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驿。大和上乘舟與大守別去。從此七日至潤州江甯縣。入瓦官寺登寶閣。閣高二十丈。是梁武帝之所建也。至今叁百余歲。微有傾損。昔一夜暴風急吹。明旦人看閣下四隅有四神迹。長叁尺入地叁寸。今造四神王像。扶持閣四角。其神迹今尚存焉。昔梁武帝。崇信佛法。興建伽藍。今有江甯寺。彌勒寺。長慶寺。延祚寺等。其數甚多。莊嚴雕刻。已盡工巧。大和上之弟子僧靈祐承大和上來。遠從棲霞寺迎來。見大和上。五體投地進接大和上足。展轉悲泣而歎曰。我大和上遠向海東。自謂一生不獲再觐。今日親禮。誠如盲龜開目見日。戒燈重明。昏衢再朗。即引還棲霞寺。住叁日。卻下攝山。歸楊府。過江至新河岸。即入楊子亭既濟寺。江都道俗奔填道路。江中迎舟軸舻連接。遂入城住本龍興寺也。大和上從南振州來至楊府。所經州縣立壇授戒。無空過者。今亦于龍興.崇福.大明.延光.等寺。講律授戒。暫無停斷。昔光州道岸律師命世挺生。天下四百余州以爲受戒之主。岸律師遷化之後。其弟子杭州義威律師響振四遠。德流八纮。諸州亦以爲受戒師。義威律師無當之後。開元二十一年時大和上年滿四十六。准南江左淨持戒者。唯大和上獨秀無倫。道俗歸心。仰爲受戒之大師。凡前後講大律並疏四十遍。講律抄七十遍。講輕重儀十遍。講羯磨疏十遍。具修叁學。博達五乘。外秉威儀。內求奧理。講授之間。造立寺舍。供養十方衆僧。造佛菩薩像其數無量。縫納袈裟千領。布袈裟二千余領。送五臺山僧。設無遮大會。開悲田而救濟貧病。啓敬田而供養叁寶。寫一切經叁部。各一萬一千卷。前後度人授戒略計過四萬有余。其弟子中超群拔萃爲世師範者。即有榻州崇福寺僧祥彥。潤州天響寺僧道金。西京安國寺僧璇光。潤州棲霞寺僧希瑜。揚州白塔寺僧法進潤州棲霞寺僧幹印。沛州相國寺僧神邕。潤州叁昧寺僧法藏。江州大林寺僧志恩。洛州福先寺僧靈祐。揚州既濟寺僧明烈。西京安國寺僧明債。越州道樹寺僧璇真。揚州興雲寺僧惠琮。天臺山國清寺僧法雲等叁十五人。並爲翹楚。各在一方。弘法于世導化群生
天寶十二載次癸巳十月十五日壬午。日本國使大使特進藤原朝臣清河。副使銀青光錄大夫光祿卿大伴宿彌胡麻呂。副使銀青光祿大夫秘書監吉備朝臣真備。衛尉卿安倍朝臣朝衡等來至延光寺。白大和上雲。弟子等早知大和上五回渡海。向日本國。將欲傳教。故今親奉顔色頂禮歡喜。弟子等先錄大和上尊名並持律弟子五僧。已奏聞主上。向日本傳戒。主上要令將道士去。日本君王先不崇道士法。便奏留春桃原等四人。令住學道士法。爲此大和上各亦奏退。願大和上自作方便。弟子等自在載國信物船四舶。行裝具足。去亦無難。時大和上許諾已竟。時揚州道俗皆雲。大和上欲向日本國。由是龍興寺防護甚固。無由進發。時有仁幹禅師。從務州來。密知大和上欲出。備具船舫于江頭相待。大和上于天寶十二載十月二十九日戌時從龍興寺出。至江頭乘船下。時有二十四沙彌。悲泣走來白大和上言。大和上今向海東重觀無由。我今者最後請預結緣。乃于江邊爲二十四沙彌授戒訖。乘船下至蘇州黃洫浦。相隨弟子。揚州自塔寺僧法進。泉州超功寺僧昙靜。臺州開元寺僧思托。揚州興雲寺僧義靜。衢州靈耀寺僧法載。窦州開元寺僧法成等一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叁人。楊州優婆塞。潘仙童。胡國人安如寶。昆侖國人軍法力。謄波國人善聽都二十四人。所將如來肉舍利叁千粒。功德繡普集變一鋪。阿彌陀如來像一鋪。雕白栴檀千手像一軀。繡千手像一鋪。救世觀世音像一鋪。