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行半正明发愿。于中有十愿即为十段。第一有两偈。愿梦见金鼓得闻忏悔之声。今所赞叹下第二有一偈。愿得如来面貌清净。诸佛功德下第三有两偈。愿梦见如来昼如实说。我当具足下第四有两偈。愿行六度先人后己。别有愿得佛文句。此中愿成道者。意先人后己也。奉贡金鼓下第五有两偈半。愿值释迦得授记莂。若有众生下第六三偈。愿为作众生依止处。我未来下第七有两偈半。愿烦恼业海悉竭无余。于中初偈誓行道。后一偈半正愿。我功德海下第八有五偈半。愿得如来众德具足。当度众生下第九有一偈。愿拔众生苦与众生乐。来世多劫下第十有三偈。愿得净国土犹如诸佛。初一偈誓行道。后两偈正愿。诸愿之初皆应誓行道。但文略无耳。信相当知下第三两偈结会古今也。银相等者。于下授记品即是银相银光也
空品 明波若以导前功德。有四十五偈为三。初四行半偈序略说之意。第二从是身虚伪下二十八行偈正说空理。第三从我断一切下十二行半。明观空利益以劝修。就初有三。初一行表今略说。第二一行半释略说意。第三二行明此说略令蒙众生机。无量余经者指波若等经中。广明有无内外等法悉空寂故言广说。今此经中但明有法与内法空故名略说。凡广略之意亦不可定。若就理为言。广为利根略为钝根。若就教为论。广为钝根略为利根。又复莫问教之与理。广为利根略为钝根。钝根之徒无总持力少智慧故。今此中略意在第三句耳。就第三中初一行知机。次一行说教。异妙方便者。明今此略说异昔广说功称物机故言异妙。种种因缘者。谓下文所说种种事也。若广说无利略说有益故言起大悲也。如我所解者。言今此妙典如证而说。但知众生乐略之意不能广说耳。是身虚伪下。是第二正明空理。于中有二。初二十一行偈明人空。第二从如是诸大下七行偈明法空。就初有二。初十九行半别明五非常门。二从善女当观下明结观空。五非常门者。明众生之身无我无常空苦不净。此是俗谛观也。身即如是。何处有人。本性空寂此即真谛观也。五非常门即为五段。初四行半明无我门。身犹如空聚。结贼所止无有真主。即遣离我。一切诸根各住自性不能相知。各缘自境不能互缘无有自在。此是即遣我也。第二从心如幻化下五行偈明无常门。心识如幻。自生自灭驰骋分别六尘所害。又常依止六根及境。各在所伺在处则灭不能至于异处。如鸟投在细网即死。第三从身空虚伪下二行半明空。言身虚伪虽有衣食无可长养。亦无自我与他诤讼。亦无自性为身正主。但从因缘妄相缘起如机关木人也。第四从地水火风下四行偈明苦门。四大相违风火上升地水二下。又复风火其性是阳向东向南。地水阴性向西与北故。言诸方亦二。第五从心识二性下三行半偈明不净门。初一行半明种子不净。心是梨耶识。是六七二识躁动。起业烦恼不净种子。受六道身故言种子不净。次一行偈外相不净。次半行偈明究竟不净。善女当观下是第二段明真谛。文相可解。如是诸大下是大段第二明法空。于中初两行偈明色法空。次五行偈明色心法空。性无和合者。言四大本是不生故也。无所有故假名。无明者寻无明之体。即是真如净心。何处别有无明体相。故以假名名为无明。犹如波浪离水无别也。从我断一切下。是大段第三举益劝修。于中有二。初八行半偈举果益以劝修。第二于无量劫下四行偈。举因益以劝修。就初有二。初两行偈明自利果。次六行半偈明利他果。我断一切者。谓释迦我佛果由观空理断见缠等裂诸烦恼。汝等亦应欲断烦恼宜修空观故名劝修。此是断德下之劝意类此可寻。五阴舍宅下一行明智慧德果。第二明利他果中有二。初两行半明转法轮果。次四行偈明摄化众生果。就初有二。初一行半就理明转。次一行偈就教明转。开甘露门等句就能化人说。一往略说名。开委悉分别为示。甘露譬涅槃果。如世间人食天甘露得生死果。涅槃亦尔。入甘露城下四句就所化人说。初一句明闻慧。闻慧未证名入城。思慧近证名处室。修慧证得名食味。同法华经中开示悟入。彼经开示即同此经开示。彼经云入此经名入处。彼经云悟即此经名食味。吹法螺者如世间人欲改年号必以吹螺。如来亦尔。欲改小乘名字章句。必说大乘教法。击法鼓者如世鼓声近远皆闻齐心破敌。大乘教法亦尔。令一切闻进入胜境破烦恼敌。故名击鼓。然法灯者如世灯照了万物令一切见。佛亦如是。说大乘显了诸法。令得一切智故名然灯。雨法雨者如世间雨令五谷增长。佛教亦尔。令善根增长。依法华论如此解也。我令摧伏下。是第二明利他果德。于中初一行明摧邪德。即是降天魔也。次三行偈明拔苦德。即是化六道也。于无量劫下。是大段第二举因益以劝修。于中有二。初两行偈明难行能行。于中半行明长时修。次半行明恭敬修。次半行明无间修。次半行明余修。即是摄论中四修也。第二有两偈明难舍能舍。初三句明内施。次一句明内外施。后一行偈明外施也
