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驿。大和上乘舟与大守别去。从此七日至润州江宁县。入瓦官寺登宝阁。阁高二十丈。是梁武帝之所建也。至今三百余岁。微有倾损。昔一夜暴风急吹。明旦人看阁下四隅有四神迹。长三尺入地三寸。今造四神王像。扶持阁四角。其神迹今尚存焉。昔梁武帝。崇信佛法。兴建伽蓝。今有江宁寺。弥勒寺。长庆寺。延祚寺等。其数甚多。庄严雕刻。已尽工巧。大和上之弟子僧灵祐承大和上来。远从栖霞寺迎来。见大和上。五体投地进接大和上足。展转悲泣而叹曰。我大和上远向海东。自谓一生不获再觐。今日亲礼。诚如盲龟开目见日。戒灯重明。昏衢再朗。即引还栖霞寺。住三日。却下摄山。归杨府。过江至新河岸。即入杨子亭既济寺。江都道俗奔填道路。江中迎舟轴舻连接。遂入城住本龙兴寺也。大和上从南振州来至杨府。所经州县立坛授戒。无空过者。今亦于龙兴.崇福.大明.延光.等寺。讲律授戒。暂无停断。昔光州道岸律师命世挺生。天下四百余州以为受戒之主。岸律师迁化之后。其弟子杭州义威律师响振四远。德流八纮。诸州亦以为受戒师。义威律师无当之后。开元二十一年时大和上年满四十六。准南江左净持戒者。唯大和上独秀无伦。道俗归心。仰为受戒之大师。凡前后讲大律并疏四十遍。讲律抄七十遍。讲轻重仪十遍。讲羯磨疏十遍。具修三学。博达五乘。外秉威仪。内求奥理。讲授之间。造立寺舍。供养十方众僧。造佛菩萨像其数无量。缝纳袈裟千领。布袈裟二千余领。送五台山僧。设无遮大会。开悲田而救济贫病。启敬田而供养三宝。写一切经三部。各一万一千卷。前后度人授戒略计过四万有余。其弟子中超群拔萃为世师范者。即有榻州崇福寺僧祥彦。润州天响寺僧道金。西京安国寺僧璇光。润州栖霞寺僧希瑜。扬州白塔寺僧法进润州栖霞寺僧干印。沛州相国寺僧神邕。润州三昧寺僧法藏。江州大林寺僧志恩。洛州福先寺僧灵祐。扬州既济寺僧明烈。西京安国寺僧明债。越州道树寺僧璇真。扬州兴云寺僧惠琮。天台山国清寺僧法云等三十五人。并为翘楚。各在一方。弘法于世导化群生
天宝十二载次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国使大使特进藤原朝臣清河。副使银青光录大夫光禄卿大伴宿弥胡麻吕。副使银青光禄大夫秘书监吉备朝臣真备。卫尉卿安倍朝臣朝衡等来至延光寺。白大和上云。弟子等早知大和上五回渡海。向日本国。将欲传教。故今亲奉颜色顶礼欢喜。弟子等先录大和上尊名并持律弟子五僧。已奏闻主上。向日本传戒。主上要令将道士去。日本君王先不崇道士法。便奏留春桃原等四人。令住学道士法。为此大和上各亦奏退。愿大和上自作方便。弟子等自在载国信物船四舶。行装具足。去亦无难。时大和上许诺已竟。时扬州道俗皆云。大和上欲向日本国。由是龙兴寺防护甚固。无由进发。时有仁干禅师。从务州来。密知大和上欲出。备具船舫于江头相待。大和上于天宝十二载十月二十九日戌时从龙兴寺出。至江头乘船下。时有二十四沙弥。悲泣走来白大和上言。大和上今向海东重观无由。我今者最后请预结缘。乃于江边为二十四沙弥授戒讫。乘船下至苏州黄洫浦。相随弟子。扬州自塔寺僧法进。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台州开元寺僧思托。扬州兴云寺僧义静。衢州灵耀寺僧法载。窦州开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杨州优婆塞。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誊波国人善听都二十四人。所将如来肉舍利三千粒。功德绣普集变一铺。阿弥陀如来像一铺。雕白栴檀千手像一躯。绣千手像一铺。救世观世音像一铺。药师.弥陀.弥勒菩萨瑞像。各一躯。同障子。金字大方广佛华严经八十卷。大佛名经十六卷。金字大品经一部金字大集经一部。南本涅槃经一部四十卷。四分律一部六十卷。法励师四分疏五本各十卷。光统律师四分疏百二十纸。镜中记二本。智周师菩萨戒疏五卷。灵溪释子菩萨戒疏二卷。天台止观法门。玄义文句各十卷。四教仪十二卷。次第禅门十一卷。行法华忏法一卷。小止观一卷。六妙门一卷。明了论一卷。定宾律师饰宗义记九卷。补释饰宗记一卷。戒疏二本各一卷。观音寺亮律师义记二本十卷。南山宣律师含注戒本一卷及疏。行事钞五本。羯磨疏等二本。怀素律师戒本疏四卷。大觉律师批记十四卷。音训二本。比丘尼传二本四卷玄奘法师西域记一本十二卷。终南山宣律师关中创开戒坛图经一卷。合四十八部。及玉环水精手幡四口。□□金珠□西国琉璃瓶盛□菩提子三斗。青莲华廿茎。玳瑁叠子八面。天竺革履二緉。王右军真迹行书一帖。小王真迹行书三帖。天竺朱和等杂体书五十帖。□□□□□□□□□□□□。水精手幡已下皆进内里。又阿育王塔样金铜塔一区。二十三日庚寅大使处分大和上已下分乘副使已下舟毕。后大使已下共议曰。方今广陵郡又觉知大和上向日本国。将欲搜舟。若被搜得为使有妨。又风被漂还着唐界。不免罪恶。由是众僧总下舟留。十一月十日丁未夜。大伴副使窃招大和上及众僧。纳己舟总不令知。十三日普照师从越余姚郡来乘吉备副使舟。十五日壬子四舟同发。有一雉。飞第一舟前。仍下碇留。十六日发。二十一日戊午第一第二两舟同到阿儿奈波岛。在多祢岛西南。第三舟昨夜已泊同处。十二月六日南风起。第一舟着石不动。第二舟发向多祢去。七日至益救岛。十八日自益救发。十九日风雨大发。不知四方。午时浪上见山顶。二十日乙酉午时第二舟着萨摩国阿多郡秋妻屋浦。二十六日辛卯延庆师引大和上入太宰府
