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我們因煩惱沈重和五根不淨而看不見。那用什麼標准衡量這位導師是一位合格上師和師父呢?從信心和慈悲心兩方面去觀察,觀察這位導師的信心和慈悲心是否圓滿。比如說,信心有沒有偏袒之心,若要是在介紹一位導師時有信心,但是在介紹另一位導師時有偏袒,甚至有誹謗之詞,說明這位導師信心並不圓滿。因爲一位具德上師的信心應該是普遍平等的,哪有什麼好壞之區分呢?因此從這兩方面去觀察這位導師的功德是否圓滿。第叁,信心圓滿。傳承方面這位上師已經獲得這個密意,這位上師的密意能否納入心相續之中,完全靠信心來納入。信心就是使者,所以要時時刻刻培養信心。也就是說,我們從初步進入佛門直到完全悟證究竟果實都在培養信心。因爲信心圓滿的時候就是開悟的時候。從剛剛講解的這叁個因素當中知道,所依止的導師是否爲一位具德上師是相當重要的。現前漢地當中,據說有些導師很不重視聞思,說是實修就可以了。有些導師很不重視實修,僅僅聞思就可以了,這些都略有偏邪。聞思是實修的前行,當然需要。但是僅僅樹立在聞思當中,也無法調順煩惱怨敵。比如,今天很渴,從多方面可以了解水可以解渴,但不親自去喝水,能解渴嗎?也就是說從不同的角度知道,這樣修行挺好,能調順煩惱,但不進入實修狀態當中,永遠也調順不了煩惱怨敵的。另一方面僅僅停留在實修當中不去聞思,說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就叫做實修,若這就是實修的話還需要信仰和專門去修行嗎?我們從小直到現在,在進入睡眠前不就是把一切妄念放下才進入睡眠之中嗎?難道這也叫做禅修?這是禅修的話,那我們已修行了很多很多年了。一年修365座,雖然時間短暫,若這是禅修的話,功德也應該有所進展,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功德進展。這說明了什麼?說明把心僅僅安住在無念狀態當中不能叫禅修。華智仁波切對這種沒有聞思而實修者說了這兩句話:“能知修行不知妙解脫,豈不猶如禅天定。”禅天定就是世間禅定,光知道把心安住在無念狀態當中,但不知道整個修法之妙解脫之見,那和世間禅定修行有什麼不同?所以沒有在一位導師面前獲得教言,僅僅依靠把心安住在無念狀態當中,這還是略有偏邪的。那我們應怎樣修法呢?聞思修叁種智慧必須合一。依止一位具德上師並獲得教誨,按照這個教誨去思考,再把以上聞思投入實際修法當中精進修行。叁種智慧合一得到的見解才是菩提勝果之因。從這個角度就知道,要依止一位具德上師首先應觀察這位具德上師,這是挺重要的。觀察過程中,若一次觀察不能決定,還需要第二次、第叁次多方面去觀察,再去依止上師。世間的人在尋找一生伴侶時,需要長時間去觀察,因爲他關系到一生的幸福,略有偏差一生的幸福就泡湯了。所以要謹慎觀待對方是否能作爲自己一生的依賴。而我們修行者在尋找修行師父的時候,當然要謹慎加謹慎,因爲他關系到生生世世的幸福。依止一位上師在這位導師面前得到不同的教言之後,時時刻刻都不能忘記恩重這位善知識。什麼叫恩重?依靠上師給你講解這個緣,你內心獲得加持,消盡煩惱、功德增長,因此要時時刻刻祈禱上師。祈禱上師一方面爲了報恩,另一方面依靠祈禱上師消盡煩惱而獲得上師之密意。祈禱上師可以分爲外、內、密叁種。外祈禱,把上師觀想在自己的對面而作祈禱,觀想上師具有叁種功德:遍知、大悲和救度衆生之力量,祈禱獲得上師的密意。內相祈禱,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直接調伏貪嗔癡一切煩惱。這時雖然當下不能圓滿叁種功德,但正在創造這叁種功德。密相祈禱,何時圓滿心之本體,安住這個境界,已經圓滿叁種功德,這是最高的境界。就這樣長時間憶念,莫忘就是長時間要祈禱。那祈禱善知識還需要祈禱很多諸佛菩薩嗎?因善知識乃一切諸佛菩薩總集之相,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一切佛的總集之相爲上師。所以祈禱上師相當于一切諸佛菩薩都在祈禱之中,當然這時的觀念需要轉變一下,在有分別和偏袒的情況下是得不到一切諸佛菩薩加持的。比如說,你內心在祈禱這位師父時就感覺到一切諸佛菩薩還沒有圓滿在這位師父之中,略有這種偏袒的話,那當然得不到一切諸佛菩薩的加持。我們剛才從不同的角度以教證和理證講解上師乃叁寶之尊,上師身爲僧、語爲法、意爲佛,上師是過去佛、現在佛和未來佛一切諸佛菩薩總集之相。所以若能真正知道這個道理,那在祈禱上師時就相當于祈禱一切諸佛菩薩之功德。
“莫忘大慈大悲佛”:這裏的莫忘是莫忘失的意思。大慈大悲佛有兩種,一種是二千五百年之前世上呈現一個殊勝化身釋迦牟尼佛爲大慈大悲之佛,以及還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佛。我們現在能修法,有一個信仰的所依對境,都是諸佛菩薩的恩德賜于我們的。所以時時刻刻都要祈禱諸佛菩薩而獲得加持。還有一種,這時候的佛當然不僅僅樹立在外在形相之上。這個佛是什麼意思呢?已經獲得斷證一切功德爲佛,斷絕俱生無明和獲得本體清淨之見解爲佛,這是在自心本體之中,如同《金剛經》所講解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等等,何時悟證般若波羅密的時候,這就是獲得斷證一切功德之佛。安住在這個見解當中若不忘失,這是最高的境界。但現前臨時做不到,因此要時時刻刻祈禱諸佛菩薩的加持。
