得解脫時寧有垢不 述曰。清淨心相證解脫時如如不動。何更見於心外之垢不也 經曰。我即如法為說出家功德之利 述曰。小乘出家剃髮染衣。現世安樂名聞利養。當得生天快樂果報。故云功德之利 經曰。無常利無功德是為出家 述曰。現世安樂當來快樂終非究竟。有為生滅。真出家者去妄想悟無為。不見現世及與當來。如如之心真出家也。又尋經文解了法性。饒益眾生。無我無人。無道無俗。真出家也 經曰。我言。世尊身小有疾。當用牛乳。故來至此 述曰。准小乘宗。如來色身實有生滅。實有病苦。故求牛乳以療熱也 經曰。維摩詰言。止止阿難。莫作是語。如來身者金剛之體。當有何疾。乃至云莫使異人聞此麤言。大威德諸天他方菩薩得聞斯語。勿令我等受斯恥也 述曰。疾苦已盡方得成佛。何有邪疾外道名異。佛弟子也。色無色界名大威德天。如來身上發病苦之語。豈非麤也。外道執常諸天無病。佛過人天最尊最尊勝。今有言病豈非恥耶 經曰。時我世尊實懷慚恥。得無近佛而謬聽耶 述曰。阿難聞淨名呵責之時故言時。我親為侍者故云近。佛有病之言異。於淨名之責心生疑怪故云謬聽 經曰。如是五百大弟子各各向佛說其因緣。皆曰不任詣彼問疾 述曰。准此經文。五百弟子皆被呵責。經文具載卷偈。極多結集之家。略述十人。西方梵文應有廣本

  菩薩品第四

  經曰。為以何生得受記乎。過去耶未來耶現在耶。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無住。云何受記 述曰。准大小二乘宗三世有為各有一念。時之極促莫過一念。無前故夫論受記須歷多時說授記方了。此之三念已滅未至。無有停住。授記之事如何得成 經曰。無生即是正位。於正位中亦無受記等 述曰。言正位者即是證果之正位。此中意者已登正位何勞受記。又念正位之中如如不動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何得。更有有為言說領納記耶

  經曰。一切眾生皆如也。一切法亦如也。眾賢聖亦如也。至於彌勒亦如也 述曰。眾生如也。無凡夫諸法如也。無授記聖賢亦如也。無聖人彌勒如也。無得記 經曰。若彌勒得受記者。一切眾生亦應受記。所以者何。不二不異 述曰。凡聖同如故云不實。凡聖一相故云不二。彌勒如彼故而得受記。眾生亦如云何不得。故云亦應受記 經曰。障是菩提障諸願故 述曰。障是障礙。云何菩提。此中意者有為法中有願有求菩提。無為如如不動。豈非障彼分別願耶 經曰 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述曰。有相道場有其處所實有來去。無相道場本無處所何有去來。今淨名居士於無來去中假名來去故。若彼言從道場來真如平等目之為場。得道之處名曰道場。猶如世聞穀麥場等。於此真如迷即名去悟即是來去。其糠秕至真如實名之為場。除卻虛假留其真心。真心即是道場。道即是場故曰道場。已下諸句意皆同此 經曰。菩薩若應諸波羅蜜教化眾生。諸有所作舉足下足。當知皆從道場來詣於佛法矣 述曰。此言應者去聲呼之所謂應會也。波羅蜜者彼岸也。教化眾生皆與彼岸相應會也。凡小教化皆與生死相應不到彼岸。以著相故出定為舉足入定為下足。亦可言說為舉足入證。為下足不離真如。皆從道場也 經曰。善來憍尸迦。雖福應有。不當…

《维摩经抄维摩经抄》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维摩经疏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