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少室六门》

「诸宗部」经文2009卷48页码:P0365

  ..续本经文上一页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离心无佛。离佛无心。亦如离水无冰。亦如离冰无水。言离心无佛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经云。不见相名为见佛。即是离心相也。离佛无心者。言佛从心出。心能生佛。然佛从心生。而佛未尝生心。亦如鱼生于水。水不生于鱼。欲观于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欲观于佛者。未见佛而先见心。即知已见鱼者忘于水。已见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为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众生与菩提。亦如水与冰。为三毒所烧。即名众生。为三解脱所净。即名菩提。为三冬所冻。即名为冰。为三夏所消。即名为水。若舍却冰。即无别水。若弃却众生。则无别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众生性者。即菩提性也。众生与菩提同一性。只如乌头与附子共根耳。但时节不同。迷悟异境故。有众生菩提二名矣。蛇化为龙。不改其鳞。凡变为圣。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内照。身者戒外贞。众生度佛。佛度众生。是名平等。众生度佛者。烦恼生悟解。佛度众生者。悟解灭烦恼。非无烦恼。非无悟解。是知非烦恼无以生悟解。非悟解无以灭烦恼。若迷时佛度众生。若悟时众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众生度故。诸佛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无明贪爱皆是众生别名也。众生与无明。亦如右掌与左掌。更无别也。迷时在此岸。悟时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见相。则离迷悟。既离迷悟。亦无彼岸。如来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佛有三身者。化身报身法身。若众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现。修智慧即报身现。觉无为即法身现。飞腾十方随宜救济者。化身佛也。断惑修善雪山成道者。报身佛也。无言无说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论至理。一佛尚无。何得有三。此言三身者。但据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佛。中智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佛。上智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佛。上上智人内照圆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三身与万法。皆不可取不可说。此即解脱心成于大道。经云。佛不说法。不度众生。不证菩提。此之谓矣。众生造业。业造众生。今世造业。后世受报。无有脱时。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诸业。故不受报。经云。诸业不造。自然得道。岂虚言哉。人能造业。业不能造人。人若造业。业与人俱生。人若不造业。业与人俱灭。是知业由人造。人由业生。人若不造业。即业无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业。妄说无报。岂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论之。前心造后心报。何有脱时。若前心不造。即后心无报。亦安得妄见业报哉。经云。虽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见。虽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马麦之报。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阐提。解圣法者。名为圣人。解凡法者。名为凡夫。但能舍凡法就圣法。即凡夫成圣人矣。世间愚人。但欲远求圣人。不信慧解之心为圣人也。经云。无智人中。莫说此经。此经者。心也法也。无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圣人。但欲远求外学爱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堕邪见。失心狂乱。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八万四千法门。尽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内净。由如虚空。即出离身心内八万四千烦恼病本也。凡夫当生忧死。临饱愁饥。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谋其前。不虑其后。无变当今。念念归道

  夜坐偈云

  一更端坐结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虚

  旷劫由来不生灭  何须生灭灭生渠

  一切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识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动自如如

  二更凝神转明净  不起忆想真如性

  森罗万像并归空  更执有空还是病

  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论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怀  谁道即凡非是圣

  三更心净等虚空  遍满十方无不通

  山河石壁无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无本性即含融

  非但诸佛能如此  有情之类普皆同

  四更无灭亦无生  量与虚空法界平

  无来无去无起灭  非有非无非暗明

  无起诸见如来见  无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应能识  未会众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无边  不起一念历三千

