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但我们因烦恼沉重和五根不净而看不见。那用什么标准衡量这位导师是一位合格上师和师父呢?从信心和慈悲心两方面去观察,观察这位导师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圆满。比如说,信心有没有偏袒之心,若要是在介绍一位导师时有信心,但是在介绍另一位导师时有偏袒,甚至有诽谤之词,说明这位导师信心并不圆满。因为一位具德上师的信心应该是普遍平等的,哪有什么好坏之区分呢?因此从这两方面去观察这位导师的功德是否圆满。第三,信心圆满。传承方面这位上师已经获得这个密意,这位上师的密意能否纳入心相续之中,完全靠信心来纳入。信心就是使者,所以要时时刻刻培养信心。也就是说,我们从初步进入佛门直到完全悟证究竟果实都在培养信心。因为信心圆满的时候就是开悟的时候。从刚刚讲解的这三个因素当中知道,所依止的导师是否为一位具德上师是相当重要的。现前汉地当中,据说有些导师很不重视闻思,说是实修就可以了。有些导师很不重视实修,仅仅闻思就可以了,这些都略有偏邪。闻思是实修的前行,当然需要。但是仅仅树立在闻思当中,也无法调顺烦恼怨敌。比如,今天很渴,从多方面可以了解水可以解渴,但不亲自去喝水,能解渴吗?也就是说从不同的角度知道,这样修行挺好,能调顺烦恼,但不进入实修状态当中,永远也调顺不了烦恼怨敌的。另一方面仅仅停留在实修当中不去闻思,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叫做实修,若这就是实修的话还需要信仰和专门去修行吗?我们从小直到现在,在进入睡眠前不就是把一切妄念放下才进入睡眠之中吗?难道这也叫做禅修?这是禅修的话,那我们已修行了很多很多年了。一年修365座,虽然时间短暂,若这是禅修的话,功德也应该有所进展,但我们并没有看到功德进展。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把心仅仅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不能叫禅修。华智仁波切对这种没有闻思而实修者说了这两句话:“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脱,岂不犹如禅天定。”禅天定就是世间禅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但不知道整个修法之妙解脱之见,那和世间禅定修行有什么不同?所以没有在一位导师面前获得教言,仅仅依靠把心安住在无念状态当中,这还是略有偏邪的。那我们应怎样修法呢?闻思修三种智慧必须合一。依止一位具德上师并获得教诲,按照这个教诲去思考,再把以上闻思投入实际修法当中精进修行。三种智慧合一得到的见解才是菩提胜果之因。从这个角度就知道,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师首先应观察这位具德上师,这是挺重要的。观察过程中,若一次观察不能决定,还需要第二次、第三次多方面去观察,再去依止上师。世间的人在寻找一生伴侣时,需要长时间去观察,因为他关系到一生的幸福,略有偏差一生的幸福就泡汤了。所以要谨慎观待对方是否能作为自己一生的依赖。而我们修行者在寻找修行师父的时候,当然要谨慎加谨慎,因为他关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依止一位上师在这位导师面前得到不同的教言之后,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恩重这位善知识。什么叫恩重?依靠上师给你讲解这个缘,你内心获得加持,消尽烦恼、功德增长,因此要时时刻刻祈祷上师。祈祷上师一方面为了报恩,另一方面依靠祈祷上师消尽烦恼而获得上师之密意。祈祷上师可以分为外、内、密三种。外祈祷,把上师观想在自己的对面而作祈祷,观想上师具有三种功德:遍知、大悲和救度众生之力量,祈祷获得上师的密意。内相祈祷,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直接调伏贪嗔痴一切烦恼。这时虽然当下不能圆满三种功德,但正在创造这三种功德。密相祈祷,何时圆满心之本体,安住这个境界,已经圆满三种功德,这是最高的境界。就这样长时间忆念,莫忘就是长时间要祈祷。那祈祷善知识还需要祈祷很多诸佛菩萨吗?因善知识乃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之相,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一切佛的总集之相为上师。所以祈祷上师相当于一切诸佛菩萨都在祈祷之中,当然这时的观念需要转变一下,在有分别和偏袒的情况下是得不到一切诸佛菩萨加持的。比如说,你内心在祈祷这位师父时就感觉到一切诸佛菩萨还没有圆满在这位师父之中,略有这种偏袒的话,那当然得不到一切诸佛菩萨的加持。我们刚才从不同的角度以教证和理证讲解上师乃三宝之尊,上师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上师是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一切诸佛菩萨总集之相。所以若能真正知道这个道理,那在祈祷上师时就相当于祈祷一切诸佛菩萨之功德。
