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於命終時得如是念。我於佛像塔廟等前。已曾供養作是念。已心生踊悅。是為二明。因此便能起念佛覺。又於命終時見餘眾生奉行布施。是他作已起。如是念我。亦曾於佛支提所奉施燈明。我令亦當復行布施得欣喜心已無有死苦。是為三明。因此便得念法之心死得生天者。謂信男女等。於佛塔廟施燈明已死便生於三十三天。生彼天已於五種事而得清淨。一者得身清淨。二者於諸天中得殊勝威德。三者常得清淨念慧。四者常得聞於稱意之聲。五者所得眷屬常稱彼意心得欣喜。得成正覺者。如偈說言。牟尼牛王清淨眼。以好燈明照彼塔。得於無漏無上道。其身光明照十方。見四真諦具十力。不共之法亦究竟。得遍見眼成善逝。此果皆由布施燈
經。或復至不絕 五續明。謂經七七日也
經。當造至四十九尺 六造幡。謂造五色續命神幡長四十九尺故。隨願往生經云。幡蓋供養已。隨心所願至成菩提。幡隨風轉破碎都盡。至成微塵風吹幡塵。其福無量。幡一轉時。轉輪王位。乃至吹塵小王之位。其福無量。問。唐宋二本明放四十九。生何獨隨文闕而不載。答。此文在於譯家。義准合有
經。復次至王等 二明除難文分為六。一災興王境。二七難侵民。三皇帝垂慈。四宜修上供。五肅清役勵。六帝壽遐延。此則初也。言灌頂者。謂最大國太子初登位時。諸小國王及諸群臣。各取四大海水灌其頭頂名灌頂王
經。若災難起時至不雨難 二七難侵民。問。何故七難俱時出現。答。金光明經第六卷說。由王暴虐不修善事。諸天即便捨離。是王令其國敗生大愁惱。兄弟姊妹眷屬妻子孤迸流離身亦亡滅。流星數墮二日並現。他方惡賊侵掠其土人民飢餓多諸疾疫。所重大臣捨離薨亡。象馬車乘一念喪滅。諸家財產國土所有互相劫奪刀兵而死。五星諸宿違失常度諸惡疾。疫流遍其國。諸受竉錄所任大臣及諸群僚專行非法。如是行惡偏受恩遇修善法者。日日衰滅。於行惡者而生恭敬。見修善者。心不顧錄惡星變動羅剎亂行三災並現。七難便起。今此七難配為三災。初一難是疾疫。次四難是刀兵。後二難是飢饉
經。爾時至諸繫閉 三皇帝垂慈。謂剎利大王。應於一切起慈悲心。放諸囚禁
經。依前至如來 四宜修上供。謂依前法七日七夜自受齋戒等
經。時灌頂至即得安隱 五肅清役勵文分為四。一除他方反逆難。二除非時風雲難。三除人民疾疫難。四除惡星變怪難。此則初也。其王境界即得安隱者。明他方侵逼難自界反逆難得除之相
經。風雨至豐熟 二除非時風雨難。風雨以時禾稼成就國土豐熟者。明非時風雨難。過時不雨難得除之相
經。一切國界至擾亂眾生 三除人民疾疫難。一切國界所有眾生無病安樂多生歡喜。於其國界亦無夜叉羅剎毘舍闍等諸惡鬼神擾亂眾生者。明人民疾疫難得除之相
經。所有惡相皆即不現 四除惡星變怪難。所有惡相皆即不現者。明星宿變怪難日月薄蝕難得除之相
經。彼灌頂至並得增益 六帝壽遐延。謂帝王自身壽命色力等皆得增益
經。爾時慧命至而可更延 六令延遐壽文分為三。一難。二通。三辨。此則初也。明阿難設難前救脫云。於未來世當有眾生身嬰重病。乃至此人神識得迴還時。既言死相現前則是壽命已盡。復言親屬為歸三寶等。即得還復壽命更增故。令難言云何已盡之命而可更延
經。救脫至九橫死耶 二通文分為二。一返質。二順成。此則初也。語阿難言。汝豈不聞。如來所說九橫死耶
經。是故至方便 二順成。是故教以咒藥方便是除橫法故。唐本云是故勸造續命幡燈修諸福德以修福故。盡其壽命不經苦患。宋本復云。我聞世尊說有諸橫。勸造幡燈令其修福。又言昔沙彌救蟻已修福故。盡其壽命不更苦患。身體安寧福德力強使之然也。此答意云何夫橫死者。皆是不定業。此業若有順緣資助則得延長。若無順緣資助則便短促。是故勸造幡燈修敬三寶等福德。以修福德為資助順緣故。遂使是人盡彼先業所感壽命。終不中逢更經枉橫苦患也
