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3

  ..續本文上一頁狀態可以支分爲八萬四千個清明,你能知道你的清明狀態在哪一個層次當中嗎?他說這就不知道了。那這種修法完全叫做盲修瞎練。就像我們拿著槍往天空中放,那是以什麼爲目標而開槍呢?沒有目標而亂放槍。我們平常修行的時候沒有一個所護持的對境,說有一個所追求的法,那完全失去了真正修法之義,要是這樣的話,進入佛門不就是一個著念了嗎?對佛法生起信心,如果這個信心是一個著意擱置一旁的話,那麼我們何時和佛能結上這個緣呢?不能這麼樹立,時時刻刻都要記住,要對照根機而修法,這相當重要。在修法過程中要知道自己所護持的見解是什麼狀態,不能盲修瞎練。以上是針對盲修瞎練太厲害者而說的,今天在座的修行禅定的人挺多,以前我曾經講過,禅定若要是真正修得好的話,是在短期時間內可以成就的一種力量。但又要知道,這個禅定很危險,就像一個定時炸彈,若要是有一位老師懂得這個定時炸彈,是可以利用它做一番事業。你想做什麼事業就根據自己心裏的想法定時做一番事業,但沒有這個技術的人要是去亂碰,做不成事業反而把自己也給炸掉。禅定也是同樣一個道理,必須有一個具德上師的攝受,有一個真正知道禅定上下不同區分的老師進行指導,修到一定的時候還需要這位導師的印證,講解目前已經到什麼層次,該需要什麼方法去調伏等等,這些都非常重要。總之我們剛才講解的“莫忘正念與正知”可以歸納在兩個正念之中,要是懂得這兩個正念,那一切法都歸納在其中。比如說禅宗的文字般若和觀照般若都樹立在改造意念之正念當中,實相般若爲無造法性之正念。華智仁波切在《屠夫真言》中所講解的剖析調伏妄念和直視調伏妄念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安住調伏妄念爲無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說,整個修法程序都歸納在這兩個正念當中。整個密宗把五道十地的修法都歸納在了知、覺受和證悟之中,了知、覺受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完全證悟的時候爲無造法性之正念。修淨土法門也是同樣一個道理,我們把阿彌陀佛的修法分爲外、內、密叁種阿彌陀佛,外和內爲改造意念之正念,因爲那個時候要刻意去觀想,達到一心不亂之狀態,一心這個心是真心的話就叫無造法性之正念,那整個顯宗修法也歸納在這兩個正念當中。現前很多人都在修上師瑜伽,上師瑜伽總分爲外、內、密叁種上師相應法。外相上師相應法、內相上師相應法歸納在改造意念之正念中,密相上師相應法爲無造法性之正念。也就是說,八萬四千法都歸納在這兩個正念之中,就這麼去理解“莫忘正念與正知”。

  “恒需憶念有叁種:恒念傳戒之上師,恒念示道之佛法,恒念律儀與誓言。”

  “恒念傳戒之上師”:從皈依戒開始,所傳過戒的上師,時時刻刻都要祈禱這些上師

  “恒念示道之佛法”:上師所講解的一切佛法時時刻刻都要憶念去修行。依止上師的重要性就是上師能爲我們指引一條路,這就是法。祈禱上師並按照上師的教誨調伏內心,就是修行佛法,恒念示道之佛法。我們把示道之佛法分爲座上和座下。粗略地講,上面示道佛法爲座上,下面“恒念律儀與誓言”爲座下。按上師所講解的教誨修行,還要憶念戒條。比如說,皈依戒分爲叁所斷、叁所修和叁同分,以及阿底峽尊者所講的五種支分戒條。菩薩戒從兩種根本戒而講解很多支分戒。密宗共同誓言支分爲二十七條根本誓言等等。都要經常憶念並且做到這些。

  “恒時應具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床第恒時應有身,心中恒時應放松。”

  “恒時應具有叁種”,時時刻刻應該具備的有叁種。“身體恒時應有心”:在平常打坐的時候,心要是散亂的話就叫做身體不具有心。身以七支坐法達到靜的時候,心也要跟隨著靜。我們每天真正座上修法的時間是很短暫的,由于往昔習氣沈重的緣故,有時候無意當中漂泊出很多妄念,最主要的是不要跟隨著它行走,這一點必須做到,這是相當重要的。當然調順妄念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試問妄念必須完全斷絕在無念狀態當中才爲調伏嗎?當然不是。妄念起現是很正常的,最重要的是怎麼去調伏妄念。有妄念並不可怕,若不知道調伏這才是最可怕的事。打個比喻:一把刀本身沒有好與壞的區分,如果拿這把刀做壞事的話,這把刀就成爲壞刀,若做一番好事的話,這把刀就成爲好刀。如同這個道理般,妄念本身並沒有好與壞的區分,完全取決于如何去調伏。若不會調伏,行者跟隨著妄念而行走,有妄念就形成漂泊輪回之根本。若要會調伏,有妄念就是今生證得佛果之因的工具。所以妄念多少並不代表見解高低,最重要的是要調伏。現在很多人講解入定時說,沒有妄念安住的時間越長就叫入定,在講四禅八定的時候是這麼講的,沒有妄念的狀態時間越長越好。但我們並不是在講四禅八定即世間禅定,而是在講解出世間的禅定。雖然初步從世間禅定入手,但不是僅僅停留在世間禅定,而是要創造出世間禅定,在這樣的狀態當中,當然調伏妄念才爲重點。因此“身體恒時應有心”就是說修法當中,要時刻觀待自己的心。比如說去參加法會,身在法會之中心要是在散亂,這不叫修行,正法與非法的區分就在此上。表面上好像是在修行,內心當中卻被貪嗔癡煩惱束縛,這種行爲都叫非法。一個人在幽靜山林中打坐,從形象上好像在修行,但是內心在另一個地方漂散,這就不叫修行。我們平常在做一切善法時,都要觀待自己的心。比如去放生,看看內心中是否有慈悲心,很多人去放生把它當作湊熱鬧而跟隨著行走,若要是沒有慈悲心,做不做就沒有多大意義。但我們不能排斥說一點點功德都沒有,有功德力量也相當微弱。所以“身體恒時應有心”,在做善法的時候,時時刻刻都要憶念著自己的心,身和語所做的一切都是意在支配的,心才爲根本,身體在何處,心也應該在何處。

