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诸宗部」经文1888卷45页码:P0767
唐 李通玄撰

  显谟阁待制朱公世英。为余言。顷过金陵。谒王文公于钟山。公以彦里闬晚生有志学道。谓曰。若读史见勾践伍员事乎。勾践保栖会稽。置胆于坐卧则仰胆。饭食亦尝胆也。伍员去楚櫜载。而去昭关至蒲伏行乞于吴市。二子设心止欲雪耻复仇。而焦身苦思二十余年。而后遂其欲。盖有志者事竟成也。然移此心以学无上菩提。其何以御之。世英嘱予记其言。世英殁一年。余还自海外。筑室筠溪石门寺。夏释此论。追念平时之语曰。嗟乎流转三界未即弃去。其耻亦大矣。囚缚五阴未能超出。其仇亦深矣。以吴楚之仇耻较之。其相倍如日劫。而学者亦思掣肘径去。然至诚恻怛勇决力行。较勾践伍员特太山毫芒耳。岂不惜哉。金刚般若经。须菩提闻世尊言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不如受持四句偈为他人说之福。于是泣下。其心岂不谓学者多以一身味着懈怠故自为障阂乎。夫杂华具四天下微尘数偈。而其所诠者。如来普光明大智一法而已。亲近随顺此智者。戒定慧三法而已。以戒定慧观照方便破灭无明。一切众生弹指实证。故金刚藏菩萨曰。随顺无明起诸有。若不随顺诸有离。是谓成佛显诀人法要旨。借令三世如来重复宣示深奥。不能加毫末于此矣。其于利害去取。晓如白黑。其义理昭著。粲如日星。不知。学者于戒定慧。何疑而不随顺。于无明烦恼。何恋而不弃遗乎。孟轲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也。今之知类者。吾特未见耳。岂密行暗证。隐实显玼。世不得而知欤。抑观力粗浮习重。境强多遇缘而退欤。余切慕。思大智者父子于道能遗虚名收实效。三十年间决期现证。皆获宿智通。入法华三昧。乳中之酪此其验矣。呜呼安得如南岳天台两人者。与之增进此道哉 政和五年六月十日书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

  唐太原李通玄撰

  释十二缘生

  夫十二缘生者。是一切众生逐妄迷真。随生死流转波浪不息之大苦海。其海广大甚深无际。亦是一切诸佛众圣贤宝庄严大城。亦是文殊普贤常游止之华林园苑。常有诸佛出现于中。普贤菩萨恒对现色身。在一切众生前教化无有休息。文殊师利告善财云。不厌生死苦。乃能具足普贤行。一切诸佛功德海参映。重重充满其中。无有尽极。与一切众生犹如光影。而无障碍。以迷十二有支名一切众生。悟十二有支即是佛。故众生及以有支皆无自性。若随烦恼无明行识名色。六根相对。生触受爱取有。成五蕴身。即有生老死。常流转故。若以戒定慧观照方便力照自身心境。体相皆自性空无内外有。即众生心全佛智海。如经颂云。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众生种种乐及诸方便智。皆依佛智起。如华严经。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退失。佛法道应当远离。何等为十。为于善知识生憍慢心。失佛法道。畏生死苦失佛法道。厌菩萨行失佛法道。厌恶受生失佛法道。乐着三昧失佛法道。于诸善根起疑惑心失佛法道。诽谤正法失佛法道。断菩萨行失佛法道。乐求声闻及缘觉乘失佛法道。起嗔恚心失佛法道。若修行者求大菩提心者。无劳远求。但自净一心。心无即境灭。识散即智明。智自同空。诸缘何立。以空智慧光明普见法门入十住初心。此如善财童子登妙峰山顶。以明相尽法门故。欲令其心转更增胜。上入海门国。重观十二有支生死大海。见佛出兴说普眼经及佛功德海诸波罗蜜海乃至禅波罗蜜。方始一终。又至十地中第六地作十度。逆顺观察十二有支。成般若波罗蜜门。三空自在智慧现前。以大慈大悲为首。故不尽诸行。又以空慧入诸行海。长养大慈大悲入生死海。如莲华处水而无染污。如阿修罗处海才没半身。像大悲菩萨以空智随流处缠不没。广如经说。今略叙其十法。令后学者不妄别求。设使自外他求毕竟须明此理。若厌十二缘生别求解脱智海者。如舍冰而求水。逐阳焰以求浆。若以止观力照之。心境总忘。智日自然明白。如贫女宅中宝藏不作而自明。如穷子衣中珠无功而自现。十门如下

  第一明。一切众生十二缘生恶觉生死。从何所生。第二明。十二缘生为是本有。为是本无。第三明。诸佛解脱智慧。为是本有。为是修生第四明。十二缘生与智慧谁为先后。第五明。十二缘生及佛智慧有始有终否。第六明。十二缘生是一心所变。云何受三界苦乐不同。第七明。解脱法中何法有依。何法无依。第八明。诸佛解脱无有性相体无处所。有无量功德。有一佛刹微尘身土庄严牙相映彻。为是有常。为是无常。第九明。一切诸佛皆有大愿。云誓度一切众生尽方自解脱。如今一切众生无数。云何无量诸佛已成现成佛者。如无量刹尘。岂不违其本自大愿无量力耶。第十明。十二有支是大生死之源。如何超度使令迷解同佛大智大悲。成大法门一切智海佛功德海

