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经文上一页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真如法体离有无相。离言说相。岂可以耳闻心得耶。当知树下得道诸会说法。但应身耳。其报身法身无得无说。然应即法报说即无说。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无取也。善现解佛问意。即答以无道可证无法可说。何以故下。又自征释。由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无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说。然如来垂应有证有说者。盖得非有非无之体也。一切贤圣者。三世十方佛菩萨也。以用也。无为乃自证之理真谛也。差别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诸佛说法不离二谛。吾佛亦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乃较量持说功德。佛问。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宝为施。其福多不。善现会意。答云甚多。盖此福德离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离性布施福报虽多。而受持此经为人演说能趣菩提。其福胜彼。言乃至四句偈者。举少以况多耳。然持经福胜者。盖诸佛之身及所证之法。无不从是般若而生。般若称为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犹恐其于此取着。故复告云。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断声闻得果是取疑 此疑从上无为
法不可取说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梵语须陀洹。华言入流。此声闻所证初果也。已断见惑离四趣生。预入圣人之流。故云入流。言无所入者。是不着于所入之流。又不着于六尘境界。故言不入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梵语斯陀含。华言一来。此声闻第二果也。盖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断。后三品未断更须欲界一度受生。故云一来。言实无往来者。谓不着于往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梵语阿那含。华言不来。此声闻第三果也。断欲界思惑尽。不来欲界受生。故曰不来。言实无不来者。谓不着于不来之相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此声闻第四果也。此位断三界烦恼俱尽。究竟真理无法可学。故名无学。言实无有法名阿罗汉者。谓无无学所证之相也。若言有证即着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离着。论云。向说无佛果可成无佛法可说。云何四果各取所证而说。恐起此疑。故佛约此而问。善现皆答以离着。深会佛之意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是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此乃善现引自己所证离着。令人生信也。然善现所证之果不过无学。而世尊特称其为第一者。以无诤故也。梵语阿兰那。华言无诤。无诤者。谓离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离惑则不著有相。离智则不着无相。故无诤也。无所所行者。谓不着于所行之行也
五断释迦然灯取说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
中不可取不可说而来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此断释迦然灯授受之疑。谓善现迷己所证离着固已得矣。而如来又恐善现疑佛昔受然灯之记于法实有所得。故兴此问。善现答以实无所得。是无疑矣。然灯者。大论云。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
六断严土违于不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疑
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问意以菩萨修六度万行。庄严净土现身说法。是有所取云何不取。答意以菩萨虽修行严土。行乃无作。土亦非严。非严而严。故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既而如来又告善现云为菩萨者应如是生清净心。乃非取而取。如维摩经云。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斯之谓也。若于六尘生着不名清净。故又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七断受得报身有取疑 此疑亦从第三
疑中不可取而来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弥山者。梵语须弥卢。华言妙高。此山四宝所成。高出众山之上。故称山王。佛之报身远离诸漏。名之为非。尊崇奇特名之为大。佛之问意。以圣人之法既无为无取。所得报身岂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设喻为问。而善现即知须弥自无分别我是山王故得为大。报身离着亦复如是。故曰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里。佛多近此说法。故取为喻。前说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以喻持说福胜。今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不如持说此经四句其福转胜于彼。此则增胜而论。格量持说之功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藏佛舍利之处谓之塔。奉佛形像之处谓之庙。随说此经四句偈处。天人固当敬之如佛塔庙。况能具足持诵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无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经典等者。经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说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善现既闻持经成就希有之法。故问此经何名云何受持。佛答此经名金刚般若。能断一切疑执故。当奉持也。断执虽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着。故云即非般若波罗蜜也。如来又虑善现未达般若性空谓有言说。故又诰云。如来有所说法不。而善现了知说即无说。乃答云如来无所说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即文意由前施宝得福而来。前以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得福虽多然非离性。则是贪等烦恼染因。有为福报故。此遂以世界微尘为喻。尘界乃无情之物不生贪等。烦恼染因是则有为。福报不及尘界之无情。况持说此经。是远离烦恼之因。能取菩提而不胜耶。非微尘非世界者。非烦恼染因微尘世界也。是名微尘。是名世界者。乃是无记微尘世界也。无记犹无情。谓不起善恶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三十二相者。应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三十二相者。应既即法法全是应。不妨说三十二相也。言施宝之福。纵能成佛身相。但是应身。不及持说功德能成法身也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七宝布施外财也。身命布施内财也。身施者。如尸毗王代鸽是也。命施者。如萨埵饲虎是也。以轻重较之。则外财轻而易。内财重而难。然此二施皆有为有漏因果。总不如持说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则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善现知舍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说之胜。得闻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赞言希有。自谓从昔已来。未曾闻是经典。若人闻经信心清净。则能生乎实相。又谓我今直佛获闻是经不以为难。而未来众生得闻是法始为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经修行。不起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实相也。离此诸相即成正觉故曰即名诸佛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辞也。大乘之法本是难信难解。然非大乘根器。卒闻是法。未免惊愕疑怖畏惧。能闻是法而不惊畏者。实为希有。此希有法无与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无说。虑其于法取着。故云非第一波罗蜜。有因缘故亦可得说。故云是名第一波罗蜜也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