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4

  ..續本文上一頁該在他人面前宣揚自己的功德。初步進入佛門行者可能做不到這一點,比如說這個蓮花生大士佛像是一個人做功德而塑造的,對于初步進入佛門行者,把他的名字刻在前面的話,他可能心裏很高興。否則,這個人就會覺得:“天哪,做了那麼多功德別人不知道是我做的”。這些想法都是對佛法不理解的原因所造成的。爲了把這些弟子逐漸引向佛法,那就做一些方便也是可以的。給他的名字寫上,要不就宣揚一下他的功德。但要知道,這種做法真的如法嗎?如法還真算不上,只是一個引導法,爲了逐漸引導他進入正法。達摩祖師進漢地的時候,像梁武帝這樣的大居士可能世上很難找到第二個,梁武帝一生當中建了多少廟,在漢地供養了多少僧衆,做過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但爲什麼問達摩祖師的時候說“無功德”呢?就是因爲天天在誰面前都講這是我建的,那是我做的,所以真正進入佛門中若宣揚自己的功德那會消減自己功德的力量。初步進入佛門宣揚一下功德的做法並不了義,但爲了慢慢引入正法之中,不得不這樣。對佛法了解之後,我們就不能去追求這個,我們信仰佛法的目的不是在何時何處留個名字,我們要的是這個功德,依靠這個功德來度化一切衆生證得佛果,這是我們信仰佛法的目的和理想。所以要隱秘自己之功德。自己的功德不要在他人面前宣揚。剛才所說的功德是從金錢方面所創造的功德,平常修行當中也是同樣一個道理。我在漢地聽說只要是穿和尚衣服的人都會講神通。我怎麼知道的呢?有一位居士的母親已去世幾個月了,他問我說他的母親現在何處,我說我怎麼知道你母親在何處,我對這方面什麼都不懂。我就問他:“你爲什麼問我,你在誰面前聽說過我有神通呢?”他說:“沒有聽說過,但是一般穿你這種衣服的人,都會有神通啊。”我說:“不會的吧?”在高原地帶是按照真正教法而行持,像我的上師喇嘛阿秋今年80歲了,平常很少講神通,以前法王如意寶也很少講神通。在高原地帶很多人是不敢講神通的,因爲一些高僧大德們會從教證和理證當中將你排斥。真正的佛教是教法和證法,教法爲理論,證法爲實修。要是真正符合佛教而修行的話,自己的功德是不應該在他人面前宣揚的,除非你的功德已經達到圓滿,能圓滿爲他人宣說,你的功德才不會有退轉。若要是行道當中的一些覺受在他人面前宣揚的話,會消減自己功德之力量的。

  “隱密他人之過失”:不在背後說他人的過失本身就是一種善法,也叫做修行。背後說他人的過失,從世間角度當中,一旦他人知道會造成不必要的煩惱,他人不知道的話,沒有損害他人反而損害了自己。

  “隱秘未來之計劃”:像密宗,我要到何處修法,修什麼法等等都必須要隱藏,要不共同悉地很容易消失。當然隱藏未來之計劃不是說等兩天到什麼地方去偷東西的未來計劃不告訴他人。其他事情也是一樣,未來的計劃不能隨便講給他人聽。

  “不可宣說有叁種:不宣偶爾出離心,不宣自己狡詐行,不宣自己之善行”

  “不宣偶爾出離心”:不宣揚偶爾産生的出離心,偶爾産生的出離心是短暫性的,並不堅固,等兩天又可能沒有出離心,進入世間當中追求世間事業。哪怕真具有出離心的話,這些功德還是不能在他人面前宣揚。一是宣揚自己的功德有過失,第二偶爾産生的出離心並不穩定。比如你在他人面前說:“我有很大的出離心,等兩天我要到幽靜山林中去打坐,幾年當中不出關,一直在山洞裏打坐。”過一段時間可能這個出離心很難永恒,自己又會溜入城市之中。這樣很多人會瞧不起你,甚至還會對你産生誹謗。

  “不宣自己狡詐行”:作爲一個相信佛教的弟子,在未進入佛門者面前不能講解自己的很多過失,因爲很多人煩惱沈重的緣故,會對佛法生不起信心,他覺得進入佛門行者還有那麼多的狡詐行爲,那自己就更不應該進入佛門,從此離佛法會越來越遠。因此,作爲一個進入佛門的行者平常所做的一舉一動對一個不相信佛教的人有很大的影響。爲了讓衆多的弟子進入佛門,從輪回苦海當中獲得解脫,所以在他人面前不宣揚自己的狡詐行爲。我們不是講解佛教是一種勝谛嗎?在講解教證和理證當中一直宣揚佛教是勝谛,那客觀的角度當中也應該做出一個勝谛。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講解小乘的時候,樹立那麼多戒條,就是爲了讓很多人都進入佛門的诠釋,這些戒條大家都能做到嗎?當下是很難做到的,還需要長時間刻意去行持。只有這樣樹立戒條,外道才不會對佛法生起誹謗。

  “不宣自己之善行”:我們所做的善行功德都是爲了消盡自己的煩惱而救度一切衆生,這就是我們的理想。所以在修的過程中,在做的過程中,最好不要把自己的善行功德告訴他人。

  “不可去處有叁種:怨仇爭處不可去,衆人聚處不可去,玩樂之處不可去。”