藥師.彌陀.彌勒菩薩瑞像。各一軀。同障子。金字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大佛名經十六卷。金字大品經一部金字大集經一部。南本涅槃經一部四十卷。四分律一部六十卷。法勵師四分疏五本各十卷。光統律師四分疏百二十紙。鏡中記二本。智周師菩薩戒疏五卷。靈溪釋子菩薩戒疏二卷。天臺止觀法門。玄義文句各十卷。四教儀十二卷。次第禅門十一卷。行法華忏法一卷。小止觀一卷。六妙門一卷。明了論一卷。定賓律師飾宗義記九卷。補釋飾宗記一卷。戒疏二本各一卷。觀音寺亮律師義記二本十卷。南山宣律師含注戒本一卷及疏。行事鈔五本。羯磨疏等二本。懷素律師戒本疏四卷。大覺律師批記十四卷。音訓二本。比丘尼傳二本四卷玄奘法師西域記一本十二卷。終南山宣律師關中創開戒壇圖經一卷。合四十八部。及玉環水精手幡四口。□□金珠□西國琉璃瓶盛□菩提子叁鬥。青蓮華廿莖。玳瑁疊子八面。天竺革履二緉。王右軍真迹行書一帖。小王真迹行書叁帖。天竺朱和等雜體書五十帖。□□□□□□□□□□□□。水精手幡已下皆進內裏。又阿育王塔樣金銅塔一區。二十叁日庚寅大使處分大和上已下分乘副使已下舟畢。後大使已下共議曰。方今廣陵郡又覺知大和上向日本國。將欲搜舟。若被搜得爲使有妨。又風被漂還著唐界。不免罪惡。由是衆僧總下舟留。十一月十日丁未夜。大伴副使竊招大和上及衆僧。納己舟總不令知。十叁日普照師從越余姚郡來乘吉備副使舟。十五日壬子四舟同發。有一雉。飛第一舟前。仍下碇留。十六日發。二十一日戊午第一第二兩舟同到阿兒奈波島。在多祢島西南。第叁舟昨夜已泊同處。十二月六日南風起。第一舟著石不動。第二舟發向多祢去。七日至益救島。十八日自益救發。十九日風雨大發。不知四方。午時浪上見山頂。二十日乙酉午時第二舟著薩摩國阿多郡秋妻屋浦。二十六日辛卯延慶師引大和上入太宰府
天平勝寶六年甲午正月十一日丁未副使從四位上大伴宿祢胡麻呂奏大和上到築志太宰府。二月一日到難波。唐僧崇道等迎慰供養。叁日至河內國。大納言正二位藤原朝臣仲麻呂遣使迎慰。複有道璇律師。遣弟子僧善談等迎勞。複有高行僧志忠。賢璟.靈福.曉貴等叁十余人。迎來禮谒。四日入京。敕遣正四位下安宿王。于羅城門外迎慰拜勞。引入東大寺安置。五日唐道璇律師婆羅門菩提僧正來慰問。宰相.右大臣.大納言已下官人百余人來禮拜問訊。後敕使正四位下吉備朝臣真備來口诏曰。大德和上遠涉滄波來投此國。誠副朕意。喜慰無喻。朕造此東大寺經十余年。欲立戒壇傳受戒律。自有此心日夜不忘。今諸大德遠來傳戒。冥契朕心。自今以後。受戒傳律。一任大和尚。又敕僧都良辨。令錄諸監壇大德各進禁內。不經于日敕授傳燈大法師位。其年四月。初于盧遮那殿前立戒壇。天皇初登壇受菩薩戒。次皇後皇太子亦登壇受戒。尋爲沙彌證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又舊大僧靈祐。賢璟.志忠.善頂.道緣.平德.忍基.善謝.行潛.行忍.等八十余人僧。舍舊戒受大和上所授之戒。後于大佛殿西。別作戒壇院。即移天皇受戒壇土築作之。大和上從天寶二載。始爲傳戒五度裝束。渡海艱辛。雖被漂回。本願不退。至第六度過日本。叁十六人總無常去。退心道俗二百余人。唯有大和上學問僧普照。天臺僧思托。始終六度。經逾十二年。遂果本願。來傳聖戒。方知濟物慈悲宿因深厚。不惜身命。所度極多
