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經文上一頁叁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 真如法體離有無相。離言說相。豈可以耳聞心得耶。當知樹下得道諸會說法。但應身耳。其報身法身無得無說。然應即法報說即無說。是故不可以有取。不可以無取也。善現解佛問意。即答以無道可證無法可說。何以故下。又自征釋。由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言非法者。不可以有取。言非非法者。不可以無取。由不可取故不可說。然如來垂應有證有說者。蓋得非有非無之體也。一切賢聖者。叁世十方佛菩薩也。以用也。無爲乃自證之理真谛也。差別乃化他之用俗谛也。諸佛說法不離二谛。吾佛亦然
須菩提。于意雲何。若人滿叁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複有人。于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此乃較量持說功德。佛問。假如人以大千世界七寶爲施。其福多不。善現會意。答雲甚多。蓋此福德離福德自性故言多也。佛又言。離性布施福報雖多。而受持此經爲人演說能趣菩提。其福勝彼。言乃至四句偈者。舉少以況多耳。然持經福勝者。蓋諸佛之身及所證之法。無不從是般若而生。般若稱爲佛母者。良有以也。然猶恐其于此取著。故複告雲。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四斷聲聞得果是取疑 此疑從上無爲
法不可取說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爲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此聲聞所證初果也。已斷見惑離四趣生。預入聖人之流。故雲入流。言無所入者。是不著于所入之流。又不著于六塵境界。故言不入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此聲聞第二果也。蓋欲界有九品思惑。前六品已斷。後叁品未斷更須欲界一度受生。故雲一來。言實無往來者。謂不著于往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爲不來。而實無不來。是故名阿那含 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此聲聞第叁果也。斷欲界思惑盡。不來欲界受生。故曰不來。言實無不來者。謂不著于不來之相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爲著我人衆生壽者 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此聲聞第四果也。此位斷叁界煩惱俱盡。究竟真理無法可學。故名無學。言實無有法名阿羅漢者。謂無無學所證之相也。若言有證即著四相也。此一段名四果離著。論雲。向說無佛果可成無佛法可說。雲何四果各取所證而說。恐起此疑。故佛約此而問。善現皆答以離著。深會佛之意也
世尊。佛說我得無诤叁昧人中最爲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是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此乃善現引自己所證離著。令人生信也。然善現所證之果不過無學。而世尊特稱其爲第一者。以無诤故也。梵語阿蘭那。華言無诤。無诤者。謂離二障。一者惑障。二者智障。離惑則不著有相。離智則不著無相。故無诤也。無所所行者。謂不著于所行之行也
五斷釋迦然燈取說疑 此疑亦從第叁疑
中不可取不可說而來
佛告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于法實無所得 此斷釋迦然燈授受之疑。謂善現迷己所證離著固已得矣。而如來又恐善現疑佛昔受然燈之記于法實有所得。故興此問。善現答以實無所得。是無疑矣。然燈者。大論雲。然燈生時身光如燈。以至成佛亦名然燈
六斷嚴土違于不取疑 此疑亦從第叁疑
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于意雲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問意以菩薩修六度萬行。莊嚴淨土現身說法。是有所取雲何不取。答意以菩薩雖修行嚴土。行乃無作。土亦非嚴。非嚴而嚴。故曰即非莊嚴是名莊嚴。既而如來又告善現雲爲菩薩者應如是生清淨心。乃非取而取。如維摩經雲。隨其心淨則佛土淨。斯之謂也。若于六塵生著不名清淨。故又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七斷受得報身有取疑 此疑亦從第叁
疑中不可取而來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于意雲何。是身爲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彌山者。梵語須彌盧。華言妙高。此山四寶所成。高出衆山之上。故稱山王。佛之報身遠離諸漏。名之爲非。尊崇奇特名之爲大。佛之問意。以聖人之法既無爲無取。所得報身豈非有取。恐有此疑。故設喻爲問。而善現即知須彌自無分別我是山王故得爲大。報身離著亦複如是。故曰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須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恒河。于意雲何。是諸恒河沙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恒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恒河天竺之河。周四十裏。佛多近此說法。故取爲喻。前說一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以喻持說福勝。今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不如持說此經四句其福轉勝于彼。此則增勝而論。格量持說之功
複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爲有佛若尊重弟子 藏佛舍利之處謂之塔。奉佛形像之處謂之廟。隨說此經四句偈處。天人固當敬之如佛塔廟。況能具足持誦者耶。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者。成無上佛果菩提也。若是經典等者。經典所在即佛之所在。持說之人即佛弟子。可不崇敬乎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爲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善現既聞持經成就希有之法。故問此經何名雲何受持。佛答此經名金剛般若。能斷一切疑執故。當奉持也。斷執雖用般若之智。然法性本空不可取著。故雲即非般若波羅蜜也。如來又慮善現未達般若性空謂有言說。故又诰雲。如來有所說法不。而善現了知說即無說。乃答雲如來無所說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爲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即文意由前施寶得福而來。前以無量大千世界七寶布施。得福雖多然非離性。則是貪等煩惱染因。有爲福報故。此遂以世界微塵爲喻。塵界乃無情之物不生貪等。煩惱染因是則有爲。福報不及塵界之無情。況持說此經。是遠離煩惱之因。能取菩提而不勝耶。非微塵非世界者。非煩惱染因微塵世界也。是名微塵。是名世界者。乃是無記微塵世界也。無記猶無情。謂不起善惡也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叁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叁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叁十二相 叁十二相者。應身相也。非相者。法身相也。是名叁十二相者。應既即法法全是應。不妨說叁十二相也。言施寶之福。縱能成佛身相。但是應身。不及持說功德能成法身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複有人。于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爲他人說。其福甚多 七寶布施外財也。身命布施內財也。身施者。如屍毗王代鴿是也。命施者。如薩埵飼虎是也。以輕重較之。則外財輕而易。內財重而難。然此二施皆有爲有漏因果。總不如持說四句能取菩提之妙果也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爲難。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衆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爲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善現知舍身命所感之福。不如持說之勝。得聞此法。感佛恩深遂悲泣流涕。贊言希有。自謂從昔已來。未曾聞是經典。若人聞經信心清淨。則能生乎實相。又謂我今直佛獲聞是經不以爲難。而未來衆生得聞是法始爲希有。所以希有者。以依此經修行。不起我人衆生壽者四相。即是非相。非相即實相也。離此諸相即成正覺故曰即名諸佛也
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複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爲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如是如是者。然之之辭也。大乘之法本是難信難解。然非大乘根器。卒聞是法。未免驚愕疑怖畏懼。能聞是法而不驚畏者。實爲希有。此希有法無與等者。故名第一。然法本無說。慮其于法取著。故雲非第一波羅蜜。有因緣故亦可得說。故雲是名第一波羅蜜也
八斷持說未脫苦果…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注解》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