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经义海百门》

「诸宗部」经文1875卷45页码:P0627
唐 法藏述

  ..续本经文上一页心为缘。终无心外法。而能为心缘。以非外故。即以尘为自心现也。离心之外。更无一法。纵见内外。但是自心所现。无别内外。此无过也

  九出世间者。谓见尘色相作实解。即为处世间。今尘相空无所有。是出世间也。经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斯由虚妄有。无分别则出世间也

  十托事生解者。如见尘相。是事于事处贯达。即无生之理现前。是谓托事生解也。又别托外物以表此法。表尘法自在故。以尘表之显法润益故。以云雨表之。显尘性德深广故。以海表之。如是无量。更有所表。各异。以智推之

  然上诸义。惑尽智生相亡体显。差别缘起。方腾性海之波。一味真源。用显随缘之镜。会真之道失。何远哉

  差别显现门第六

  夫满教难思。窥一尘而顿现。圆宗叵测。观纤毫而顿彰。然用就体分。非无差别之势。事依理显。自有一际之形。今且略举大纲。以显十义

  一明止观 二开二谛 三出入定 四通性起 五辨六相 六显帝网 七鉴微细 八通逆顺 九定主伴 十登彼岸

  初明止观者。如见尘无体空寂之境为止。照体之心是观。今由以无缘之观心通无性之止体。心境无二。是止观融通。由止无体不碍是心故。是以境随智。而任运。由观心不碍止境故。是以智随法而寂静。由非止观以成止观。由成止观。以非止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自在无碍

  二开二谛者。谓如见尘相圆小。幻有现前。是世谛。了尘无体。幻相荡尽。是真谛。今此世谛之有。不异于空相。方名世谛。又真谛之空。随缘显现。不异于有相。方名真谛。又空依有显即世谛。成真谛也。由有揽空成。即真谛成俗谛也。由非真非俗。是故能真能俗。即二而无二。不碍一二之义历然。经云。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碍。真入第一义

  三出入定者。谓见尘性空。即是十方一切真实之理。名为入定也。然见此尘无性空理之时。乃是十方之空也。何以故。由十方之心。见于一尘。是故全以十方为尘。定亦不碍事相宛然。是起然起之与定俱等虚空界。但以一多融通同异无碍。是故一入多起。多入一起。差别入一际起。一际入差别起。悉皆同时一际成立。无有别异。当知。定即起起即定。一与一切同时三昧起。一切尘中入正受。一毛端头三昧起

  四通性起者。谓尘体空无所有。相无不尽。唯一真性。以空不守自性。即全体而成诸法也。是故而有万像繁兴。万像繁兴而恒不失真体一味。起恒不起。不起恒起。良以不起即起。起乃显于缘生。起即不起。不起乃彰于法界。是故此尘即理即事即灭即生。皆由不起而起也。此尘亦空理亦坏亦隐。由起而不起。是故终日繁兴。而无施设也

  五显六相者。今尘全以理事解行教义以成缘起。此为总也。由尘总义现前。方于尘处。辨体用解行教义。各各差别。是别也。此一尘处所辨诸义。各各无性。互不相违。是同也。此一尘处。诸义体用性相各各差别。是异也。此一尘处。诸义现前尘法方立。是成也。此一尘处。诸义各各显自性相终不相成相作。是坏也。一切诸法。皆具此六相。缘起方成。若不如此。则失六义也

  六显帝网者。谓尘无体。显现一切缘起理事。菩提涅槃教义。及解行等。由此诸义无性。理通十方。圆明一际。或一现一。或一现一切。或一切现一。或一切现一切。四句同时。一际显然。重重无尽。自在现也。如帝释殿珠网。重重互现无尽。论云。帝网差别。唯智能知。非眼境界

  七鉴微细者。谓此尘及十方一切理事等。莫不皆是佛智所现。即此佛智所现之尘。能容持一切刹海事理教义。无不具足。所以然者。由十方差别虽多。恒是一尘之十方。一尘虽小。恒是该通一切之尘。是故显现。无有先后。不碍差别。远近宛然。经云。微细世界中。容受大世界。境界无不了。智慧山王行。又云。于一尘中。普现三世一切佛刹等。又云。乃至一尘一毛一世界一佛一众生等。皆如是顿显故

  八通逆顺者。谓举尘相。不必见理为逆。以尘无体即空为顺。由相取不可得。逆则常顺。以理不碍事。顺则常逆。由事理融通。是以逆顺无碍自在用也

  九定主伴者。谓尘是法界体无分齐。普遍一切。是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别故是伴也。然伴不异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异伴。亦全伴而成主。主之与伴。互相资相摄。若相摄彼此互无。不可别说一切。若相资则彼此互有。不可同说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异。当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

  十登彼岸者。谓尘名相生灭。是此岸。今了尘名相空寂不生不灭。是彼岸。但以不了为此。了即为彼。依了不了边。寄彼此以言之。经云。菩萨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能运度众生于彼岸

  然上诸义体无别异。举则全彰。理不殊途。谈皆顿显。良以二边相尽差别体融。随智卷舒。应机屈曲。是故言起。即起谁云路之不通。举多即多。孰谈法之无在。自非逈超特达捿心物表之者。焉能了此乎