時有四方來學戒律者。緣無供養多有退還。此事漏聞于天聽。仍以寶字元年丁酉十一月二十叁日。敕施備前國水田一百町。大和上以此田欲立伽藍。時有敕旨。施大和上園地一區。是故一品新田部親王之舊宅。普照.思托請大和上以此地爲伽藍。長傳四分律藏。法勵四分律疏。鎮國道場飾宗義記。宣律師鈔。以持戒之力。保護國家。大和上言。大好。即寶字叁年八月一日。私立唐律招提名。後請官額。依此爲定。還以此日請善俊師。講件疏記等。所立者今唐招提寺是也。初大和上受中納言從叁位冰上真人之延請。就宅竊嘗其土。知可立寺。仍語弟子僧法智。此福地也。可立伽藍。今遂成寺。可謂明鑒之先見也。大和上誕生象季。親爲佛使。經雲如來處處度人。汝等亦敩如來。廣行度人。大和上既承遺風度人逾于四萬。如上略件及講遍數。唐道璇律師請大和上門人思托曰承學有基緒。璇弟子閑漢語者。令學勵疏並鎮國國記。幸見開導。僧思托便受于大安唐院。爲忍基等四五年中研磨數遍。寶字叁年僧忍基于東大唐院講.疏記。僧善俊于唐寺講件疏記。僧忠慧于近江講件。疏記。僧惠新于大安塔院講件疏記。僧常巍于大安寺講件疏記。僧真法于興福寺講件疏記。從此以來。日本律儀漸漸嚴整。師資相傳。遍于寰宇。如佛所言。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即爲如來常在不滅。亦如一燈燃百千燈。暝者皆明明不絕
寶字七年癸卯春。弟子僧忍基夢見講堂棟梁摧折。寤而驚懼。欲大和上遷化之相也。仍率諸弟子。模大和上之影。是歲五月六日結跏趺座面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後叁日頂上猶暖。由是久不殡殓。至于阇維香氣滿山。平生嘗謂僧思托言。我若終已。願坐死。汝可爲我于戒壇院別立影堂。舊住房與僧住。千臂經雲。臨終端坐如入禅定。當知此人已入初地。以茲驗之。聖凡難測。同八年甲辰日本國使遣唐揚州諸寺。皆承大和上之凶聞。總著喪服向東舉哀叁日。都會龍興寺。設大齋會。其龍興寺先是失火皆被燒。大和上昔住院房。獨不燒損。是亦戒德之余慶也唐大和上東征傳一卷寶龜十年歲次己未二月八日己卯撰
初谒 大和上二首並序
聞夫佛法東流。摩騰入于甲洛。真教南被。僧會遊于吳都。未喪斯文。必有命世。將弘茲道。實待明賢。我皇帝據此龍圖。濟蒼生于八表。受彼佛記。導黔首于叁乘。則有負鼎擲鈞。雖比肩于绛阙。而乘杯聽铎。未連影于玄門。爰有鑒真大和上。張戒網而曾臨。法進阇梨。照智炬而戾止像化多士。于斯爲盛。玄風不墜。寔賴茲焉。弟子浪迹囂塵。馳心真際。奉叁歸之有地。欣一覺之非遙。欲贊芳猷。奮弱管。雲爾
摩騰遊漢阙 僧會入吳宮
豈若真和上 含章渡海東
禅林戒網密 慧苑覺華豐
欲識玄津路 缁門得妙工
我是無明客 長迷有漏津
今朝蒙善誘 懷抱絕埃塵
道種將萠夏 空華更落春
自歸叁寶德 誰畏六魔嗔
五言傷 大和上傳燈逝
日本國傳燈沙門釋思托
上德乘杯渡 金人道已東
戒香余散馥 慧炬複流風
月隱歸靈鹫 珠逃入梵宮
神飛生死表 遺教法門中
五言傷 大和上
金紫光祿大夫中納言行式部卿石上宅嗣
上德從遷化 余燈欲斷風
招提禅草刬 戒院覺華空
生死悲含恨 真如歡豈窮
惟視常修者 無處不遺蹤
五言傷 大和上
圖書寮兼但馬守藤原朝臣刷雄
萬裏傳燈照 風雲遠國香
禅光籴百億 戒月皎千鄉
哀哉歸淨土 悲哉赴泉場
寄語騰蘭迹 洪慈萬代光
五言因使日本願谒鑒真大和上。已滅度不觐尊顔。嗟而述懷
都虞候冠軍大將軍試太常卿上柱國高鶴林
上方傳佛教 名僧號鑒真
懷藏通鄰國 真如轉付民
早嫌居五濁 寂滅離囂塵
禅院從今古 青松繞塔新
法留千載住 名記萬年春
七言傷 大和上
傳燈賢大法師大僧都沙門 釋法進