  第一明十二缘生恶觉生死从何所生者。为一切众生从本已来。无本无末。无始无终。无性无相。无古无今。真智慧之体是一切众生之本源也。为真智慧无体性。不能自知无性。故为无性之性不能自知无性故名曰无明。如华严经第六地。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将知以真智慧本无性故不能自了。既不自了。是以诸佛更须示现出世说法利乐人天。本无众生可度。既先贤得道利乐世间。明知真智。要得了缘方能现也。若言真智本来自然常不变易者。即有所依。即有所住处。即坚然形质。十方虚空不可相容纳也。即同外道及二乘并净土菩萨皆有所依。故众生自众生圣自圣不须教化也。故知有贤圣得道。会真明知真智无性。不得了缘但迷心境。十二有支随事染着。不能自知有性无性。妄作我见。随顺无明行。识名色对六根为触。识为种子。意为能缘。随事和合。触受随生。无明行二事缘眼耳鼻舌身五根。与名色相对。无明行为所缘。意为能缘。名色是所缘之境。识对诸根随事和合。分别善恶取纳名受。此一段五根从意及识七法为现行缘。领受贪着不舍。便生爱取有。从爱取有三缘成来世业因。生老死三缘为来世苦果。此爱取有及生老死。常以生老死为果。生生无有停息。随自贪欲乘憍慢放逸贪嗔胜劣等业三界受生。苦乐不同。皆是自心变非由他与。应如是知。是一切众生所生苦海之源。以迷真智故便有业生。十二有支因此而起。若达无我则无所生处。则一切法自性无生。是故经云。世间生灭皆由着我。若离于我即无生处。执着我故常求有无。不正思惟。起于妄行行于邪道。罪行福行不动行。积集增长。于诸行中植心种子生有漏身。复起后有。生及老死所为诸业为田识为种子。无明闇覆。爱水为润。我慢溉灌。见网增长。生名色芽。名色增长生五根。诸根相对生触。触相对生受。受生已复希求生爱。爱增长生取。取增长生有。有生已于诸趣中起五蕴身名生。生已衰变为老。老已劣造业成病。病已业尽为死。死时生诸热恼。故忧悲愁叹众苦皆集。此因缘果故集。无有集者此明。经意为名第一义。故妄生苦缘。实可悲愍。为迷心境枉流生死。众苦悲恼飘转何休。但净意根空慧现前。十二有支都无所有。及名色识触受等五法。皆为根本智之法界自在缘生诸法门大海及诸波罗蜜诸功德海。以明迷者。即诸烦恼海一切心境总为苦海。若觉悟者。即是诸法门及波罗蜜海。正觉悟时无明不见灭。智慧不见生。是故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此明迷解。是故一切众生于第一义根本无作智中妄起作业。爱取有生。是故十二有支迷真智慧生。十二有支以为生源。以此三乘教法诸般若中。为中下种人但说五蕴十二缘空。空亦空有为无为及毕竟空。乃至十八空等。皆未明达十二缘生烦恼苦海。便为智海正觉海诸法门海诸波罗蜜海菩萨万行诸功德海。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三法皆悉圆满。一一尘中十方诸佛及一切众生同住无碍海。法如是故非是权乘神通所作。一切大小皆无边方。参映重重重重无碍。如经广明

  第二明十二缘生为是本有为是本无者。此中有二义。一妄。二真。一如世情妄见。随三世古今为心计其万事实有。又计生死等以为无常。此乃如世情心想所计。言无常并是妄心妄想裁接无有穷尽。言常无常并是虚妄无有定法。皆不可依也。言真如理智常不变易亦是虚妄。是故净名经云。无以生灭心行说实相法。以此十二有支是一切众生自心自诳情计变生。今言十二有支常。以是虚妄。若言无常法。又以灭而取证。或厌而往生者。皆且得变化生死。非真解脱。是故常与无常同第一义智。不可以情知也。经云。不了第一义。故号曰无明。又世谛即第一义谛云何。十二有支定说为常及与无常。又如正会第一义谛时。不见身心及境界若生若灭常与无常。是故十二有支无决定性。不可说言常与无常。同第一胜义谛故

  第三明诸佛解脱智慧。为是本有为是修生者。此一段须知四谤。言法本有增益谤。言法本无损减谤。亦有亦无戏论谤。非有非无相违谤。若言诸佛解脱智慧本有增益谤。若言本无要假修生损减谤。此之一段非情意思量言所及也。情亡神会想尽智圆。何以情论于有无。谈其无功之智也。言其本有即体性如同虚空。本来无迹。言其本无因修而得者。亡情虑而始会一乘。若以灭识亡情亦非是。当一切众生以情想恒存者。常迷不知存。修即却败。放逸即全乖。若言本有修生皆为过失。何以然者。言本有一切众生元来是佛。何因苦乐流转不停。若言修生还成败坏。有为之法皆是无常故。须除此二障方可相应。乃故颂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此乃禅定观行方便。以为了缘迷解自明。不可以情虑计度。云修生本有。此果体无以斟酌知。无以思量得。当以止观力功熟方乃证知。急亦不成。缓亦不得。但知不休。必不虚弃。如乳有酪。皆须待缘。缘缘之中无作者。故其酪成已亦无来处。亦非本有。如来智慧以戒定慧众善方便而以照之。而缘缘之中无作者。无成坏故。然于一切智一切种智。于中而得朗然。于诸法中无能作所作者。故亦非本…

《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海印三昧论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