  修学严成门第七

  夫菩提大宝性起灵珠。既琢既磨。资智慧。而观察为调为舒。藉解行以严成。今总举大纲粗分十义

  一法供养 二弘六度 三修解行 四常庄严 五明智慧 六崇善根 七了梦幻 八晓镜像 九达五蕴 十不共法

  初法供养者。谓以无生心中施一切珍宝。乃至微尘。皆能摄于法界。即以此法界一尘。而作供养。以此供养。乃至遍通三世一切诸如来前。无不显现。彼诸如来。无不摄受。何以故。由尘即摄法界。是理与佛体性。法界相应是故遍至一切佛所。名广大供养。无空过者。经云。诸供养中法供养胜

  二弘六度者。如见尘缘起无尽。理事中说。施一切众生。是檀波罗蜜。又尘相空无。即无非可防。无恶可断。是尸罗波罗蜜。又尘相空无所有。则缘心不起。息诸恼害。是羼提波罗蜜。又尘无体时执心自尽。离于妄念。是精进波罗蜜。经云。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又以尘无性。心亦自寂。是禅波罗蜜。经云。不见心相。是名正定。又尘缘起无生无相空寂之理。是智慧波罗蜜。经云。色不生。是般若波罗蜜。生常以如理六度。修明其心。亦不碍事六度。饶益众生理事不二。为实行也。不以理中具六而碍事六。但了事为理也

  三修解行者。谓于尘处。悟达理事色空无性之义。是解也。理解在心。是智也。行通为行。若行心作真解作俗解。非名解也。不作一切解。解心无寄。是为大解也。又若起心。作凡夫行。作圣人行。亦非行也。不作一切行。行心无寄。是名大行。行非是过。由心起作。解亦非过。由心住着。常无住着希望。乃是真解行也

  四常庄严者。如以智心观察。全尘法界缘起现前无有分别。是为严净佛土。又修戒愿理事。解行圆明。全尘法界理智圆通功德显示。是为庄严佛身。又说示尘体缘起主伴帝网。微细晓示一切。是为转净法轮。于一切处皆是庄严。不碍七宝。以用庄严

  五明智慧者。谓尘从缘成假。持似有所现。此达有之心是智。即此假持幻有毕竟空无所有。此观空之心是慧。若住于空。即失有义。非慧也。若住于有。即失空义。非智也。今空不异有。有必全空。是为智慧也。要由名相不存。方名智慧。若存名相。即非智慧也。由不存即是存。存即是不存也

  六崇善根者。谓显尘是法界涅槃。及以解行。此皆从尘处所显发。是故即以尘为善根也。常观察修习。是为于尘处而种善根而长养之。所有一切尘毛刹海。佛及众生。常应如是也

  七了梦幻者。谓尘相生起迷心为有。观察即虚。犹如幻人。亦如夜梦。觉已皆无。今了虚无。名不可得。相不可得。一切都不可得。是为尘觉悟空无所有

  八晓镜像者。谓尘相大小。但似有显现。毕竟取不可得。故知。尘即虚无。如镜中之像。经云。观察诸法。如电光。如水月镜中之像。似有非有。取不可得故。以尘空寂不碍假相。宛然于法界中假实二义。但由影像也

  九达五蕴者。如尘质碍为色。心领纳是受。现尘假相于心是想。心缘尘取舍是行。辨了于尘是识。今了尘无体。缘虑自亡。经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斯由虚妄有。无即出世间

  十不共法者。谓二乘凡夫。见尘有相有体。但见一尘。而无自在业用。今则不尔。不与彼同。此要达尘无体证之。以成佛土。依尘修起智慧。庄严法身。然小恒容广大世界。一尘常能普摄一切。是为不共法也

  然上诸义体虽空净。资行愿以严真性。纵包含依智慧而开显。是故体称本有。行约修生。生即不生。还同本体。体亦非体。复等修生。何曾体而碍生。生而失体。得意亡言。千里跬步。岂与夫懵道之子同年而语哉

  对治获益门第八

  夫病起药兴。妄生智立。务止啼于杨叶。资静乱于空业。百非息于攀缘。四句绝于增减。然而悟缘无体。智则自融起用。恒沙无非清净。今略分十义。以明对治

  一观十二因缘 二修四威仪 三明三性 四显教义 五示法轮 六知无常 七入真如 八出魔网 九消药病 十离解缚

  初观十二因缘者。谓于尘上名相所惑。不了无体。是无明缘。于尘上心计生起。是行缘。于尘上分别之心恒转流注。是识缘。于尘上妄识依止成种。是名色缘。于尘上六根受入。是六入缘。于尘上根尘相对。是触缘。于尘上领纳尘境。是受缘。于尘上乐受自润。是受缘。于尘上不了即空。是取缘。于尘上爱集成业。是有缘。于尘上业熟起五蕴身。是生缘。于尘上名相变坏。是老死缘。今了尘名相空寂。则心不缘随了之时缘自寂灭

  二修四威仪者。于尘上开显法界法门。晓示一切群生。是行。经云。菩萨有二种行。所谓闻法行。乐听法故。说法行。利益众生故。于尘上平等大智随顺观察。尘从缘起无生无相。是住。经云。所谓随顺住。住正法故。于尘上空寂甚深之义。是坐。经云。所谓坐师子座。演说甚深法故。于尘上名相荡尽观心寂灭淡泊无为。是卧。经云。所谓寂静卧身心淡泊故。又禅定卧。正念思惟观察故。不碍事处。四威仪即事恒理也

  三明三性者。谓尘上迷心所执计有相生以为实也。今了尘圆小之相。取不可得。惑相自亡。是…

《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经义海百门》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