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光明經疏》

「經疏部」經文1787卷39頁碼:P0160
隋 吉藏撰

  ..續本經文上一頁行半正明發願。于中有十願即爲十段。第一有兩偈。願夢見金鼓得聞忏悔之聲。今所贊歎下第二有一偈。願得如來面貌清淨。諸佛功德下第叁有兩偈。願夢見如來晝如實說。我當具足下第四有兩偈。願行六度先人後己。別有願得佛文句。此中願成道者。意先人後己也。奉貢金鼓下第五有兩偈半。願值釋迦得授記莂。若有衆生下第六叁偈。願爲作衆生依止處。我未來下第七有兩偈半。願煩惱業海悉竭無余。于中初偈誓行道。後一偈半正願。我功德海下第八有五偈半。願得如來衆德具足。當度衆生下第九有一偈。願拔衆生苦與衆生樂。來世多劫下第十有叁偈。願得淨國土猶如諸佛。初一偈誓行道。後兩偈正願。諸願之初皆應誓行道。但文略無耳。信相當知下第叁兩偈結會古今也。銀相等者。于下授記品即是銀相銀光也

  空品 明波若以導前功德。有四十五偈爲叁。初四行半偈序略說之意。第二從是身虛僞下二十八行偈正說空理。第叁從我斷一切下十二行半。明觀空利益以勸修。就初有叁。初一行表今略說。第二一行半釋略說意。第叁二行明此說略令蒙衆生機。無量余經者指波若等經中。廣明有無內外等法悉空寂故言廣說。今此經中但明有法與內法空故名略說。凡廣略之意亦不可定。若就理爲言。廣爲利根略爲鈍根。若就教爲論。廣爲鈍根略爲利根。又複莫問教之與理。廣爲利根略爲鈍根。鈍根之徒無總持力少智慧故。今此中略意在第叁句耳。就第叁中初一行知機。次一行說教。異妙方便者。明今此略說異昔廣說功稱物機故言異妙。種種因緣者。謂下文所說種種事也。若廣說無利略說有益故言起大悲也。如我所解者。言今此妙典如證而說。但知衆生樂略之意不能廣說耳。是身虛僞下。是第二正明空理。于中有二。初二十一行偈明人空。第二從如是諸大下七行偈明法空。就初有二。初十九行半別明五非常門。二從善女當觀下明結觀空。五非常門者。明衆生之身無我無常空苦不淨。此是俗谛觀也。身即如是。何處有人。本性空寂此即真谛觀也。五非常門即爲五段。初四行半明無我門。身猶如空聚。結賊所止無有真主。即遣離我。一切諸根各住自性不能相知。各緣自境不能互緣無有自在。此是即遣我也。第二從心如幻化下五行偈明無常門。心識如幻。自生自滅馳騁分別六塵所害。又常依止六根及境。各在所伺在處則滅不能至于異處。如鳥投在細網即死。第叁從身空虛僞下二行半明空。言身虛僞雖有衣食無可長養。亦無自我與他诤訟。亦無自性爲身正主。但從因緣妄相緣起如機關木人也。第四從地水火風下四行偈明苦門。四大相違風火上升地水二下。又複風火其性是陽向東向南。地水陰性向西與北故。言諸方亦二。第五從心識二性下叁行半偈明不淨門。初一行半明種子不淨。心是梨耶識。是六七二識躁動。起業煩惱不淨種子。受六道身故言種子不淨。次一行偈外相不淨。次半行偈明究竟不淨。善女當觀下是第二段明真谛。文相可解。如是諸大下是大段第二明法空。于中初兩行偈明色法空。次五行偈明色心法空。性無和合者。言四大本是不生故也。無所有故假名。無明者尋無明之體。即是真如淨心。何處別有無明體相。故以假名名爲無明。猶如波浪離水無別也。從我斷一切下。是大段第叁舉益勸修。于中有二。初八行半偈舉果益以勸修。第二于無量劫下四行偈。舉因益以勸修。就初有二。初兩行偈明自利果。次六行半偈明利他果。我斷一切者。謂釋迦我佛果由觀空理斷見纏等裂諸煩惱。汝等亦應欲斷煩惱宜修空觀故名勸修。此是斷德下之勸意類此可尋。五陰舍宅下一行明智慧德果。第二明利他果中有二。初兩行半明轉法輪果。次四行偈明攝化衆生果。就初有二。初一行半就理明轉。次一行偈就教明轉。開甘露門等句就能化人說。一往略說名。開委悉分別爲示。甘露譬涅槃果。如世間人食天甘露得生死果。涅槃亦爾。入甘露城下四句就所化人說。初一句明聞慧。聞慧未證名入城。思慧近證名處室。修慧證得名食味。同法華經中開示悟入。彼經開示即同此經開示。彼經雲入此經名入處。彼經雲悟即此經名食味。吹法螺者如世間人欲改年號必以吹螺。如來亦爾。欲改小乘名字章句。必說大乘教法。擊法鼓者如世鼓聲近遠皆聞齊心破敵。大乘教法亦爾。令一切聞進入勝境破煩惱敵。故名擊鼓。然法燈者如世燈照了萬物令一切見。佛亦如是。說大乘顯了諸法。令得一切智故名然燈。雨法雨者如世間雨令五谷增長。佛教亦爾。令善根增長。依法華論如此解也。我令摧伏下。是第二明利他果德。于中初一行明摧邪德。即是降天魔也。次叁行偈明拔苦德。即是化六道也。于無量劫下。是大段第二舉因益以勸修。于中有二。初兩行偈明難行能行。于中半行明長時修。次半行明恭敬修。次半行明無間修。次半行明余修。即是攝論中四修也。第二有兩偈明難舍能舍。初叁句明內施。次一句明內外施。後一行偈明外施也