經。或有眾生至是為初橫 三辨文分為二。一徵。二結。就初文中文分為九。一醫治失御。二柱被王刑。三放逸亡魂。四火來焚燒。五津流所溺。六逢獸亡生。七飢餒受終八起屍相損。九山崖墜落。此則初也。得病非重等者。以無資緣故而便致死。或後醫人療治失所者。依金光明經第七卷說。流水問父。云何當知四大諸根衰損代謝而得諸病。時父持水而答其子。三月是夏。三月是秋。三月是冬。三月是春。是十二月三月而說。從如是數一歲四時。若二二說足滿六時三三本攝二二現時隨是時節消息飲食是能益身。醫方所說隨是歲中諸根四大代謝增損令身得病。有善醫師隨順四時。三月將養調和六大隨病飲食及以湯藥。問如是諸病何時當發。答多風病者憂則發動。其熱病者秋則發動。等分病者冬則發動。其肺病者春則增劇。問。諸病若增云何對治。答。有風病者。憂則應服肥膩鹹酢及以熱食。有熱病者。秋服冷甜。等分分服甜酢肥膩。肺病春服肥膩辛熱。問。諸病源由因何而起。答。飽食然後則發肺病。於食消時則發熱病。食消已後則發風病。如是四大隨三時發。問。諸病相多食復當云何。答。風病羸損補以蘇膩。熱病下藥服呵梨勒。等分應服三種妙藥。所謂甜辛及以蘇膩。肺病應服隨能吐藥。問。若風熱病肺病等分違時而發當何療治。答。應當任師籌量隨病飲食湯藥。由師失疫不順醫方遇違緣故非時而死。故宋本云。有病不治。又不修福湯藥不順針灸失疫不值良醫為病所困於是滅亡。又法華經第二卷說。若修醫道順方治病。更增他疾。或復致死。若自有病無人救療。設服良藥而復增劇。所患雖輕實不應死而便橫死。是為初橫
經。第二橫者王法所殺 二枉被王刑。此人壽命是不定業。亦是殺生增上果故。涅槃經云。殺生之人得兩種報。一者短命。二者多病。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不受王戮得壽命長。若不修福曩昔殺緣則被王害不得長壽故名橫死
經。第三至害其魂魄 三放逸亡魂。言放逸者。依涅槃經第八卷說。謹慎無放逸。是處名甘露。放逸不謹慎是名為死句。若不放逸者。則得不死處。如其放逸者。常趣於死路。若放逸者。名為有法。是有為法為第一苦。不放逸者。則名涅槃。彼涅槃者名為甘露。第一最樂。若趣諸行是名死處。婬無度者雖復自妻須避。三長月六及八王日。謂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亦名八節。曰臨產一月產後一月。及三明下若有犯者名為邪婬。問。人守人瞋法守破法應名邪婬。人自有妻。何以為邪。答。既聽受一日一夜。戒墮於法中。本雖是婦。今不自在。過受戒時則非法守。又為傷身乳兒時婬母乳則竭。又以心著婬欲不復護兒非道之處故名邪婬。醉無度者。如鴦崛魔羅飲酒荒亂婬匿其母。其母復與外人交通。持刀殺之。如智度論。佛語難提迦優婆塞。酒有三十五失。何等三十五。一者現世財物產竭。何以故。人飲酒醉心無節限用費無度故。二者眾病之門。三者鬥諍之本。四者裸露無恥。五者醜名惡聲人所不敬。六者覆智慧。七者應所得物而不得已所得物而散失。八者伏匿之事盡為人說。九者種種事業廢不成辨。十者醉為態本。何以故。醉時多失。醉已慚愧憂愁。十一者身力轉少。十二者身色壞。十三者不知敬父。十四者不知敬母。十五者不敬沙門。十六者不敬婆羅門。十七者不敬伯叔及尊長。何以故。醉悶恍忽無所別故。十八者不尊敬仙。十九者不敬法。二十者不敬僧。二十一者朋黨惡人。二十二者疏遠賢善。二十三者作破戒人。二十四者無慚愧。二十五者不守六情。二十六者從色放逸。二十七者人所憎惡不喜見之。二十八者貴重親屬及知識所共儐棄。二十九者行不善法。三十者棄捨善法。三十一者明智人士所不信用。何以故。酒放逸故。三十二者遠離涅槃。三十三者種狂癡因緣。三十四者身壞命終墮惡埿梨中。三十五者若得為人所生之處。常當狂騃。由婬醉無度惱亂眾生。為諸非人害。其魂魄不得長壽故為橫死
經。第四橫者為火所燒 四火來焚燒此人不定壽業。是焚燒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資助。則不為火焚。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火燒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五橫者為水所溺 五津流所溺此人不定壽業。是沈溺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不為水溺。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水溺。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第六橫者入師子虎豹諸惡獸中 六逢獸。