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自我教言▪P5

  ..續本文上一頁修法。我們平常座下若能夠按照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行持,這就叫做修法。很多人不是一直追求座下怎麼修法嗎?很多修行行者有家庭、有事業,真正座上修行的時間是很短暫的,若能在座下像剛才所講解的去做,就可以依靠這種力量逐漸創造更好的條件,使得座上的禅定逐漸進入座下,甚至逐漸進入出定和入定無二的境界。

  前兩天我們在講解《上師瑜伽》的時候,稍許講解了修法的道理,也講了一些平常行爲該做的是什麼,不該做的是什麼,因爲依靠這些方便對解脫能起到很好的輔助。今天再從不同的角度講解一些內容。現在很多人都講他今生修行的目的是爲了增長智慧。那怎麼去尋找智慧呢?若要是細致去觀待,所謂的智慧,是講解業力清淨還是業力沈重而樹立智慧。比如說,六道衆生當中叁惡趣的智慧是最薄弱的。爲什麼說六道衆生當中叁惡趣的智慧最薄弱呢?因爲,叁惡趣衆生的業力比叁善道的衆生要沈重,因此智慧就更薄弱了。也就是說業力沈重的時候智慧是薄弱的,業力何時清淨智慧就會更加增上。從這個角度就能知道,平常每做的一件善行都是爲了增長智慧。消盡煩惱智慧增長,五蘊消盡的時候,太陽的光芒逐漸呈現,這是必然的。那所謂的福報怎麼講解呢?還是同樣一個道理。業力沈重的衆生是永遠沒有福報的,業力清淨之後,福報會迅速增長。現今很多人進入佛門的目的是爲了讓面對生活當中的很多事業逐漸增上。但是要知道的是,我們應從根本上解決。如同前兩天所講解的,平常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分爲有漏功德和無漏功德兩種。從客觀角度當中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平等的,但是因內心所調整方法不同的緣故而造成有漏、無漏之區分。有漏功德得到的福報是有生滅性的,無漏功德而得到的果報是沒有生滅性的,所以不同的區分就在于此。因此所做的每一件善行要配合殊勝之方便,那什麼叫做配合殊勝之方便呢?在修法過程中若能配合叁清淨法又叫叁殊勝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無漏功德,得到的福報是永不變化的。有漏功德是平常所做善行時沒有配合殊勝方便,第一,沒有發心;第二,進入善行狀態當中沒有正行;最終沒有回向。不具備叁殊勝法即叁清淨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有漏功德,所得到的果報、福報是有生滅性的。比如說,現今我們看見世上很多人兩叁年之前做得挺好,但是兩叁年之後就比乞丐還乞丐。這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前兩叁年做得很好,是因前世的因而得到的果報。但爲什麼他的這個果報有生滅性呢?說明所造的功德是有漏功德。有漏功德如同現在有一杯水,在很渴的時候喝下這杯水可以解渴,享受一杯水的快樂。但是喝完水若再具有渴的現象,那杯裏已沒有水了,就要感受痛苦。所以我們必須先在一位具德上師面前學會該如何修行。我等根本上師喇嘛阿秋在亞青寺給弟子講法時,反複講解初學者修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須知道如何修行。因爲不知道如何修行的情況之下,付出多大的代價得到的果報還是世間福報,暫時可以享受但最終還是得不到永不變化的快樂。創造無漏功德才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之因。如同剛才所言般,講解智慧也好,福報也好,一切都歸納在現前修行之中,若精進修行,那智慧也會增長,福報也會圓滿.所以這些道理都稍許精通一些,對我們以後修證可起到很大的作用.現今有很多人不了解這個道理,認爲家裏供個財神可以招財;念誦金剛薩垛可以消盡一切煩惱;蓮花生大士心咒是消除一切障礙;文殊菩薩是增長智慧;藥師佛是消盡一切病魔等等。那真會這樣嗎?從共同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的,但要知道不同的本尊是針對不同的根機而呈現,不是說一個本尊只能起到一個作用。比如說,我們依止文殊菩薩的時候,既能增長智慧,又能消盡煩惱,又可以增長慈悲心,又可以消盡病魔。因爲要知道,第一,臨時具有很多病魔;第二,智慧薄弱;第叁,福報極小;第四,仍然在痛苦和困惑之中;這些都是因煩惱習氣造成的。依止本尊念誦不同心咒的目的就是爲了消盡一切煩惱,所以在依止一個本尊,修持一個法的當下,一切法都在修行之中。必須要通達萬法攝一之竅訣這很重要,否則按照我等所理解的方法去修行,法是永遠修不完的。如同前兩天講解《精要明境》的時候不是提示過嗎?教法乘次無量,入乘之門衆多,所說的一切道理也是很多很多,那要是去學那麼多的教法乘次、入乘之門和言說知識,何時能修得完呢?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萬法攝一之竅訣。我們這次講解《自我教言》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上。我們把整個修法分爲座上和座下兩種,也就是說入定和出定兩種。你們每個人手中都有一本《上師瑜伽的導修》,這就是座上修行的方式。那座下也就是平常面對生活當中,作爲一個居士這種度日的時間比座上修行的時間更長,那怎麼修行呢?就要針對個人的根機講解爲妙。比如說,從小乘的角度當中,有時候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講解無我之道理,有時候又講解有我,那到底是有我還是無我呢?從根本上講解當然是無我之見解。但因個人根機不同有時候不得不講解有我,從有我來創造無我之見解。所以平常修行的時候不要拿出一句“一切都是虛幻”來修行,這個是臨時達不到的,還是根據個人的根機來修法。這次講解的《自我教言》很適合我們的根機,平常面對現實生活在成辦自己事業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我們講解的《自我教言》。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從這個基礎當中再創造更好條件,以後修行就不需要那麼刻意去著意,不需要那麼強製。因爲具有這種力量,後面修起法來就更自然和更方便一些。還有一點需要提示一下,各地地帶當中有些導師不重視聞思,說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就行,能安住在平靜狀態之中嗎?無始以來至今所造的煩惱習氣沈重,說安住就能安住嗎?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安住的時候,還要分爲世間禅定和出世間禅定,要真正赤裸出世間禅定能安住的行者少中又少。因爲曆代傳承祖師就是我們的例子。曆代傳承祖師爲什麼只有這麼幾個人呢?這說明了真正能在這方面直接安住不是那麼容易達到的。所以爲了創造這個見解,必須還要有一個修法的程序,依靠前面來創造後面。前面我們把它當作是獲得後面的這麼一個橋梁。這個橋梁必須依靠前面《自我教言》等共同前行方便來創造。禅宗也是講解因地的,還講解很多道理。像虛老的《禅修要旨》關于初步開始修禅定的前行部分也講得很多。也就是說,禅宗在講解因地的時候,並不是沒有一個次第修法過程。當然有些禅師在給弟子講法的時候,不講解因地,直接講解果法,但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讓你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安住在皆空之中,誰能達到呢?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若這麼容易,爲什麼我等導師釋迦牟尼佛還講授了八萬四千個法門呢?說明了我等導師世間的第一佛都沒有這樣做,那現今有些人所做的這一切還是要謹慎對待吧。禅宗真正果法和無上竅訣大圓滿最終真實教授乃是一種不講解過程直指心的本體的殊勝法義,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到的。我們舉個例子,禅宗初祖達摩祖師到漢地的時候,梁武帝得到書信,說是達摩祖師在漢地要講一個很深的法。這時很多漢地和尚迎接達摩祖師,講臺搭好後祈請達摩祖師爲漢地弟子講法。達摩祖師在上面坐了一陣時間,起來就走了。人們覺得今天怎麼這麼怪呢?達摩祖師爲什麼不講法呢?很多人以爲是否得罪了達摩祖師而不講法。只有一個人悟到這麼一個道理,是不是印度的法師講法不用口,爲什麼講法不用口呢

