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唯识学入门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宽谦法师)▪P3

  ..续本文上一页够调整过来的时候,物质外在这些环境是不是比较无所谓了。所以先从增上心,之后还有出离心。出离心就是在世间法里面,你发现纵然求得再高的名分或地位,还是免不了一死,于是对生死这样的事情,你会觉得它是干扰、束缚,希望能够脱离、超越,不要被它束缚,所以会有所谓的出离心。

  出离心就要透过声闻佛法,所以我们现在就是在做声闻的工作,现在种下声闻的因,只是还没得到声闻的果。但是有些人不见得透过声闻,某些人的品质很有学佛的特质,他本身就比较豁达,比较开阔,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往往有的属于“缘觉”性的,他能够感受到种种因缘法,比较想得开,看得广,他不一定要透过声闻,但这是属于少数的。在教育体系上来讲,大部分的人适合正常教育,少部分的人适合特殊教育,现在,对广大的众生我们还是用正常教育,所以大部分还是用声闻方式,声闻法本身按步就班,让我们由凡入圣,超凡而入圣,甚至还能够证无生。

  所以在超凡入圣的这个点上面,在小乘来讲,是证初果,以大乘菩萨道来讲是登初地,在过这一大阿僧祇劫,也就是说,这里有两个关键,就是形成三个大的阶段,每一个大阶段都需要一大阿僧祇劫,所以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是因为这中间会有两个关键,一个是属于超凡入圣的一个关键点(从唯识可以解释得非常清楚)。还有一个是证无生法忍,以大乘来讲,像七地菩萨证无生法忍,但是如果是小乘,它只要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证无生的质一样但是量不同,也就是说,所谓的超凡入圣,它有一个很大的关键点,在于见到真理的现象,前面所讲的,都是真理的法则,现在讲“性空”更是深的真理法则。

  我们透过文字、语言,如果我们一直抓著文字、语言,说实在,我们很难证悟的,还得要放下文字、语言。所以说,如果以般若来讲,要透过文字般若,然后进入观照般若,然后超凡入圣的点上就是实相般若现前。所谓实相般若现前就是看到宇宙人生真理的现象,了然现前,那种了然现前,必然是在定境当中的,因为他比较早逼现出来,当然到成佛以后,它才是完全的,就是完全的就在真理的现象里面,成佛很像万里晴空,看到的都是太阳光,一切都是光明的,在这个过程里,我们说万里晴空,但是很多人说我看不到太阳,为甚么看不到太阳?因为被乌云遮蔽了。

  太阳跟我们之间,有一大片的乌云密布,只要有个缝隙,就有一道曙光,光线就这样照射下来,这时我们看到那道曙光,虽是看到但很短,乌云一下又合回来了(因宿世习性的问题又合回来),怎么办?拨云见日,就设法把乌云变白云,不是乌云就让它乌,你再怎么拨,还是乌!因此你要设法让乌云变白云,然后再让白云散掉,到这里白云全散光,所以到成佛的时候,连一丝白云都没有,这样懂吗?所以乌云就在我们的第七意识,是杂染的问题,我们从凡夫到成佛为甚么要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佛菩萨也太不慈悲了,让我们这么辛苦,是佛菩萨规定的吗?不是,是我们转识成智的困难程度。转识成智竟然要用这么长的时间,所以要发大乘心很不容易,知道这么困难而我们还愿意,这就要有相当的智慧,而且要有相当的悲心才可能,悲心不足,只要解决我个人的就好,我不管别人,解决个人的比较快,但是它不究竟,解决个人的,只要见到真理现象,其实当下就可以解脱,就证初果,解决个人证初果,超凡入圣证初果,跟菩萨当初地的质是一样,但量不同。

  所以有一句话说,罗汉所体会的空如毛孔的空,菩萨所体会的空如虚空的空,但是所有的特质就是“空”,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是性空,是空义。因为翻译的关系,这个空我们很容易误会,我们一看到空,就认为是空空如也的空。其实刚才讲性空的空,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我们观想出来的空空。性空的空,是一个否定的符号,否定单一、不变、主宰,否定那个绝对性,它是一种否定的符号,这是我们不习惯的,要透过般若经的讲解,不断去练习思考,但是现在这些并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也就是说,它有个共同的特质,就是体会到空义,不只体会到空义,而是体会到,放下自我的执著,不要再自以为是。