天平胜宝六年甲午正月十一日丁未副使从四位上大伴宿祢胡麻吕奏大和上到筑志太宰府。二月一日到难波。唐僧崇道等迎慰供养。三日至河内国。大纳言正二位藤原朝臣仲麻吕遣使迎慰。复有道璇律师。遣弟子僧善谈等迎劳。复有高行僧志忠。贤璟.灵福.晓贵等三十余人。迎来礼谒。四日入京。敕遣正四位下安宿王。于罗城门外迎慰拜劳。引入东大寺安置。五日唐道璇律师婆罗门菩提僧正来慰问。宰相.右大臣.大纳言已下官人百余人来礼拜问讯。后敕使正四位下吉备朝臣真备来口诏曰。大德和上远涉沧波来投此国。诚副朕意。喜慰无喻。朕造此东大寺经十余年。欲立戒坛传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诸大德远来传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大和尚。又敕僧都良辨。令录诸监坛大德各进禁内。不经于日敕授传灯大法师位。其年四月。初于卢遮那殿前立戒坛。天皇初登坛受菩萨戒。次皇后皇太子亦登坛受戒。寻为沙弥证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又旧大僧灵祐。贤璟.志忠.善顶.道缘.平德.忍基.善谢.行潜.行忍.等八十余人僧。舍旧戒受大和上所授之戒。后于大佛殿西。别作戒坛院。即移天皇受戒坛土筑作之。大和上从天宝二载。始为传戒五度装束。渡海艰辛。虽被漂回。本愿不退。至第六度过日本。三十六人总无常去。退心道俗二百余人。唯有大和上学问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度。经逾十二年。遂果本愿。来传圣戒。方知济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极多
时有四方来学戒律者。缘无供养多有退还。此事漏闻于天听。仍以宝字元年丁酉十一月二十三日。敕施备前国水田一百町。大和上以此田欲立伽蓝。时有敕旨。施大和上园地一区。是故一品新田部亲王之旧宅。普照.思托请大和上以此地为伽蓝。长传四分律藏。法励四分律疏。镇国道场饰宗义记。宣律师钞。以持戒之力。保护国家。大和上言。大好。即宝字三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名。后请官额。依此为定。还以此日请善俊师。讲件疏记等。所立者今唐招提寺是也。初大和上受中纳言从三位冰上真人之延请。就宅窃尝其土。知可立寺。仍语弟子僧法智。此福地也。可立伽蓝。今遂成寺。可谓明鉴之先见也。大和上诞生象季。亲为佛使。经云如来处处度人。汝等亦敩如来。广行度人。大和上既承遗风度人逾于四万。如上略件及讲遍数。唐道璇律师请大和上门人思托曰承学有基绪。璇弟子闲汉语者。令学励疏并镇国国记。幸见开导。僧思托便受于大安唐院。为忍基等四五年中研磨数遍。宝字三年僧忍基于东大唐院讲.疏记。僧善俊于唐寺讲件疏记。僧忠慧于近江讲件。疏记。僧惠新于大安塔院讲件疏记。僧常巍于大安寺讲件疏记。僧真法于兴福寺讲件疏记。从此以来。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资相传。遍于寰宇。如佛所言。我诸弟子展转行之。即为如来常在不灭。亦如一灯燃百千灯。暝者皆明明不绝
宝字七年癸卯春。弟子僧忍基梦见讲堂栋梁摧折。寤而惊惧。欲大和上迁化之相也。仍率诸弟子。模大和上之影。是岁五月六日结跏趺座面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后三日顶上犹暖。由是久不殡殓。至于阇维香气满山。平生尝谓僧思托言。我若终已。愿坐死。汝可为我于戒坛院别立影堂。旧住房与僧住。千臂经云。临终端坐如入禅定。当知此人已入初地。以兹验之。圣凡难测。同八年甲辰日本国使遣唐扬州诸寺。皆承大和上之凶闻。总着丧服向东举哀三日。都会龙兴寺。设大斋会。其龙兴寺先是失火皆被烧。大和上昔住院房。独不烧损。是亦戒德之余庆也唐大和上东征传一卷宝龟十年岁次己未二月八日己卯撰
初谒 大和上二首并序
闻夫佛法东流。摩腾入于甲洛。真教南被。僧会游于吴都。未丧斯文。必有命世。将弘兹道。实待明贤。我皇帝据此龙图。济苍生于八表。受彼佛记。导黔首于三乘。则有负鼎掷钧。虽比肩于绛阙。而乘杯听铎。未连影于玄门。爰有鉴真大和上。张戒网而曾临。法进阇梨。照智炬而戾止像化多士。于斯为盛。玄风不坠。寔赖兹焉。弟子浪迹嚣尘。驰心真际。奉三归之有地。欣一觉之非遥。欲赞芳猷。奋弱管。云尔
摩腾游汉阙 僧会入吴宫
岂若真和上 含章渡海东
禅林戒网密 慧苑觉华丰