  四天王品 上來第一明經體竟。從此品已下十二品。是正說第二明經力用。備顯常住因果。力甯不大。故次明之。于中有二。初五品明經力大。勸物弘通。次正論品下七品。明能弘之人得此經力以成前意。就初五品有二。初一品明四王願弘此經。次四品明八部利益弘通之人。又四天王者。住須彌四埵名那幹诃羅山。去地四萬二千由旬。縱廣亦爾。上有四王。東方天王名提頭賴吒。此雲持國。領諸天衆並乾闼婆及毗舍阇二部鬼神。南方天王名毗留勒。此雲增長。主領諸天衆並鸠槃荼及避脅多二部鬼神。西方天王名毗留博叉。此雲雜語。領諸天衆及龍富單那二部鬼神。北方天王名毗沙門。此雲多聞。領諸天衆及夜叉羅刹二部鬼神。故名四天王品。品中有叁。第一明四王願弘。如來述成經力大。故四王願弘之。願弘合理。故佛述之。第二說偈已去明四王歎佛如來歎經。能說經故四王歎佛。經能成人。故佛歎經。第叁偈後長行明四王歡喜供養發願。以聞經力大生歡喜心。供養佛發願故。就初有叁。一出能弘人。第二白佛下歎所弘法。第叁是金光明下明法爲人弘。就第叁中有二。一歎經德重。第二此經能照下歎經多能。明由多能故德重。德重故多能也。就初有叁。第一諸佛愛重。明此經顯性德之因。第二諸天禮敬。明經生修德之道。第叁四王贊佛。明經成修德之果。就初先歎法。如金光明。法身性因如金。波若性因如光。解脫因如明。譬叁身佛性亦得也。次諸佛世尊下明人。人是諸佛應身。以法爲師言護念。如大經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就第二中亦先歎法。法能生菩薩行之道。故言莊嚴菩薩深妙功德。次明人。人能如說修行于道。故爲諸天恭敬。能令下第叁亦先歎法。法成四德令諸天願樂。故言歡喜。次明人。人心歡喜故口贊歎。故言亦爲所歎也。就第二歎經多能中有叁。初生智慧。照諸王宮令生智慧故。次與快樂後明滅苦。于中有二。初別明。舉要下總結。別中有七苦。所謂叁途怖畏怨賊饑馑疾病惡星憂惱也。從世尊是金光明下。是大段第叁法。爲人弘有二。第一明四王聞經獲利。第二我等四王能說正法下發願弘通。發願弘通由獲利故也。心進勇銳者明智慧也。就第二中有五番。大爲二別。初一番明四王自願擁護。佛即述成。四番勸他弘通如來述成。就初有二。初王願護。後如來述。就初複有二。第一四王自明有弘護德。第二若此國土下正發願。能說者能說十二部也。修行者六度。此兩句明出世德。爲世法王下明世間德。以法治世遮諸惡鬼等。是世間德也。就第二正發願中有二。一願護國。第二如諸國王下願護人。就第二佛述中有二。第一贊。第二說于正法下正述。初中言四王過去供養諸佛者。此四王位登初地。叁阿僧祇劫行行也。種諸善根者過世心也。如大集經說。初地作四天王。二地作忉利王。叁地作炎摩王。四地作兜率。五地作化樂。六地作他化。七地初禅。八地二禅。九地叁禅。十地四禅也。十回金輪王王四天下。十行銀輪王王叁天下。十解銅輪王王二天下。十信鐵輪王王一天下也。就第二正述中有二。第一述成有德。以是義故下述成願護。不述聞法得利。就第二述願護中。先述第二護人。第二汝等若能下還述第一護國。文相可解。就第二四番勸他弘通中有叁。初一番正勸他弘經。次兩番示弘經方法。後一番明得失以結勸。菩薩不但自行複欲他化故。先勸他弘經弘經必有方法故。次示方法。既知方法不行則失。行則爲得。故次明得失。就第一番中。初四王勸。後如來述。初四王勸中有二。初勸國王弘經。第二以是因緣下明四王擁護。于中有二。初四王聞法得利。得利之事如上。第二從是故我等下明人王被護。于中有叁。初明護法。次亦當下護人。複他方下護國。護國有叁。初表。次若有人王下釋。起諸怖懼下結。問曰。經與四王本是利他。雲何乃令彼國有苦。釋雲。經及四王無心總彼。但此土弘經則此土有德。彼王惡意違此有德。爲惡自就耳。如人惡心違佛及父母也。文相可解。就第二佛述中有二。初二十行許。先述第二四王擁護。從若未來世下。第二追述第一國王弘經。就初有叁。初述成第一護法。二從及諸人王下。述成第二護人。叁從複能擁護下。述成第叁護土。護土有叁。初略述。二從四王當知下廣述。叁從以是因緣下結。文相可解。就第二述成。第一人王弘經。第二從是王即爲下天王得益。叁從是諸人王下勸。人王下勸人王弘經成前第一。四從以是因緣下。勸天王護成前第二。文相可解。就大段第二有二番。即爲二。第一番示弘經方法。第二番示用心方法。就初有二。一四王勸。二如來述。就初複有二。初舉果報。二從如是人王下明修因。于中有二。初明重法。二從于說法者下明敬人。文相可解。就第二佛述中。但述第一行因不述得果。述因中先述第二敬人。二從于說法師下述重法。文相可解。就第二番中有二。初四王勸後如來述。就初有二。一示聽法運心。二從世尊是諸人王下示供養運心。問曰。四王是初地已上。雲何乃就人王述善。釋雲。此是應迹令物傾仰生…

《金光明經疏金光明經疏》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