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少室六門》

「諸宗部」經文2009卷48頁碼:P0365

  ..續本經文上一頁由一相也。天女于十二年中求女相。了不可得。即知于十二年中求男相。亦不可得。十二年者。即十二入是也。離心無佛。離佛無心。亦如離水無冰。亦如離冰無水。言離心無佛者。非是遠離于心。但使不著心相。經雲。不見相名爲見佛。即是離心相也。離佛無心者。言佛從心出。心能生佛。然佛從心生。而佛未嘗生心。亦如魚生于水。水不生于魚。欲觀于魚者。未見魚而先見水。欲觀于佛者。未見佛而先見心。即知已見魚者忘于水。已見佛者忘于心。若不忘于心。尚爲心所惑。若不忘于水。尚被水所迷。衆生與菩提。亦如水與冰。爲叁毒所燒。即名衆生。爲叁解脫所淨。即名菩提。爲叁冬所凍。即名爲冰。爲叁夏所消。即名爲水。若舍卻冰。即無別水。若棄卻衆生。則無別菩提。明知冰性即是水性。水性即是冰性。衆生性者。即菩提性也。衆生與菩提同一性。只如烏頭與附子共根耳。但時節不同。迷悟異境故。有衆生菩提二名矣。蛇化爲龍。不改其鱗。凡變爲聖。不改其面。但知心者智內照。身者戒外貞。衆生度佛。佛度衆生。是名平等。衆生度佛者。煩惱生悟解。佛度衆生者。悟解滅煩惱。非無煩惱。非無悟解。是知非煩惱無以生悟解。非悟解無以滅煩惱。若迷時佛度衆生。若悟時衆生度佛。何以故。佛不自成。皆由衆生度故。諸佛以無明爲父。貪愛爲母。無明貪愛皆是衆生別名也。衆生與無明。亦如右掌與左掌。更無別也。迷時在此岸。悟時在彼岸。若知心空不見相。則離迷悟。既離迷悟。亦無彼岸。如來不在此岸。亦不在彼岸。不在中流。中流者。小乘人也。此岸者。凡夫也。彼岸者。菩提也。佛有叁身者。化身報身法身。若衆生常作善根。即化身現。修智慧即報身現。覺無爲即法身現。飛騰十方隨宜救濟者。化身佛也。斷惑修善雪山成道者。報身佛也。無言無說湛然常住者。法身佛也。若論至理。一佛尚無。何得有叁。此言叁身者。但據人智有上中下。下智人妄興。福力。妄見化身佛。中智人妄斷煩惱。妄見報身佛。上智人妄證菩提。妄見法身佛。上上智人內照圓寂。明心即佛。不待心而得佛。是知叁身與萬法。皆不可取不可說。此即解脫心成于大道。經雲。佛不說法。不度衆生。不證菩提。此之謂矣。衆生造業。業造衆生。今世造業。後世受報。無有脫時。唯有至人。于此身中。不造諸業。故不受報。經雲。諸業不造。自然得道。豈虛言哉。人能造業。業不能造人。人若造業。業與人俱生。人若不造業。業與人俱滅。是知業由人造。人由業生。人若不造業。即業無由人生也。亦如人能弘道。道不能弘人。今之凡夫。往往造業。妄說無報。豈不苦哉。若以至理而論之。前心造後心報。何有脫時。若前心不造。即後心無報。亦安得妄見業報哉。經雲。雖信有佛。言佛苦行。是名邪見。雖信有佛。言佛有金锵馬麥之報。是名信不具足。是名一闡提。解聖法者。名爲聖人。解凡法者。名爲凡夫。但能舍凡法就聖法。即凡夫成聖人矣。世間愚人。但欲遠求聖人。不信慧解之心爲聖人也。經雲。無智人中。莫說此經。此經者。心也法也。無智之人。不信此心解法。成于聖人。但欲遠求外學愛慕空中佛像光明香色等事。皆墮邪見。失心狂亂。經雲。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八萬四千法門。盡由一心而起。若心相內淨。由如虛空。即出離身心內八萬四千煩惱病本也。凡夫當生憂死。臨飽愁饑。皆名大惑。所以至人不謀其前。不慮其後。無變當今。念念歸道

  夜坐偈雲

  一更端坐結跏趺  怡神寂照胸同虛

  曠劫由來不生滅  何須生滅滅生渠

  一切諸法皆如幻  本性自空那用除

  若識心性非形像  湛然不動自如如

  二更凝神轉明淨  不起憶想真如性

  森羅萬像並歸空  更執有空還是病

  諸法本自非空有  凡夫妄想論邪正

  若能不二其居懷  誰道即凡非是聖

  叁更心淨等虛空  遍滿十方無不通

  山河石壁無能障  恒沙世界在其中

  世界本性真如性  亦無本性即含融

  非但諸佛能如此  有情之類普皆同

  四更無滅亦無生  量與虛空法界平

  無來無去無起滅  非有非無非暗明

  無起諸見如來見  無名可名真佛名

  唯有悟者應能識  未會衆生由若盲

  五更般若照無邊  不起一念曆叁千

  欲見真如平等性  慎勿生心即目前

  妙理玄奧非心測  不用尋逐令疲極

  若能無念即真求  更若有求還不識

  真性頌【圖】

  悟性論終

  第六門血脈論

  叁界興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爲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爲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複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菩提。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捉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覓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他無情物攝。無自由分。若又不信。自诳無益。佛無過患。衆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而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叁界受苦。無有出期。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爲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叁五本經論。以爲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诳無益。縱有珍寶如山。眷屬如恒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麼。故知有爲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則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自明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妄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他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衆生是大罪人。诳他一切衆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衆生。若離衆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衆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

  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爲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問曰。既若施爲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雲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雲。汝曾作夢否。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問。汝言語施爲運動。與汝別不別。答。不別。師雲。既若不別。即是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衆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爲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于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恒河沙。及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衆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爲不見性。衆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唯佛一人能會此法。余人天及衆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方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他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爲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

《少室六門少室六門》經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信心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