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修法。我们平常座下若能够按照历代高僧大德的教言行持,这就叫做修法。很多人不是一直追求座下怎么修法吗?很多修行行者有家庭、有事业,真正座上修行的时间是很短暂的,若能在座下像刚才所讲解的去做,就可以依靠这种力量逐渐创造更好的条件,使得座上的禅定逐渐进入座下,甚至逐渐进入出定和入定无二的境界。
前两天我们在讲解《上师瑜伽》的时候,稍许讲解了修法的道理,也讲了一些平常行为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因为依靠这些方便对解脱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今天再从不同的角度讲解一些内容。现在很多人都讲他今生修行的目的是为了增长智慧。那怎么去寻找智慧呢?若要是细致去观待,所谓的智慧,是讲解业力清净还是业力沉重而树立智慧。比如说,六道众生当中三恶趣的智慧是最薄弱的。为什么说六道众生当中三恶趣的智慧最薄弱呢?因为,三恶趣众生的业力比三善道的众生要沉重,因此智慧就更薄弱了。也就是说业力沉重的时候智慧是薄弱的,业力何时清净智慧就会更加增上。从这个角度就能知道,平常每做的一件善行都是为了增长智慧。消尽烦恼智慧增长,五蕴消尽的时候,太阳的光芒逐渐呈现,这是必然的。那所谓的福报怎么讲解呢?还是同样一个道理。业力沉重的众生是永远没有福报的,业力清净之后,福报会迅速增长。现今很多人进入佛门的目的是为了让面对生活当中的很多事业逐渐增上。但是要知道的是,我们应从根本上解决。如同前两天所讲解的,平常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分为有漏功德和无漏功德两种。从客观角度当中所做的一切善行都是平等的,但是因内心所调整方法不同的缘故而造成有漏、无漏之区分。有漏功德得到的福报是有生灭性的,无漏功德而得到的果报是没有生灭性的,所以不同的区分就在于此。因此所做的每一件善行要配合殊胜之方便,那什么叫做配合殊胜之方便呢?在修法过程中若能配合三清净法又叫三殊胜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无漏功德,得到的福报是永不变化的。有漏功德是平常所做善行时没有配合殊胜方便,第一,没有发心;第二,进入善行状态当中没有正行;最终没有回向。不具备三殊胜法即三清净法所做的每一件善行都叫有漏功德,所得到的果报、福报是有生灭性的。比如说,现今我们看见世上很多人两三年之前做得挺好,但是两三年之后就比乞丐还乞丐。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前两三年做得很好,是因前世的因而得到的果报。但为什么他的这个果报有生灭性呢?说明所造的功德是有漏功德。有漏功德如同现在有一杯水,在很渴的时候喝下这杯水可以解渴,享受一杯水的快乐。但是喝完水若再具有渴的现象,那杯里已没有水了,就要感受痛苦。所以我们必须先在一位具德上师面前学会该如何修行。我等根本上师喇嘛阿秋在亚青寺给弟子讲法时,反复讲解初学者修法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知道如何修行。因为不知道如何修行的情况之下,付出多大的代价得到的果报还是世间福报,暂时可以享受但最终还是得不到永不变化的快乐。创造无漏功德才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因。如同刚才所言般,讲解智慧也好,福报也好,一切都归纳在现前修行之中,若精进修行,那智慧也会增长,福报也会圆满.所以这些道理都稍许精通一些,对我们以后修证可起到很大的作用.现今有很多人不了解这个道理,认为家里供个财神可以招财;念诵金刚萨垛可以消尽一切烦恼;莲花生大士心咒是消除一切障碍;文殊菩萨是增长智慧;药师佛是消尽一切病魔等等。那真会这样吗?从共同的角度来说是这样的,但要知道不同的本尊是针对不同的根机而呈现,不是说一个本尊只能起到一个作用。比如说,我们依止文殊菩萨的时候,既能增长智慧,又能消尽烦恼,又可以增长慈悲心,又可以消尽病魔。因为要知道,第一,临时具有很多病魔;第二,智慧薄弱;第三,福报极小;第四,仍然在痛苦和困惑之中;这些都是因烦恼习气造成的。依止本尊念诵不同心咒的目的就是为了消尽一切烦恼,所以在依止一个本尊,修持一个法的当下,一切法都在修行之中。必须要通达万法摄一之窍诀这很重要,否则按照我等所理解的方法去修行,法是永远修不完的。如同前两天讲解《精要明境》的时候不是提示过吗?教法乘次无量,入乘之门众多,所说的一切道理也是很多很多,那要是去学那么多的教法乘次、入乘之门和言说知识,何时能修得完呢?所以最重要的是要知道万法摄一之窍诀。我们这次讲解《自我教言》的目的也就在于此上。我们把整个修法分为座上和座下两种,也就是说入定和出定两种。你们每个人手中都有一本《上师瑜伽的导修》,这就是座上修行的方式。那座下也就是平常面对生活当中,作为一个居士这种度日的时间比座上修行的时间更长,那怎么修行呢?就要针对个人的根机讲解为妙。比如说,从小乘的角度当中,有时候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讲解无我之道理,有时候又讲解有我,那到底是有我还是无我呢?从根本上讲解当然是无我之见解。但因个人根机不同有时候不得不讲解有我,从有我来创造无我之见解。所以平常修行的时候不要拿出一句“一切都是虚幻”来修行,这个是临时达不到的,还是根据个人的根机来修法。这次讲解的《自我教言》很适合我们的根机,平常面对现实生活在成办自己事业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做到我们讲解的《自我教言》。