  “床第恒時應有身”:意思是說居住在一個地方不要跑來跑去。初步進入佛門對佛法不了解的情況之下,往昔曆代傳承祖師有這種傳統,去參學。那時我們不得不先跑來跑去。但這種跑是爲了知道如何修法,一旦知道如何修法之後跑來跑去就不是重點。曆代高僧大德沒有一個是只靠跑來跑去成就的。在知道如何修法的情況之下,把心安下來修行爲妙。尤其是現在這個時代,很多人把跑來跑去當成是佛法。只要有點時間,把家裏的一點點經濟都用在跑來跑去之上,造成家裏人對相信佛教的人越來越反感。你跑來跑去的時候感覺到自己在學法,但家裏人會這樣想嗎?他可能覺得你完全是在浪費金錢,家裏的一點點錢都被你跑來跑去用光了,浪費時間就更不要說了。我們作爲相信佛教的弟子當然不能這樣做。前段時間,我也對各地一些居士說過,初步進入佛門尤其是實在不知道如何修法的情況之下,不得不到一些真正高僧大德面前去參學,曆代高僧大德的法規和習慣也是這樣的。但知道如何修法之後,還是不要跑來跑去,這沒有多大意義,還會招來很多人的誹謗。修行者應該是靜下來修自己的心才爲修行。跑來跑去不但會導致家裏人對你反感,甚至會導致很多人對修行者産生不好的印象。

  “心中恒時應放松”:剛才說過,調伏內心爲根本,但調伏內心應該放松些,不要過于太緊,要是過于太緊,比如,出現一個妄念當下知道,我必須把這個妄念壓製住,這麼壓製之下妄念會更多,調伏不了妄念。前兩天我們講解過上師瑜伽的導修。導修當中已經稍許講過怎麼去調伏妄念。比如說,把《屠夫真言》中剖析調伏妄念、直視調伏妄念和安住調伏妄念歸納在外、內、密叁種上師相應法之中,這麼去修行是挺好的。僅僅把心安住,其中有些容易錯謬的地方,有些錯謬和真正的出世間禅定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一旦不小心很容易把它攪混在一起,《普賢十六種辨別》中“相似相似易錯亂”就是指的這一點。這樣一不小心會造成證得菩提勝果之過失的。

  “急須忘掉有叁種:急須忘掉生貪友,急須忘掉生嗔敵,急須忘掉癡睡眠”。

  這些根據個人的根機應盡量做到。尤其是睡眠,不要睡得太久,不要跟隨自己的習氣想睡就睡、想起來就起來。習氣永遠不會有滿足的時候,比如今天睡十二個小時,明天可能還要睡十叁個小時、十四個小時。不睡覺是不可能的,但是睡眠達到一定的時候就不要睡得太多。在亞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睡眠最多3-4個小時。我們臨時可能達不到這一點,但是6個小時左右已經夠用了。第一次可能在白天感覺到沒有精神,過一陣時間就會形成很好的習慣。

  “恒需謹慎有叁種:衆中出言應謹慎,獨處行爲應謹慎,平常觀心要謹慎。”

  “衆中出言應謹慎”:衆人之中說話要謹慎,這不就是講解平常做人的道理嗎?真正知道做人的道理,這也叫佛法。佛法不一定是靜下來打坐就叫佛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根據個人根機來樹立的。衆人之中要是亂說話,一不小心很容易得罪他人,造成他人的煩惱,從而變成一種過失。得罪他人之後,你要是內心放不下這些,很長時間想靜也靜不下來,這些都叫做習氣和障礙,所以在很多人之中說話要謹慎。

  “獨處行爲應謹慎”:獨處時要時刻憶念著自己的心,謹慎觀待自己的心怎麼想,不能想什麼就跟隨什麼而行走。時時刻刻都要提起正念,獨處行爲應該謹慎。

  “平常觀心要謹慎”:平常觀心要怎麼謹慎呢?要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不去依止無根無據的法。真正的根據就在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證和理證之中,若能符合曆代傳承祖師的教言,這就叫做真正的法。因此,現前無根無據的一些書要少看一些。尤其是在漢地,半途出現的法又多,這些大部分都是無根無據的,若要是有的話,可能也是從其他書中抄來的,再加上自己的內容,能否符合教證和理證就很難說。所以還是看看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吧。

  “恒須隱密有叁種:隱秘自己之功德,隱密他人之過失,隱秘未來之計劃。”

  “隱秘自己之功德”:真正知道佛教基礎的人不應…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法義精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