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前之时。即知。过去曾于佛所亲闻此法。以观心不断。是故今日得了。为宿命通。又见尘性空寂无相可得。即无二见。若见相即为二见也。由无相即无有二。名天眼通。经云。不以二相见名真天眼。又了尘无生。无性空寂。即执心不起。是漏尽通。经云。断结空心。我是则无有生。又闻说尘法界差别之声。即知。一切声全是耳不复更闻也。然此闻无缘无得。于声悟一切法。是常闻一切佛法。为天耳通也
三明难思者。谓尘不坏小量。而遍十方普摄一切。于中显现。斯由量即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见闻之地。即见闻之不及。处思议之际。即思议之不测。皆由不思议体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经云。所思不可思。是名为难思
四生佛家者。佛以真如法界无生之理为家。今见尘无生无性时。即此智从无生法显生故。名生佛家也。经云。于法不分别。是则从如生。又云。普于三世佛法中。知无生已而化生但契义理即名生佛家。是佛之子。亦名佛出现也(有本云。无生之理菩提涅槃为家)
五示圆音者。谓此说尘之音。然音具足智慧之藏。随众生机。有深浅之感。若于声上。了大小音韵是假立空无所有故。然声是实者。此乃小乘机性。即愚法教显也。于声上即知声事无体。会事显理者。此由大乘机性。即终教显也。于声上即知大小音声空无所有。生心动念即乖法体。一味一相不可分别者。此乃大乘机性。即顿教显也。于声上了知声是缘起法界菩提涅槃主伴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帝释殿珠网重重无尽境界。此由一乘机性。即圆教显也。此一音上。由机有大小。令此法门亦复不一。一切诸声。各各如是。乃为如来无碍圆音法轮常转尔
六辨依正者。谓尘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尘是佛智所现。举体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见微尘佛刹。又刹海微尘。全用法界性。而为尘体。是故尘中见一切佛说法化生等事。当知。依即正正即依。自在无碍。乃至尘毛国土一一事法。各各如是。全佛依正也
七会机感者。谓尘如如平等法界。随智所显。机大则义显亦大。机小则理显亦小。随众生之根性。有证悟之浅深。是为机感。即此机感。全如来法身而应现也
八施佛事者。谓尘音声文字。皆悉性离即解脱故。此无性文字。非事之事。以空无故。佛智所显。随所施为。不失法界。即为佛事。经云。有所施为。无非佛事
九开五眼者。谓尘无性之色为肉眼也。尘是缘起之法为法眼。尘性空故无所有是慧眼。尘无相可得。息诸分别。不二见故名为天眼。尘性空寂。无相可得。依正无碍念劫圆融有无平等。名为佛眼。然不可以五眼见于尘。但于尘处随显立名也
十分三智者。谓达尘性空无之理。决择邪正。顺理入真。此决择之心。是加行智。又见此尘全是亡言绝虑。性超图度能所不起动念亦非。此为正体智。又见尘缘起幻有不碍差别。虽种种差别莫不空无所有。以不失体故。全以法体而起大用。一多无碍主伴相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为后得智
然上诸义法无分齐。现必同时理不碍差。隐显一际。用则波腾鼎沸。全真体以运行。体即镜净水澄。举随缘而会寂。若曦光之流采无心。而朗十方。如明镜之端。形不动而呈万像
镕融任运门第四
夫性海无涯。众德以之繁广。缘生不测多门由是圆通。莫不回转万差卷舒之形。随智镕融一际开合之势。从心照不生机。纵差别而恒顺用非乖体。虽一味而常通。今就体势而言。略分十义
一会理事 二达色空 三通大小 四收远近 五明纯杂 六融念劫 七了一多 八会通局 九明卷舒 十总圆融
初会理事者。如尘相圆小是事。尘性空无是理。以事无体。事随理而融通。由尘无体。即遍通于一切。由一切事事不异理。全现尘中。故经云。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
二达色空者。如见尘从缘成立是色。色无体故是空。空若无色而言空。即是无世谛之妄色。因妄色而有真谛之真空。色若无空而言色。即是无真谛之真空。因真空而有世谛之妄色。今但了妄无体。即是真空。非无色名空也。经云。色性自空。非色灭空
三通大小者。如尘圆相是小。须弥高广为大。然此尘与彼山。大小相容。随心回转。而不生灭。且如见高广之时。是自心现作大。非别有大。今见尘圆小之时。亦是自心现作小。非别有小。今由见尘。全以见山。高广之心。而现尘也。是故即小容大也。经云。金刚铁围数无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明至大有小相。菩萨因此初发心
四收远近者。谓此尘是近。彼十方世界是远。今尘无体。该通一切十方。即此十方全是尘之十方。是故远恒近也。然十方虽远。秖是尘性之十方。纵超不可说世界。亦是不出尘性。何以故。尘量无体。等虚空界。不可出过故。是故一切十方。唯尘性显也。又虽离此至十方。时亦见此尘。何以故。由尘无体。事随理而融现。是故尘性。遍一切时。尘事亦同显现。此乃一尘中显现一切。而远近彼此宛然。十方入一尘中。远而恒近。尘遍十方。近而恒远。尘与十方。近之与远。一际显然。更无别异思之
五明纯杂者。谓尘无生。即一切法皆无生是纯。即尘无生义中。具含理事。亦空亦色亦菩提亦涅槃等是杂。理不碍事。纯恒杂也。事恒全理。杂恒纯也。由理事自在。纯杂无碍也