  我们常常自以为是,也就是自性妄执,都认为自己最对,自己的意见是最好的,别人的都不好,这个就是自性妄执,我们必须放下这个部分。

  音响忍,听经闻法也是一种音响忍,要很有耐心不断地接受,不仅接受还要忍,确认佛法所说的无误,这个无误不是只有思想上你觉得没错,而是你把它用到生活上,用到生命的层次里面,你还是如此的确认它。例如我的父亲和姊姊,不到一年两个人一起走。那种痛苦,我是透过佛法不断的思惟和体会之后,我才接受,接著走出那份悲哀和伤痛,这对我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撞击,透过这个撞击,我确认佛法并融入到生命里,同时发现,我确认佛法并融入到生命里,但生死困厄还是照样产生。如果对佛法的确认程度不够,是很容易退道心的。

  那是因为你不懂佛法,你无法把佛法跟实际生活与生命结合在一起。所以所谓的“菩萨道”,要行得长久就必须把文字思惟都融到一起,除此还要有所谓的“柔顺忍”。

  柔顺忍,为甚么柔顺忍?因为放下自我的执著才柔顺得了。我们不要以为我非常倔强是很棒的,错了。倔强是自性妄执的展现。我很有主见,很有看法,很怎样,以佛法来看,这些都不是好事情。反而是放下自我的执著,放下以自我为主,这样你才可能以众生为主,才有利于众生,这些都是修行过程,而且是到生命的层次里面,不是讲而已,而是你愿意为众生付出,因为你对自己的执著没那么深。

  这个忍,不是我忍耐,忍耐是一直在那边忍。忍,是对佛法的确认,法性、法相能够融合。尤其法性在这过程里,能不能往这个方向进步,是法性的确认,才接受得了法相的所有一切。对法的确认无误,你会用生活来实践它,甚至用生命来实践它。所以你愿意生生世世不断地为众生,所以菩萨发的大愿是“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这是多么无穷无量的愿啊!所以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中也讲,他说菩萨是属于愿意生生世世为众生的,是“利根”机,我们本来以为赶快了脱生死是利根机,其实错了,反而是钝根机。因为自性妄执其实还没完全去除,所以才会生死未了如丧考妣!其实生死要了,是非常困难的,说实在真的要了,在这个地方,有没有出离的能力。对性空没有理解的能力,其实根本谈不上要了,了生死。

  从人道到菩萨道,就从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我们说菩提也要有三菩提,到这里叫做证三菩提,就是你这分觉醒的心也要觉得正确,才能够超凡入圣。不仅三菩提,还要三藐三菩提,叫正遍等,就是正遍等的正觉,那是菩萨道所做的,那才可能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甚么?佛果。大乘的法种是甚么?菩提种子。菩提种子成长的过程是从菩提到三菩提,到三藐三菩提,然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它还是要经过这样的过程。

  龙树菩萨的“不二”其实也是在解释“般若”,也就是说,我们不习惯“不生不灭”,我说“有生有灭”大家都理解,说“有垢有净”、“有增有减”也很明显。因为我们从“相”上来看,这一节课人多一点,下一节课人少一点,这是从“相”上的“有增有减”,因为现象如此。有时比较干净,有时比较脏,那也是“有垢有净”,“有生有灭”,大家也容易理解。怕的是我把“生”的现象跟“灭”的现象看成是两件事,这是我们思考的一个盲点。我们认为:生就是生,不会是灭,灭就是灭,不会是生;干净就是干净,不会是脏的,脏就是脏的,不会是干净的,我们是不是这样想?

  所谓“生”跟“灭”的现象,我们现在都是“生”的现象,因为有生命!但是虽然是“生”的现象,我们也有“灭”的现象同时存在,每个人从生下来,没有一分一秒能够阻止我们往灭的方向去,所以我们是不是“生中还有灭”的成分在?从法性来看就是要深入到各种因缘法里面。我们现在可能生机比较多一些,灭的成分少一点。但是随著年龄渐增,“灭”的成分愈来愈大,“生”机愈来愈低了。之后一直到“生”机几乎没有,然后就死掉了。所以死就属于“灭”的部分。但是“灭”成分大,不是它就停止在那个地方。这个人死了,佛教徒都说他“往生”了,往生就是死了就往“生”的成分与方向去!其实他“灭中带著生机”,又开始有生机。

  为甚么又开始有生机?因为有第七意识的执著,第七、第八意识还在,只要他依附著父精母血,他就又开始在那边成长。在四十九天中还没去依附,四十九天当中就是这些种子、因缘一直在大量的变来变去,变来变去,变出一个最后总体的结果。“中阴身”要先做很大的变化,所以当我们在投生到下一辈子的时候会先有“引业”。六道当中引到那一道先决定,然后才有“满业”。到畜生道也有它的福报,生前所造的多寡不同,有的狗只能在外流浪,没得吃没得住,有的狗不愁吃住,还被抱到床上睡觉,同样是狗却有不同的福报。人也是,人也有他的贫富贵贱,那个属于“满业”。但是投生“人道”或“畜生道”那是“引业”,先引业之后才看他的圆满与否。引到人道之后,我们才能够找人的父母投生。如果引业引到畜生道,就要找狗等畜生的父母去投生。