“莫忘正念與正知”:正念與正知,我們可以把它樹立在正念當中也行。這個正念可以分爲兩種,改造意念之正念和無造法性之正念。可能大部分人都看過華智仁波切的《屠夫真言》這本論著,前兩年我在亞青寺給漢族弟子講解過,前面是原文,後面有講解。華智仁波切對初步修法直至究竟果實調順煩惱,分爲叁個曆程: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安住調伏妄念。剖析調伏妄念和直視調伏妄念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調伏妄念爲無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說,從初步開始修行直到究竟果實當中的整個過程,都樹立在這兩個正念當中。著意去改造的一切法都叫改造意念之正念,但現前很多人排斥這個正念,說只要是意念創造就完全失去了真正成佛之義,不能這樣理解。因爲初步修行過程當中,像禅宗第六祖慧能大師般聽見他人在念誦“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當下開悟,誰有那麼高的根機呢?在沒有這種根機的情況下,我們不得不依靠著意來創造無著意之見解。必須要創造這麼一個過程。《六祖壇經》講解般若智慧分爲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叁個過程。文字和觀照還不是著意嗎?文字爲“了知”,觀照爲“覺受”,覺受雖然靠近證悟見解,但還是有所刻意啊。我們總不能樹立實相般若爲般若波羅密智慧到彼岸,當下是達不到的。因此,次第修行者爲了獲得智慧到彼岸就必須用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來架這個橋梁,才能達到實相般若智慧到彼岸這個境界。所以初步當中不能排斥妄念。《屠夫真言》當中有這麼一句話,“雖然所舍爲輪回,然初不依輪回法,不能趨入涅槃道,初識輪回性尤要。”輪回是需要斷絕的,但先不以輪回法來創造涅槃之功德是很難獲得涅槃之見解的。所以初步開始修法當中不得不依靠妄念來創造究竟果實,我們不得不把它當作一個工具來對待。若要是失去這個工具,創造諸佛菩薩之壇城就不是那麼一件容易的事情,除非你的根機像慧能大師般的。世上有多少人像慧能大師般聽到一句話就能成就呢?從這個角度當中就能知道改造意念之正念當中,這種刻意做法是很重要的。但在究竟果實當中,妄念完全排斥才叫做究竟果實嗎?當然不是。在行道逐漸達到一定層次的時候,這個妄念也是挺重要的。比如說《叁句精要》當中華智仁波切也講授過,若能執受本體,妄念越粗大,更形成解脫之功力,也就是說妄念越粗大證得解脫越有功力,並沒有說妄念越多越是一種過失。這說明了什麼?這說明了世間與出世間不同的特點。那以後我們修法的時候當然也要從這方面去入手,不要僅僅停留在今天沒有妄念內心當中就升起一種樂,妄念太多的時候內心當中就升起一種悲,時時刻刻都被樂和悲牽著走。我們所說的禅定應該是自在性的。平常修持時妄念多感覺到悲,妄念少而感覺到樂,這是禅定嗎?當然不叫做禅定。這些道理知道一些,可能對以後的修證會起到很大的作用。第二種正念叫無造法性之正念。無造法性之正念如同《金剛經》講解般“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何時證悟到這兩種無二之境界的時候,這種正念之中的智慧就叫做無造法性之正念。那時候當然不講解什麼過程了,但這是當下很難做到的。現前我們能做到的是什麼呢?是改造意念之正念。在修的過程中要以止觀交修的方法來修。觀的時候要觀想,修止的時候要修止。但所修止的這個禅定是世間還是出世間禅定,必須要分清楚。我平常講法有時候會把有些人的一些修法的公案列在講法之中。這並不是排斥他人的見解,而是讓我們知道,有時候這種見解是一些錯誤性的。前兩年我在亞青寺的時候,從廣東過來一位居士,說是修東密的。他說前兩天他的老師告訴他一天修法不要少于2-3小時,至于如何修法,導師並沒有告訴他。爲什麼他的導師沒有告訴他呢?導師感覺到他的禅定還算可以,覺得沒有什麼可講解的,就讓他按照平常的見解來修法。我就問他:“你平常所安住的禅定是世間的禅定還是出世間的禅定,你能否辨別上下不同的特點?”他說:“這個導師並沒有講解。”我又問他:“你平常所護持的見解知道是什麼境界嗎?”他說就是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和清明狀態當中。清明的範圍太廣了,按照唯識講解八識,針對第七識末那識分別念而講解第六識耽著爲清明之狀態也可以,因爲第六識當中沒有分別只是一種耽著。從這個角度講解它是一個清明狀態也是可以的,但是這個清明當然不了義。針對第六識和第七識講解第五識爲清明之狀態,因爲第五識是無念狀態,它沒有耽著和分別的,這也可以,但又要知道第五識的清明當然不了義啊。因此,我們把清明…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