  欲见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奥非心测  不用寻逐令疲极

  若能无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还不识

  真性颂【图】

  悟性论终

  第六门血脉论

  三界兴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问曰。若不立文字。以何为心。答曰。汝问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无心。因何解答汝。汝若无心。因何解问吾。问吾即是汝心。从无始旷大劫以来。乃至施为运动。一切时中一切处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复如是。除此心外。终无别佛可得。离此心外。觅菩提涅槃。无有是处。自性真实。非因非果。法即是心义。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无有是处。佛及菩提皆在何处。譬如有人以手捉虚空。得否。虚空但有名。亦无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觅佛。终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离此心外觅佛。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处。心外既无佛。何起佛见。递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他无情物摄。无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无益。佛无过患。众生颠倒。不觉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应心外觅佛。佛不度佛。将心觅佛。而不识佛。但是外觅佛者。尽是不识自心是佛。亦不得将佛礼佛。不得将心念佛。佛不诵经。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无持犯。亦不造善恶。若欲觅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益处。念佛得因果。诵经得聪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报。觅佛终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须参善知识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见性。即不名善知识。若不如此。纵说得十二部经。亦不免生死轮回。三界受苦。无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诵得十二部经。犹自不免轮回。为不见性。善星既如此。今时人讲得三五本经论。以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识得自心。诵得闲文书。都无用处。若要觅佛。直须见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无事无作人。若不见性。终日茫茫。向外驰求觅佛。元来不得。虽无一物可得。若求会。亦须参善知识。切须苦求。令心会解。生死事大。不得空过。自诳无益。纵有珍宝如山。眷属如恒河沙。开眼即见。合眼还见么。故知有为之法如梦幻等。若不急寻师。空过一生。然则佛性自有。若不因师。终不明了。不因师悟者。万中希有。若自己以缘会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参善知识。此即是生而知之胜学也。若未悟解。须勤苦参学。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学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别皂白。妄言宣佛敕。谤佛妄法。如斯等类。说法如雨。尽是魔说。即非佛说。师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挥。不觉堕生死海。但是不见性人。妄称是佛。此等众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众生。令入魔界。若不见性。说得十二部经教。尽是魔说。魔家眷属。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凭何免生死。若见性即是佛。不见性即是众生。若离众生性别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处。众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无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无佛可得。佛外无性可得

  问曰。若不见性。念佛诵经。布施持戒精进。广兴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问。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为法。是因果。是受报。是轮回法。不免生死。何时得成佛道。成佛须是见性。若不见性。因果等语是外道法。若是佛。不习外道法。佛是无业人无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尽是谤佛。凭何得成。但有住着一心一能一解一见。佛都不许。佛无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净。诸法无修无证。无因无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恶。佛不精进。佛不懈怠。佛是无作人。但有住着心见佛。即不许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见此义。一切时中。一切处处。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见性。一切时中。拟作无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无记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恶。若拟修无作法。先须见性。然后息缘虑。若不见性。得成佛道。无有是处。有人拨无因果。炽然作恶业。妄言本空。作恶无过。如此之人。堕无间黑暗地狱。永无出期。若是智人。不应作如是见解

  问曰。既若施为运动。一切时中。皆是本心。色身无常之时。云何不见本心。答曰。本心常现前。汝自不见

  问曰。心既见在。何故不见。师云。汝曾作梦否。答。曾作梦。问曰。汝作梦之时。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问。汝言语施为运动。与汝别不别。答。不别。师云。既若不别。即是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从无始旷大劫来。与如今不别。未曾有生死。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不好不恶。不来不去。亦无是非。亦无男女相。亦无僧俗老少。无圣无凡。亦无佛亦无众生。亦无修证。亦无因果。亦无筋力。亦无相貌。犹如虚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为碍。出没往来自在神通。透五蕴山。渡生死河。一切业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难见。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见。于此光明中。运手动足者。如恒河沙。及于问着。总道不得。犹如木人相似。总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识。佛言。一切众生尽是迷人。因此作业。堕生死河。欲出还没。只为不见性。众生若不迷。因何问着其中事。无有一人得会者。自家运手动足。因何不识。故知圣人语不错。迷人自不会晓。故知此难明。唯佛一人能会此法。余人天及众生等尽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脱。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来。亦名不思议。亦名圣体。亦名长生不死。亦名大仙。名虽不同。体即是一。圣人种种分别。皆不离自心。心量广大。应用无穷。应眼见色。应耳闻声。应鼻嗅香。应舌知味。乃至施为运动。皆是自心。一切时…

《少室六门少室六门》经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信心铭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