  怎麼講解呢

  他也講不出個道理。也就是說心印傳承不是人人都能夠接受的。現在各地依靠這種方法講解的人太多了,讓弟子們坐下,導師坐在上面說,把心安住在平靜狀態當中,那時候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清明之狀態,這就叫見解。要不就說過去的妄念已經消失,未來的妄念沒有産生,中間這個平靜狀態當中就叫做本覺等等,禅修可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在高原地帶的兩位導師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寶,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寶曾經在這兩個聖處天天講法,說明了什麼呢?說明了這兩位尊者也不是直接按照心印傳承來傳法的,所以對待現今的一些現象還是需要謹慎一些的好。可能也是未法時代的標志吧,出現這種現象相當多,我們當然不能跟隨著這些無根無據的狂言行走,時刻都要反觀自己的心,要不做到這一點就會有所偏邪。比如說現在我作爲你們的上師,我一舉一動的時候,若你們有極上等根機的話都有成就的機會,不僅僅是我在給你們講法時有這個機會,你們平常在見到很多高僧大德的時候都有這個機會的,但證悟過嗎?有些人只注重外在形象和感受,而總是感覺不錯,但感覺並不代表是證悟啊!感覺還是內心當中的一種概念。貪嗔癡一切煩惱也是一種感受,難道這些感受都是開悟之標志嗎?當然不能這麼講解。也就是說,我們還是按照自心與法融合而修行爲妙。自己的根機是何等就要以何等法去修行。自己做爲一個下等根機的次第行者,你拿著很高的法去修持,不會有見解輾轉增長的時候,決定不會有的。禅宗和無上竅訣大圓滿真實教授當中直指心的本體,但又要知道的是這個明心見性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情。像曆代高僧大德,甚至是我們的導師釋迦牟尼佛本來就是普賢王如來的化身,用不著修行這麼一個程序,但是爲了讓後代弟子對修法更加精進,因此示現了六年苦行的行爲。這說明什麼?說明了不是誰都能按照心印傳承的方式這麼容易就可以證悟的。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師,聽到《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開悟的人有多少呢?現在很多人說,他平常修行的時候能夠安住在清明之狀態當中,雖然不能長久保持,但可以安住在清明狀態,這是否就是見性?當然不是見性。若是見性,當下真是證悟的話,爲登地菩薩,登地菩薩煩惱完全消盡,那時候就應該不存在煩惱,甚至在夢光明境界當中,夢裏能達到自在,因爲當下…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密宗法義精要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