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華嚴經義海百門》

「諸宗部」經文1875卷45頁碼:P0627
唐 法藏述

  ..續本經文上一頁前之時。即知。過去曾于佛所親聞此法。以觀心不斷。是故今日得了。爲宿命通。又見塵性空寂無相可得。即無二見。若見相即爲二見也。由無相即無有二。名天眼通。經雲。不以二相見名真天眼。又了塵無生。無性空寂。即執心不起。是漏盡通。經雲。斷結空心。我是則無有生。又聞說塵法界差別之聲。即知。一切聲全是耳不複更聞也。然此聞無緣無得。于聲悟一切法。是常聞一切佛法。爲天耳通也

  叁明難思者。謂塵不壞小量。而遍十方普攝一切。于中顯現。斯由量即非量非量即量。又居見聞之地。即見聞之不及。處思議之際。即思議之不測。皆由不思議體自不可得故。即思不可思。經雲。所思不可思。是名爲難思

  四生佛家者。佛以真如法界無生之理爲家。今見塵無生無性時。即此智從無生法顯生故。名生佛家也。經雲。于法不分別。是則從如生。又雲。普于叁世佛法中。知無生已而化生但契義理即名生佛家。是佛之子。亦名佛出現也(有本雲。無生之理菩提涅槃爲家)

  五示圓音者。謂此說塵之音。然音具足智慧之藏。隨衆生機。有深淺之感。若于聲上。了大小音韻是假立空無所有故。然聲是實者。此乃小乘機性。即愚法教顯也。于聲上即知聲事無體。會事顯理者。此由大乘機性。即終教顯也。于聲上即知大小音聲空無所有。生心動念即乖法體。一味一相不可分別者。此乃大乘機性。即頓教顯也。于聲上了知聲是緣起法界菩提涅槃主伴自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如帝釋殿珠網重重無盡境界。此由一乘機性。即圓教顯也。此一音上。由機有大小。令此法門亦複不一。一切諸聲。各各如是。乃爲如來無礙圓音法輪常轉爾

  六辨依正者。謂塵毛刹海是依。佛身智慧光明是正。今此塵是佛智所現。舉體全是佛智。是故光明中見微塵佛刹。又刹海微塵。全用法界性。而爲塵體。是故塵中見一切佛說法化生等事。當知。依即正正即依。自在無礙。乃至塵毛國土一一事法。各各如是。全佛依正也

  七會機感者。謂塵如如平等法界。隨智所顯。機大則義顯亦大。機小則理顯亦小。隨衆生之根性。有證悟之淺深。是爲機感。即此機感。全如來法身而應現也

  八施佛事者。謂塵音聲文字。皆悉性離即解脫故。此無性文字。非事之事。以空無故。佛智所顯。隨所施爲。不失法界。即爲佛事。經雲。有所施爲。無非佛事

  九開五眼者。謂塵無性之色爲肉眼也。塵是緣起之法爲法眼。塵性空故無所有是慧眼。塵無相可得。息諸分別。不二見故名爲天眼。塵性空寂。無相可得。依正無礙念劫圓融有無平等。名爲佛眼。然不可以五眼見于塵。但于塵處隨顯立名也

  十分叁智者。謂達塵性空無之理。決擇邪正。順理入真。此決擇之心。是加行智。又見此塵全是亡言絕慮。性超圖度能所不起動念亦非。此爲正體智。又見塵緣起幻有不礙差別。雖種種差別莫不空無所有。以不失體故。全以法體而起大用。一多無礙主伴相攝。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爲後得智

  然上諸義法無分齊。現必同時理不礙差。隱顯一際。用則波騰鼎沸。全真體以運行。體即鏡淨水澄。舉隨緣而會寂。若曦光之流采無心。而朗十方。如明鏡之端。形不動而呈萬像

  镕融任運門第四

  夫性海無涯。衆德以之繁廣。緣生不測多門由是圓通。莫不回轉萬差卷舒之形。隨智镕融一際開合之勢。從心照不生機。縱差別而恒順用非乖體。雖一味而常通。今就體勢而言。略分十義

  一會理事 二達色空 叁通大小 四收遠近 五明純雜 六融念劫 七了一多 八會通局 九明卷舒 十總圓融

  初會理事者。如塵相圓小是事。塵性空無是理。以事無體。事隨理而融通。由塵無體。即遍通于一切。由一切事事不異理。全現塵中。故經雲。廣世界即是狹世界。狹世界即是廣世界

  二達色空者。如見塵從緣成立是色。色無體故是空。空若無色而言空。即是無世谛之妄色。因妄色而有真谛之真空。色若無空而言色。即是無真谛之真空。因真空而有世谛之妄色。今但了妄無體。即是真空。非無色名空也。經雲。色性自空。非色滅空

  叁通大小者。如塵圓相是小。須彌高廣爲大。然此塵與彼山。大小相容。隨心回轉。而不生滅。且如見高廣之時。是自心現作大。非別有大。今見塵圓小之時。亦是自心現作小。非別有小。今由見塵。全以見山。高廣之心。而現塵也。是故即小容大也。經雲。金剛鐵圍數無量。悉能安置一毛端。欲明至大有小相。菩薩因此初發心

  四收遠近者。謂此塵是近。彼十方世界是遠。今塵無體。該通一切十方。即此十方全是塵之十方。是故遠恒近也。然十方雖遠。秖是塵性之十方。縱超不可說世界。亦是不出塵性。何以故。塵量無體。等虛空界。不可出過故。是故一切十方。唯塵性顯也。又雖離此至十方。時亦見此塵。何以故。由塵無體。事隨理而融現。是故塵性。遍一切時。塵事亦同顯現。此乃一塵中顯現一切。而遠近彼此宛然。十方入一塵中。遠而恒近。塵遍十方。近而恒遠。塵與十方。近之與遠。一際顯然。更無別異思之

