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动颂释章》

「经疏部」经文1738卷36页码:P0709
唐 澄观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等觉位以菩萨胜智为体。后妙觉位以佛果四智为体。举能取所故且论智。理实涅槃亦是二位之体也。如是已说十地差别。十定通忍其相云何。颂曰

  普妙次清知  智了众法无

  他天宿知成  住善出一一

  音顺无如如  如如如如如

  释曰。颂中上半颂十定法。次半如次颂十通法。后半如次颂十忍法。此定等法十地胜进。故十地后方说十定。即六位中第五位也。言六位者一十住位二十行位三十向位四十地位五无垢地六妙觉地。此义如本业经等广说应知。云何十定。一普光大三昧二妙光大三昧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大三昧四清净深心行大三昧五知过去庄严藏大三昧六智光明藏大三昧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大三昧八众生差别身大三昧九法界自在大三昧十无碍轮大三昧。云何十通。一他心智通二天眼智通三宿住随念智通四知未来际劫智通五成就无碍清净天耳六住无体性神智通七善分别一切众生言音智通八出生无量阿僧祇色身庄严智通九一切法智通十一切法灭尽三昧智通。云何十忍。一音声忍二顺忍三无生法忍四如幻忍五如焰忍六如梦忍七如响忍八如影忍九如化忍十如空忍。此三法中初云定者。梵云三昧此云等持。离于沉掉专注一境持心不散。是定住义故以等持而名为定。次云通者亦名神通。妙用难测曰神。自在无碍名通。同名智者缘境无壅名通。通是智用故云智通。后云忍者于所闻法忍解印可纳受。体即是智。如是诸义如经广说。恐繁不具。如上法门普机所入。以何为门能入彼法。此能入门略有十种。颂曰

  同因秘微十  诸一诸随托

  释曰。此半颂颂法门能入。七处九会所说诸法皆以十门为彼能入。故法门后方说十门。何等为十。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因陀罗网境界门。三秘密隐显俱成门。四微细相容安立门。五十世隔法异成门。六诸藏纯杂具德门。七一多相容不同门。八诸法相即自在门。九随心回转善成门。十托事显法生解门。释此十门略有二门。一立义门二解释门。初立义门者略立十义门以显无尽。何者为十。一教义即摄一乘三乘乃至五乘等一切教义余可准之。二理事即摄一切理事。三解行即摄一切解行。四因果即摄一切因果。五人法即摄一切人法。六分齐境位即摄一切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即摄一切师弟法智。八主伴依正即摄一切主伴依正。九随生根欲示现即摄一切随生根欲示现。十逆顺体用自在业等即摄一切逆顺体用自在业等。此等十门为首皆各总摄一切法成无尽也。又有十义。一色二心三时四处五身六方七教八义九行十位。色者谓外器世间能造所造。下至微尘上至广刹及中一切所有事物。心者谓佛菩萨及诸众生所有染净心及心法。时者谓迦罗时三摩耶时。大劫小劫九世十世下至一刹那等。处者谓十方世界依色所显大小分量。上至广刹下至一尘毛端等处。身者谓佛身菩萨身二乘人身乃至一切众生身。下至一毛孔上至全身。方者东方南方乃至上方。上至尽十方虚空界下至一毛端量处。教者谓能诠名句字声及通一切。下至一名一句一声一光香等上至种种无量差别名句字等。义者谓教之所诠一切法门。下至一义上至一切。行者谓诸菩萨所有修行无边行海。下至一行上至无尽。位者谓三贤十地等。上至满位下至十住初心等。此上二种十义文异义同。后解释门者亦以十门释前十义以显无尽