六生此人不定壽業。是食肉害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不為惡獸等所噉。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獸所噉。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七橫者至因此致死 七飢餒受終。此人不定壽業是奪眾生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飲食豐足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飲食因之。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八橫者至之所損害 八起屍相損。此人不定壽業是行毒藥厭咒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不為毒藥厭咒中害。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為毒藥厭咒中害。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第九橫者投巖取死 九山崖墜落。此人不定壽業是陷墜眾生增上果。若遇順緣修福等資助。則不墜巖壽命延長。如其不爾則壽命短促故為橫死
經。是名如來至無量諸橫 二結。以不定業既多修福又少。是故諸橫實為難可具盡宣說
經。爾時至會坐 第五大將解衛文分為三。一明大將。二明擁護。三明讚勸。就初文中文分為三。一總標大將。二別列其名。三明其眷屬。此則初也。能大將領鬼神故名大將
經。所謂至鼻羯羅大將 二別列其名。此鬼神名。是鬼神語天竺諸人亦自不解。此三譯家皆悉不翻。其中少小不同者。諸來三藏音有楚夏
經。此等至以為眷屬 三明其眷屬。謂此諸大將各有七千夜叉以為眷屬
經。皆同一聲至惡道之怖 二明擁護文分為三。一荷恩。二歸敬。三願護。此則初也
經。我今至歸依僧 二歸敬。此三歸依如前已辨
經。皆當至安樂 三願護文分為二。一發願。二弘護。此則初也為作義利者。依佛地論第一卷云。現益名義後益名利。世間名義出世名利。福德名義智慧名利
經。隨於何等至悉令滿足 二弘護。阿蘭拏處者。亦名阿蘭若。或阿練若。皆同也。瑜伽二十五說。云何名為住阿練若。謂住空閑山林坰野受用邊際所有臥具遠離一切村邑聚落。如是名為住阿練若。問幾許名一阿練若。俱舍十二云。十二指為一搩手。二十四指為一肘。四肘為一弓。五百卷為一阿練若。謂在在處處流布此經。受持如來名號。親近供養者。我等神將并及眷屬為正法故。常護是人。皆便解脫一切苦難諸有所求悉令滿足
經。爾時世尊至一切眾生 三明讚勸。時佛讚勸諸大將害汝等若念如來恩者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經。爾時慧命至云何奉持 第六慶喜清持文分為二。一阿難問名。二如來酬答。就初文中文分為二。一問經名。二問受持雙問也。此經何名者是問名。云何奉持者是問持
經。佛言至當如是持 二如來酬答文分為二。一答問名。二答受持名。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昔所發殊勝大願是答名。當如是持是答持
經。時婆伽婆至歡喜奉行 自下第三明依教奉行分聞佛所說歡喜奉行者。依伽耶山頂經論云。天親菩薩明三種清淨。所以歡喜。一說者淨明如來是一切智人。普為眾生盡說頓說無有藏法之垢故說者清淨。二所說法淨明所說經教與理相應隨順善導句義美妙故所說清淨。三受法者淨明聽法之時一心正信不相是非聞即受行故。受者清淨具三清淨所以歡喜
慧觀昔因問道得履京華備踐講筵十有餘載遂逢永淳飢餒杖錫旋歸疑痼膏肓罔知析滯每翫味茲典常諷誦受持然粗薄通麤得文意不量闇短輒述所聞捃摭群□□□疏例豈敢傳諸學私將□□□□披尋時聞示過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