  五明純雜者。謂塵無生。即一切法皆無生是純。即塵無生義中。具含理事。亦空亦色亦菩提亦涅槃等是雜。理不礙事。純恒雜也。事恒全理。雜恒純也。由理事自在。純雜無礙也

  六融念劫者。如見塵時。是一念心所現。此一念之心現時。全是百千大劫。何以故。以百千大劫由本一念方成大劫。既相成立。俱無體性。由一念無體。即通大劫。大劫無體。即該一念。由念劫無體。長短之相自融。乃至遠近世界。佛及衆生。叁世一切事物。莫不皆于一念中現。何以故。一切事法。依心而現。念既無礙。法亦隨融。是故一念即見叁世一切事物顯然。經雲。或一念即百千劫。百千劫即一念

  七了一多者。如塵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動。方能遍應成多。若動自一。即失遍應。多亦不成。一二叁皆亦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爲一。又多全是一。方名爲多。多外無別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無別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爲一多。非一然能爲多一。以不失無性。方有一多之智。經雲。譬如算數法從一增至十。乃至無有量。皆從本數起智慧無差別

  八會通局者。謂塵之小相是局。即相無體是通。今無邊刹海。常現塵中乃通恒局。一塵全遍刹海乃局恒通又不壞小而容大。即不思議。一塵廣容佛刹。不泯大而居小。即不思議。佛刹海常現塵中。是爲通局無礙也

  九明卷舒者。謂塵無性舉體全遍十方是舒。十方無體隨緣全現塵中是卷。經雲。以一佛土滿十方。十方入一亦無余。今卷則一切事于一塵中現。若舒則一塵遍一切處即舒常卷。一塵攝一切故。即卷常舒。一切攝一塵故。是爲卷舒自在也

  十總圓融者。謂塵相既盡惑識又亡。以事無體故。事隨理而圓融。體有事故。理隨事而通會。是則終日有而常空。空不絕有。終日空而常有。有不礙空。然不礙有之空。能融萬像。不絕空之有。能成一切。是故萬像宛然。彼此無礙也

  然上諸義镕融之勢。因無性以得通。任運之形。因緣起而得會。一多全攝窺一塵。所以頓彰。彼此相收瞻纖毫以之齊現。良以心通則法門自在。義顯則大智由成。尋之者讵究其源。談之者罕窮其奧。任運之用。何可稱哉

  體用顯露門第五

  夫法體圓通真源滿徹。顯則十方洞鑒示。乃一切鹹彰。指微塵以睹玄宗。舉纖毫而觀佛境今達妄開真。略分十義

  一顯光明 二了境智 叁明生了因 四明佛境 五辨因果 六明佛性 七表性德 八自心現 九出世間 十托生解

  初顯光明者。謂見塵中法界真如理事之時。顯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無智光。則理事不顯。但見法時。是心光明。由積智功圓。是故放一光明。則法界無不顯示。常觀察一切法界。是爲放光明照一切也

  二了境智者。如一塵圓小事相是世谛。了塵無生無性是真谛。彼真俗二谛。是所依之境。此貫達之心。是能依之智。此智于境。無複能取所取二種分別。何以故。今智由法成時。方得言智。離法則無能分別之智。法由智顯時。方得言。法離智亦無所分別之境。以心智寂故。雖流照而常安。由法隨緣故。雖空寂而恒用

  叁明生了因者。謂塵體空寂緣起法界之義。由智方顯。是了因。見塵體已修于解行。生起力用。是生因。然生即無生。還同法體。了亦非了。豈等緣生。生之與了。無有差別。生則約行。了則據體。無體即體。了則無生。體即無體。生還爲了。契同一際。無所分別

  四明佛境者。謂塵體不可得。此不可得。是佛得塵相無分齊無可依。此無依。是佛依塵體不生。此不生是佛生塵無分別。是佛分別。由無得無依無生。方能建立一切法。又塵全見更不可見乃至不可聞。皆是佛見聞。經雲。所見不可見。所聞不可聞

  五辯因果者。塵即是緣起事相現前爲因。即事體空不可得是果。果不異因。全以因滿稱爲果也。由因不異果。全以果圓稱之爲因也。若因不得果。果亦非果也。若果不得因。因亦非因也。皆同時成立無別異故。是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成正覺已。乃是初心。經雲。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悉與叁世諸如來等

  六明佛性者。謂覺塵及一切法。從緣無性名爲佛性。經雲。叁世佛種。以無性爲性。此但一切處。隨了無性即爲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無情故無。今獨言有情者。意在勸人爲器也。常于一塵一毛之處。明見一切理事。無非如來性。是開發如來性起功德名爲佛性也

  七表性德者。問塵是有耶。答是非有之有。如水月鏡像。經雲。非有是有。問塵是無耶。答是有之非有空無性也。經雲。有是非有。問塵是亦有亦無耶。答從緣生故有。無自性故空。空有一際自在成也。論雲。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問塵是非有非無耶。答有相空相俱不可得也。互相奪盡。無所成立。今此性德。但無執著。不礙分別。論雲。若因有與無亦遮亦應。聽離言心不著。是則無有過

  八明自心現者。如見此塵時是自心現也。今塵既由心現。即還與自…

《華嚴經義海百門華嚴經義海百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