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华严一乘成佛妙义》

「诸宗部」经文1890卷45页码:P0775
新罗 见登之集

  ..续本经文上一页性亦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广如彼说。又云。若三乘始教中以渐异小乘故说多人有性。犹未全异彼。故许一分无性。是故论中判为权施不了说也

  约大乘终教有其十门。一者约位。从十信行乃至欢喜等十地满后即其佛。二者从欢喜等初地至尽第九地于第十地中即成其佛。如梵网经所说者是。此为对声闻现凡身上得于果证。故作此说。此当变化佛成非当实成。记云。上卷梵经中云。第十体性入佛境界地。依此文故知第十地中成佛也。三者是约位。从初欢喜地至第三地是世间相同三界。第四地已去第七地相同无流。于世间身中得彼三乘无流德名为出世。记云。约所依身同分段故是世间。而第四地初得出世德故约此德为出世也。第八此至第十地名出出世即得成佛。记云。是所依身同成变易故。第八地成法身(记云。约十地论起信论意释。谓起信论云。依色自在地故成十身相作义。十地论云。三世间自在故得十自在。约此位故此位初成佛也。如是第八地中证无生忍故成法身也。第九地中四十九无碍辨才应机说法故成应身也。第十地中云雨法说故成化身也)。第九地成应身。第十地成化身。此为于十地中别地相。故作是说。四者一念成佛约无分别真理。故作是说。第五约证以明一念成佛。于初地中一念证故。六于十地后一念证果名一念成佛。上诸一念者所谓无念也。七约时者。谓大乘三乘三僧祇后即是佛。下卷云。二不定三僧祇此有二义。一为通余杂类世界故。如胜天王经说。二据佛德无限量故。如宝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僧祇修集所得菩提。而实发心已来不可计数。解云。此中不可计数阿僧祇劫非但三也。问。何故前教定三僧祇此中乃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是说也。八约行。金刚心后得一切智。智即是佛。九约生死。灭七种生死后即是其佛。记云。谓分段三有变易四生死故云七种生死。约此义故相德云。七种苦谛也。故梁论云。三种集谛谓皮肉心。七种苦谛谓三界分段为三变易有四故有七种。宝性论云。变易有四。一缘相。二因相。三生相。四坏相。佛性论云。一方便。二因缘。三有有。四无有无上。依经云。三界中有四难。一烦恼难。二业难。三生报难。四过失难。无明住地缘起因缘生死如业难。无明住地缘起有有生死如生报难。无明住地缘起无有生死如过失难。解云。依胜鬘经五住种子名五住地。依五住地起于现行名五住起。依无明住他种子缘起现行法执无明。是变易生死方便名方便生死。故佛性论云。方便生死者是无明住地能生新无流业。譬如无明生行。二因缘者依无明住地缘发无流业。是变易生死亲资助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名生死。如三界中惑业是分段方便因缘。亦名分段生死。故梁摄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是业名为因缘生死。此前二生死非正变易以与变易为方便及因缘亦生死。如三界中惑业。是分段生死。故梁论云。苦集通名生死。三有有者依无流业资有流业。所引变易生死名有有生死。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者是无明住地为方便。无流业为因。三种圣人意所生身。譬如四取为缘有流业为因三界内生身。四无有者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名无有。故佛性论云。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生身最后身为缘。是不可思惟退堕。譬如生为缘死等为过失。问。何者是三种圣人。答。胜鬘经云。无明为缘无流业因生阿罗汉辟支佛大力菩萨三种意生身。在地上故。楞伽经第五卷云。有三种意生身。一者三昧乐意生身。谓第三第四第五地。二者如实知诸法相意生身。谓于第八地。三者种类无作行意生身。诸师释不同。一师云。约三学别地。三地是定。若约六度五地是定。故云三四五名三昧乐受意生身。第六地般槃若现前。故六七八地名如实觉知诸行智意生身。而言第八者举其终也。九地已上名种类无作行意生身。第二师云。第一略初二地。故言三四五。第二亦略初二。故云第八地。理实而言。第一通前五地。第二通六七八三地。第三通九十二地。第三师云。次第二于第八地。则知第一七地已还而唯云三四五者。此中略先后也。以实而言。第一通前七地。第二唯第八地。第三九十二地。又四卷楞伽云。第一名三昧乐受乐生身。今依佛性论。真谛师释胜鬘经。三种意生身者。是三乘种性圣人。入初地已上受意生身。故名三种。非是楞伽经中三昧乐等三种意生身也。故佛地论云。有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所身。无有生死者是三种圣人意所生最后身依生。梁论八地已上是有有生死。金刚菩萨是无有生死。此二生死既佛性论皆言三种圣人。故知三乘种姓至八地已上受有有生死。从本种姓为名。名罗汉辟支大力菩萨。故楞伽经第七卷云。大慧声闻辟支佛于第八地菩萨中。乐着寂灭三昧乐门醉。故不能善知。唯息见随自相同相熏习障碍。故随人无我见过。故以分别心名为涅槃。而不能知诸法寂灭。大慧菩萨白佛言。