大師慈育契圓空 遠邁傳燈照海東
度物草籌盈石室 散流佛戒紹遺蹤
化畢分身歸淨國 娑婆誰複爲驗龍
唐王玄策中天竺行記並唐百官撰西域志逸文
(中天竺行記。又名西國行傳.西國行記。其文載在法苑珠林諸經要集等。今唯略示所在)一婆栗阇國王爲漢人設五女戲事 法苑珠林卷第四(大正五叁 P. 296a)二吐番國镬湯事 法苑珠林卷第八(大正五叁 P. 332a)叁泥婆羅國火池事 法苑珠林卷第十六(大正五叁 P. 405a) 諸經要集卷第一(大正五四)四佛頂骨從西國將來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叁 P. 498a)五過淨名宅以笏量基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叁 P. 501c)六摩诃菩提樹像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叁 P. 502c)七摩诃菩提寺立碑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叁 P. 503a)八耆阇崛山立碑事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九(大正五叁 P. 504a)九吐蕃國南界寶山事 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四(大正五叁 P. 770b)一○拘那羅王子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大正五叁 P. 960a)一一摩伽陀國稱人之法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一(大正五叁 P. 963a)一二菩提寺王達磨師問漢敕使事 法苑珠林卷第九十八(大正五叁 P. 1012c)一叁摩伽陀國菩提寺大德僧賒那去線陀算出佛般涅槃時事 法苑珠林卷第百(大正五叁 P. 1028b)一四瞻波國修羅窟事 法苑珠林卷第五(大正五叁 P. 310b)一五佛袈裟事(娑羅雙樹林釋迦佛素像事耆阇崛山佛袈裟石事) 法苑珠林卷第叁十五(大正五叁 P. 559b)一六西域所見之塔事(罽賓國漢寺事。龍樹菩薩入大海化哉王事。龍樹菩薩于波羅奈國造塔七百所事。西域乾陀羅城東南雀離浮圖事) 法苑珠林卷第叁十八(大正五叁 P. 589a)一七烏苌國檀特山寺事 法苑珠林卷第叁十九(大正五叁 P. 597b)一八王玄策使至西域前後叁度事五叁 法苑珠林卷第五十五(大正五叁 P. 703c)
唐常愍遊天竺記逸文
(遊天竺記又名遊曆記其文載在叁寶感應要略錄今唯略示所在)一 第一優填王波斯匿王釋迦金木像感應 叁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五一 P. 827a)二 第十北印度僧伽補羅國沙門達磨流支 感釋迦像驚感應 叁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五一 P. 830b)叁 第二十九造毗盧遮那佛像拂障難感應 叁寶感應要略錄卷上(大正五一 P. 833b)
功德無量:如果您發現本經文有誤/缺,可以點我為眾生修正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