四天王品 上来第一明经体竟。从此品已下十二品。是正说第二明经力用。备显常住因果。力宁不大。故次明之。于中有二。初五品明经力大。劝物弘通。次正论品下七品。明能弘之人得此经力以成前意。就初五品有二。初一品明四王愿弘此经。次四品明八部利益弘通之人。又四天王者。住须弥四埵名那干诃罗山。去地四万二千由旬。纵广亦尔。上有四王。东方天王名提头赖吒。此云持国。领诸天众并乾闼婆及毗舍阇二部鬼神。南方天王名毗留勒。此云增长。主领诸天众并鸠槃荼及避胁多二部鬼神。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云杂语。领诸天众及龙富单那二部鬼神。北方天王名毗沙门。此云多闻。领诸天众及夜叉罗刹二部鬼神。故名四天王品。品中有三。第一明四王愿弘。如来述成经力大。故四王愿弘之。愿弘合理。故佛述之。第二说偈已去明四王叹佛如来叹经。能说经故四王叹佛。经能成人。故佛叹经。第三偈后长行明四王欢喜供养发愿。以闻经力大生欢喜心。供养佛发愿故。就初有三。一出能弘人。第二白佛下叹所弘法。第三是金光明下明法为人弘。就第三中有二。一叹经德重。第二此经能照下叹经多能。明由多能故德重。德重故多能也。就初有三。第一诸佛爱重。明此经显性德之因。第二诸天礼敬。明经生修德之道。第三四王赞佛。明经成修德之果。就初先叹法。如金光明。法身性因如金。波若性因如光。解脱因如明。譬三身佛性亦得也。次诸佛世尊下明人。人是诸佛应身。以法为师言护念。如大经云。诸佛所师所谓法也。就第二中亦先叹法。法能生菩萨行之道。故言庄严菩萨深妙功德。次明人。人能如说修行于道。故为诸天恭敬。能令下第三亦先叹法。法成四德令诸天愿乐。故言欢喜。次明人。人心欢喜故口赞叹。故言亦为所叹也。就第二叹经多能中有三。初生智慧。照诸王宫令生智慧故。次与快乐后明灭苦。于中有二。初别明。举要下总结。别中有七苦。所谓三途怖畏怨贼饥馑疾病恶星忧恼也。从世尊是金光明下。是大段第三法。为人弘有二。第一明四王闻经获利。第二我等四王能说正法下发愿弘通。发愿弘通由获利故也。心进勇锐者明智慧也。就第二中有五番。大为二别。初一番明四王自愿拥护。佛即述成。四番劝他弘通如来述成。就初有二。初王愿护。后如来述。就初复有二。第一四王自明有弘护德。第二若此国土下正发愿。能说者能说十二部也。修行者六度。此两句明出世德。为世法王下明世间德。以法治世遮诸恶鬼等。是世间德也。就第二正发愿中有二。一愿护国。第二如诸国王下愿护人。就第二佛述中有二。第一赞。第二说于正法下正述。初中言四王过去供养诸佛者。此四王位登初地。三阿僧祇劫行行也。种诸善根者过世心也。如大集经说。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王。三地作炎摩王。四地作兜率。五地作化乐。六地作他化。七地初禅。八地二禅。九地三禅。十地四禅也。十回金轮王王四天下。十行银轮王王三天下。十解铜轮王王二天下。十信铁轮王王一天下也。就第二正述中有二。第一述成有德。以是义故下述成愿护。不述闻法得利。就第二述愿护中。先述第二护人。第二汝等若能下还述第一护国。文相可解。就第二四番劝他弘通中有三。初一番正劝他弘经。次两番示弘经方法。后一番明得失以结劝。菩萨不但自行复欲他化故。先劝他弘经弘经必有方法故。次示方法。既知方法不行则失。行则为得。故次明得失。就第一番中。初四王劝。后如来述。初四王劝中有二。初劝国王弘经。第二以是因缘下明四王拥护。于中有二。初四王闻法得利。得利之事如上。第二从是故我等下明人王被护。于中有三。初明护法。次亦当下护人。复他方下护国。护国有三。初表。次若有人王下释。起诸怖惧下结。问曰。经与四王本是利他。云何乃令彼国有苦。释云。经及四王无心总彼。但此土弘经则此土有德。彼王恶意违此有德。为恶自就耳。如人恶心违佛及父母也。文相可解。就第二佛述中有二。初二十行许。先述第二四王拥护。从若未来世下。第二追述第一国王弘经。就初有三。初述成第一护法。二从及诸人王下。述成第二护人。三从复能拥护下。述成第三护土。护土有三。初略述。二从四王当知下广述。三从以是因缘下结。文相可解。就第二述成。第一人王弘经。第二从是王即为下天王得益。三从是诸人王下劝。人王下劝人王弘经成前第一。四从以是因缘下。劝天王护成前第二。文相可解。就大段第二有二番。即为二。第一番示弘经方法。第二番示用心方法。就初有二。一四王劝。二如来述。就初复有二。初举果报。二从如是人王下明修因。于中有二。初明重法。二从于说法者下明敬人。文相可解。就第二佛述中。但述第一行因不述得果。述因中先述第二敬人。二从于说法师下述重法。文相可解。就第二番中有二。初四王劝后如来述。就初有二。一示听法运心。二从世尊是诸人王下示供养运心。问曰。四王是初地已上。云何乃就人王述善。释云。此是应迹令物倾仰生…
《金光明经疏金光明经疏》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