  “怨仇爭處不可去”:在沒有能力的情況下,前提是沒有能力擺平這件事的情況下,不要到一些怨仇爭鬥的地方去。比如說,哪個與哪個打起來了,哪個和哪個之間有很大的矛盾,你沒有能力去度化他人的情況之下,要是在中間說幾句話,一不注意會把自己也拉進去。這些都是修法的基礎,必須做到。

  “衆人聚處不可去”: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還是少去一點爲好。爲什麼呢?因爲初學者的心是散亂的,人越多的地方更容易造成心之散亂。作爲一個修行者,修行,修行,就是修心。所以靜下心修行這是最重要的。曆代傳承祖師的傳記告訴我們,藏傳佛教也好,漢傳佛教也好,曆代高僧大德都是獨自進入茅棚去打坐,而不是很多人在一起修行。亞青寺喇嘛仁波切平常也是這樣給弟子講解的,亞青寺的要求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亞青寺修行者最好是一人有一間房子,這樣修心很容易平靜下來。要不衆多人在一起打坐,一個人動的時候,其他人雖然身不動,但心往往跟隨著一起動。

  “玩樂之處不可去”:玩樂的場所最好不要去,因爲這些地方很容易散亂自己的心態。當然初步進入佛門當中修行,人人都能做到這點是不容易的,但要盡量去做。前一段時間我在北京,有幾個居士,開始還算不上居士,雖然他們對我很恭敬,但是在我面前很長時間並沒有聽他們說要修法,後來有一天我就問他們:“在我身邊已經有那麼長時間了,爲什麼不問問法呢?”他們說,現在還不敢進入佛門。爲什麼呢?要是進入佛門之後,必須不吃肉要吃素的,還不能抽煙,有位老先生60多歲了,又要抽煙,聽說進入佛門煙必須戒掉,要不就和佛無緣。他們覺得這些臨時真的做不到,所以就不敢求法。我說不是這麼講解的,要是都拿著一個尺寸去量的話,釋迦牟尼佛還用得著講八萬四千法嗎?還講解那麼多的入乘之門嗎?這都要針對個人的根機而講解,像我等導師釋迦牟尼、米拉日巴,漢傳佛教的慧能大師、二祖慧可大師等等,他們獨自在茅棚裏打坐,感覺是精神最快樂的時候。若有這種信念的人,當然應該這樣要求。但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下,要是把自己獨自關在房間裏面有的人就會感覺到很悶,所以只能根據自己目前的條件來樹立,慢慢地盡量做到這一點,這當然需要一個過程。就如同《般若品》講解般,文字般若到實相般若,從智慧在此岸到智慧到彼岸必然需要一個架橋梁的過程,所以,我們當下在沒有建築這個橋梁時,必須達到前面說的要求這是不大現實的。但這些應該根據自己的條件盡量做到,對以後的修證可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不宜宣說有叁種:無信者前不說法,未問不說自經曆,不說不符實際語。”

  “無信者前不說法”:沒有信心者面前和你沒有能力救度此人的面前是不要說法的。要是說法的話,他反而會對法生起誹謗,會造成一種過失。那要是在有信心者面前講一些共同的教言,是可以的。比如說,你們作爲金剛道友之間說說法完全不會犯戒的。龍樹菩薩在一部教言中講解,說白色的塔子在晚上月亮之下會更白,就是月亮的光而造成這個白塔更加白的。我們現前所精通的教言,爲他人奉獻,還會增長自己中途之功德。也就是說,現前稍許精通的法,不是講不共同法,而是講共同的法,在有些信者面前爲他作些開示,還會增長自己的功德,但是不信者面前是不能說法的。

  “未問不說自經曆”:別人沒有問你的經曆就不要說自己的經曆,比如說我怎麼修過法。否則,人家會覺得你在打妄語,是狂言等等,反而對你産生誹謗。

  “不說不符實際語”:當然不能說不符合實際的語言,那樣會造成對法的誹謗的,甚至在說的過程中有很多罪過。以上這些道理,都是講解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這些要是能完全背誦下來的話,在座下能做到這一點,這就是一個真正修行者。因爲我等曆代傳承祖師華智仁波切就是以《自我教言》這種方式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提起正念,而形成我等叁界一切衆生之怙主的。我們若能按照華智仁波切講解的教言而行持的話,也會如同華智仁波切般,證悟到一切諸佛菩薩的密意。上面這些聽起來有些地方就是做人的道理,但一個相信佛教的人就應該要做好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快樂之中,不在貪執和煩惱之中。相信佛教的人平常起現貪嗔癡煩惱,他不會從外面去斷絕,而是反過來觀待內心,一旦反過來觀待調伏自己內心的貪嗔癡煩惱,就不會把一切過失推在他人身上。這樣家庭就會越來越和合,金剛道友之間也就很團結,誰見了都喜歡。我在亞青寺給弟子講法時說過,有人說自己的見解很高,已經達到登地、八地等等,我們暫且把登地、八地擱置一旁,先看看他的煩惱是否減少,往昔的脾氣是否越來越溫和。若是內心證悟到見解的話,貪嗔癡煩惱應該減少。若不是內心當中的證悟,那他所講解的證悟又在何處呢?那只能說有兩個心,一個心已經證悟,一個心還像往昔般貪嗔癡煩惱那麼嚴重,這就不大合理。所以要時時刻刻反過來看看自己的心,就能知道自己見解達到何等高度,這也是一種…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法義精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