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从这个基础当中再创造更好条件,以后修行就不需要那么刻意去着意,不需要那么强制。因为具有这种力量,后面修起法来就更自然和更方便一些。还有一点需要提示一下,各地地带当中有些导师不重视闻思,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就行,能安住在平静状态之中吗?无始以来至今所造的烦恼习气沉重,说安住就能安住吗?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安住的时候,还要分为世间禅定和出世间禅定,要真正赤裸出世间禅定能安住的行者少中又少。因为历代传承祖师就是我们的例子。历代传承祖师为什么只有这么几个人呢?这说明了真正能在这方面直接安住不是那么容易达到的。所以为了创造这个见解,必须还要有一个修法的程序,依靠前面来创造后面。前面我们把它当作是获得后面的这么一个桥梁。这个桥梁必须依靠前面《自我教言》等共同前行方便来创造。禅宗也是讲解因地的,还讲解很多道理。像虚老的《禅修要旨》关于初步开始修禅定的前行部分也讲得很多。也就是说,禅宗在讲解因地的时候,并不是没有一个次第修法过程。当然有些禅师在给弟子讲法的时候,不讲解因地,直接讲解果法,但这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让你把一切放下,把一切安住在皆空之中,谁能达到呢?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若这么容易,为什么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还讲授了八万四千个法门呢?说明了我等导师世间的第一佛都没有这样做,那现今有些人所做的这一切还是要谨慎对待吧。禅宗真正果法和无上窍诀大圆满最终真实教授乃是一种不讲解过程直指心的本体的殊胜法义,但不是人人都能接受到的。我们举个例子,禅宗初祖达摩祖师到汉地的时候,梁武帝得到书信,说是达摩祖师在汉地要讲一个很深的法。这时很多汉地和尚迎接达摩祖师,讲台搭好后祈请达摩祖师为汉地弟子讲法。达摩祖师在上面坐了一阵时间,起来就走了。人们觉得今天怎么这么怪呢?达摩祖师为什么不讲法呢?很多人以为是否得罪了达摩祖师而不讲法。只有一个人悟到这么一个道理,是不是印度的法师讲法不用口,为什么讲法不用口呢
怎么讲解呢
他也讲不出个道理。也就是说心印传承不是人人都能够接受的。现在各地依靠这种方法讲解的人太多了,让弟子们坐下,导师坐在上面说,把心安住在平静状态当中,那时候就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清明之状态,这就叫见解。要不就说过去的妄念已经消失,未来的妄念没有产生,中间这个平静状态当中就叫做本觉等等,禅修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在高原地带的两位导师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宝,喇嘛阿秋和法王如意宝曾经在这两个圣处天天讲法,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这两位尊者也不是直接按照心印传承来传法的,所以对待现今的一些现象还是需要谨慎一些的好。可能也是未法时代的标志吧,出现这种现象相当多,我们当然不能跟随着这些无根无据的狂言行走,时刻都要反观自己的心,要不做到这一点就会有所偏邪。比如说现在我作为你们的上师,我一举一动的时候,若你们有极上等根机的话都有成就的机会,不仅仅是我在给你们讲法时有这个机会,你们平常在见到很多高僧大德的时候都有这个机会的,但证悟过吗?有些人只注重外在形象和感受,而总是感觉不错,但感觉并不代表是证悟啊!感觉还是内心当中的一种概念。贪嗔痴一切烦恼也是一种感受,难道这些感受都是开悟之标志吗?当然不能这么讲解。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按照自心与法融合而修行为妙。自己的根机是何等就要以何等法去修行。自己做为一个下等根机的次第行者,你拿着很高的法去修持,不会有见解辗转增长的时候,决定不会有的。禅宗和无上窍诀大圆满真实教授当中直指心的本体,但又要知道的是这个明心见性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像历代高僧大德,甚至是我们的导师释迦牟尼佛本来就是普贤王如来的化身,用不着修行这么一个程序,但是为了让后代弟子对修法更加精进,因此示现了六年苦行的行为。这说明什么?说明了不是谁都能按照心印传承的方式这么容易就可以证悟的。像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听到《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下开悟的人有多少呢?现在很多人说,他平常修行的时候能够安住在清明之状态当中,虽然不能长久保持,但可以安住在清明状态,这是否就是见性?当然不是见性。若是见性,当下真是证悟的话,为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烦恼完全消尽,那时候就应该不存在烦恼,甚至在梦光明境界当中,梦里能达到自在,因为当下…
《自我教言》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