  问曰。所以得知十数显无尽者

  答曰。依华严经中立十数为则以显无尽义。初同时具足相应门者。此上十义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无有前后始终等别。具足一切自在逆顺参而不杂成缘起际。海印定中炳然同时显现成矣。此经第七卷普贤三昧品云。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悉能容受无边法界等。释曰此一普贤身遍十方一切世界尘内无边佛会中。一一毛孔现法界中所有诸法莫不皆令同时具足。此且约业用门说也。又第八卷华藏品云。华藏世界所有尘一一尘中见法界(云云)。释曰此约德相门说也。二因陀罗网境界门者。此但从喻异前耳。此上诸义体相自在隐映互现重重无尽。此经第七卷普贤三昧品云。佛身所现一切国土及此国土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世界海尘数佛刹。一一刹中有世界海尘数诸佛。一一佛前有世界海尘数普贤入此三昧(云云)。释曰此且约业用门说也。三秘密隐显俱成门者。此上诸义隐覆显了俱时成就也。此经第十九卷夜摩宫中偈赞品云。十方一切处皆谓佛在此。或见在人间或见在天宫(云云)。释曰此约德相门说也。如佛身隐显既尔当知。言音依果所有及一切法门教义行位等亦然。诸大菩萨成就如是法界体事德相者并准可知。四微细相容安立门者。此上诸义于一念中具足始终同时前后逆顺等一切法门。于一念中炳然同时齐头显现无不明了。犹如束箭齐头显现耳。此经第三十一卷十回向品云。此菩萨于一念中现一切众生各不可说不可说念劫心等。又第六十八卷入法界品云。一一毛孔内各现无数身。一一毛孔内示现无量刹等(云云)。释曰此亦约业用门说也。五十世隔法异成门者。此上诸义遍十世中同时别异具足显现。以时与法不相离故。言十世者过去未来现在三世各有过未及现在即为九世。然此九世迭相即入故成一念。总别合成十世也。此十世具足别异同时显现成缘起故得即入也。此经第五十三卷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说三世。何等为十。所谓过去世说过去世。过去世说未来世。过去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过去世。未来世说现在世。未来世说无尽。现在世说过去世。现在世说未来世。现在世说平等。现在世说三世即一念是为十。菩萨以此普说三世。又彼卷同品云。入可数劫即不可数劫。入不可数劫即可数劫。入一切劫即非劫。入非劫即一切劫。入一切劫即一念等(云云)。六诸藏纯杂具德门者。此上诸义或纯或杂。如前人法等若以人门取即一切皆人故名为纯。又即此人门具含理事等一切差别法故名为杂。此经第二卷妙严品说诸异生众及余同生各各唯得一解脱门是纯门也。第五卷同品中说普贤菩萨得不思议诸解脱门是杂门也。六十五卷入法界品云慈行童女见三十六恒河沙佛。彼诸如来各以异门令慈行入般若波罗蜜普庄严门者此纯杂无碍也。七一多相容不同门者。此上诸义随一门中即具摄前因果理事一切法门。然此一中虽具有多仍一非即是其多耳。余一一门中皆悉如是重重无尽。此经第二十卷十行品云。能于一一三昧中普入无数诸三昧。乃至云无量无边诸国土悉令共入一微尘等(云云)。八诸法相即自在门者。此上诸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圆融自在无碍成耳。所以然者圆融法界无尽缘起。一若无时一切并无。若得一时即得一切。因果俱齐无前后别。此经第十七卷发心功德品云。此初发心菩萨即是佛故。旧经第九卷梵行品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知一切法真实之性具足慧身不由他悟等(云云)。新经文异披勘可知。九随心回转善成门者。此上诸义唯是一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转也。但性起具德故异三乘耳。此经第十九卷夜摩宫中偈赞品云。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色大种无差别。乃至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又第三十七卷十地品云。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复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来于此分别演说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立等(云云)。世亲释云。唯是一心者一切三界唯心转故。云何世谛差别。随顺观世谛即入第一义谛等(云云)。十托事显法生解门者。此上诸义随托别事以显别法。谓诸理事等一切法门。如见此华叶即是见于无尽法界。此经第二十二卷升兜率天宫品云。有百万亿初发心菩萨。才见此座倍更增长一切智心。又彼卷同品云。无生法忍所生一切衣等(云云)。释曰一切供具皆悉从无尽法门所生。是故见一法即通达一切法门。是唯普眼境界非余境界。此上十门随一门中即摄余门无不皆尽

  问曰。此上十门以六相融其义云何

  答曰。一切十句皆有六相故可圆融。谓相有六种。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初一门中无门不摄故名总相。后九种门于一开九故名别相。十门相资各不相违同成一总故名同相。十门相望其义各异故名异相。揽九成一一门圆满故名成相。分一作九九外无一故名坏相

  问曰。此上十门所建所以其义云何

  答曰。此上十门中各有十义。一人法二教义三因果四理事五解行六分齐境位七师弟法智八主伴依正九逆顺体用十随生根欲示现。此等十义皆同时相应成一缘起。故有同时具足相应门。此上诸义随缘起力重重无尽。故有因陀罗网境界门。此上诸义缘起有无各不异。故有秘密隐显俱成门。此上诸义同体门中摄法已尽。故有微细相容安立门。此上诸义各分三际。故有十世隔法异成门。此上诸义体用各隔犹有纯杂。故有诸藏纯杂具德门。此上诸义全力全无力。故有一多相容不同门。此上诸义各有空有义。故有诸法相即自在门。此上诸义缘起自性。故有随心回转善成门。此上诸义各托事解。故有托事显法生解门

  今造如是  嗢陀南颂  为欲初学

  易悟性海  若有见闻  必愿力故

  得无师智  登普贤道

  新译华严经七处九会颂释章(终)

  功德无量:如果您发现本经文有误/缺,可以点我为众生修正此经

✿ 继续阅读 ▪ 新华严经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