六融念劫者。如见尘时。是一念心所现。此一念之心现时。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无体性。由一念无体。即通大劫。大劫无体。即该一念。由念劫无体。长短之相自融。乃至远近世界。佛及众生。三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现。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现。念既无碍。法亦随融。是故一念即见三世一切事物显然。经云。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七了一多者。如尘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动。方能遍应成多。若动自一。即失遍应。多亦不成。一二三皆亦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为多。多外无别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无别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为一多。非一然能为多一。以不失无性。方有一多之智。经云。譬如算数法从一增至十。乃至无有量。皆从本数起智慧无差别
八会通局者。谓尘之小相是局。即相无体是通。今无边刹海。常现尘中乃通恒局。一尘全遍刹海乃局恒通又不坏小而容大。即不思议。一尘广容佛刹。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议。佛刹海常现尘中。是为通局无碍也
九明卷舒者。谓尘无性举体全遍十方是舒。十方无体随缘全现尘中是卷。经云。以一佛土满十方。十方入一亦无余。今卷则一切事于一尘中现。若舒则一尘遍一切处即舒常卷。一尘摄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摄一尘故。是为卷舒自在也
十总圆融者。谓尘相既尽惑识又亡。以事无体故。事随理而圆融。体有事故。理随事而通会。是则终日有而常空。空不绝有。终日空而常有。有不碍空。然不碍有之空。能融万像。不绝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万像宛然。彼此无碍也
然上诸义镕融之势。因无性以得通。任运之形。因缘起而得会。一多全摄窥一尘。所以顿彰。彼此相收瞻纤毫以之齐现。良以心通则法门自在。义显则大智由成。寻之者讵究其源。谈之者罕穷其奥。任运之用。何可称哉
体用显露门第五
夫法体圆通真源满彻。显则十方洞鉴示。乃一切咸彰。指微尘以睹玄宗。举纤毫而观佛境今达妄开真。略分十义
一显光明 二了境智 三明生了因 四明佛境 五辨因果 六明佛性 七表性德 八自心现 九出世间 十托生解
初显光明者。谓见尘中法界真如理事之时。显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无智光。则理事不显。但见法时。是心光明。由积智功圆。是故放一光明。则法界无不显示。常观察一切法界。是为放光明照一切也
二了境智者。如一尘圆小事相是世谛。了尘无生无性是真谛。彼真俗二谛。是所依之境。此贯达之心。是能依之智。此智于境。无复能取所取二种分别。何以故。今智由法成时。方得言智。离法则无能分别之智。法由智显时。方得言。法离智亦无所分别之境。以心智寂故。虽流照而常安。由法随缘故。虽空寂而恒用
三明生了因者。谓尘体空寂缘起法界之义。由智方显。是了因。见尘体已修于解行。生起力用。是生因。然生即无生。还同法体。了亦非了。岂等缘生。生之与了。无有差别。生则约行。了则据体。无体即体。了则无生。体即无体。生还为了。契同一际。无所分别
四明佛境者。谓尘体不可得。此不可得。是佛得尘相无分齐无可依。此无依。是佛依尘体不生。此不生是佛生尘无分别。是佛分别。由无得无依无生。方能建立一切法。又尘全见更不可见乃至不可闻。皆是佛见闻。经云。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
五辩因果者。尘即是缘起事相现前为因。即事体空不可得是果。果不异因。全以因满称为果也。由因不异果。全以果圆称之为因也。若因不得果。果亦非果也。若果不得因。因亦非因也。皆同时成立无别异故。是故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正觉已。乃是初心。经云。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悉与三世诸如来等
六明佛性者。谓觉尘及一切法。从缘无性名为佛性。经云。三世佛种。以无性为性。此但一切处。随了无性即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无情故无。今独言有情者。意在劝人为器也。常于一尘一毛之处。明见一切理事。无非如来性。是开发如来性起功德名为佛性也
七表性德者。问尘是有耶。答是非有之有。如水月镜像。经云。非有是有。问尘是无耶。答是有之非有空无性也。经云。有是非有。问尘是亦有亦无耶。答从缘生故有。无自性故空。空有一际自在成也。论云。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问尘是非有非无耶。答有相空相俱不可得也。互相夺尽。无所成立。今此性德。但无执着。不碍分别。论云。若因有与无亦遮亦应。听离言心不着。是则无有过
八明自心现者。如见此尘时是自心现也。今尘既由心现。即还与自…
《华严经义海百门华严经义海百门》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