欲识玄津路 缁门得妙工
我是无明客 长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诱 怀抱绝埃尘
道种将萠夏 空华更落春
自归三宝德 谁畏六魔嗔
五言伤 大和上传灯逝
日本国传灯沙门释思托
上德乘杯渡 金人道已东
戒香余散馥 慧炬复流风
月隐归灵鹫 珠逃入梵宫
神飞生死表 遗教法门中
五言伤 大和上
金紫光禄大夫中纳言行式部卿石上宅嗣
上德从迁化 余灯欲断风
招提禅草刬 戒院觉华空
生死悲含恨 真如欢岂穷
惟视常修者 无处不遗踪
五言伤 大和上
图书寮兼但马守藤原朝臣刷雄
万里传灯照 风云远国香
禅光籴百亿 戒月皎千乡
哀哉归净土 悲哉赴泉场
寄语腾兰迹 洪慈万代光
五言因使日本愿谒鉴真大和上。已灭度不觐尊颜。嗟而述怀
都虞候冠军大将军试太常卿上柱国高鹤林
上方传佛教 名僧号鉴真
怀藏通邻国 真如转付民
早嫌居五浊 寂灭离嚣尘
禅院从今古 青松绕塔新
法留千载住 名记万年春
七言伤 大和上
传灯贤大法师大僧都沙门 释法进
大师慈育契圆空 远迈传灯照海东
度物草筹盈石室 散流佛戒绍遗踪
化毕分身归净国 娑婆谁复为验龙
唐王玄策中天竺行记并唐百官撰西域志逸文
(中天竺行记。又名西国行传.西国行记。其文载在法苑珠林诸经要集等。今唯略示所在)一婆栗阇国王为汉人设五女戏事 法苑珠林卷第四(大正五三 P. 296a)二吐番国镬汤事 法苑珠林卷第八(大正五三 P. 332a)三泥婆罗国火池事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大正五三 P. 405a) 诸经要集卷第一(大正五四)四佛顶骨从西国将来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三 P. 498a)五过净名宅以笏量基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三 P. 501c)六摩诃菩提树像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三 P. 502c)七摩诃菩提寺立碑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三 P. 503a)八耆阇崛山立碑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三 P. 504a)九吐蕃国南界宝山事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大正五三 P. 770b)一○拘那罗王子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大正五三 P. 960a)一一摩伽陀国称人之法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大正五三 P. 963a)一二菩提寺王达磨师问汉敕使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八(大正五三 P. 1012c)一三摩伽陀国菩提寺大德僧赊那去线陀算出佛般涅槃时事 法苑珠林卷第百(大正五三 P. 1028b)一四瞻波国修罗窟事 法苑珠林卷第五(大正五三 P. 310b)一五佛袈裟事(娑罗双树林释迦佛素像事耆阇崛山佛袈裟石事)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五(大正五三 P. 559b)一六西域所见之塔事(罽宾国汉寺事。龙树菩萨入大海化哉王事。龙树菩萨于波罗奈国造塔七百所事。西域乾陀罗城东南雀离浮图事)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八(大正五三 P. 589a)一七乌苌国檀特山寺事 法苑珠林卷第三十九(大正五三 P. 597b)一八王玄策使至西域前后三度事五三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大正五三 P. 703c)
唐常愍游天竺记逸文
(游天竺记又名游历记其文载在三宝感应要略录今唯略示所在)一 第一优填王波斯匿王释迦金木像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大正五一 P. 827a)二 第十北印度僧伽补罗国沙门达磨流支 感释迦像惊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大正五一 P. 830b)三 第二十九造毗卢遮那佛像拂障难感应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大正五一 P. 833b)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