  也就说,生中有灭,灭中有生,这个是佛法,尤其是般若特殊的思考逻辑。它已经不是世间的思考逻辑。世间的思考逻辑:A就是A,B就是B ,不是A等于B,就是A不等于B。彼有可能等于此,要不然彼就不等于此,很少说A中有B,B中有A。为甚么会A中有B,B中有A?那是我们看到里面的因缘组合问题,是因缘结合、离散,缘生缘灭的问题。那边比较重,这边就比较轻。就像明与暗,也是相对的现象。我们说外面很亮,但是这个亮度,跟早上刚起床的亮度不一样,在中午之前是愈来愈亮,亮到中午,中午之后,下午会比较暗,虽然也是亮,但会逐渐暗,暗到午夜最暗。所以同样是亮,有亮度的差别,这是不是亮中有暗?我们看到的是有暗有明的现象,它有没有差别相?有。但是它有一个很大的特性:明是性空,暗也是性空,这甚么意思?明,不是固定静止在那里,它一直在变,分分秒秒在变。因为性空的缘故,它不断的变,暗也是一样。所以生是性空,灭也是性空。

  龙树菩萨讲《大智度论》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去,不就是在讲“性空”,这里性空,那里也性空,那是不是就有平等的机会?所以一看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要觉得奇怪,不要从现象来谈,从法性就清楚了。

  原来这个法性是性空,是平等的。而我们为甚么一直在颠倒,就是我们看到不平等的现象。“相有”就是“相有差别”,性空是“相无差别”,成佛是相无差别完全平等的意思,佛陀对所有众生完全没有差别,“佛陀等视众生如罗侯罗”。所以“相无差别”叫做空相,也可以说是相空。相空,是透过性空而来的,这个过程有个重要关键就在于“性空”,从“相有”到“相空”,其实“性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在前面我们可以接受“相有,但是性空”的观念,只是观念,只是觉得“空”与“有”好像有差距,但是理解后,慢慢的,你会知道既然是“性”空,其实“相”也应该空,所以这个时候“相空”也会出现,“相空出现”就是“诸法空相乃诸法实相”,实际的现象乃是“诸法空相”,不是空空如也之相,而是平等平等之相,平等相。

  平等是佛学里非常重要的功课。我们是不是很希望从不平等的心达到平等,为甚么凡夫众生要行菩萨道?就是让自私的心逐渐平等。所谓的“性空”就是在帮助我们抹平那个不平等的心,不平的现象用“性空”,把它抹平。所以所谓“不”,就是它性空,这性空,先透过文字,不只透过文字,大家回去好好思考,叫做“观照”,观照久了,不断反覆练习,再透过生命的实践,我确实尽量不要有差别的心,“诸法空相”就有机会现前,真理能够现前的时候,就是“超凡入圣”的关键,凡夫的特性如何去除?就是那个平等的现象要能够现前。所以我们说从“不”而“空”、“非”,就是在帮助我们“离”、“泯”才能够“灭”,也才能“寂静涅槃”。它是同性质,同一方向的。如果没有这些否定的思考模式,我们不可能涅槃,怎么可能离、泯、灭,因为我们执著在“有”的现象,有差别的现象,从“性”到“相”,从“相”到“性”,这之间应该要能够随时出入无碍的。

  我们接受这一切现象是因为我们理解这一切是性空的,也因为知道是性空的,所以才会呈现出这一切的现象。所以所谓的真理,不是我离开这个让我很烦恼的事件,然后另外有一个真理世界的存在,不是,而是当下。当我们理解真理的时候,只要执著能去除,其实真理现象自然现前,所谓的般若是巧慧。小乘会认为从“有生死可离,有涅槃可入”他是站在“有”的立场,但是菩萨看待“生死即涅槃”,因为透过“不二”。“生、灭”可以有平等的机会,生死涅槃之间是不是也有平等的机会?它的平等是透过性空,所谓平等是透过性空,所以菩萨也可以在生死当中而度化众生,因为离了生死就离了众生,怎么能行菩萨道呢?所谓般若是巧慧,并不是离冰去取水,而是冰的当下就有水,用火融化冰,冰的当体是水。理解性空,并不是离开一个地方找寻另一个地方,当然在过程中难免要抽离,暂时离开去,好好思考再回来面对。“烦恼即菩提”烦恼跟菩提是不是有机会也是平等的?透过“性空”而平等,在法性是平等,因为这一切同样是性空,同样是性空的关系,所以能平等。

  

  

《唯识学入门 生生不已的生命之流(宽谦法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