世尊说声闻辟支佛。入第八地寂灭乐门。如来后说。声闻辟支佛不知但是自心分别。后说。声闻得人无我而不得法无我空。若如是说。声闻辟支佛尚未能证初地之法。何况八地寂灭乐门。佛告大慧。声闻有二。言八八地寂灭门者。此是先修菩萨行者随声闻地。还依本心修菩萨行同入八地寂灭门。非增上慢寂灭声闻。以彼不能入菩萨行。未曾觉知三界唯心。未曾修行菩萨诸法。未曾修行诸波罗蜜十地之行。是故决定寂灭声闻不能证彼菩萨所行寂灭乐门。问。何故得生死名。答。通名变易生死者转变改易。若生若死。并是就相为名。别名方便因缘。此二约用。有有无有对后为名。故佛性论云。有有生死如上流般阿那含人。于第二生中般涅槃者余有一生故。故名有有。无有生死是变易生死最后身。故复更无生死。故名.无有也。问。约位判云何。答。若约顿悟八地已上受变易生。由此已上烦恼不起无容更受分段生故。若渐悟者七地已还亦受变易。若约四种据通而言位位皆有。若据位别唯依梁论。二十二无明感十一粗报中。初八无月感四粗重。是方便生死。故知方便在前四地。次六无明感三粗重。是因缘生死。故知因缘在五六七地。次六无明感三粗重。是有有生死。故知有有在八九十地。次二无明感一粗重。是无有生死。故知无有是金刚位。若是方便及因缘并有有生死自地起自地断。若无有生死障佛地金刚断。所以尔者十地是学位故自地障自地断。佛地无学位故佛地障金刚断。问。若如前说方便因缘乃是变易方便因缘非正生死。何故皆言所感粗重报是变易耶。答。若是渐悟方便因缘位中即是分段名粗重报。若望后说初之四地相同凡夫。无明增强远与八地已上变易生死为其方便。五六七地相同二乘及初修菩萨。修无流道亦与八地已上所感变易为资助因也。若后二种正变易体。慧远师云。说二生死各有六重。所言分段六重者。恶道三重与善道三重也。问。恶道三重如何。答。一凡夫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十信所受分段恶业为因。四住地为缘。悲愿为随助。三种性已上乃至初地所受分段恶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恶道分段。问。善道三重分段如何。答。一凡夫二乘大乘十信所受分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分段善业为因。四住地为正缘。悲愿为随助。三地上所受分段善业为因。悲愿为正缘。四住地为随助。约此三重为善道分段。所言变易生死六重者。事识三重及妄识三重。问。事识三重变易如何。答。一阿罗汉辟支佛所受变易事识中生空观为因。无明住地为缘。二种性解行所受变易事识中法空观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三地上所受变易事识中非有无息相之解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重为事识中。三重变易生死如何。答。一地前所受变易妄识中。一切妄想依真观以为因。无明住地以为缘。三八地已上所受变易妄识中。唯真无妄息想观以为正因。无明住地为缘。约此三重为妄识中三重变易生死。下卷云。若依终教地前留惑受分段身。于初地中永断一切烦恼使种。亦不分彼分别俱生。于所知障中亦断一分粗品正使。是故地上受变易身。至金刚位。十者依大乘同性经有三种十地。声闻十地缘觉十地佛十地。为摄引小乘同于大乘终教之义故作此说。其十地名等具如疏说。又有差别。十地相广如梁论修时章释。记云。彼经亦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说经有二卷中引初卷也。修时章者。此引彼论第十一卷修时章第五。如彼论云。若见真如即入清净意行地。从初地至十地同得此名。清净意行人自有四种。初一从道立名。谓清净意行后三从别立名。谓有相行无相行无功用行。此清净意人从第六地以还说名有相行。乃至第七地是无相行有功用。乃至若人入八地有无相行无功用未成就。若八地圆满于八地无相行无功用已成。于九地十地无相行无功用未成满。第三阿僧祇劫此无相无功用乃成。譬如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位制立为五人。若三位云何制立为五人。由位差别故成五人。从初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家家为第二人。斯陀含为第三人。一种子为第四人。阿那含为第五人。菩萨位尔。初地为第一位。从二地至七地为第二位。八地至第十地为第三位。亦得制立为五人。从方便至初地为第一人。从二地至四地为第二人。五地至六地为第三人。七地为第四人。八地至十地为第五人。解云。此约声闻乘果。释十地者显他人释十地中别。故此章引此文显三乘十地差别不同。问。若尔与此十地准释意云何。答。惠镜德云。从方便至须陀洹为第一人。为初地人者。是同见道类故。家家者。此从人死生于天中。还亦至人中。如从家至家故云家家。第二地中修惑时以无流智而修行。至四地中还得彼无流智。故约此义准家家也。五地六地于无相中最胜故有相行薄唯薄地人也。第七地中离有相行。唯有功用位故唯受半生准也。八地已上离有功用。故准已离欲人可知也。情非情作佛者。问答云。若依三乘终教即一…

《华严一乘成佛妙义华严一乘成佛妙义》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文殊指南图赞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