“莫忘大慈大悲佛”:这里的莫忘是莫忘失的意思。大慈大悲佛有两种,一种是二千五百年之前世上呈现一个殊胜化身释迦牟尼佛为大慈大悲之佛,以及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佛。我们现在能修法,有一个信仰的所依对境,都是诸佛菩萨的恩德赐于我们的。所以时时刻刻都要祈祷诸佛菩萨而获得加持。还有一种,这时候的佛当然不仅仅树立在外在形相之上。这个佛是什么意思呢?已经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为佛,断绝俱生无明和获得本体清净之见解为佛,这是在自心本体之中,如同《金刚经》所讲解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等等,何时悟证般若波罗密的时候,这就是获得断证一切功德之佛。安住在这个见解当中若不忘失,这是最高的境界。但现前临时做不到,因此要时时刻刻祈祷诸佛菩萨的加持。
“莫忘正念与正知”:正念与正知,我们可以把它树立在正念当中也行。这个正念可以分为两种,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可能大部分人都看过华智仁波切的《屠夫真言》这本论著,前两年我在亚青寺给汉族弟子讲解过,前面是原文,后面有讲解。华智仁波切对初步修法直至究竟果实调顺烦恼,分为三个历程:剖析调伏妄念、直视调伏妄念、安住调伏妄念。剖析调伏妄念和直视调伏妄念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调伏妄念为无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说,从初步开始修行直到究竟果实当中的整个过程,都树立在这两个正念当中。着意去改造的一切法都叫改造意念之正念,但现前很多人排斥这个正念,说只要是意念创造就完全失去了真正成佛之义,不能这样理解。因为初步修行过程当中,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师般听见他人在念诵“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当下开悟,谁有那么高的根机呢?在没有这种根机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依靠着意来创造无着意之见解。必须要创造这么一个过程。《六祖坛经》讲解般若智慧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个过程。文字和观照还不是着意吗?文字为“了知”,观照为“觉受”,觉受虽然靠近证悟见解,但还是有所刻意啊。我们总不能树立实相般若为般若波罗密智慧到彼岸,当下是达不到的。因此,次第修行者为了获得智慧到彼岸就必须用文字般若和观照般若来架这个桥梁,才能达到实相般若智慧到彼岸这个境界。所以初步当中不能排斥妄念。《屠夫真言》当中有这么一句话,“虽然所舍为轮回,然初不依轮回法,不能趋入涅槃道,初识轮回性尤要。”轮回是需要断绝的,但先不以轮回法来创造涅槃之功德是很难获得涅槃之见解的。所以初步开始修法当中不得不依靠妄念来创造究竟果实,我们不得不把它当作一个工具来对待。若要是失去这个工具,创造诸佛菩萨之坛城就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你的根机像慧能大师般的。世上有多少人像慧能大师般听到一句话就能成就呢?从这个角度当中就能知道改造意念之正念当中,这种刻意做法是很重要的。但在究竟果实当中,妄念完全排斥才叫做究竟果实吗?当然不是。在行道逐渐达到一定层次的时候,这个妄念也是挺重要的。比如说《三句精要》当中华智仁波切也讲授过,若能执受本体,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脱之功力,也就是说妄念越粗大证得解脱越有功力,并没有说妄念越多越是一种过失。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世间与出世间不同的特点。那以后我们修法的时候当然也要从这方面去入手,不要仅仅停留在今天没有妄念内心当中就升起一种乐,妄念太多的时候内心当中就升起一种悲,时时刻刻都被乐和悲牵着走。我们所说的禅定应该是自在性的。平常修持时妄念多感觉到悲,妄念少而感觉到乐,这是禅定吗?当然不叫做禅定。这些道理知道一些,可能对以后的修证会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种正念叫无造法性之正念。无造法性之正念如同《金刚经》讲解般“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时证悟到这两种无二之境界的时候,这种正念之中的智慧就叫做无造法性之正念。那时候当然不讲解什么过程了,但这是当下很难做到的。现前我们能做到的是什么呢?是改造意念之正念。在修的过程中要以止观交修的方法来修。观的时候要观想,修止的时候要修止。但所修止的这个禅定是世间还是出世间禅定,必须要分清楚。我平常讲法有时候会把有些人的一些修法的公案列在讲法之中。这并不是排斥他人的见解,而是让我们知道,有时候这种见解是一些错误性的。前两年我在亚青寺的时候,从广东过来一位居士,说是修东密的。他说前两天他的老师告诉他一天修法不要少于2-3小时,至于如何修法,导师并没有告诉他。为什么他的导师没有告诉他呢?导师感觉到他的禅定还算可以,觉得没有什么可讲解的,就让他按照平常的见解来修法。我就问他:“你平常所安住的禅定是世间的禅定还是出世间的禅定,你能否辨别上下不同的特点?”他说:“这个导师并没有讲解。”我又问他:“你平常所护持的见解知道是什么境界吗?”他说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和清明状态当中。清明的范围太广了,按照唯识讲解八识,针对第七识末那识分别念而讲解第六识耽著为清明之状态也可以,因为第六识当中没有分别只是一种耽著。从这个角度讲解它是一个清明状态也是可以的,但是这个清明当然不了义。针对第六识和第七识讲解第五识为清明之状态,因为第五识是无念状态,它没有耽著和分别的,这也可以,但又要知道第五识的清明当然不了义啊。因此,我们把清明…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